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

2020-12-09 澎湃新聞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起源於中國的先秦時代,它們代表著對中國社會的系統性思考及解決方案。歷經上千年的歷史,這兩種思潮在時代中得以不斷豐富,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當下社會,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中獲取哪些靈感?儒家和法家思想又可以為世界貢獻哪些中國智慧?

針對以上問題,朱蘇力、貝淡寧(Daniel A. Bell)與白彤東,三位中國法律與哲學界的頂尖學者,將於本周五(12月11日)下午基於他們各自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新出版的英文專著展開學術對話。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長按掃描下圖二維碼即可在線參與。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

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現代啟示

時 間

2020年12月11日(周五)15:00

地 點

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

騰訊會議平臺線上直播

主持人

汪 暉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

發言人

朱蘇力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文研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貝淡寧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白彤東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PUP內容簡介

The Constitution of Ancient China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北大法學院教授朱蘇力的The Constitution of Ancient China(《大國憲制》)從法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宏觀視角出發,以廣闊的視野闡釋了中國憲制的歷史演進,為學界理解中國長久以來的大國體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中國古代憲製作為持久存在的制度經驗,有其自己的邏輯和合理之處。朱蘇力教授從「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層次出發,描繪出中國軍事制度、官僚體系、經濟制度的歷史圖景,並力圖揭示中國千年傳承對世界制度文明獨有的貢獻。

Just Hierarchy:

Why Social Hierarchies Matter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

Just Hierarchy (《正序論》)和 The China Model (《中國模式》)是貝淡寧教授的代表之作。貝淡寧從儒家思想和深受其影響的傳統文化之中汲取靈感,提出了賢能政治(political meritocracy)的概念並闡述了其在西方民主框架之外的影響。通過對社會層秩的辯護和對「中國模式」的闡述,貝淡寧的系列著作打破了西方話語體系,為「治世之道」帶來全新思路。

Against Political Equality:

The Confucian Case

點擊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白彤東亦受中國儒家思想啟發中提出對西方自由民主秩序的另一替代方案。他的作品 Against Political Equality(《反對政治平等》)用儒家的「新天下體系」回應了當前世界政治的根本困境。他的著作涉及三部分內容:作為替代民族國家的儒家新天下體系、作為替代民主的儒家民意與賢能混合政體,以及儒家與自由如何兼容。

上述四本書均出自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 Princeton - China 系列叢書。本系列將中國當代頂尖學者的研究呈現給世界,致力於推動學科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拓展領域邊界,為國際跨文化交流創造契機。本系列叢書還包括清華大學閻學通教授的 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領導力與大國崛起》)和傅熹年的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傳統建築》)。

講者簡介

朱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法學理論、法律與社會科學、法律與人文,代表作為《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鄉》等。

貝淡寧(Daniel A. Bell),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顧問委員會成員。代表作有The China Model (2015), The Spirit of Cities (2011), China’s New Confucianism (2010), Beyond Liberal Democracy (2006), East Meets West (2000),均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白彤東,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和上海紐約大學哲學兼職教授,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中國哲學和比較哲學,專著為《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

參加方式

本次講座將於12月11日(周五)15:00在靜園二院208會議室舉辦。根據防疫相關要求,本次活動線下僅限北京大學校本部在校師生參加,請遵守活動現場相關要求,並全程佩戴口罩。因現場座位有限,到達會議室承載上限後我們將停止觀眾入場,敬請理解。

同時,論壇將在騰訊會議平臺上進行直播,觀眾可通過掃描下方二維碼或下方連結進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連結:

