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色即是空,什麼又是空即是色?

2020-12-18 六叔的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多數人都聽過,但是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聽懂,應該怎麼說呢?

想來不是很簡單,首先來看,「色」是什麼?佛家說的色是指的女人嗎?當然不單純是,但是色包括女人,色可以是五顏六色,五花八門,所以說佛家所說的色應該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不單獨指某一樣東西。

那麼再說空,空很好理解,什麼都沒有,就空了,我們有很對成語,諺語來說明空,空空如也,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等等不勝枚舉。

解釋完「色」和「空」之後,我們就連起來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從這個佛家思想的角度來解釋,色就是你所能看到的萬事萬物,大千世界,包羅萬象,車子、房子、票子、女人,這都是你看到的色,你可能會短暫的擁有過他們,也享受過他們,但是到最後他們哪一樣你也帶不走,哪一樣也不是你的,你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過客,這就是色即是空。很好理解吧。

空即是色:

我們再來解釋空即是色,前半句說了,到最後大千世界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是你的,這是空,這個空是對於某一個人來說的,這個人沒了就以為他失去了整個世界,但是呢?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並沒有隨著這個人消失,他們依然存在,依然被其他活著的人利用著,經歷著。這就是空即是色。

總結一點: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意思是說,你以前喜歡的東西,轉眼之間就成為過去,你要感慨一番,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長短也是定數聽憑造化,最終歸於消亡。生命就是一個過程,莫要辜負了人生走一遭,過程體驗很重要。

一家之言,僅供參與飯後泛讀。

相關焦點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空代表空相,色代表色相。那麼具體來說色相是什麼呢?《心經》裡已經有說明,一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色相。所以一切色相都是迷亂人主觀意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在佛教裡,把這些狀態和現象看作是不真實的存在。那麼什麼是空相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何處?究竟是什麼意思?
    《般若心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位學僧請示趙州禪師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釋?」 色就是物質,空就是精神。物質裡有精神,精神也需要物質的表現,所以,色與空是二而一,一而二。 趙州禪師以偈為答:「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處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來同。」 學僧仍然不解。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句解之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批註】: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舍利弗也。色:指身與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不異:各異。空:究竟沒有實體,分二種解釋:一、物質方面:例如軀殼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當體即空。二、精神方面:六根塵(眼耳鼻舌身意)、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在,故曰空。色不異空:色雖然分明顯現,但是可以分明顯現萬有,故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一切形色皆因緣而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終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
  • 色即是空,色是什麼,空又是什麼
    周秋鵬色即是空,這句話來自於《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但是,這句話到底講的什麼,看到的解釋很多。筆者也經常來面對這句話,嘗試著去了解它的真實含義。那麼空是什麼呢。空實際是感受不到的。我們閉上眼睛,去回憶一件事情,一個人,一些畫面,都是可以的。但是無法去想像一個空。空是什麼,身心系統無法模擬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色,但是無法知道什麼是空。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美色的事物,人,或者景象。色,代表顏色,五彩繽紛。空,就沒有辦法了。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淺談心經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講因果,從過去、現在、將來的角度淺談一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個人見解。過去從歷史的角度,南宋有位著名詩人陸遊曾寫過「死後元知萬事空」,人死身滅,什麼也帶不走,拼命爭取的都將是一時色相,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光怪陸離,形形色色,過去的終將過去,成為歷史,空空如也,但是這些貌似空空的東西卻又構成了形形色色的真實的歷史供後人瞻仰回憶,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保證歷史長河不曾中斷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地火水風,是自然界的,是空性的,空本身也是空性的,人體的有為法,即想,行,識,也是空性的,識是空性的,識即是知道,這是佛家講的七大皆空。是比較科學的分析唯心注意觀,於唯物注意之間的密碼。才會有火,少之則不行,這證明火本身是空性的,只有形成的條件達到了,才會有火,而且是要在時間,空間,上完美融合,即合和,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理解成火就是空,就是什麼也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什麼也沒有,我們吃的東西怎麼熟的?如果都是空了,那麼我們看到的火又叫什麼?
  • 圓教解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對舍利弗的尊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鳥,在中國也有,叫秋鷺鳥,它們的兩隻眼睛特別明亮,像秋天的露水一樣。舍利弗的母親長得很莊嚴,兩隻眼睛很亮,非常有智慧,所以取名叫舍利;生下舍利弗,跟她一樣聰明,也就是叫舍利子。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這句話出自佛教的《心經》,佛教的千經萬典中,唯有《心經》最為特殊,它全稱是《摩訶he般bo若re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只有54句,260個字,卻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經典。
  • 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闡述的是大乘佛教中的色空觀,並在《心經》中由此進一步論述了「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那麼,何為「色」?其實在佛教諸多經典中對此都有論述,「色」也即是「色蘊」。
  • 科學家怎麼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源於《心經》,流傳最廣的一句話。經常被引用多數被誤解。經常把這個「色」理解成男女之情色。這是對佛經的最大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皆為色。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到底是什麼關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段經文,即使不學佛的人,也會偶爾來上一句。這句經文出自《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從字面上解釋,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觀世音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其深妙的時候,觀照到「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並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除去了造業受苦的根源,從而沒有了煩惱,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煩惱生死的苦厄。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乘境界。讀懂心經的精髓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經文,應該是最令人熟悉的了。《心經》中的色可不是好色之色。而是色香聲味觸法的本質或者說一切有形象的東西(當然這都是我們小乘之人的理解,上乘之人根本無此分別)。這兩句經文究竟要告訴我們怎樣一個大乘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