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羊斷案——作為創世神話譜系核心之一的「羊」圖騰神話

2020-12-11 上觀

動物在自然崇拜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們往往因具有溝通神靈的功能而被人頂禮膜拜成神物,被賦予神權、傳達神諭。羊即為一例。

 

羊,我們日常生活最為熟悉的牲畜之一,熱播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將羊的溫馴可愛形象注入人心。作為動物界的一員,羊是普通的。但從一些以「羊」命名的詞彙中我們似乎又感覺到了羊的不一般,如母體給予生命的最原始物質養料稱之為「羊水」;白玉中的優質品種叫「羊脂白玉」;舶來詞彙「替罪羊」;南方城市廣州又名「羊城」等。由此我們可看出,羊不僅具有世俗性,也曾經有過神聖性,是民間信仰的象徵符號。

 

作為一種動物,羊的世俗性,易於理解,比如說羊在動物世界裡處於食與被食的食物鏈中;羊是一種經濟和財富的衡量物,屬遊牧民族的大宗財富等。作為一種神物,羊的神聖性則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作為獻祭動物溝通神靈;二是作為一種圖騰崇拜物;三是作為一種引魂者。雖同為羊,但作為獻祭形象和圖騰形象、引魂者形象卻也有著天壤之別。獻祭羊是作為牲畜(角色如同為祭祀的牛、馬等)通過供奉酬謝的形式去溝通神靈、告慰祖先,以圖他們能禳解災禍、福佑生靈或感謝他們的庇佑,屬於用禮品、犧牲、獻祭之類辦法去討好主宰自然之神,或用巫術之類去制服它們以為己用的最直接方式;而羊的後兩個形象則是被神化了的、高於人的聖物,在人們的精神領域內扮演主要角色。

 

為什麼選擇羊作為獻祭物?

 

我們知道,羊作為獻給神靈的祭物,非常普遍,從古代的文獻到現在少數民族的相關節日儀式中均可見。

 

我們不免要反過來問一下,為什麼是羊?據考古學家論證,人類最早飼養的動物即為羊,其年代大約在公元前8000至9000年,其他家畜如牛、馬、豬等均晚於羊。而且亞洲還是馴化羊最早的地區,因為在北伊拉克沙尼達附近的薩威·克米、巴勒斯坦的愛南和耶利哥、約旦彼得拉附近的貝哈等遺址都曾發現過羊的遺骸;中國大約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陶塑羊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出現綿羊,距今約3700年左右出現山羊;2001年在山西省侯馬市西高村發現的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祭祀遺址祭坑中,埋牲以羊為主,次為馬,再次為牛。由此可見,在家畜中,羊是最早和最普及的,我們自古也有「羊在六畜,主給膳也」之說。所以,在最初家畜種類有限的時候,為了表現對神的誠意,人們選擇了他們認為最大最好的羊去敬獻給神,至此,羊被賦予了神職,即作為犧牲物溝通神靈、告慰祖先以求禳災解難。

 

神一旦享用了人們的祭祀物便會幫助人們解決困難,獻祭也就達到了它最終的目的。而在選擇過程中,神是否滿意該犧牲,還會通過羊的一些動作加以體現。如裕固族薩滿在祭天時,要先選一隻肥壯的公綿羊,然後將羊牽來放在氈子或毯子上,裕固族薩滿亦稱「祀公子」,一邊念經,一邊給羊身上淋水,然後放開它,看它抖不抖身上的水。如果抖動,則說明天神滿意,否則說明天神不滿意,需另換一隻羊。當代羌族祭山神也一樣,他們會將酒灌入羊耳,羊抖,則表示神很開心,領這份祭物。

 

訴訟三年未決的懸案,羊能斷?

