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表法裡:秦始皇焚書坑儒,揭露儒、法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表裡關係

2020-09-14 雅漁漫海海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秦始皇暴虐不仁的罪過之一,後世對此事的說法各執一詞。

「焚書坑儒」又叫做「焚詩書、坑述士」,在一些史料的記載之中,「坑述士」也叫做「坑術士」。其中,「述」和「術」都是儒的典型特徵。秦始皇想要通過「焚書坑儒」毀滅的儒家思想起源於周禮。

周禮是夏朝、商朝禮樂雛形的延續,周朝已經制定了分明而嚴格、清晰的禮樂制度。所有關於禮樂的形成都是皇室從祭祀過程中演化而來的。

祭祀時候的舞動、響樂深入人心,祭祀是為了祈福,祭祀活動也只有身份高貴的階層才能組織進行,從禮樂制度橫空出世那一刻開始,就是為了保證階層統治者的權益。禮,原本是指祭祀之時裝酒的器具,後來變成平常待人接物時候應該體現的禮儀規範。

禮樂,禮是禮節規範,樂是樂曲。樂曲代表和諧,禮樂就是合乎禮節規矩的和諧關係,周朝的禮樂之舉規定了什麼身份的人用什麼樣的禮節跟樂曲,一層一層約束了天下人的思想跟作風,國家在一個「和」的範圍中。

周朝天子才能用八佾舞,每一排八個人,一共八排,但周朝後期有諸侯僭越,也用八佾舞。天子祭祀時候唱《雍》,大臣祭祀時候也越禮用《雍》,天子才能用的食材、器物,諸侯臣子也跟著用了,就是破壞禮樂制度,有奪權的嫌疑跟野心。

生活在周朝後期的孔子對這樣的禮崩樂壞非常不滿,認為社會的和諧已經崩塌,天下會大亂。

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國土分裂,周王朝衰亡已經成為定局面。很多原本在周朝階級體制中的有學之人流亡向四面八方,四處講學、遊說,因不同的觀念而變成不同學派,諸子百家開始爭鳴。

儒家就是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創立。

儒這個字,含有遠古的文化氣息,一是指祭祀過程,這與禮樂相關,可見孔子想要復闢禮樂的決心。二是指有學問的人群,史書稱這些到處傳經授道的人為「述」或「士」,後來這些人被稱為「儒」,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也叫作「坑述」或者「坑術」。

這些術士的出現在戰國時期化為一個固定的貴族階層,叫士大夫。士大夫是貴族,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特點造成的。

西周時期出現了官學,只有貴族子弟才可以入學,而且秦朝發明木簡、竹簡之前,周朝寫字的成本很大,多是刻在堅硬的物體上、如甲骨文、金文等。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刻畫、收藏那麼多笨重且昂貴字體的能力,一般百姓根本讀不起。

七雄割據,加上諸子百家的融入,烽火紛爭不斷。真是應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秦始皇廢掉許多舊制,一步步坐上皇位。

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取名為皇帝。四海初步統一,然而秦朝初期暗滔洶湧、危機橫流,儒教就是其中之一。儒士對秦始皇很多舉措不滿,並且認為秦始皇應該堅持周朝的分封制,但秦朝丞相李斯則表示郡縣制更加合適。

《韓非子》中說:「俠以武亂禁,儒以文亂法。」

儒家雖然只是文人,但一旦在全國各處煽風點火、反對秦始皇的決策,就能動搖上下之心,不利於大局平穩。公子扶蘇對秦始皇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萬民重孔子之說,而秦始皇重國法。

如此,人人擁戴孔子的儒學,就會形成龐大的勢力,威脅到秦始皇的王權。儒家推崇的是仁義禮智信,而秦始皇想要奪取天下,靠的是武與法這兩樣。

當儒家觀念跟人的野心有衝突,就會出現了對立面。以武力建國、法則治國的秦始皇,是不可能遵循仁義禮智信的。

秦始皇為了使得人心統一,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跟貨幣,改為統一的文字跟貨幣形式。「文不一、則心不一」,統一文字是為了掌控人心,統一貨幣,是為了防止國家混亂、崩潰。這兩樣都曾經遭受來自八方人士的反對,秦始皇是靠法制強行實施的。

修築皇陵、萬裡長城、馳道等等,每一樣也都有反對的聲音,秦始皇都是靠著法、武的手段去鎮壓、強制。民怨加上儒家的反對言論,讓秦始皇無法忽略儒家的力量。為了給儒家一個警示,發生了焚書坑儒,一共坑殺四百六十多人,焚燒儒家著作無數。

從這裡看到儒與法的生存關係,是需要一個國家穩定做前提,才能達到儒表法裡,外以儒家教化萬民之心,內以嚴法束縛萬民舉止。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因為一個國家剛剛形成之時有諸多亂象,要改變亂象只能靠武力,靠儒家的仁義是行不通的,因此儒與法不能共存。

