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功高無兩,但又殘暴奢侈,他的功過是非一直備受爭議。其中,他最受指責的行為之一,就是「焚書坑儒」。那麼他到底焚的什麼書?坑了哪些儒?秦始皇是否真的像很多人印象中那麼殘暴呢?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下這段歷史。

01泰山封禪,秦始皇不欣賞儒生
前219年,秦國統一六國後2年,秦始皇巡遊天下,到了泰山,就和隨行的大臣、儒生討論舉行封禪儀式。儒生們就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比如「古時候君王封禪,要用蒲草包裹車輪,不傷害一草一木,祭祀要用特製的草蓆」,每個人都各有主意, 又無法統一意見,而且很多都難以實現。經過這件事,秦始皇發現儒生們喜歡空談,所說的往往難於實施,因此並不太欣賞儒生。

02李斯建議焚書
前213年,46歲的秦始皇在鹹陽宮飲酒設宴。儒生淳于越建議秦皇效仿西周分封子弟、藩衛皇室。這一建議遭到李斯嚴厲反對,李斯認為淳于越厚古薄今、目光淺短,看不懂郡縣制是「萬世之功」。
李斯借著批判淳于越的機會,向秦始皇進諫,指出讀書人厚古非今、妄議朝政、擾亂百姓,每次發布政令,這些人都按照自己的學說進行議論,入朝時口是心非,出朝後便街談巷議,通過標新立異來博取聲望。如果不加禁止,就會降低帝王威勢,造成臣下拉幫結派。所以,李斯請求讓史官把除了秦國自己的史書,全部燒毀;除了博士(官職)可以按職責收藏《詩》、《書》、百家言論等,其他一概燒毀,並禁止民間私藏這些書籍;只有醫藥、佔卜、種植等書籍不燒毀;如果想要學習法令,就跟官吏學習。秦始皇本來就不太欣賞儒家等學說,於是下令同意實施,這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焚書」了。
李斯進諫的內容,貼在下面和大家共賞:
「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李斯諫秦皇焚書
綜上可知,其實秦始皇真正焚毀的書籍是秦國之外的史書;《詩》、《書》、百家言論等書籍,官方都有收藏;醫藥、佔卜、種植等書籍則完全不受影響。焚書的目的則是為了統一思想,對百姓進行思想控制和「愚民統治」。秦始皇這一行為確實十分可恥,是不可寬恕的。

03方士和儒生誹謗秦始皇,導致「坑儒」
秦始皇晚年非常怕死,希望能找到不死藥。有不少方士投其所好,主動要求幫秦始皇找不死藥,來換取榮華富貴。比如,徐巿帶著童男童女入海求藥;盧生和侯生也在這些人之列,盧生曾經出海,帶回了「亡秦者胡也」的預言,導致秦始皇派蒙恬攻擊胡人,修築長城。
起初,秦始皇對這些尋找不死藥的方士非常支持和尊敬,賞賜豐厚。但是時間久了,遲遲沒有成果。比如,韓生拿了秦皇的錢財就躲起來找不到了;徐巿耗費超過萬金,卻毫無進展,偶爾回報一些無關緊要的搪塞之言;盧生和侯生騙了大量賞賜,也是毫無進展。
秦始皇對這些方士越來越不信任。盧生和侯生知道了,自知找不到不死藥,按照秦法要被誅殺,就謀劃逃跑。逃跑前,他們還不忘自我辯白,和儒生聚在一起指責秦皇剛愎暴戾、自以為是、肆意妄為、殘忍好殺,最後得出結論,說「(秦始皇)如此貪戀權勢,不能給他求取仙藥」,這樣做足了輿論,才逃跑躲了起來。秦始皇聽了盧生的議論和誹謗後,大為惱火,說:「我對他們這麼尊敬和信任,賞賜豐厚,他們卻反而挖苦誹謗我。我派人查問一些儒生,才發現有人在製造妖言邪說,惑亂百姓」。於是下令盤查儒生,追查參與誹謗的人,有些儒生為了自保,開始告發別人。最後,找出違法犯禁的460多人,全部在鹹陽活埋,並昭告天下,以儆效尤。
綜上可知,所謂的「坑儒」其實是坑殺了一些違法犯禁、誹謗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並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濫殺無辜,所以在「坑儒」這件事上,其實大家對秦始皇有些苛責了。
本文由陽光舊事錄原創。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樣防範反叛的,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