https://meeting.tencent.com/l/hdAPul9qnTWB

主辦單位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原標題:《活動預告 | 當代視角下的儒法之爭——中國傳統思想的歷史意涵與現代啟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漢王朝
    作為確立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漢王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漢王朝統治時期卻充斥著「儒、法、道」三家的身影,今天我們就來淺析下,「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西漢王朝。法、道」在漢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漢代主流意識的改變有很大一部分則來自於權力的角逐,與帝位繼承人的想法有很大關聯,漢初經濟衰退,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穩定經濟,漢代前幾位統治者都推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漢武帝初期竇太后專權推行道家無為而治,而作為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漢武帝為爭奪權力則以推崇儒學來爭得儒生的支持,而他在掌權之後重用酷吏、制定嚴法則是為了抑制諸侯和地主階級。
  • 儒法兩家的"名"、"實"之爭
    《韓非子》對比儒法關於"名"的爭論,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周禮》儒家脫胎於西周的禮制,而法家是在禮制崩潰下產生的,儒家走的是復古的路線,是要維護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法家走的是革新路線,要為那些新興利益者說話,既然是針尖對麥芒,那儒法兩家的競爭就不可避免。
  • 儒法兩家的「名」「實」之爭
    《韓非子》對比儒法關於「名」的爭論,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我肯定會贊同儒家的思想,讓那些屁民少動點腦子,老老實實的按照「名」引申出的「禮」來規範行事,不要質疑,只要執行就好。《周禮》儒家脫胎於西周的禮制,而法家是在禮制崩潰下產生的,儒家走的是復古的路線,是要維護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法家走的是革新路線,要為那些新興利益者說話,既然是針尖對麥芒,那儒法兩家的競爭就不可避免
  • 儒法鬥爭:「文革」中最後一次思想運動
    《論尊儒反法》提出了儒法鬥爭的概念,認為「儒家是維護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反動學派。法家是代表新興的地主階級利益的進步學派」,儒家提倡「禮治」,法家提倡「法治」,儒家主張守舊,法家主張革新。儒家和法家的鬥爭不是學術主張之爭,而是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是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在思想政治戰線上一場劇烈的階級鬥爭」。
  • 還是儒法之爭
    孔子對中國的影響之大,幾乎超過道家老子。當然,這也受學說特性影響。並不是說道家老子學說不如儒家孔子精妙,只是道家老子的觀點中類似「守柔」、「處下」等智慧,與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需求」在契合度上,不如儒家思想。以此,整體來看老子和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力,老子可能看上去顯得「吃虧了些」,這其實也符合道家「處下」風格。
  • 國之根本:辯證看待儒法之爭
    當年批儒揚法,實質上還有儒家的「仁愛」在其中,「仁愛」並不是對所有人的。所以,竊以為「仁愛」是大的根基,是最大的「依靠」,具有了這個依靠,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
  • 東方視角之儒、釋、道
    用東方視角解讀世界史,先不得不了解一下構成東方視角三駕馬車儒釋道的大概歷史,要介紹儒釋道的發展過程又繞不開先了解一下易經。易經是東方思想、價值觀、思維方式的集大成以及總源頭,群經之首和根本所在,類似三江源。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籍華人談醫易中和思想與儒法兵道
    具備系統工程和中醫學雙博士學位的美籍華人許巴萊認為,儒法兵道四家治國方略的綜合應用,缺一不可。醫易的中和思想,貫串成整體系統,交互聯合運用,更能適應當代全球化的挑戰。  許巴萊說,研究諸子百家治國謀略必須整體系統,並考慮其間相輔相成的協同效應。諸子皆起於救時之急,根據對周易的自然哲學與中醫的生命科學的探索,發展出時中、中庸、中和等思想。
  • 儒墨道復古之爭
    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皆認為自己的學說才是濟世的靈藥良方,他們激烈交鋒、各不相讓。而事實上,這三家的學說皆是「復古」之說,只不過他們的「古」代,卻並非同一個時代。孔子的祖上是商代王室的後裔,也是宋國的開國之君,孔子這一支後來由於時運不濟,逐漸沒落,但在年幼的孔子心裡,躋身仕途、重返貴族階層、復興家族的思想早已牢牢地紮下了根。而體現貴族禮儀規範、生活情趣的「周禮」自然也就成了孔子學習的對象。除了其家族淵源之外,孔子的生長環境也對孔子崇尚「周禮」起到了薰陶的作用。眾所周知,孔子是魯國人,在周國興起之時,周武王將功苦功高的周公封到魯地。
  • 墨子與孔子——康有為學術視角下的儒、墨關係
