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近300年 「哈拉奇」水域重現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乾涸近300年 「哈拉奇」水域重現

  位於甘肅敦煌 今年雨水充足水面達到5平方公裡

「哈拉奇」煥發了生機

  波光粼粼的湖面,茂盛的蘆葦叢,在水面上起起落落的白鷺和野鴨——如此美景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一片身處沙漠之中的水域,而更難想像的是,作為「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這片名叫「哈拉奇」的水域此前已經乾涸了近300年。

  近日,甘肅敦煌「哈拉奇」水域在乾涸消失近300年後重新出現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

  水面達5平方公裡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該湖泊是「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之所以能在乾涸近300年後重新出現,得益於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的完工投用。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哈拉奇」就開始逐漸恢復,今年雨水充足,所以水面也比較大,達到了5平方公裡。「哈拉奇」的重獲生機,對於阻止庫姆塔格沙漠的東侵,保護敦煌綠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昨日上午,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孫志成告訴北青報記者,「哈拉奇」位於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端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交匯的地方,是疏勒河的尾閭。

  據史料記載,這裡曾經的溼地面積約1000平方公裡以上,水域面積約200平方公裡,「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疏勒河發生了部分的退縮、斷流,『哈拉奇』在清代的時候也乾涸了,漸漸被東進的庫姆塔格沙漠包圍,附近的人都叫這裡『北枯溝』」。

  如今,「北枯溝」又泛起了水波,而這粼粼波光得益於長期的規劃和治理。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覆,總投資47.22億元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啟動實施。在該規劃支持下,酒泉及敦煌地區相繼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恢復與歸束、黨河流域水資源監測調度、月牙泉恢復補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工程。

  周邊動植物重獲生機

  據孫志成介紹,2017年7月下旬,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完工投用,沿途150萬畝農田也通過了節水改造,節下來的水量沿著疏勒河與黨河再通過「人工運河」一路向西流到「哈拉奇」。「除了引水,這幾年的降水也對『哈拉奇』的重現有重要貢獻,今年的降水比較多,所以湖面也比較大」。目前,「哈拉奇」從北到南有8公裡長,面積有5平方公裡。

  有了水源,「哈拉奇」附近的野生動植物也開始煥發了生機。孫志成告訴北青報記者,據史料記載「哈拉奇」之前一直都是野駱駝的棲息地,但是由於水源的枯竭,野駱駝幾近絕跡。而當「哈拉奇」重新泛起碧波後,野駱駝們再次出現在「哈拉奇」,「去年我們觀察到過一隊野駱駝,今年又碰到7峰」。如今的「哈拉奇」水域,生長著茂盛的蘆葦,研究人員不完全統計到的鳥類就有20種左右。

  阻止庫姆塔格沙漠東侵

  「『哈拉奇』的重獲生機,對於阻止庫姆塔格沙漠的東侵,保護敦煌綠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孫志成表示,「哈拉奇」的地理位置就在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緣,恢復有水後,水域和植被都對阻止沙漠化有著重要的價值。「我們接下來還會繼續推進《規劃》的實施,目前匯入哈拉奇的水還並不穩定,每年有水匯入的時間也都不盡相同。我們預計,如果每年能有6個月時間都能保證有水匯入『哈拉奇』,那麼『哈拉奇』的水域生態就能更好地發展下去。」(記者  李卓雅)

