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人,卻為何成不了核心人物

2020-12-12 戰火汽車

楊儀和蔣琬均為長史,楊儀的資歷聲望尤在蔣琬之上, 並且從魏延之亂可以看出,蜀漢北伐大軍中,上至四部都督(中領軍向寵在成都,中軍只有護軍,因此只有四部),下至馬岱這樣的雜號將軍,完全順利的聽命調動撤軍,有記載的將領無一人支撐魏延。這絕不是一句魏延為人差能解釋得清的。後面派遣督五營主力的王平平定魏延之亂也可謂知人善任。沒有造成大的損失。若非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事先就已經達成共識以蔣琬繼任。楊儀一定是非常有力的競爭者。

諸葛亮在位期間假節者有四人,依據時間先後為:諸葛亮、李恢、李嚴、魏延。其中李恢李嚴以外鎮都督假節,獨魏延一人是監軍職假節。其中李恢,李嚴均先後遭解除兵權調入漢中,李恢病亡,李嚴後因事遭到罷免。難道一個假節,就能讓魏延成為副諸葛亮的人物嗎?那也太小看了諸葛亮的霸府了。我們可以查查看蜀漢一國到底有多少三公重臣出自諸葛亮的丞相府。魏延在離開了諸葛亮的丞相府以後,就註定是一個普通的將領了。

假節的確可以增加威權,但是單純假節沒有相應兵權來支持是沒用的。比如假節的前軍師大人,除了自己的親兵,誰也調不動。當時一名大將的典型配置就是都督職加使持節。然而,魏延有兵權時不假節,解除都督職改任監軍後才假節。說到底,魏延都只是一個監軍,哪有不尊主帥遺命,把軍權交給監軍的道理。首先,我並不認為魏延是除諸葛亮以外最優秀的指揮員。就從他在敵國意圖攻擊中軍指揮機構奪取指揮權就可以判明兩點:一,這個人沒有大局觀。搞不清當時蜀漢大軍的第一需求是什麼,他腦子裡只有自己。二,這個人無能,連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奪權都搞不清楚,軍中諸軍上至部督,下至自己的親兵都不支持他自己(參見魏延傳知曲在延)。

這麼蠢的一名將領,如果連蜀軍大局都不能尊重,放棄就放棄了,不可惜。蜀國什麼都缺,獨不缺將才。吳懿吳班高翔王平姜維張翼都是不遜於老魏的將領。甚至以心性而論,還要強於老魏。其次,蜀國不以將軍號為指揮順序。當時魏延已經失去了前軍指揮權,失去了丞相司馬,不再是丞相府主兵屬官。只不過是一個別領前鋒的監軍。楊儀費禕有什麼必要把兵權交給他?他不聽命退軍,楊儀費禕勢必要處置他,只不過是時間和手段的問題。他聽命退軍,兵權註定是蔣琬姜維的,他的歸宿最好也就是吳懿高翔的歸宿,註定談不上接替諸葛。

諸葛亮正是偏愛魏延,希望他能顧全大局,遵令退軍。所以才有軍便自發。否則僅僅憑藉不尊軍令就可以問罪,這個軍便自發本來就是對魏延的安排。其次,魏延有問題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魏延對自己在軍中的權限和威望,有沒有清晰的認知?對於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奪指揮權有沒有基本的判斷?這難道是情商問題?這是智商問題!事實證明,他是沒有的。所以證實了楊儀對他的基本評價:剛粗。最後,諸葛亮對於魏延的旁置,早在死前三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他以呂義接替老魏為漢中太守,以中護軍費禕接替他為司馬,以高翔張翼接替其為前部督。而魏延,接任了一個執掌都不明確的前軍師。所以,從建興九年以後,註定魏延就不能成為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

