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秦始皇暴虐不仁的罪過之一,後世對此事的說法各執一詞。
「焚書坑儒」又叫做「焚詩書、坑述士」,在一些史料的記載之中,「坑述士」也叫做「坑術士」。其中,「述」和「術」都是儒的典型特徵。秦始皇想要通過「焚書坑儒」毀滅的儒家思想起源於周禮。
周禮是夏朝、商朝禮樂雛形的延續,周朝已經制定了分明而嚴格、清晰的禮樂制度。所有關於禮樂的形成都是皇室從祭祀過程中演化而來的。
祭祀時候的舞動、響樂深入人心,祭祀是為了祈福,祭祀活動也只有身份高貴的階層才能組織進行,從禮樂制度橫空出世那一刻開始,就是為了保證階層統治者的權益。禮,原本是指祭祀之時裝酒的器具,後來變成平常待人接物時候應該體現的禮儀規範。
禮樂,禮是禮節規範,樂是樂曲。樂曲代表和諧,禮樂就是合乎禮節規矩的和諧關係,周朝的禮樂之舉規定了什麼身份的人用什麼樣的禮節跟樂曲,一層一層約束了天下人的思想跟作風,國家在一個「和」的範圍中。
周朝天子才能用八佾舞,每一排八個人,一共八排,但周朝後期有諸侯僭越,也用八佾舞。天子祭祀時候唱《雍》,大臣祭祀時候也越禮用《雍》,天子才能用的食材、器物,諸侯臣子也跟著用了,就是破壞禮樂制度,有奪權的嫌疑跟野心。
生活在周朝後期的孔子對這樣的禮崩樂壞非常不滿,認為社會的和諧已經崩塌,天下會大亂。
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國土分裂,周王朝衰亡已經成為定局面。很多原本在周朝階級體制中的有學之人流亡向四面八方,四處講學、遊說,因不同的觀念而變成不同學派,諸子百家開始爭鳴。
儒家就是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創立。
儒這個字,含有遠古的文化氣息,一是指祭祀過程,這與禮樂相關,可見孔子想要復闢禮樂的決心。二是指有學問的人群,史書稱這些到處傳經授道的人為「述」或「士」,後來這些人被稱為「儒」,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叫作「坑述」或者「坑術」。
這些術士的出現在戰國時期化為一個固定的貴族階層,叫士大夫。士大夫是貴族,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特點造成的。
西周時期出現了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可以入學,而且秦朝發明木簡、竹簡之前,周朝寫字的成本很大,多是刻在堅硬的物體上、如甲骨文、金文等。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刻畫、收藏那麼多笨重且昂貴字體的能力,一般百姓根本讀不起。
七雄割據,加上諸子百家的融入,烽火紛爭不斷。真是應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秦始皇廢掉許多舊制,一步步坐上皇位。
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取名為皇帝。四海初步統一,然而秦朝初期暗滔洶湧、危機橫流,儒教就是其中之一。儒士對秦始皇很多舉措不滿,並且認為秦始皇應該堅持周朝的分封制,但秦朝丞相李斯則表示郡縣制更加合適。
《韓非子》中說:「俠以武亂禁,儒以文亂法。」
儒家雖然只是文人,但一旦在全國各處煽風點火、反對秦始皇的決策,就能動搖上下之心,不利於大局平穩。公子扶蘇對秦始皇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萬民重孔子之說,而秦始皇重國法。
如此,人人擁戴孔子的儒學,就會形成龐大的勢力,威脅到秦始皇的王權。儒家推崇的是仁義禮智信,而秦始皇想要奪取天下,靠的是武與法這兩樣。
當儒家觀念跟人的野心有衝突,就會出現了對立面。以武力建國、法則治國的秦始皇,是不可能遵循仁義禮智信的。
秦始皇為了使得人心統一,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跟貨幣,改為統一的文字跟貨幣形式。「文不一、則心不一」,統一文字是為了掌控人心,統一貨幣,是為了防止國家混亂、崩潰。這兩樣都曾經遭受來自八方人士的反對,秦始皇是靠法制強行實施的。
修築皇陵、萬裡長城、馳道等等,每一樣也都有反對的聲音,秦始皇都是靠著法、武的手段去鎮壓、強制。民怨加上儒家的反對言論,讓秦始皇無法忽略儒家的力量。為了給儒家一個警示,發生了焚書坑儒,一共坑殺四百六十多人,焚燒儒家著作無數。
從這裡看到儒與法的生存關係,是需要一個國家穩定做前提,才能達到儒表法裡,外以儒家教化萬民之心,內以嚴法束縛萬民舉止。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因為一個國家剛剛形成之時有諸多亂象,要改變亂象只能靠武力,靠儒家的仁義是行不通的,因此儒與法不能共存。
到了漢朝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針。因為漢武帝時期社會比較平穩,為了能有統一的思維去固化地主階級,達成「天下一統」的格局,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內用法,外用儒學,硬實力跟軟實力並重。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儒表法裡並不是在每一個朝代都可以順利推行的。能夠做到儒表法裡的帝王,一定是做到了軟硬兼施、水火併濟的高度。
儒與法之間需要一個平衡點,才能共存共生。無論是「儒」太過還是「法」太過,都不可能有儒表法裡的表裡關係。它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治國方針,更加考驗的是一個帝王異於常人的眼界、心術跟操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