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1908.9—1998.8)原名何瀛,滿族,北京人。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同入川作畫。1936年曾與齊白石、于非闇、張大千舉辦四人作品聯展。1956年後歷任西北美術家協會畫師、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專業畫家。
『作品欣賞』
何海霞 / 幽谷
何海霞 / 陝北小景
他能窮追荊關李範(荊浩、關仝、李成、範寬)之精嚴,也可以比八大、石濤之放逸;他既能臨摹古蹟,落筆亂真,也善於自出機杼,旁若無人;他既能冶南北宗於一爐,也能融匯中西於一體。他能從傳統中走出來,去面對自然,賦予傳統以內在的新生命,又能在面向現代時,以深厚的傳統底蘊,展現當代人的審美觀念,是位思接千載,追隨時代的巨匠。在「長安畫派」 創派過程中他與石魯、趙望雲成為三足立鼎,缺一不可的強大支柱。
——周韶華
節選自《百年何海霞》
何海霞 / 聽松圖
面對著他的作品,我無法談論某一方面的見解,談出都失水準,行話全淪為小技,露出我一副村相了。我只想到項羽,力舉千鼎,氣蓋山河。它使我從病痛中振作,怯弱生勇,改造我的性格。這個時代有太多的萎瑣,也有太多的浮躁,如此大的氣勢和境界,實在少之甚少,是一個奇蹟。打開他的畫冊。我曾經獨坐一個晌午又一個晌午,任在那創造的大自然裡靜定神遊,作一回莊子,化一回蝴蝶。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近照,枯老贏瘦,垂垂暮年,我感到了一個寂寞的靈魂。啊,正是精神寂寞,他才有大的藝術。
——賈平凹
節選自《我讀何海霞》
何海霞 / 坐看雲起
何海霞的山水畫不僅有著紮實的傳統根據,同時又具備深切的生活關照。筆墨與章法上決不失傳統規範,同時又有現代性靈活運用。在視覺感受上絕不丟棄傳統三遠法,同時又有現代人觀物的角度和視線。順應傳統但不順從傳統,使自己的山水畫在傳統格局中升騰出嶄新的時代面貌。何海霞的山水畫探索,在民族性,時代性,個性追求中,始終抓住中國畫筆墨本體和藝術特徵不放,並使其發揚光大,這一點值得我們當代中國畫家進行深入的思考。
——龍瑞
節選自《金碧輝煌 正大氣象》
何海霞 九寨溝 193.7 cm×178.7cm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何海霞 / 雲山霧靄
當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稱其為「鬼手何海霞」、著名畫家周韶華稱何氏是「世紀藝術大匠何海霞」以及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
在長安畫派中,他與石魯、趙望雲成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何紀爭、曹湘琴,更高度評介何氏的繪畫是「世紀末的豐碑」。
何海霞 / 清江一曲抱村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 黃河禹門口 中國美術館藏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翼圖
微信公眾號:yitu6118
傳播:書畫收藏 | 文玩鑑賞 | 藝術投資 | 茶禪養生 | 美文雜談
長按二維碼關注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