儒法兩家的「名」「實」之爭

2020-12-09 玉峰而行

《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明確的點出「名」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西漢大儒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開啟了「以名為教」,用「正名」教化百姓的傳統。後世儒生不斷地給「正名」這面大旗打補丁,終於把「名」包裝成了龐大的教派,形成了「名教」。《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在獨尊儒術的年代,還真是「名教」通天下。

《論語》

但儒家還沒一家獨大的時候,總還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在「名」這個問題上,韓非子提出了「名正物定,名倚物徙」(《韓非子·揚權》)的思想,主張實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的正或倚取決於物的定或徙。還在《韓非子·奸劫弒臣》提出「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的思想,明確指出應當根據名和實是否一致,來判定一個人的言論是非,也就是需要通過比較和驗證,來判定一個人的言論是否正確,這就避免了「名不稱實」的現象。

《韓非子》

對比儒法關於「名」的爭論,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我肯定會贊同儒家的思想,讓那些屁民少動點腦子,老老實實的按照「名」引申出的「禮」來規範行事,不要質疑,只要執行就好。但是如果我不是既得利益者,而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那我肯定會站在法家的這一邊,不光要控訴還要吶喊和反抗,憑什麼你們儒家定的「名」就是真理,你們說自己是黃金做的就是黃金做的,說我們是青銅做的就是青銅做的?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看看你們的「名」到底副不副實。當然說這話的時候,我最好有一大波跟我一條心的兄弟,而且這些兄弟手裡最好還拿著讓人膽寒的大刀,不然我說了也是白說。

《周禮》

儒家脫胎於西周的禮制,而法家是在禮制崩潰下產生的,儒家走的是復古的路線,是要維護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法家走的是革新路線,要為那些新興利益者說話,既然是針尖對麥芒,那儒法兩家的競爭就不可避免。但是從長遠來看,儒家失勢肯定只是暫時的,因為就算是新興階級上臺,也會變成既得利益者,要有效且低成本的來統治百姓,還是儒家的那一套東西來得簡單實用,所以最後形成大一統思想的是儒家思想,但是法家的那股狠勁依然要保留來下,儒家畢竟只是胡蘿蔔,法家才是真正的大棒。要想統治長久,胡蘿蔔和大棒是一個也不能少,外儒內法配合使用,才是真正的法寶。