相關焦點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眾所周知的是,假節鉞的權柄比假節大多了,戰時假節鉞名義上可以斬殺假節之大將,按理來說就算劉備時期諸葛亮無假節,但是劉禪時期諸葛亮大權在握,又常年出徵應該有假節鉞才對,那麼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于禁假節鉞,司馬懿假節鉞,為何伏波將軍滿寵也有假節鉞?
    宗室大將不算,曹魏外姓大將只有于禁、滿寵和司馬懿三人假節鉞(司馬昭也有假節鉞,但他那時已經是一言九鼎的權臣有所不同),216年于禁以左將軍假節鉞鎮守許都(關于于禁假節鉞之前有做過詳細的分析,此處不多說),230年司馬懿以大將軍假節鉞隨同大司馬曹真伐蜀,這兩人假節鉞其實都比較好理解,唯獨滿寵何以假節鉞相信很多人都有點難以理解,為何這麼說?
  • 諸葛亮為何處處打壓魏延?情商太低過於自負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一生從不弄險,唯一的一次險招就是空城計,那一次是形勢所迫無奈之舉,事後諸葛亮都嚇出一身冷汗。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襲,導致魏延對諸葛亮心生怨恨,認為諸葛亮過于謹慎,導致自己的雄才大略得不到施展。
  • 魏延一生戰功無數,卻被諸葛亮陷害而死,死後墓前跪著三座石像
    三國後期,蜀國出現頹廢之勢,可用之將十分的少,有能力的將領很少,只有姜維魏延等人,這時候的魏延在蜀國武將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並且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終要被諸葛亮陷害而死?所有人都說魏延有反骨,但魏延真的有反骨麼?
  • 魏延被諸葛亮設計謀害後,墓前為何會跪著諸葛亮的石像?原來背後藏...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如果不是劉備苦苦求情,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雖然免於一死,可是「腦後反骨」這一黑鍋卻伴隨了魏延一生。現在從科學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什麼「腦後反骨」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科學依據。
  • 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
    事實上于禁原本可以逃過這一劫,只能說這是于禁的宿命:成也假節鉞,敗也假節鉞,為何這麼說?我們分析一下。 先來說說于禁假節鉞在什麼時候?
  • 從于禁假節鉞窺探曹操後期將官制度
    很多人認為「假節鉞」等同於「假黃鉞」,而史書上又有記載稱「假黃鉞」可「專戮節將」,例如「假節」的曹仁,因而于禁有資格斬殺曹仁。這說明在當時,節將督諸軍去受其他節將節度的模式是存在的,個人懷疑于禁支援曹仁就有可能屬於這種情況。曹魏處於節將制度的完善時期,等級和權限劃分並不像晉制和宋制那樣嚴格。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 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
  • 魏延死後,他的墓前跪著諸葛亮的石像,這是真的嗎?
    秦檜設計害死嶽飛後,人們在嶽飛墓前放置了五個下跪的石人,讓他們對嶽飛懺悔,這些石人就是秦檜及其黨羽。 而事實上,除了這一個著名的下跪石像,傳言中魏延的墓前也有下跪的石像,而這個石像傳說是諸葛亮。這就很讓人詫異了,為何會有這種傳言,事情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 為何諸葛亮只殺魏延,卻原諒害死關羽的孟達諸葛亮心思太恐怖!
    三國裡的人物,武將裡許多人喜歡趙雲趙子龍,謀士裡許多任性喜歡臥龍諸葛亮。喜歡趙雲,是因為趙雲顏值高,武藝高強,關鍵還忠肝義膽,可謂有勇有謀;喜歡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玉樹臨風,謀略出眾,堪稱三國第一聰明之人,為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心願,不辭勞苦,北伐中原,最後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佩!
  • 魏延有反骨,諸葛亮為什麼不殺他?諸葛亮:沒他,我打不贏這位猛將
    除此以外,諸葛亮還時常保護魏延。魏延這人情商極低,性格高傲,和所有人都搞不好關係,許多人都是他的仇家。然而魏延每次受到詆毀,諸葛亮都第一時間出來維護他。 既然魏延如此不靠譜,如此不值得信任,為何諸葛亮不拿下魏延,或者直接殺了他,永絕後患呢?
  • 諸葛亮死後,憑一己之力殺死魏延的馬岱,後來去了哪?原因不簡單