 

羊作為獻祭給神靈的食物,也許不算特殊。但羊的神性遠不止這點,羊還會判案。羊的神話傳說很多,《山海經》等著作中屢見不鮮,書中出現了大量的神獸形似羊。而在一些少數民族中,羊一直都是崇拜物,羊在這些牧民生活不可或缺,羊肉、羊乳為主要食物,羊毛羊皮可作衣物。從羌字我們便可直視出羌、羊之間的密切。尤其在提供生命養料的基礎上,牧民對羊會生出一種「視之為神」的情感。

 

普通動物一旦成為聖物便具有了神性、掌握了神權,成為公平公正的象徵,能代替神處理氏族首領或長老不能處理的事務,這時就形成了所謂的圖騰判決,我們可將其稱為「神的裁判」或「神判」(Ordeal)。 「神判」作為社會人類學用語,其採自條頓語。

 

《墨子》一書中曾記載過「神羊決案」的故事。從前齊莊君的臣子,有稱作王裡國、中裡徼的。這兩人爭訟三年獄官不能判決。齊君想都殺掉他們,擔心殺了無罪者;想釋放他們,又擔心放過了有罪者。於是使二人共用一隻羊,在齊國的神社盟誓。二人答應了。在神前挖了一條小溝,殺羊並將血灑在裡面。讀王裡國的誓辭,讀完,沒事。讀中裡徼的誓辭不到一半,羊跳起來觸他,把他的腳折斷了。後來祧神上來敲他,把他殺死在盟誓之所。那個時候,跟從的沒人不看見,遠處的人沒人不聽到,後來這件事記載在齊國的《春秋》中。

 

古時有一神獸,羊的形狀,但只長著一隻角,能夠知道哪些人是有罪的。皋陶審理案件時,對那些懷疑有罪而難以肯定的人,就會讓這隻羊去觸他,如果此人有罪,羊就會牴觸,沒有罪,羊就不會牴觸。因為這種獨角神獸能夠幫助他判斷疑案,所以皋陶很是敬重,時刻都要侍奉它。

 

羊跟判官有關聯,其實這一點從法字的古代寫法上也能看出關聯。法,古作灋。《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意思就是「灋」所體現的公平是「廌」在執行,它將「不直者」「觸」走。這跟上文《墨子》裡的「羊起而觸之」的手法一致。而「廌」是不是就是羊呢?文字學家的解釋是像鹿,也像羊,也像牛,總之是一種罕見的神獸。由此可見,羊似乎確實有判案的神職。

 

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廌都是被當成羊來看待。因為牛羊的共性不在話下,而鹿跟羊某些時候可以重合,如野生的「盤羊」有著長長的螺旋形角,山羊一樣的頭,鹿一般的身子。廌也被稱為「獬豸」,《後漢書·輿服志》裡有說獬豸就是神羊,能別曲直。楚王曾獲之,以它為冠,《晉書·輿服志》中也說獬豸就是神羊,能觸邪佞。綜上所述,「灋」的要義在於有一個神獸在執行神判,而這個神獸很多時候就是指羊。

 

因為獬豸的這種神職,歷代執法官吏都戴獬豸冠、著獬豸服,如漢代御史戴的發冠稱為獬豸冠;唐宋時代稱法冠為獬豸冠;明代以獬豸為風憲官公服;清代御史及按察使補服前後皆繡獬豸圖案等。此外,灋的締造者蚩尤也與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通往天堂的路上,有羊的守護

 

羊除了上述兩個比較顯著的功能外,還有一點也比較突出,即羊能夠引導亡靈通往「福樂之國」和「死神之地」。《遼史》記載,公主下嫁有一整套的規模性儀式,其中就有一隻祭羊,這裡所說的「祭羊」顯然不是一般的羊,是「送終之具」。也就是說,這個羊是給公主送終所用,能將公主死後指引送至天國,是一種保護神。這點正如美國學者卡爾·奧古斯特·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所說,契丹族死者靈魂,通往靈山的最後旅程只要獻上一隻劣等羊的供品就變成了坦途。

 

