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秦始皇就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男人。他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修長城、修靈渠、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等等,這細數起來,每一件事情都是利於華夏發展的大事,但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是一件臭名昭著的事件:焚書坑儒。也正是因為焚書坑儒這件事,讓秦始皇背負了千年的暴君之名,但歷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存在於細節之中,這焚書坑儒的真相它很有很能是另外一番模樣。
在秦始皇34年,李斯為了迎合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政策,他建議秦始皇把民間收集的《詩》、《書》等百家書籍和列國史記統統分燒掉,禁止他們私學,並禁止以古非今。像秦始皇這樣的男人,他只有在政治野心面前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奴隸,他毫不猶豫的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這樣的舉措在當時就引起很多讀書人的不滿,當時對於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來說,你再怎麼不滿也只有忍著。
這焚書之事還得從一場宴會說起。宴會上,有個叫周清臣的文臣他出來大讚郡縣制,說秦始皇改諸侯分封制為郡縣制,簡直是國泰民安人民幸福。秦始皇他是沒什麼反應,可另外一個文臣淳于越卻住不住了,這淳于越是主張分封制的,而周清臣在皇上面前誇了郡縣制,所以兩人爭的是不可開交,這事頂多也就是兩個文人之間的觀點之爭,犯不著為此大動幹戈,舉行全國性的焚書行動。
可這問題就出在當時的丞相李斯那,他聽到兩個文臣在皇上那爭得面紅耳赤是勃然大怒。他人為文人就應該本本分分的為國家辦事,而不是以古非今,所以就建議皇上開始焚書。
秦始皇在焚書的時候也不是把所有的書統統都給燒掉,比如說像農牧、醫學技術類實用書籍都保存了下來,焚燒掉的主要是以有關思想的記載歷史的書籍。
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呢?因為下令是30日後焚書,所以這些先秦諸子的門人他們完全有時間把這些書背誦下來,先秦諸子的文章特別好背誦,再加上這些門徒在學習的時候就已經把師父的書背的是滾瓜爛熟。書雖然被燒了,但是內容呢大家都記得,可以口耳相傳,然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既然是背下來了就難免會有記錯的地方,所以說這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在版本上可能就會有一些出入。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些舉措對於初試的中央集權政體來說,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助於思想統治的,並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凡事有利就有弊,這一舉措在當時大大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它帶來的成功也是短暫的,而且對於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發展來說也是弊大於利的。
咱們再說說這「坑儒」,以史為證,我們拿證據說話。司馬遷的《史記》是距離秦始皇時期最近的,這對於歷史真相的還原度是最高的,司馬遷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對自己千方百計收集來的歷史資料是不會隨意更改的,在《史記》當中提到這段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章中用的是「諸生」而不是「儒生」,並且司馬遷本人從來沒有提到過「坑儒」二字。「坑儒」二字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的典籍中,據秦始皇死後已有一百餘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說秦始皇真的坑殺了儒生,秦朝的儒生為什麼不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呢?就算他們沒有記錄下來,那緊挨著秦朝的漢朝儒生他們手中的筆也不會輕易放過秦始皇的,然而就連漢朝初年儒家有名的人物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沒有提到坑儒這件事。由此,我們推測,秦始皇坑殺的並非全都是儒家學士,而是當時引起秦始皇暴怒的方士術士。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一生都致力於求仙問道、讓自己長生不老,恰恰有這麼一群人就投其所好,自稱能找到仙草,煉得仙丹,讓皇帝長生不老。秦始皇就把這群人召進宮,好吃好喝好招待賞賜金銀珠寶,而這些方士術士根本就是一群騙錢的神棍,最終沒有煉得仙丹,於是他們攜帶珠寶逃走了,被發現後,秦始皇勃然大怒,於是下令要殺掉這些方士術士。
所以這坑儒,坑的不是儒而是方,在我們看來,秦始皇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確實是焚過書,但是他也是為了鞏固自己手中剛剛建立起來的統治大權,而「坑儒」這件事,他主要坑殺的主要是術士騙子,但是難免會波及到儒生,所以秦始皇也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蠻橫無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某些方面確確實實是一個暴君。
在統一八方之後,秦始皇難免會驕傲自大,人在膨脹的時候難免會做出一些不可取的事情。歷史不會倒退,我們只能沿著時間的河流往前走。所以,我們後人就要多讀書從古人身上汲取教訓,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