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Youtube上出現第一條vlog,到如今vlog標籤已經為抖音、微博和B站上最日常的視頻標籤,vlog已逐漸成為全世界年輕人記錄生活,表達個性最為主要的方式。
以3-5分鐘為主要時長,vlog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並不順暢,但任何一個平臺巨頭都不願意放過vlog這樣一個新的增長點,畢竟跟上年輕人的腳步就是在激烈的網際網路競爭中佔據上風。
4月25日,抖音宣布了針對vlog創作者的「10億流量補貼計劃」,並對所有用戶開放1分鐘視頻的發布權限。
vlog裡「生活化的內容」似乎讓所有年輕人都很興奮,但如何抓住這次流量紅利,1分鐘的vlog究竟能呈現出什麼樣的故事?
我們採訪了抖音上的vlog創作者@ahua,他說自己拍vlog的起源是,這個從國外流行起來的新事物,讓他想到也可以用來記錄普通大學生的生活,於是他拍了第一支vlog——《窮苦大學生的日常》。
以下是「ahua」的自述:
可能是受影視劇的影響,一直以為大學生活會很豐富多彩,真正進入大學之後卻發現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同學們的生活過的挺無聊的,而且很難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今年初,我決定開始拍vlog。
起因是抖音上很多留學生在記錄自己的留學生活,帶火了《We Back Home》這個BGM,當時我就想憑什麼普通大學生的生活不能被記錄?於是拍了第一支vlog——《窮苦大學生的日常》。
發布了之後,很多人留言調侃說:「用這個BGM都是家裡有礦的海外留學生,你這個窮苦大學生不配擁有。」但我並不care,後來很多普通學生也開始用這個BGM拍vlog,感覺自己打破了一種既定的規則,挺有成就感的。第一支校園快剪風vlog,在抖音獲得了260w的點讚,半年不到就漲到466萬粉絲。
我覺得拍vlog重點就是要表達真實的自己。我的vlog就在傳遞三個關鍵詞:中二、陽光、元氣滿滿。
中二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動漫,在我的vlog開頭都會以跳著蹲下的標誌性動作開場,那是在致敬《犬夜叉》。這樣的動作是我用口叼著手機拍的,因為咬得太用力所以手機膜就沒好過。有次還因為太用力,屏幕都給咬碎了。
現在關注自己vlog的人越來越多,通過評論會看到自己也在影響一些人,有的人說因為看了我的視頻重新開始對待大學生活,想變得更加努力,他說:「本來自己已經放棄考大學,畢業就出去打工。但看完你拍的vlog之後,覺得原來大學生活也是挺不錯的。所以決定要努力讀書,盡力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不辜負自己。」
我當時回覆:「加油就完事,好好感受這個努力的過程吧~這會是值得回味的一段時間」,那一刻覺得自己當初的堅持還是很有意義的。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