不光是古時遼代契丹人有用羊送終的習俗,當今居住於雲南的普米族中也流傳著為死者舉行送魂、引薦的傳統宗教儀式,即所謂的「給羊子」。「給羊子」,普米語稱「讓比」,漢語叫「做大帛」。舉行「給羊子」儀式,遠近家門親友都要邀請,其中舅舅是不可缺少的上賓。晚上,舅甥坐在火塘邊對唱古老的歌,回顧祖先的遊牧生活。「給羊子」是用純白的綿羊作替身,要它為死者帶路去陰間。巫師先在羊耳上撒酒和糌粑,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並向它磕頭辭行。在寧蒗地區,普米族的孝子們要向「給羊子」用的羊叩頭,巫師邊念經邊用酒擦羊身,如羊身顫慄,則象徵死者領受孝子們的心意。然後,巫師一刀刺入羊胸,取出羊心,獻上靈桌,供於骨灰罐前,巫師則給死者念「開路經」。祭祀用的這隻羊,死者親屬不能吃,要送外人。至第四天,將骨灰罐送往墳山,由巫師唱「開路歌」,送死者歸故土,葬禮結束。普米人認為,通過「殺羊開路」儀式,將死者靈魂送歸故土,即能與祖宗團聚。

 

活態的民俗讓我們看到羊的領魂護魂的功用,羊作為殉葬的例子在考古發現中也確實存有很多。如1998年,甘肅高臺縣博物館在駱駝城墓群西晉紀年墓考古發掘中,在棺木前左側出土一隻殉葬小羊,葬羊呈臥姿,兩前腿伸展,顯然系殺死後殉葬。羊的這種引魂作用,其實反過來也說明了我們出生之時包裹的生命之水謂之羊水的隱意。

 

作為創世神話譜系核心之一的「羊」圖騰神話

 

圖騰創生的神話是創世神話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創世始祖有時會以不同的動物形象出現,正如上文所說,湘西南的苗族、侗族至今認為是羊的後人。圖騰神話發展至今,各民族也許不會有某種圖騰直接創世的傳說留存,然而該圖騰信仰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羊的獻祭、神判、引魂等神職能力就是這種變相的保留。因此,挖掘動物的神聖職能與多元屬性,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相關民俗行為與儀式崇拜,同樣對於梳理與發現神聖動物在創世神話譜系中的地位也具有很大意義。


