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都在用「深度思維」,全方位提高你的思考深度

2020-12-10 凌晨四點半的阿波羅

文/趙仲鳴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上司交代你一個開放性任務,讓你給他一個結果,但是你一聽這個任務就懵逼到不知所措,感覺無比複雜,懵逼最終拖延到deadline還沒完成;

客戶讓你做一個方案,你加班加點的做,最終交給客戶,客戶卻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茫然,想規劃卻力不從心,只能隨波逐流,過一年算一年;

面對職場中複雜的人際關係,你以為自己看清了一個人,交心交底對待,最後卻吃了大虧……

其實,這些種種的現象,都是思維太過於膚淺所導致的。

你常常以為自己搞清楚了事情,結果卻只是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思考上,得出了一個膚淺的結論,並用這個膚淺的結論指導自己行動,最後做了很多無用功。

人人都想擁有有深度的思維,然而這個時代,思維的膚淺卻是人的通病。

那到底什麼是膚淺的思維,什麼是由深度的思維呢?

本文將分三個模塊,分別為大家講解什麼是膚淺的思維,為什麼我們會產生膚淺的思維,以及如何獲得深度思維。

01

什麼是膚淺的思維?

人類發展史上決定個體是否強大的因素一直在變。

叢林時代,力量是決定因素:強健的肌肉讓原始人類有更大的概率捕捉到獵物。

工業時代,知識是決定因素:機器替代了人類的體力,最重要的東西變成了知識,機械,醫藥,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讓人成為社會精英。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深度思維成了個體崛起的必備因素:鋪天蓋地的信息將人淹沒,各種知識,只要你想就能搜索到,如何去運用知識,也就是思維能力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擁有深度思維的人,將擁有在這個時代崛起的入場券。

那麼到底什麼是深度思維呢?

我們可能都知道,深度思維是更深刻更接近本質的思維,但這樣的描述太抽象。因此要理解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到底什麼是膚淺的思維。

膚淺的思維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種膚淺,是邏輯鏈條的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如下象棋時只能考慮一兩步,解數學題時只能往後推一兩級,對於發生的問題,只能分析出最淺顯的直接原因。

第二種膚淺,是在思考的時候,只能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視角的靈活性。換而言之就是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比如我們在與人溝通或者寫文章的時候,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無法考慮到別人想要什麼。

第三種膚淺,是你在面對信息量很大,很複雜的問題時,直接懵逼。古典在《拆掉思維裡的牆》中說,無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是這個資訊時代的溺水者。

對於複雜問題,學不會拆分問題,不會處理信息,於是乾脆什麼都不做,這是導致拖延症的重要原因。

第四種膚淺,是只關注眼前的,近期的內容,缺乏長遠的規劃比如在在工作中經常對一些細枝末節斤斤計較。老闆讓你做一個方案。你還沒有規劃的活動流程,卻想著海報中的一行字該用什麼樣的字體。

總是在生活中為省一些小錢斤斤計較,卻從未規划過怎麼去理財。

在跳槽的時候只關注幾百上千的工資漲幅,卻沒為自己規划過職業生涯。

這4個表現讓我們的思維能力越來越差,做出各種膚淺的決策,在職場中越混越差,在人生路上不斷走下坡路。

02

為什麼人會產生膚淺的思維?

①懶於調動「慢思考」,偏愛直覺判斷,形成習慣

歷史上第1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說:

人類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

下面有一個相對簡單的難題,不要費力去分析它,憑直覺做出答案,來判斷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問題,使用的是直覺思考還是理性思考?

球拍和球總共花11元。球拍比球貴10元。問球多少錢?

請花10秒時間在腦海中想出問題答案。

你可能會立馬想到一個數字:球的價格應該是1元。

但是計算一下你就會發現,球的價格應該是0.5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我們思考所有問題時,直覺會在第一時間給出判斷,隨後我們才會調用理性思考能力,去驗證答案。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懶惰的不願意動腦的人,你會直接給出直覺的答案而不去驗證它。

如果偏愛用直覺判斷並形成習慣,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就會越來越退化。

②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扁平化,大腦被信息馴化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但這種便利,很容易讓大腦產生思考的惰性,被信息馴化。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短視頻,學會這幾點你就能…,想要XX你只需要…,幾個心理學小妙招,看懂了這幾點你就能…

這些視頻都會暗示,想要達到a的成果,你只需要做b一件事情就可以了,並且將問題和答案直接呈現在你面前。

我們在前文知道大腦是懶惰的,我們偏向於用直覺進行快思考,而懶於使用理性進行慢思考。

大腦一看到答案都給出來了,就更懶於知道分析問題的過程。

同時大腦一看這些信息清晰又簡單,似乎也很實用,就十分樂意去接受它。

於是我們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我們獲取了這些知識。

事實上我們真的獲取了這些知識嗎?