到了漢朝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針。因為漢武帝時期社會比較平穩,為了能有統一的思維去固化地主階級,達成「天下一統」的格局,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內用法,外用儒學,硬實力跟軟實力並重。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儒表法裡並不是在每一個朝代都可以順利推行的。能夠做到儒表法裡的帝王,一定是做到了軟硬兼施、水火併濟的高度。

儒與法之間需要一個平衡點,才能共存共生。無論是「儒」太過還是「法」太過,都不可能有儒表法裡的表裡關係。它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治國方針,更加考驗的是一個帝王異於常人的眼界、心術跟操控能力。

相關焦點

  • 儒表法裡:秦始皇焚書坑儒,揭露儒、法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表裡關係
    「焚書坑儒」又叫做「焚詩書、坑述士」,在一些史料的記載之中,「坑述士」也叫做「坑術士」。其中,「述」和「術」都是儒的典型特徵。秦始皇想要通過「焚書坑儒」毀滅的儒家思想起源於周禮。 周禮是夏朝、商朝禮樂雛形的延續,周朝已經制定了分明而嚴格、清晰的禮樂制度。所有關於禮樂的形成都是皇室從祭祀過程中演化而來的。
  •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是哪些「儒」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為秦始皇求取仙藥的兩個方士侯生和盧生莫名其妙有一天聚在一起討論秦始皇的為人問題。說秦始皇剛愎自用,認為從古至今沒有超越自己的。放任獄吏,獄吏都得到親近。博士雖然有七十個人,但卻不能得到重用。按照秦國法律,方術不能得到驗證,就要死。
  • 儒表法裡,你不得不懂的帝王之術!
    一個時代裡,想要成為「帝王」的人,想必多如牛毛。但是,能通過努力,坐上寶座的,就只有少數幾人。能在此基礎上,長穩地守住龍椅的,又是寥寥無幾。管理一個國家,需要帝王卓越的管理能力。通過歷史長河的對比可以發現,所謂的「帝王之術」就是「儒表法裡」的精準應用。
  • 學君王之術,談項目管理中的「儒表法裡」之道
    「法」指的是法律,講如何制約百姓;「術」說的是君王如何對待自己的大臣,讓大臣安安分分地為自己工作;「勢」講的是權勢,是說君王手上要有權力,才能確保政權穩固。儒家道德仁義雖然講起來好聽,但是真的遇到問題時,光講仁義道德又有什麼用呢?因此,中國古代的政治家講究「儒表法裡」,表面雖然講仁義道德,但是內裡是實用的法家。
  •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漢王朝
    作為確立儒家為正統思想的漢王朝,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下,漢王朝統治時期卻充斥著「儒、法、道」三家的身影,今天我們就來淺析下,「儒、法、道」三種意識形態下的西漢王朝。,而對於兒子的軟弱好儒宣帝也直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亂我家者,太子也!」,但卻並沒有改變漢元帝因好儒軟弱而將西漢推向滅亡的現實,也是自漢元帝開始,法家學說在漢代才正式退出了舞臺。由此可見,「儒、法、道」三家在漢朝的輪換交替不僅要是時宜之策,還與帝位繼承人所代表的階級集團和其個人想法個性有著很大關係。
  • 儒法鬥爭:「文革」中最後一次思想運動
    儒法鬥爭不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存在,而且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進行著」,並且一直持續到現在。文章提出要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弄清楚儒法鬥爭的階級本質,認為這「對於搞好上層建築領域的革命,是有重要的意義的」。這篇文章揭開了儒法鬥爭史研究的序幕,並為後來的儒法鬥爭史研究定下了基調。
  • 儒法傳統與社會主義的未來
    然而,那遊蕩的「共產主義幽靈」在這個古老帝國的僵死軀體上道成肉身之後,儒法兩種傳統卻仍然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與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雜合交混。於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儒法傳統,就不只是單純的思想史問題,而是關乎中國社會主義未來的大問題。
  •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的什麼書?坑了哪些儒?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功高無兩,但又殘暴奢侈,他的功過是非一直備受爭議。其中,他最受指責的行為之一,就是「焚書坑儒」。那麼他到底焚的什麼書?坑了哪些儒?秦始皇是否真的像很多人印象中那麼殘暴呢?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下這段歷史。
  •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抨擊儒、俠非本意,韓非子另有所指
    《韓非子》:用來講述君王治國的道理韓非子雖然也認為「儒」和「俠」這兩夥人是社會上的隱患,但真正造成這樣隱患的是君王而不是它們本身。當然,這裡說的「儒」不僅僅是儒家,而是文人。在當時還沒有獨尊儒術,所以在韓非子等法家人士看來,儒家、名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只是憑藉思想和口舌爭利的人都算「儒」,這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個道理。而這裡的「俠」也不是後來的俠客,而是一些喜歡爭勇鬥狠的散客,比如一些權臣手下養活的門客、死士等等,甚至是一些身體強壯但頭腦簡單的粗人,比如經常為了利益打群架的農夫們。
  • 孫子兵法全球行:美籍華人談醫易中和思想與儒法兵道