作者單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相關焦點

  • 中華創世神話是有譜系的,而且還「活」在現實生活中
    現在龍的圖騰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曾經中國也有圖騰林立的時期,但現在我們追求的是世界大同,在中國文化裡還要破壞文化認同也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強化這種認同,強調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和多彩性。我用「多彩」而不是「多元」這個概念,就是強調創世神話的多樣性,我覺得中國神話是一元的、一統的,但是是多彩的、多樣的。我覺得應該這樣看待中國神話:只有統一性才有多樣性。
  • 田兆元:中華創世神話是有譜系的,而且還「活」在現實生活中
    盤古開天地、大禹治水、炎黃阪泉之戰的神話故事,每個人都熟悉,但這些神靈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在中國創世神話的譜系之中,不同的神靈應該居於怎樣的位置,卻很少有人了解。現在龍的圖騰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曾經中國也有圖騰林立的時期,但現在我們追求的是世界大同,在中國文化裡還要破壞文化認同也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強化這種認同,強調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和多彩性。我用「多彩」而不是「多元」這個概念,就是強調創世神話的多樣性,我覺得中國神話是一元的、一統的,但是是多彩的、多樣的。我覺得應該這樣看待中國神話:只有統一性才有多樣性。
  • 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
    作為A類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大夏大學的文學院院長謝六逸先生出版了理論系統的神話學著作《神話學ABC》,從而使得大夏大學成為中國現代神話學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同時,華師大另一前身光華大學的呂思勉先生也是早期神話學的開拓者,他的弟子楊寬先生作為古史辨的殿軍,其專著《中國上古史導論》成為中國神話學的經典文獻。
  • 神話故事:在神話故事中,羊還會佑助孝子,救人於危難之中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由於農耕文明出現較早,羊產生的神話常常與五穀的種植聯繫在一起。話說上古時候,人間沒有五穀雜糧。有一年九月,一隻神羊來到人間,發現老百姓只吃野果、野菜,瘦得皮包骨頭,十分同情。好心的神羊得知人間沒有五穀雜糧後,就回到天上,從玉皇大帝的五穀田裡偷了五種穀穗,送到人間,又教給人們播種五穀的辦法。從此,人間才吃上了五穀雜糧,日子也好起來。
  • 羊有跪乳之恩,你以為只是神話傳說嗎?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神話傳說,在傳說之中有著很多的神獸、瑞獸,直到現在還在廣為流傳,雖說它們大多都是虛構出來的,但是在瑞獸之中,也有一些是我們平時能夠見到的動物,在這些尋常可見的動物中,羊也是瑞獸之一,代表著吉祥如意,羊作為一個十分好馴服的動物,它們曾經是很多人的寶貴財產,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價值。
  • 創世神話將「託起」朝祖產業
    創世神話,是遠古先民追溯宇宙天地、萬事萬物起源的神聖敘事。創世神話的核心主題是追溯民族起源,這種追溯便是族源記憶。定型於中華創世神話的族源記憶,是一種超越地緣、血緣、黨派、教派、部族的文化凝聚力,對古今一貫的上萬年中華文明史,把古今華人凝聚成一個偉大民族,具有根本作用。
  • 中華創世神話,不僅僅是創世的故事
    這也是創世神話的發掘與研究受世界各民族尤其重視的原因所在。」趙先生在開篇導論中便提到了創世神話的重要性。趙昌平先生創世神話,與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息息相關。同時,與西方創世神話中大多人格化的神不同,中華創世神話中更多的是神格化的人,並且我們的祖先希望我們感受是那些崇高的精神,抗爭精神、奉獻精神——譬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射日的后羿、補天的女媧等等等等。中華文明歷來都是多民族構成的,因此中華創世神話的譜系也比任何其他創世神話,尤其是西方創世神話要來的繁雜。
  • 良渚文化形成了中華神話的核心話語系統
    「良渚申遺成功的意義,第一是古城,這個良渚王城,是中國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話,形成了神話敘事的核心話語系統在華夏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神話起到了精神滋養作用,文化認同作用,其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圖騰文化的認同、至上神靈的認同。「中華民族有5000年歷史,其實有文字記載的不過3000多年,之前還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如何確認?」「神話」是重要的確認方式,這裡的「神話」當然不是語言的傳說,而是從考古文物的物象敘事體現出來的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話、圖騰崇拜神話。「神話流傳有三種途徑。
  • 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為A類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大夏大學的文學院院長謝六逸先生出版了理論系統的神話學著作《神話學ABC》,從而使得大夏大學成為中國現代神話學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同時,華師大另一前身光華大學的呂思勉先生也是早期神話學的開拓者,他的弟子楊寬先生作為古史辨的殿軍,其專著《中國上古史導論》成為中國神話學的經典文獻。