我們只是獲取了碎片化的信息,你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這些只是一些信息碎片,你沒有辦法在該使用它們的時候將它從大腦中調取出來,而這些信息堆積的越來越多,會佔據你大腦的內存,使你的思考能力越來越差。

③不斷的重複做熟悉的事,形成了路徑依賴

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提出了路徑依賴理論。

諾斯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種機制使人們一旦走上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不斷自我強化。

人一旦習慣了膚淺的思考,並在膚淺的思考中獲得了收益,就會陷入膚淺思考的路徑依賴中。

比如,因為生活中斤斤計較,而省下了一點點錢,或是在完成任務時,只思考一層就敷衍了事,獲得了輕鬆的感覺,再或者,我們在前面說的,人們處於網際網路時代,不斷的接受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同時又從碎片化信息中獲得快感。

這都會使人的思維產生惰性,更不願意做出改變,來進行深度的思考。

03

如何擁有深度思維能力,拒絕膚淺,看透問題本質?

深度思維,可以看做是多種思維方法集合而成的一種綜合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思維習慣,那麼如何去培養深度思維的習慣呢?

第一,積極主動的做出選擇和規劃,制定目標並實現,鍛鍊延遲滿足感和前額皮層的理性思考能力。

堪薩斯大學心理學家斯奈德教授研究發現:自主性高的人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質,比如能夠自我激勵,自我效能高,頭腦靈活,能夠尋找不同的辦法實現目標,或在目標難以達到時及時調整目標,善於把艱巨的任務拆分為較小的部分去完成。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對未來的規劃,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前額皮層的部分。

我們對事物的一些主動選擇,思考和判斷,都是在調用前額葉的理性功能。

每當你進行一次主動的選擇,或者制定計劃完成目標,或者抗拒一次誘惑,並通過這些主動的行為,獲得成就感,都會培養你的延遲滿足能力,以及執行能力。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男主史密斯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對兒子說過一句話:「別告訴別人你不行,就算是我也不行。」

這就是主動的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向命運妥協。

史密斯在人群中,把手舉過頭頂擊掌,這一幕肯定讓很多人印象深刻,這就是他主動的去選擇,自己用什麼樣的情緒來面對生活。

最終史密斯由於自己的主動選擇自己的情緒,主動規劃自己的事業,終於抓住了幸福的機會。

第二,利用「5why分析法」,抓住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點穴」式解決5why法就是指對一個問題連續多次追問為什麼直到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

這裡舉一個例子,讓大家理解5WHY法的應用。

有一個博物館東邊的牆上,有嚴重的腐蝕,需要經常刷新油漆。博物館的主管找到你,希望你去解決這件事。那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想,那就再刷一次油漆唄。可是這個答案太膚淺了,你學了5why分析法後,決定繼續往下追問為什麼。為什麼東邊的外牆腐蝕很嚴重?清潔人員在洗牆的時候用了一種高腐蝕度的清潔劑,導致牆面腐蝕。為什麼清潔人員要使用高腐蝕度的清潔劑?因為東邊的牆上有很多鳥糞,用一般清潔劑洗不乾淨。為什麼東邊的牆上有很多鳥糞?因為牆上有很多蜘蛛,而這些鳥以蜘蛛為食,經常在牆附近活動。為什麼牆上有很多蜘蛛?因為牆上很多小蟲子,而蜘蛛以這些蟲子為食。為什麼牆上有很多小蟲子?因為東邊牆上有幾扇窗戶,晚上,博物館的光會從這裡透出去,趨光性很強的蟲子就被光吸引過來了。

最後,學了5why分析法的你,找到了事物的本質原因:在窗戶那裡安裝遮光性強的厚窗簾,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拉上窗簾,防止光透出來,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只是進行膚淺的思考,在第1個問題上,就停下來,得出結論不使用高腐蝕性清潔劑,就能解決問題,牆上就會布滿了鳥糞,產生更多的問題。你又會用高腐蝕度的清潔劑,周而復始,無限循環。

但是在5WHY思考法的引導下,你得出了一個與牆面腐蝕跨度奇大的結論:安裝窗簾,這個方法一勞永逸的解決了所有問題,剩下了無數的時間和資源。

這就是5why分析法的巨大價值。

使用5why分析法要注意最重要的一點:提出正確的問題。

你追問的方向要是有意義的,你可以控制並改變的,這樣才能避免陷入思考的死胡同。

第三,換位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別人所想,構建和溝通對象共同的認知系統。大多數膚淺的思考來自於自我為中心,不懂換位思考,以自己的觀點出發,以為別人理所當然就該這樣去想,想要有深度思維,必須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

什麼是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就是在思考中感受別人所想,並以此為邏輯起點,展開自己的推論和行為。

舉個例子,比方說你在打遊戲,你的女朋友對你說她想喝奶茶。於是你麻溜的點了一杯奶茶的外賣,但是你女朋友突然生氣了。

你很困惑,明明我都滿足她的要求啊,那為什麼她還是生氣呢?

