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城小腳丫
古代有許多好聽的地名,風雅而有內涵,聽到這些古風撲面的地名,讓人有恍如隔世的之感,恨不得回到那個美好的朝代,穿越到那神奇的地方。比如長安、朝歌、蘭陵、河朔、柴桑、江陵、琅琊、會稽等等,一個好聽的地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甚至是聽過一次就能記住一輩子。
記得早年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讀到十六年後,楊過從一代少俠成為俠之大者,少女郭襄在火堆邊聽著神鵰俠的傳奇故事,結果一遇楊過誤終生。沒錯,那個地方就在風陵渡!當時我還以為是金庸老先生虛構的地名,20年前到西安求學,西去潼關,在山陝豫三省交界處,聽到這個充滿武俠意味的名字,心中不禁一震,一種久違的感覺,仿佛冥冥之中註定今天的相遇!
由於歷史變遷,區域調整,地名幾經更換,有的被改得面目全非,毫無美感,比如九原改成包頭,常山改成石家莊,汝南改成駐馬店,以至於網上流傳著包頭的呂布、石家莊的趙子龍、駐馬店的袁紹這一笑談,印象中也有一個城市三千年都未曾更名,就是邯鄲,相信大家聽到這個名字會想起許多著名的典故,熟悉的成語,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城市歷史的厚重,這也充分說明地名對地方文化傳承,對外形象推廣的重要作用。
有的地名雖幾經更改,但總能從典籍中看到優美動聽的名字,而這些名字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就是詩詞,另一個就是戰爭。今天就家分享一下從書堆中扒出的地名,它們有的已消失,有的已不在原處,卻被詩歌和戰爭記錄下來。
●雲中●
最開始知道這個地名,來源於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後來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知道雲中是大漢帝國北擊匈奴的邊關要塞。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地方在不同時期叫雲中,一個是戰國時期趙國、秦代、漢代的雲中,另一個是唐代雲中短暫取代雲州。在這裡談的雲中是秦漢時期的雲中。
天鵝引路,雲中生城。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虞氏記》記載趙武候在黃河西岸築城,城一築即塌,於是在黃河東面選址,看見一群天鵝在雲中翱翔,來回在同一個地方的上空盤旋,鳥群下方發出祥光。趙武侯認為這是吉兆,便在此築城,取名雲中。雲中郡治在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管轄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境內地勢乎坦,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訓練騎兵和放牧戰馬的好地方。雲中自建立以來就是漢胡雜處的邊關要塞,到了漢朝更是中原帝國與匈奴反覆爭奪的焦點,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衛青首次抗擊匈奴,雲中就是一個重要出兵方向。回到蘇軾的詞,作者用了一個典故,馮唐是西漢有名的將軍,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但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漢文帝聽從馮唐勸諫,並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蘇軾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重新啟用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
●漁陽●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這句詩描寫了安史之亂爆發,前面的尋歡作樂,重色傾國嘎然而止,是全詩的重要轉折點,由此轉入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描寫。秦代設置漁陽縣,治所在天津薊縣西,因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位於山的面南,故名漁陽。另一說在北京密雲西,因在漁水之北,故名漁陽,具體有待考證。所轄地域歷代有所變化,但大概在今天京津冀交界地區。之後漁陽經常成為詩詞中的意象,代表徵戍之地,並不是實指。唐代張仲素的《春閨思》中就有「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表達了對出徵丈夫的思念,含蓄的指出戰爭給民眾帶來的疾苦。
●安西● ●陽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詩,是作者王維送別自己的好友元二,而元二出使的地方就叫安西。唐朝為加強西域的控制,設立安西都護府,取安寧西域之意,先在高昌,後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是兼具軍政功能的機構。安西管轄的地域十分遼闊,放在今天都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但一直處在大唐與突厥、吐蕃等外族爭奪的前沿,幾經易手,國家定則得,國家亂則失,歷史上著名的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都由都護府統轄。
值得一提的是,這句詩中還有個好聽的地名——陽關,陽關處於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據考證位於甘肅敦煌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唐朝疆域實在太幅員遼闊,要去安西,必經陽關,但出使的路上也絕對是「山高路遠坑深」,所以王維對朋友西行也是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輪臺●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這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詩中的輪臺(他還寫過《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詩中的輪臺,而漢武帝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輪臺罪己詔」,反思自己的窮兵黷武,徵發軍士輪臺戍邊,給百姓造成很大負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現在新疆還有一個輪臺縣,這幾個輪臺是否是指一個地方呢?輪臺,維吾爾族語為雕鷹的意思,西域原有一輪臺國, 漢武帝時為李廣利所滅,開始屯田,地址位於今天輪臺縣南面。唐朝也有一個輪臺縣,貞觀年間設置,治所在今天的新疆米泉縣境內。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漢武帝說的輪臺(也就是現在的輪臺)和詩人岑參詩中的輪臺不是同一個地方,而詩人陸遊說的輪臺,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意象,泛指邊塞地區,表達詩人的愛國熱情和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的決心。
●無定河●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讀過很多描寫戰爭殘酷的文學作品,始終覺得這兩句無法超越,雖然沒有一字寫戰爭,沒有描繪戰爭場景,沒有離人的眼淚,甚至沒有悲傷的情緒,卻感覺有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把人擊垮,讓人慾哭無淚。邊關將士已經戰死化為白骨,而家中的妻子還不知徵人已戰死,還在夢中與已成為白骨的丈夫相會,可以想像夢中相會肯定是幸福的,但殘酷的現實把夢擊得粉碎,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卻絲毫沒有察覺,而是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真正心痛到無法呼吸!
無定河,原來一直以為是虛指,查過資料才知道,無定河位於陝北,是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也是榆林地區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定邊縣白於山北麓,全長491公裡,由西北向東南注入黃河。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流量不定,深淺不定,清濁不定,故稱無定河。正如詩人表述的那樣,無定河流域一直是兵戎相見的古戰場,北面的匈奴,南面的中原王朝,在無定河兩岸展開血腥的拉鋸戰,秦漢沒有停止,隋唐依然徵戰,高聳矗立的烽火臺,殘缺不堪的土長城,這條奔流不息的大河,一起見證了枕戈待旦、烽煙四起戰爭畫卷。
「無定河邊暮笛聲,赫連臺畔旅人情。函關歸路千餘裡,一夕秋風白髮生」,元人陳佑的《無定河》抒發了多少將士和遊人的悲涼與惆悵,記錄多少出生入死、血灑疆場的將士英雄,這是一條悲壯的河,穿過歷史的雲煙,依然可以想像到千百年前一幅幅刀光劍影早已逝去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