相關焦點

  • 儒法兩家的"名"、"實"之爭
    在"名"這個問題上,韓非子提出了"名正物定,名倚物徙"(《韓非子·揚權》)的思想,主張實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的正或倚取決於物的定或徙。還在《韓非子·奸劫弒臣》提出"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的思想,明確指出應當根據名和實是否一致,來判定一個人的言論是非,也就是需要通過比較和驗證,來判定一個人的言論是否正確,這就避免了"名不副實"的現象。
  • 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
    墨兩家,這一爭就是200多年,甚至延續到了漢朝,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徹底被歷史雪藏,人們很少知道墨家, 一直到清朝末年,史學家們拂去厚厚的覆蓋在墨學身上的歷史塵埃,墨家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黃鐘大呂一旦敲響,立即舉世震驚,及至「五四運動」,墨家緩緩的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預告|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現代啟示時 間2020年12月11日(周五)15:00地 點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主持人中國古代憲製作為持久存在的制度經驗,有其自己的邏輯和合理之處。朱蘇力教授從「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層次出發,描繪出中國軍事制度、官僚體系、經濟制度的歷史圖景,並力圖揭示中國千年傳承對世界制度文明獨有的貢獻。
  • 儒法兩家對義字完全不同的解釋
    由此提出帛書本對「義」字的解釋體現了儒家的價值取向標準,而通行本對「義」字的解釋則體現法家的價值標準取向,儒法兩家對「義」字完全不同的解釋,說明了通行本《繫辭傳》是經過法家改造過的易著。
  • 百家爭鳴時代之後,儒法兩家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這是為何?
    二、百家爭鳴時期派系眾多,儒、法、墨、道四家影響更為深遠,隨著封建王朝的發展,儒、法融合使得它們長期處於統治地位在這一場文化的交鋒之中有十二家影響力較大,分別為儒、道、法、墨、兵、名、雜、農八家以及陰陽縱橫兩家,最後就是小說和方技家兩家。
  • 儒法鬥爭:「文革」中最後一次思想運動
    《論尊儒反法》提出了儒法鬥爭的概念,認為「儒家是維護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反動學派。法家是代表新興的地主階級利益的進步學派」,儒家提倡「禮治」,法家提倡「法治」,儒家主張守舊,法家主張革新。儒家和法家的鬥爭不是學術主張之爭,而是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是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在思想政治戰線上一場劇烈的階級鬥爭」。
  • 儒墨道復古之爭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皆認為自己的學說才是濟世的靈藥良方,他們激烈交鋒、各不相讓。而事實上,這三家的學說皆是「復古」之說,只不過他們的「古」代,卻並非同一個時代。儒墨道源頭均不同如果有人問孔子,你的偶像是誰?孔子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周公。周公其人,在夏商二朝的禮制基礎上「制禮作樂」,形成了在孔子看來堪稱完美的「周禮」。
  • 西漢司法:法儒兩家的多輪交鋒
    不過,時隔一年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仍以天人感應對答,一舉成名,並藉此機會系統地闡釋了「大一統」學說,極合武帝打造中央集權統治之意。  一戰成名之後,時年45歲的董仲舒並未得到在中央任職的機會,而是曾兩度被派往地方王國任職。第一次是在成名後不久即前往曾經尚武的「七王之亂」之首吳王劉濞之地,擔任粗暴蠻橫的武夫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一、儒、法「相殺」本來勢如水火,「公羊派」促進了儒、法開始「相愛」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是「公羊派」儒家指導下的一場法律的改革,按照《公羊傳》中「以德化民」的思想,開始了儒家和法家的融合。(一)、公羊學家思想下的儒學《公羊傳》的作者據說是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元高,他的老師子夏便是孔子的弟子。《公羊傳》是一部專門解釋《春秋》的經典。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一、儒、法「相殺」本來勢如水火,「公羊派」促進了儒、法開始「相愛」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是「公羊派」儒家指導下的一場法律的改革,按照《公羊傳》中「以德化民」的思想,開始了儒家和法家的融合。二、穀梁派學家興起,儒家內部開始了鷸蚌相爭,儒、法「相愛」趨勢未變西漢後期,隨著《穀梁傳》的逐漸興起,儒家陷入了內爭,恢復周禮的空想成為了時代的主流。
  • 儒墨之爭 給儒學帶來了什麼
    墨子「非儒」與孟子「闢墨」是儒、墨兩家爭鳴的重頭戲,對儒、墨學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凸顯出早期儒學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  儒家以修身為前提,以禮儀訓練與文化教養為己任。但在戰國時期,世襲宗法貴族的統治地位已被軍功新貴族取代。新的統治者忙於富國強兵事務,對儒家倡導的禮文化毫無興趣。
  • 國之根本:辯證看待儒法之爭
    當年批儒揚法,實質上還有儒家的「仁愛」在其中,「仁愛」並不是對所有人的。所以,竊以為「仁愛」是大的根基,是最大的「依靠」,具有了這個依靠,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
  •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漢王朝
    作為確立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漢王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漢王朝統治時期卻充斥著「儒、法、道」三家的身影,今天我們就來淺析下,「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西漢王朝。法、道」在漢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漢代主流意識的改變有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權力的角逐,與帝位繼承人的想法有很大關聯,漢初經濟衰退,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穩定經濟,漢代前幾位統治者都推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漢武帝初期竇太后專權推行道家無為而治,而作為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漢武帝為爭奪權力則以推崇儒學來爭得儒生的支持,而他在掌權之後重用酷吏、制定嚴法則是為了抑制諸侯和地主階級。
  • 還是儒法之爭
    孔子對中國的影響之大,幾乎超過道家老子。當然,這也受學說特性影響。並不是說道家老子學說不如儒家孔子精妙,只是道家老子的觀點中類似「守柔」、「處下」等智慧,與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需求」在契合度上,不如儒家思想。以此,整體來看老子和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力,老子可能看上去顯得「吃虧了些」,這其實也符合道家「處下」風格。
  • 儒墨兩家為何針鋒相對?
    儒墨兩家的差異與彼此排斥,與其階級性有很大的關係。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以一句:&34;一同對儒墨兩家表示了批判儒墨兩家為當世顯學,在他眼裡就是卻是在攛掇百姓們不幹自己本分的工作,比如充軍、種田,而聚在一起談學論道,妄論政治。因此法家給君主提出了一整套的法治理論,並要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對於以上三家,道家選擇了作壁上觀,看著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治國方策,老子輕飄飄的扔下了一句&34;。不治方為大治,真正的理想社會是不需要費盡心思治理的。
  • 關於佛道兩家的具體實修之異同
    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
  • 秦時明月:一場玲瓏局,居然贏來儒墨兩家首次聯盟?
    哈嘍,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經典動漫《秦時明月》裡墨家與儒家兩派的那些糾葛,由於所遵循的理念太過不同,儒墨兩家是出了名的不對付,敵對對方顯然已經成了兩家弟子心裡默認的一項「傳承」。
  • 儒法合流乃傳統之本
    繼而,對於法家「法」與刑是不是同等關係,回應如下:在法家論述中,法與刑法、刑罰不是同等關係,在秦朝的法律專業術語中,法與刑法、刑罰也不是同等關係。就概念而言,法與刑法、刑罰不是同等關係,把法家、法治等同於刑治、罰治的斷言,有主觀臆斷之嫌,都需要進一步論證。
  • 儒、道兩家聖人與君子
    聖人、君子是儒、道兩家共同關注的人格形象。但兩家所賦予的聖人、君子人格內涵卻有著巨大的差異。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沒有明確地說出聖人的人格內涵,然而他卻較具體地指出聖人是堯、舜、禹、湯、文、武六人。我們發現。
  • 儒、墨兩家所倡導的婚齡:晚婚好,還是早婚好?
    在周代,儒、墨兩家曾經就成婚年齡的問題發生過爭論,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婚齡問題,儒家主張晚婚說,墨家則主張早婚說。儒家主張男人應當「三十而有室」,女人則應當「二十而嫁,有故遭父母喪,二十三而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