其實如果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你的女朋友想要得到的並不是一杯奶茶,而是想讓你出去陪她買一杯奶茶,而你出去給她買杯奶茶的背後是希望得到你的陪伴,但是你卻因為一直打遊戲而忽略她的感受。

如果你一直是以自己為中心來思考別人的感受,不會換位思考,你就永遠只能看到別人表面的所表現出來的。

那在換位思考的時候要怎麼去做?

想要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你必須要和他有共同的認知系統。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做:

①,如果和對方有類似經歷體驗,可以嘗試在記憶中調出哪些體驗,感受對方當時的情緒。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的主管,你看到一個剛入職的大學生加入了你的部門,他對於顯得各種迷茫,害怕犯錯。

於是你調取自己,剛畢業時的記憶,回想當時,你是怎麼樣度過這段迷茫期的,當時的你最想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你回想起當時的記憶,當時最害怕被忽略,無法融入環境,想得到領導的幫助,卻又不好意思開口。

於是你就知道,該給這位大學生細緻的指導,並且多去關心他的感受。

②,如果無法體驗,就找有相應經歷的人來幫自己思考。

產品經理在設計一款產品的時候,需要一個重要步驟:用戶調研。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是最需要換位思考的能力的。但是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如果你硬跨越年齡,性別,角色來進行換位思考是很困難的。那麼乾脆直接找到用戶,詢問對方的意見就好了。

同樣在你如果是一個設計師,接到了客戶的任務。如果你不是完全了解客戶,要麼你就去了解清楚客戶的喜好,需求,要麼就去詢問曾經與客戶合作過的人的經歷,再開始著手準備任務。

04

總結

帕斯卡爾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人只是一支蘆葦,自然中最脆弱的東西,但是這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深度思考,就只能在生命的長河中隨波逐流。

