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典的當代性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具有多重元素的時代。這體現在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現在是一個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時代,是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亦可說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知識過剩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文化垃圾充斥的時代,一個形式超過內容的時代,一個消解文字的讀圖時代。
那麼,身處當代的我們,還需讀經典嗎?文字的文本閱讀,還有它的價值嗎?或寬泛些說,面對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面臨傳媒的視覺衝擊,經典又該何去何從?
這還得追溯至漢語的起源。從最早有記錄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至今,3000年歷史變遷,漢語也在不斷變化。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六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到現代文化的各類文學作品,無不是我國勞動人民、文人墨客、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和產物。這些經過歲月的凝鍊與升華,日益彰顯著漢語的魅力。學習、欣賞這些文言優秀作品,使我習得許多漢語修辭和結構方面的知識。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樸實無華,用一些普通的瑣事卻抒發了最真摯的感情;此外,氣勢磅礴如辛棄疾,巾幗不讓鬚眉,如亂世美神李清照,雄辯滔滔、感情充沛;如賈誼的《過秦論》,華麗優雅如司馬相如,拳拳報國如範文正的《嶽陽樓記》,憤世嫉俗如杜少林......都堪稱古代經典的典範。
「文以載道也。」我國歷來就有文、史、政不分家的傳統。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一篇篇經典詩詞文章清晰地呈現出中國的發展歷程,歷史的前進脈絡。古人云:「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譬如《秦晉崤之戰》中,不僅要汲取秦穆公不聽忠告、聽信讒言、驕縱輕敵導致失敗的教訓,還有領會他面對失敗敢於承擔責任、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和風度。《燕昭王求士》,使我懂得四化建設需要千千萬萬人仁志士,僅有求賢若渴的願望不夠,還要有具體行動。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謙虛謹慎、戒驕戒奢的重要性。最典型的莫過於儒家經典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透出的智慧,在當代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乃至國家的發展仍有著較為深遠的積極意義。有人這樣形容無知:「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挪至當代,我們是否可以同樣形容那些無知的人:「中國人不知道孔子」呢?
經典名著,由人的精神所創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價值取向。有時候,一個時代的經典名著會影響、甚至推動整個社會發展。雨果的《悲慘世界》,促進了免囚保護事業:斯託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點燃了奴隸解放的火焰而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為歐洲人民反擊德帝國主義的侵略灌輸了動力......經典對社會的變革作用可見一斑。
經典能在影響讀者的基礎上教育讀者,調節人的情緒,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從而激發讀者追求,創造美好事物。作為中學生,我們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對經典的閱讀,那當務之急,尤需重視。
閱讀經典,有利於陶冶性情,提高審美情趣。作品中如人物的行為、命運和種種生活情景,總能使人在感情上產生強度不一的反應,引發或美好,或醜惡,或崇高,或卑劣的感覺,從而在心靈上產生共鳴。經典必然融注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審美情感,滲透了對現實的發現和思索。如柳宗元的《江雪》,寥寥數字,卻展現了清俊幽深的世界,寓情於景,把在政治上遭到打擊化成一片清冷孤寂的世界,寧靜中又透出詩人內心的悽涼與一絲微妙的不甘,展現了其人生態度和理想。經典中對醜的事物的刻畫同樣能引起人們對美的感受。如法國古典主義作家莫裡哀的喜劇《吝嗇鬼》。作者通過譏諷,否定主人公醜惡行為,從而對比襯託出真善美之可貴。
荀子曰:「入人也生,其化人也速」。對於過去時代產生的經典名著而言,它總是留下了其特有的生活內容和歷史痕跡;而相對於當代,它更反映了人們現實的生活、鬥爭的情景以及時代精神。讀者的時間及生活範圍是有限的,不可能親自體驗全部社會生活,而經典就是提供給了當代人一條體驗的捷徑。從經典性的思維向度去看,中國當代文學有著固有的明顯的缺憾,有的作品表面熱銷一時,實則內涵輕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的批評價值觀和文學史觀的邏輯延伸有待調整。從生活的多樣性、思想的開放性和文化的交流性來看,當代作家處於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時代。
而活在當代的我們,作為青少年,也當多看經典,擴大閱讀面、知識面;跨越時空局限,立足當代,於潛移默化的閱讀中收穫裨益,在飽覽經典中享受古今中外文化帶來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