    ,先是姜維,將自已所記兵書、陣法、兵器都傳給姜維;接著找來馬岱,授以密計,並囑付死後按計行事;最後找來楊儀,並授予錦囊一個,告知死後魏延必謀反,等魏延反時,可拆開錦囊依計行事。蜀軍按丞相遺命準備全軍後撤,楊儀派費禕到魏延營中告訴魏延諸葛亮去世,告知讓魏延斷後,楊儀暫代兵權,並探探魏延口氣,結果魏延不肯斷後,還看不起楊儀,於是費禕就找了個藉口離開魏延營地,回到楊儀處。
  • 魏延真的有「反骨」嗎,為什麼諸葛亮一直防著魏延?竟跟關羽有關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裡面有一位聰明過人,智慧超群,策略極強的諸葛亮。可是,現在有些人卻覺得,諸葛亮並不是那麼的足智多謀,甚至,有人說他「不足以言智」,特別是對待魏延。
  • 魏延死後蜀漢再無大將,魏延究竟有多麼厲害!
    很多人被小說演義洗腦了,總認為蜀漢才是三國時期的主角。但事實上,三國歷史上最弱小的就是蜀漢,而蜀漢也是最先出局的陣營。蜀漢雖然弱小,但他的成員構成群體卻著實不弱,從武將方面看,後世所評出的蜀漢五虎將確實是蜀漢陣營的中流砥柱。但事實上,有一個人被嚴重的低估了,這個人能力絲毫不遜色「五虎將」,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強於「五虎將」。他對於蜀漢的重要性絕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這個人就是魏延,魏文長。
  • 張遼假節,曹真假節鉞,曹休假黃鉞,誰的手中兵權最大?
    漢末三國時期假節和假節鉞比較常見,雖然有觀點認為這一時期假節和假節鉞其實沒多大區別,只有到了晉朝才開始區分等級,假節鉞權限比假節大多了,比如戰時假節鉞可以不經請示就斬殺假節的大將,其實未必如此,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漢末三國的假節鉞或許沒有斬殺假節大將的權限,但兵權和權柄絕對大過假節
  • 諸葛亮為何臨死要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這才是歷史真相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人物,他在未出茅廬的時候,就為劉備劃下三分天下的藍圖,在他死後也留下了一個計策,使得蜀國的大將魏延慘死,那麼為什麼諸葛亮要設計殺掉魏延呢?並不是因為魏延此人長有反骨,其真正的原因更加讓人難以接受。
  • 魏延墓前跪拜的的雕像世人都說是諸葛亮,為何諸葛亮會跪拜在此呢
    其實,《三國演義》只是後入杜撰的小說,八成是根據歷史改編,兩成是作者自己杜撰,其中魏延要造反,也是作者杜撰的,不是魏延要造反,而是其他人想魏延造反,才傳出這樣的話,而諸葛亮也是為了除了魏延,才順著人言,設計殺害魏延。
  • 諸葛亮挖坑害死魏延嗎?別被三國演義給整懵了
    如果魏延在諸葛亮營帳中,作為軍事上第二號人物,居然不參與這麼重要軍事會議,不合常規。司馬費禕是丞相府裡名義上的軍事負責人,但費禕資歷不足,統領大軍,顯然吳班,王平這種宿將不會服氣,未必會聽命令。(順便說一下,姜維在諸葛亮的北伐中,並沒有什麼軍功)以姜維為大軍統帥,顯然更難服眾。這個選擇題只剩下最後一個答案:以資歷,能力都足夠,又是蜀漢文臣中第二號人物的楊儀,繼任大軍統帥,執行撤軍任務。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會算到魏延不服從命令?
  • 看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削平魏延腦後反骨的
    由此可見,魏延對時機的把握非常到位,總能在最利於自己的時間站出來,朝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行事。總的來說,魏延是一個有真本事、利字當頭、投機取巧、不忠不義、自以為是的人。對於當時佔據荊州的劉備來說,魏延這種有才無德之人並不是急缺資源,殺了並不會有很大的損失。二、劉備救魏延,諸葛亮順勢而為,化腐朽為神奇。
  • 魏延墓前跪著3人,一個是楊儀,另一個馬岱,還有一個是諸葛亮?
    裡面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大致意思就是魏延的真正意圖並不是叛變蜀國,僅僅是為了殺掉張儀。結果,張儀沒有殺成,反倒被馬岱給誅殺了。 由此可見,魏延之死,張儀和馬岱這二人是絕對脫不了干係的。魏延雖死,可他的手下依然勇猛,與於萬軍叢中拼命搶回了他的屍體,他們知道,自己的主公從未有過反蜀心。蜀國高層沒有放過魏延一家,將魏家誅滅了三族!
  • 諸葛亮死後,斬殺魏延的馬岱去哪裡了?下場有點悽慘
    眾所周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大將軍魏延並不想撤軍,他認為自己能夠帶領蜀軍繼續與魏軍作戰,可是長史楊儀並不這樣認為,於是兩人開始了無休止的「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