    圖為美國書店出售的《孫子兵法》和《易經》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州3月4日電(記者 韓勝寶)「中國文化骨子裡是道家,儒法兵三家各有其應用的時機,而道家繼承醫易思維後,確實為各家之本。道家的謀略能從整體的觀點,調和諸家治國方略的偏失,謀事大都有始有終。而兵家具有更濃厚的道家色彩,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儒家和法家打得可謂你死我話,都以發揚自己的學說奔走在各諸侯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繼續用法家思想治國,並焚書坑儒以鞏固思想;到了漢朝,儒家各派開始了爭鬥導致了法家坐享其成,逐漸的滲透進了儒家,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治國思想——「外儒內法」。之所以會出現儒家的不斷內鬥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這本孔子時期的儒學經典。漢朝時期的儒學主要是以《春秋》作為主要的研究思想。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儒家和法家打得可謂你死我話,都以發揚自己的學說奔走在各諸侯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繼續用法家思想治國,並焚書坑儒以鞏固思想;到了漢朝,儒家各派開始了爭鬥導致了法家坐享其成,逐漸的滲透進了儒家,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治國思想——「外儒內法」。之所以會出現儒家的不斷內鬥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這本孔子時期的儒學經典。
  • 儒法合流乃傳統之本
    作品運用大量的文本文獻及秦簡文獻,細緻梳理法家法律思想的文化源泉、定型,及其後儒法融匯的流變。法家作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與今天中國法治的脈絡傳承關係,都為中國法治文化找尋固有文化之根據,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書中幾個理論觀點值得關注。第一,開篇立足文化考古,從「法」的古義說起,分析初民社會法意的神性與氏族倫理。探尋法家起源,首先應對學術質疑,先秦法家存在嗎?
  • 白彤東:中國欲樹立國家權威,需儒法並用但以儒為本
    中國傳統政治中的儒法關係如何?對「文革」的反思應該導向反對傳統還是復興傳統?未來中國應如何處理儒法關係?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帶來復旦大學儒家學者白彤東教授的新鮮解讀。       新文化與五四運動以降,中國政治與思想的主流是反傳統,特別是將儒家思想當作中國制度與科技現代化的障礙。
  • 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焚書是意識形態建設,坑儒是懲罰詐騙犯
    那聳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似乎就是直接拉出去槍斃五分鐘都不為過了。一個關鍵問題是,「焚書坑儒」這頂大帽子到底是誰給秦始皇扣上的?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司馬遷,其實《史記》中從未用過「坑儒」二字。「焚書坑儒」的版權所有者實則為孔安國和劉向。前者說:「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後者說:「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 秦始皇焚書坑儒,一直背負罵名,此事孰對孰錯
    史書有說秦始皇多次廣邀群儒大尺度辯論是非,不像"焚書坑儒"這麼殘暴,好多書籍表明當時還是允許廣泛交流的,像農業,醫學不在焚燒之列。秦始皇打掃戰場後,為統一,對反動思想肯定要清洗。何為"焚書"?秦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下令燒掉秦以前的許多古典文獻,主要包括六國的史書和諸子學派著作(尤其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儒家典籍),但典藏在博士官的圖集不在焚燒之列。
  • 「儒法結合、儒法互濟」:以儒家的「忠孝禮義信」統一倫理價值觀
    「外儒內法」是從漢代到清代跨躍兩千年的中國曆朝歷代的內在指導思想。「儒法結合、儒法互濟」:以儒家的「忠孝禮義信」統一倫理價值觀,以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統一約束行為。「倫理勸導」 與「政治事功」,是歷代統治者穩固其統治的兩大核心手段,也是構成「外儒內法」的重要成因。
  • 焚書坑儒真的發生過嗎?或許歷史欠秦始皇一個解釋
    說起焚書坑儒這件事,很多文人都會憤恨的牙痒痒,因為歷史上記載秦始皇把一大堆的儒生和很多文獻典籍統統都給燒了,這給中國文化傳承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是,歷史上真的焚書坑儒是怎樣的呢?一、「焚書」「焚書」這件事發生在「坑儒」事件之前,具體的提出者是丞相李斯。
  • 辛德勇讀《趙正書》︱始皇帝的御「儒」之術
    蓋司馬談乃謂黃老之道家學說系「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史記·太史公自序》),從字面上看,可以把這段話理解為道家兼融有儒、墨、名、法諸家之長。惟其相互之間的源流主從關係,仍嫌相當模糊。
  • 秦暉: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秦暉 知名學者 原標題:西儒會融,解構「法道互補」 ——典籍與行為中的文化史悖論及中國現代化之路 緒論:「儒」與「吏」 因此思想史研究在關注典籍和形而上層面的同時,有必要從「制度化的思想」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吏治問題正是傳統中國各種思想在制度化時首先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之一。吏治之「吏」,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範疇。作為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可任免官僚,中國帝制時代的「吏」是其他盛行貴族制、領主制、土司制的古文明,包括中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歷史上所沒有的,甚至也是帝制前的華夏上古時代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