如何擁有深度思考能力,避免膚淺的思維呢?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相關焦點

  • 思維深度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擁有這四種思維深度
    這是關於如何成為真正厲害的人系列文章。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或許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能力很強的,相反他們身上有一種處事的智慧與良知,這是他們能夠成就自己的關鍵。在這個專欄中,重點闡述的是如何從心知行三個角度讓自己變得更為厲害,歡迎更多的讀者訂閱與閱讀。
  • 生存智慧: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擁有這幾種深度思維方式,你會嗎?
    有些人之所以無法成就自我,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得活在現實,更不懂得用思維去塑造自己,如果我們懂得這幾個深度思考方式,我們也能在成長路上越走越遠。 第一:不害怕失敗,擁有成長型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人都害怕失敗。不過真正厲害的人卻沒有這種擔心。
  • 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
    問: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赫伯特西蒙說,發現真理的關鍵在於找到自然中隱藏的模式,因為模式是定律、規則、機制的產物。「現實世界」是極其複雜的,我們不得不用「故事」和「模型」來把握「外部世界」。
  • 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推薦書單《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美團的創始人CEO王興曾說: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這句話很殘酷,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特別是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多節目就是要娛樂至死,我們陷入沉迷其中,就沒有了自己思考,更沒了深入的思考。
  • 讓你與眾不同的,是深度思考力!
    不是你能力出眾,也不是你有多勤奮,而是你能比別人多思考一層。你有深度思考力!這才是你與眾不同的關鍵。很多人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吧,為什麼影片中被冤坐牢的主人公,最終能通過自救逃出牢籠,還能把枉法者送上審判臺呢?就是因為他有深度思考力!
  • 【薦讀】深度思維,讓整本書閱讀真正發生
    「如果你非常堅決地選擇讓血頂兒贏,那你就在「3」上畫一個圈,並簡要地寫下原因;你也可以在「2」上畫一個圈,那說明你雖然最終選擇讓血頂兒贏,但心裡有些猶豫;而選擇「1」則說明你心裡很矛盾。同理,你可以選擇「-1」「-2」「-3」。」 學生自主選擇,撰寫原因,教師統計結果,指名交流,學生的回答各異,但都各自對小說作了深入思考,給出了較合理的理由。
  • 如何提高思維的深度?
    擁有深度思維的能力是很多同學夢寐以求的,今天策略師來講講,如何訓練才能提高思維的深度。思維是大腦的運動成果,所以我們在思維訓練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大腦有哪些基礎的特性。大腦的本能是什麼?有些人認為,大腦的本能是思考,畢竟我們是高級智慧動物。
  • 如何提高思維邏輯深度?
    思維邏輯的深度有多深?我們一直在提倡人要想遠一點,看遠一點,那怎麼樣才能看遠一點啊?就算是站到山頂上去看,那也是需要山頂這個支撐點來讓我們看遠啊。有一個支點這是看遠最核心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怎麼樣才算思維的邏輯深度呢?其落腳點在什麼地方?
  • 如何提高自己的深度思維?
    深入思考就像讀書時刷題一樣,做得多了,自己都能出題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深度思考又提供了我們的技術支持。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在談吐氣質中表現出來。比如在面臨困難的時顯得更加沉穩,因為思考的習慣導致這個人遇到問題的反應不是驚慌,而是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 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生
    在相當長的一段教學實踐中,我一直很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後來我發現在高中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定位,已經把思維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因此,無論是中年級的課還是高年級的課,都需要非常重視深度思維的培養。什麼是深度思維?
  • 如何提高思考的深度,讓思維開始起飛
    時間過的很快,2018年已經過去一大半,你取的來什麼成績呢?或者有沒有做過什麼讓自己感動的事情呢?如果有,繼續保持,如果沒有,該仔細思考一下了。像我自己,最感動自己的就是開始寫文章,現在每天基本都能做到寫文章了,而且,寫文章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 思維訓練: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思維邏輯深度?
    同樣的道理,怎麼樣才算思維的邏輯深度呢?其落腳點在什麼地方?綜合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式,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評判標準。西方稱為本質、方法、工具、現象,我們東方稱為道、術、器、用。無論是東西方社會,原來在思維的思考上面都是非常深遠,都看到了事物的同一個角度上來,只是用詞不一樣罷了。
  • 什麼是深度思考,掌握這套思維方法,深度思考能力更上一層樓
    他說「花一分鐘看清事情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質的人,他們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看名著的意義,就在於從大師的筆下體驗生活的本質。在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大多數人的做法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問題表象的背後,到底深藏了什麼意義。
  • 「思維」深度思考:給大腦安裝探測器
    在當今社會,人人都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大多數人碌碌一生,也沒有學會如何具備深度思維。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深度,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反應,也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成就與高度。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備深度思維呢?在商業課程中,有一則經典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 如何成為具有深度思維能力的人?
    為了讓民眾安於現狀,給他們嘴巴上塞上了「奶嘴」,給予遊戲、娛樂各種享樂的產品,讓民眾不會思考階層,思考財富分配,想著怎樣突破。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整個網絡上最廣泛傳播的東西,都是迎合大眾情緒的資訊,看著很過癮,卻讓我們逐漸失去了深度思考能力。
  • 強勢批判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如此思考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使用強勢批判思維進行思考,所以他們才會不斷地進步,最後獲得成功。強勢批判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如此思我們都知道,有過一些人生經歷之後,我們的心中總有一些抽象的觀念而強勢批判思維則是要求對所有的價值觀提出批判性的問題,包括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讓我們在各種思路中找到更接近真理的那一個。比如針對「某某是不是一位稱職的主管」,你原來僅從他對自己的態度來思考,你覺得他並不稱職,但當你從他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綜合來考慮的話,你可能就會發現他確實還是一個比較稱職的主管。
  • 學會深度思考,你一定會不同凡響
    作者: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我身邊,就很多年輕人有意無意地逃避思考,有的人從來沒有對未來的長遠規劃,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散漫生活。有的人則是盲目自信,用肢體上的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最後白白虛度光陰。確實,在這個碎片化知識大行其道,娛樂至死的時代,深度思考對每個人而言,看上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不過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內在規則。其實,深度思考並不難,我們只是缺趁手的工具而已。
  • 書單推薦:讓你提高思想深度的4本書,深度啟發你的思考模式
    書單推薦:讓你提高思想深度的4本書,深度啟發你的思考模式相信很多時候我們在聚會的時候看著自己曾經的朋友高談闊論,什麼能聊兩句,而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有時候覺得比人在吹牛,卻自己明白人家說的都是事實,而今天小編給各位小夥伴帶來4本關於如何提高自己思維方式的書籍快來看一下吧!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甚至有時候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本文作者梳理總結了深度思考的模型和前提,學會並掌握這幾個要點,定會助你提升思維方式,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快成長。我一直都可以算是個理想主義的人,有一些想法、也有激情、愛折騰。但是在沒有學會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之前,更多的時候也僅限於此。
  • 有感於「深度思考」
    那麼怎麼在事後來彌補某些思考上的遲疑或者補救之前的不足呢?有句很有名的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這就像我,我其實一直以來都只是對自己的經歷或者生活中的事情做淺顯的思考,並且自以為是,甚至做了很多低效的勞動去讓自己忙碌,而沒有深度去思考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