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是正確的嗎?如果沒有秦始皇 ,恐怕就沒有後來的中國,連「中國」一詞也不一定有了。焚書坑儒是後世給秦始皇安上的一大罪狀,事實上多種史書並未將此上升到一個十惡不赦的嚴重罪行。焚書,焚的是什麼書?多是信口胡說、胡亂編撰的書籍,打個比方:90年代街頭上隨處可見的各種私印書刋報,不該禁了嗎?坑儒,坑的是怎樣的儒生文人?也不過是巧言惑眾、靠嘴吃飯的江湖術士、騙子而已,一如現在的某些「公知」。
如若不然,今天所知的秦之前的各種古籍何以留存至今?秦末各地起義中的大量讀書人又是如何苟活的?另外,秦始皇焚書坑儒在量上也極為有限的,多種歷史文獻說明坑的「儒」不過數百人,這遠遠少於當時一場戰爭陣亡人數的數量,但正面意義遠超負面:保留了文化精髓,去除無用甚至有害的糟粕,配合「書同文」在文化層面上奠定了大一統觀念。
盧生膽子最大,花招最多,想了很多藉口解釋為什麼得不到仙人的長生不老藥,甚至還教秦始皇必須出入隱匿,不能為人所知。 然而盧生說法再多,終究不可能真正求得仙藥讓秦始皇長生不老。於是對別人,盧生又想了另外一套說辭,藉口是因為秦始皇貪於權勢,所以沒辦法幫他求仙藥。然後盧生就悄悄逃走了。發現盧生逃走,又聽說盧生在背後如此批評他,秦始皇大怒,於是下令全面查問「諸生在鹹陽者」,有妖言惑眾的,就通通抓起來,最後抓了四百六十多個,一併予以坑殺。這就是後世稱為「坑儒」的事件。
動不動殺人肯定是不對的,雖然春秋戰國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活埋這種操作也比較原始,不過在那個原始年代也算常規操作,個人理解,秦始皇的「坑儒」有點像捕殺公知。捕殺公知有什麼影響?別的不知道,至少活著的公知一定會拿個小本本記上,把你的名聲搞臭。 秦始皇不斷接到從各地呈送來的關於奴隸主貴族光復搗亂的報告。但是,還存有相當大的舊勢力,他們憑藉流傳的領地,招降納叛,進行恢復奴隸制的活動。各地送來的情報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更嚴重的是,大批的奴隸社會時期舊政權中遺留下的受過儒家傳統教育的儒生們,混進了當時的政府機關。在朝廷的七十個博士中就有許多是反對秦始皇的封建制的。他們利用孔子的學說宣傳奴隸社會的禮治仁政,經過策劃,一會兒,煽風點火於茶館酒肆,一會兒,又編造謠言於街頭巷尾,用各種辦法表現自已,企圖恢復舊制度,形成一股反秦王朝的悪勢力。
當時的六國被滅給當時的士大夫甚至平民百姓來講都是一種恥辱的存在,再加上秦始皇的施政比較粗暴,這更大程度上把民憤推高到了崩潰的邊緣。「焚書坑儒」這一事件其實在秦朝滅亡的過程中是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如果當時秦始皇採用剛柔並濟的施政方針,我想滅亡的時間不會如此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