  • 藏族創世神話與宗教——德吉卓瑪
    這些口碑流傳和書面記載的創世神話,充滿濃鬱的高原風情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她與其他民族的神話一樣,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藏族先民對大自然的探求和認識。而且,與宗教一樣,作為社會意識形態,都在客觀物質世界中找到它們反映內容的最終根源。
  • 文化自信·上海實踐|講活中國故事 譜寫創世神話新篇章
    張培成認為中國神話與西方的不同之處在於,很多神話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而來自普通勞動人民。作為「三皇」之一的伏羲被中國人視為先祖,過去形象塑造通常比較正統嚴肅。而在張培成的畫筆下,伏羲就是一個可愛、堅強、有智慧的勞動者。為了更貼近當代讀者,他沒有用傳統中國畫的宣紙毛筆,而是以鉛筆和卡紙為工具,採用水彩畫法。「讓線條在紙上自由散步,隨時變化、色彩明快,就像小朋友畫畫一樣。」
  • 「中國沒有創世神話」就是一種神話
    唯一能解釋在學術界的「中國沒有創世神話」這一刻板印象和中文文獻中有關創世神話的豐富記載之間的如此明顯衝突,就是如下結論:這些證據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為它們和將中國作為「別處」[或他者]的神話學視野相衝突。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中國沒有創世神話」這一觀點,是中西比較研究中最糟糕的謬誤之一。比較世界文化並非意味著要找出一些所謂的西方世界的本質,然後再去查看這一本質是否也存在於其他文化中。
  •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輔導講座開講
    作為本市「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據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由市文廣影視局主辦,上海藝術研究所、中華藝術宮承辦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昨日起正式開講,來自本市以及全國神話學的知名專家為大家解讀中華創世神話。
  • 田兆元:良渚文化形成了中華神話的核心話語系統
    「良渚申遺成功的意義,第一是古城,這個良渚王城,是中國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話,形成了神話敘事的核心話語系統。」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所田兆元教授認為,良渚文化的價值最高的還是早期神話,因為王城廢棄了,神話流傳下來。所以神話遠比王城重要。
  • 「信文化」:從神話到圖騰與巫術
    圖騰信仰,是一種「錯認他鄉是故鄉」般的意識和行為,真正的「他的親族」,其實並不「在場」。  中華原古,曾經經歷過一個漫長的「信文化」時代,原始初民的生活、思想和理想,以信仰神話、圖騰與巫術為主要文化特徵。神話、圖騰與巫術這三種文化形態,構成一個原古文化的三維動態結構。
  •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類型研究
    但近30年來學界的研究揭示,華夏民族上古本有多個創世神話,只是後世碎片化和歷史化了。葉舒憲的《中國神話哲學》根據古典資料還原了6個創世神話,院文清、董楚平、陳斯鵬等揭示出楚帛書甲篇內容是創世神話。筆者也先後重點研究了鯀禹創世神話、帝俊創世神話、楚帛書創世神話、盤古創世神話等。陶陽、鍾秀在《中國創世神話》《中國神話》等書中搜集了中國50多個民族的創世神話資料。
  • 中國神話與希臘神話對比《一》:創世神話,性本善與性本惡思想
    雖說有許多相同點,但不同點也很多:創世神話:盤古開天闢地中國神話的創世是由盤古開天闢地之說,天地一片混沌,盤古拿起大斧,猛力劈開,輕而清的東西上升為天,重而濁的東西下降為地。且清濁之氣誕生了女媧、伏羲,女媧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的傳說,古人認為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伏羲團結統一華夏各個部落,定都陳地,創造文字,教化人類,制定法度,人文始祖。
  • 走創新性發展學科建設 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舉行
    論壇力求通過學術與人文的對話交融,共同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沿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紮實前行。  「創世神話是中國文化的底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葉舒憲在論壇的主旨發言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隨後他解釋,現在許多文化符號都能在創世神話中尋找到源頭。
  • 文藝百家丨中華創世神話工程:挖掘神話內涵,全方位撬動文藝創作
    > 孫顒(著名作家、「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組委會副主任) 採訪:範昕(本報首席記者) 作為上海市「十三五」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以下簡稱「中華創世神話」工程)可以說碩果纍纍,獲得了廣泛關注與認可。
  • 美索不達米亞,創世神話,「水」的哲學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有關創世的神話特別多,所描述的創世過程不盡相同,但流傳較廣的是《埃奴瑪·埃裡希》。這則被譽為《巴比倫尼亞的創世紀》的神話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在阿卡德人中口頭流傳,後用阿卡德文記錄在泥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