相關焦點

  • 花8年時間治理,乾涸了300多年的哈拉奇終於重現人間
    據新聞聯播27日報導,在甘肅敦煌,我國最長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現大河西流,同時乾涸消失了300餘年的疏勒河終端湖——「哈拉奇」重現,形成了5平方公裡左右的湖面。 藉助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沿河蘆葦、紅柳等植被恢復生長,十幾種野生動物來此棲息。
  • 乾涸消失約300年,哈拉齊湖重現敦煌
    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甘肅省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了解到,在位於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端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交匯的地方,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湖近日被發現重現。一個近5平方公裡的水域,水面波光粼粼,茂盛的蘆葦叢在蕩漾,白鷺和野鴨或棲息或翱翔……這是近日敦煌西湖保護區管理局的科研人員在深入保護區腹地開展秋季調查時發現的景象。這正是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哈拉奇湖!發源於祁連雪山的疏勒河是我國第四大內陸河,孕育出舉世聞名的敦煌文化。
  • 乾涸近300年的哈拉奇重現於世,開啟敦煌沙漠不一樣的風景!
    近日,甘肅敦煌,乾涸消失近300年後,我國最長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重現,形成5平方公裡左右的湖面,沿河蘆葦、紅柳等植被恢復生長,十幾種野生動物來此棲息。藉助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哈拉奇」是疏勒河的尾閭,這裡曾經水草豐茂、湖波蕩漾,後來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度斷流,「哈拉奇」也隨之消失。
  • 敦煌沙漠一湖泊乾涸近三百年現水源,有國家保護動物棲息
    哈拉奇重現水源。受訪者供圖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郭懿萌)今日(10月28日),甘肅敦煌沙漠一湖泊乾涸近300年後重現水源引發關注。新京報記者從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湖泊名為哈拉奇,重現水源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又重新開始在此棲息。網傳視頻顯示,沙漠中有一片湖水,水中生出綠色蘆葦,不時有候鳥飛過。有網友稱,該畫面拍攝於甘肅敦煌沙漠,重現水源的湖泊名為哈拉奇,此前乾涸近300年。
  • 「敦煌西湖」重現水源:又見長河落日圓-虎嗅網
    10月28日,甘肅敦煌沙漠中,乾涸消失近300年的哈拉奇湖重現水源,形成了5平方公裡左右的湖面,沿河蘆葦、紅柳等植被正逐漸恢復生長,野生動物開始在此棲息。
  • 新疆大湖「死而復生」:曾經乾涸三十年,如今清波蕩漾!
    誰能想到,在過去,這片大湖一度因人類活動而乾涸。作為塔裡木河尾閭的臺特瑪湖,有塔裡木河、車爾臣河等河流匯入,面積最大時達80平方千米,很久以前通過水道和不遠處的羅布泊相連。後來,這條水道隨著羅布泊的乾涸一起淹沒在風沙中,臺特瑪湖由此成為塔裡木河的終端。
  • 從湖水乾涸到水草豐美:遼寧臥龍湖重現千年漁獵盛景
    與之相稱,在相隔近千公裡的遼寧康平臥龍湖,溼地湖水自然交融、成片的候鳥翱翔天際。從湖水乾涸到水草豐美,通過多年治理,康平臥龍湖譜寫了一曲生態蛻變之歌。  「今年水鳥格外多,生態越來越好了。臥龍湖是遼寧最大平原淡水湖,也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驛站之一,據我觀測,來此停歇的候鳥數量每一年都在增加。」臥龍湖畔的民間護鳥志願者高國武告訴記者。
  • 江河水域漁業資源復甦 金鼓魚重現珠江口
    從今年春夏秋三季資源調查顯示,中山江河水域漁業資源有復甦跡象,人工魚礁區的魚類品種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比其他江河水域多2至3倍。  據介紹,中山海岸線長26公裡,海域面積176平方公裡,河湧交錯,珠江8大出海口有洪奇瀝、橫門、磨刀門3個在中山。
  • 乾涸數十年後,「萬頃鹽池」碧波閃現
    自上世紀70年代羅布泊乾涸後,這裡一片貧瘠,成為世人皆知的「生命禁區」。如今,隨著當地鉀鹽資源的開發,地下的天然滷水從泵井抽出來,通過一條條鹽水渠匯入一個個鹽湖,讓羅布泊重現「碧波蕩漾」,沉睡千年的「死亡之海」正變為欣欣向榮的「財富之源」。
  • 鹽土農業生態治理:「江蘇種子」救活乾涸鹽湖
    誰能想到,一粒神奇的「江蘇種子」,竟讓千裡之外的乾涸鹽湖重現生機!  8月9日,由全國人大和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組成的生態環境建設聯合視察組,來到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西北部的安固裡淖,親眼見證了這一「生態奇蹟」。