    回顧整個&34;,大眾印象中大概是儒、道兩家最為顯赫了。而事實上,在整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儒、墨兩家,即韓非子所言:&34;。尤其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與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之間的學術論爭可謂是精彩紛呈了。
  • 先秦諸子 百家爭鳴之儒墨之爭
    墨子雕像 春秋末期及之後的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百家爭鳴中最為激烈的是儒、墨兩家,這一爭就是200多年,甚至延續到了漢朝,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徹底被歷史雪藏,人們很少知道墨家, 一直到清朝末年,史學家們拂去厚厚的覆蓋在墨學身上的歷史塵埃,墨家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黃鐘大呂一旦敲響,立即舉世震驚,及至「五四運動」,墨家緩緩的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儒法合流乃傳統之本
    繼而,對於法家「法」與刑是不是同等關係,回應如下:在法家論述中,法與刑法、刑罰不是同等關係,在秦朝的法律專業術語中,法與刑法、刑罰也不是同等關係。就概念而言,法與刑法、刑罰不是同等關係,把法家、法治等同於刑治、罰治的斷言,有主觀臆斷之嫌,都需要進一步論證。
  • 儒墨之爭 給儒學帶來了什麼
    如果人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那麼,天下就會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安寧。與「仁」相比,「義」是針對非本血緣宗族之人的關愛。墨家推行「兼愛」,以利天下百姓的理念踐行天下大義。只有打破狹隘的宗法觀念與本位主義,才可以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
  • 儒法傳統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然而,那遊蕩的「共產主義幽靈」在這個古老帝國的僵死軀體上道成肉身之後,儒法兩種傳統卻仍然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與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雜合交混。於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儒法傳統,就不只是單純的思想史問題,而是關乎中國社會主義未來的大問題。
  • 東晉皇權與相權之爭,其核心,是治國理念的法與儒之爭
    東晉建立之初,南方士族並不配合,司馬睿得到從北方遷來的大族王導擁立,才得以建立政權。當時的皇權十分衰微,大門閥勢力很大,王敦領兵主外,王導掌政主內,正如時人所言「王與馬,共天下」。王之後還有以庾亮為代表的庾家,庾家以後還有以桓溫為代表的桓家,最後還有謝玄謝安等人的謝家,東晉終其一朝,都在王、庾、桓、謝四大門閥的掌控下。
  • 儒表法裡:秦始皇焚書坑儒,揭露儒、法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表裡關係
    很多原本在周朝階級體制中的有學之人流亡向四面八方,四處講學、遊說,因不同的觀念而變成不同學派,諸子百家開始爭鳴。 儒家就是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創立。 儒這個字,含有遠古的文化氣息,一是指祭祀過程,這與禮樂相關,可見孔子想要復闢禮樂的決心。
  • 儒表法裡:秦始皇焚書坑儒,揭露儒、法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表裡關係
    很多原本在周朝階級體制中的有學之人流亡向四面八方,四處講學、遊說,因不同的觀念而變成不同學派,諸子百家開始爭鳴。儒家就是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創立。儒這個字,含有遠古的文化氣息,一是指祭祀過程,這與禮樂相關,可見孔子想要復闢禮樂的決心。二是指有學問的人群,史書稱這些到處傳經授道的人為「述」或「士」,後來這些人被稱為「儒」,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叫作「坑述」或者「坑術」。
  • 學君王之術,談項目管理中的「儒表法裡」之道
    他過於寬厚,導致他治理下的各族首領蠢蠢欲動,很多人都在謀劃叛亂,反正被捉住後也不會怎麼樣;在重要的「淝水之戰」中,他還被自己的手下朱序出賣了,朱序原是東晉的大將,在之前的戰爭中被苻堅俘虜,苻堅想要用儒家的「仁者之心」感化他,以為代他寬厚就能讓他心甘情願地跟隨,殊不知給自己埋下了禍患。可見,光有「禮」是不行的。再說說法家。
  •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擂臺賽》,儒、墨、道、法、名……諸子百家
    聽了本書的名字《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擂臺賽》,相信大家就對本書的內容是什麼方向的,應該是有一個了解了,這本書從春秋時期儒家和墨家經世哲學的核心觀點和論戰入手,以儒家思想從孔子到孟子的重心轉變和學問進一步的發展和補充,正式擺開「思想擂臺賽」——儒、墨、道、法、名、陰陽、兵、農……諸子百家「你方唱罷我登場」。
  • 儒表法裡,你不得不懂的帝王之術!
    前言:一講到「帝王之術」,大家就會覺得很神秘。畢竟,那是絕少數人才能涉及的思想。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想要管理幾十個人都尚且困難,更別提管理一個國家了。雖然普通人沒有坐過「皇帝」的位子,但是仔細琢磨,還是能領悟皇帝做事的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