  • 經過近半年綜合整治泰安黃前水源地重現碧水藍天
    原標題:經過近半年綜合整治泰安黃前水源地重現碧水藍天「水是生命之源」,提到泰城的飲用水源地,非黃前水庫莫屬。作為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水庫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泰城市民的飲用水安全。今年泰安市政府成立了黃前水源地綜合治理指揮部,對黃前水庫進行專項治理。7日,泰汶環保世紀行集中採訪。記者在現場發現,經過近半年的綜合整治,水庫面貌煥然一新,碧水藍天又重現眼前。
  • 東居延海連續3年不乾涸(組圖)
    近幾十年,隨著黑河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沿河地區用水激增,流域內30多條支流先後消失,其中西居延海和東居延海分別於1961年、1992年徹底乾涸。國務院於2000年作出從黑河跨省際分水的重大決策,並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負責實施,分水指標三年完成。從2000年到2003年已按計劃4次調水進入東居延海。2004年以來,東居延海已經實現連續3年不乾涸。
  • 裏海危機: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乾涸?
    在此期間,由於自然原因,海洋一再處於乾涸的邊緣;現在,一些研究人員警告說,海洋再次面臨乾涸的危險。但這一次,真正的罪魁禍首不是自然,而是人類。水研究所伊朗裏海研究中心和研究報告中稱,2019年裡海水位,自1995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後,已經達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下降-27.18米,這顯示了一個13釐米比2018年減少。
  • 圖:燕京八景之「盧溝曉月」即將重現
    圖:燕京八景之「盧溝曉月」即將重現 2008年07月23日 11: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22日,隨著40萬噸水流的注入,乾涸多年的盧溝橋曉月湖重新蓄起一池清波,消失近20年的「盧溝曉月」美景也將得以恢復。
  • 東陽市紫薇山:消失近70年的許氏「三世尚書」牌坊重現風採
    東陽市紫薇山 消失近70年的許氏「三世尚書」牌坊重現風採紫薇山美景2018年7月,本人專程前往浙江東陽市畫水鎮的紫薇山民居,對其中需要修繕的牌匾進行摸底, 返京後,最所需牌匾中的大字進行學習、揣摩和創作,最後圓滿完成任務。
  • 消失10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又在灌河口重現
    伴隨著連雲港不斷掀起的化工園區整治風暴,曾經消失10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如今又在灌河口重現。位於港城境內的灌河,是蘇北唯一一條沒有建閘的天然潮汐河道,有「蘇北黃浦江」之稱,是鯨魚成群前來交配產仔的理想之地。
  • 深圳大沙河遭多工程施工汙染 泥沙淤塞瀕臨乾涸
    大沙河泥沙淤塞瀕臨乾涸  受上遊各項大型工程施工建設影響,該河段水土流失嚴重  晶報首席記者 鄒瑋/文、圖  貫穿南山區的大沙河曾經清澈見底、水流充足,如今學苑大道段卻淤泥沉積,水質泛黃,水深不足20釐米,仿若一條小水溝。
  • 老爺廟水域事件解密
    主廟面積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寬14.2米,進深26.8米,系穿鬥與架梁式混合結構,共52個立柱。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遊樓,下部為萬年臺。廟內門窗梁坊雕刻花紋並塗以丹漆。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
  • 「八百裡水泊梁山」風貌重現
    「八百裡水泊梁山」風貌重現   中新社濟南2月1日電 (記者一千多年前,這裡水泊環繞,朝廷派來進剿的官兵難以近前。自然變遷,滄海桑田,當年的八百裡水泊早已不見蹤跡。為彌補「水泊梁山無水」的遺憾,做「活」水文章,梁山縣聘請專家為梁山旅遊景區規劃山北造水工程,規劃建設水滸文化主題公園,以再現「水泊梁山」風貌。  連日來,在梁山腳下,山寨倒映在一汪清澈的湖水之中,「水泊梁山熱鬧非凡,水滸街大紅燈籠高高掛,彩旗飄揚,景區內各個景點節目連連,精彩不斷。
  • 杭州城現存的那些古井,隨處可見大約有近200個,有些井水乾涸了
    這口建於1972年的中美友誼井,這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西湖寶石山上也有些殘留的古井,大多是建於清朝,現在還有一些居民會取水洗衣服鞋子等。「一井十眼,二大八小,水深十米,井水自井壁流出,常年不涸」,這是古書對郭婆井的描寫。據記載郭婆井在大旱之年,水也充足,偶爾有魚出現在井內,很多人說可能是井與河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