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創世神話是有譜系的,而且還「活」在現實生活中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中國的創世神話是活態的,不僅古代有,傳承到現在,到未來,我覺得還會繼續存在,體現的是綿綿不絕的中國文化。

盤古開天地、大禹治水、炎黃阪泉之戰的神話故事,每個人都熟悉,但這些神靈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在中國創世神話的譜系之中,不同的神靈應該居於怎樣的位置,卻很少有人了解。

2016年,上海市啟動了「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計劃從連環畫、文學、電視劇、舞臺劇等各層面展開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工程,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今已出版了一系列連環畫繪本,舞臺劇等其他項目也在進展之中。

進行這樣系統性的大規模創作,準確的學術史料依據必不可少。今年7月,「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在中華藝術宮舉行。五位學者從不同角度與一線創作人員分享了創世神話相關的學術內容。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他認為中國創世神話從幾千年前產生到現在,依然「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未來也還會存在下去,這一點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無法相比的。而我們現在重視創世神話,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體現,「我們炎帝黃帝是我們的祖先,並不是血緣上真的是祖先。祖先認同是一種文化認同,祖先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很多民族共同認同的價值觀。」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

澎湃新聞:這次「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在連環畫、電影、文學等多個方面都有創作計劃。學者參與進來,講解這樣一個創世神話的譜系,出於怎樣的考慮?

田兆元:最初是沒有研究這塊的,後來越來越有一個想法,覺得要完整傳承創世神話就必須研究它,這樣我們學者就參與進來了。

第二要傳播創世神話沒有研究也不行,事實上也是創作在面臨相對的瓶頸的情況下,研究者介入了。研究者的介入可能對創世神話的解讀有相關的理論、原則,能為創作提供一些幫助。現在創世神話電視、電影、連環畫都有創作,有點各自表達,但創世神話應該是一個文化整合、一體多元的工程,現在變成了百花齊放。百花齊放沒什麼錯,但從創世神話的文化認同性、普及性來說,就產生了需要學者參與的情況。

澎湃新聞:中國的創世神話散落在《山海經》等各個典籍之中,什麼時候開始有譜系?

田兆元:創世神話之間有聯繫,所以必須有一個譜系。

我們說到希臘羅馬神話好像覺得很有系統。相較而言,之前一直有一個說法說中國神話很凌亂、沒有系統,似乎潛臺詞是中國神話和希臘神話不可比,導致好像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異一樣。大家有一個共識,神話是文化的源頭,那西方神話的源頭比中國好,不就是一個問題麼?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我很早就有一本書中講了「中國神話有系統」。但這麼長時間以來,外界對神話的系統性認識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問題在哪裡呢?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樣。

現在我們看的中國神話依然主要是2000多年前的古老神話,是片段的,而我們看到的希臘羅馬神話主要是一個19世紀的整理本,最早也是距今幾百年前整理出來的版本。現在我們拿自己2000年前的敘事和人家一兩百年前的敘事相比,是完全不可比的。我們上世紀也有一些神話整理本,比如袁珂先生的著作,整理出的中國創世神話也是很系統的。再有就是,我們現在完全按照西方神話的模式來做中國神話,這是不合理的。

澎湃新聞:那您認為中國神話的系統模式應該是怎樣的?

田兆元:中國神話中,天神、地祇、人鬼,就是很系統的。首先天神系統,天地、日月、山川、風雲、雷電,它是有這麼一個神靈序列的,接下來地祇,後來出現土地神,天神、地神都是有一個序列的,接下來人鬼,排列是非常嚴整的。

還有一個是從黃帝開始的祖陵系統、五帝系統排列也是非常嚴整的,故事也非常豐富。秦漢以來也整理出了系統,到隋唐以後又有大的整合,整合了民間道教以及外來的佛教,進一步完善了天神、地祇、人鬼系統。

比如說《西遊記》的神話系統就很嚴整,佛祖被安排在西天,觀音在南海,老君管煉丹……這不是神話嗎?但我們過去認為神話就是原始社會的,這是一個誤解,神話是人類和人類社會所伴隨的永恆理想,現在也還是在流傳的。現代都市依然是神話產生的溫床,對科技的理解和對神話的理解是並存的。我們對中國的神話太過苛刻。

現在,是需要神話更大譜系化、認同化的時期,先秦時期產生了天神、地祇、人鬼,並且產生了炎黃子孫這樣一個系統,社會上也形成了龍尊崇,到現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成為了中國人的標誌,我們應該進一步強化我們的這樣的文化認同而不是相反。

現在有一種想法是要用科學和理性分析信仰問題,這是不對的。神話是一種精神信仰,是一種理想、一種文化認同。我們說祖先,不是血緣上真的是祖先。事實上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個祖先,能生出這樣一個世界,他沒有這麼強的生殖力,但是祖先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很多民族共同認同的價值觀。

黃帝陵那裡有個郭沫若寫的牌子,叫「人文之祖」。在中國,從來沒有人把這個祖先說是血緣之祖,現在有一些學者不顧基本常識,把祖先認同說成是血緣認同。到今天來看這樣的血緣論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觀念。祖先認同是一種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認同。

現在龍的圖騰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曾經中國也有圖騰林立的時期,但現在我們追求的是世界大同,在中國文化裡還要破壞文化認同也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強化這種認同,強調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和多彩性。我用「多彩」而不是「多元」這個概念,就是強調創世神話的多樣性,我覺得中國神話是一元的、一統的,但是是多彩的、多樣的。我覺得應該這樣看待中國神話:只有統一性才有多樣性。如果沒有統一性,多樣性是沒有意義的,社會上也會引起紛爭。有共同的價值才能和諧生存在一起。我們現在認同憲法、法令,過去神話伴隨的也是一種法,是一種神聖的規則。今天這個社會,現代性認同和文化認同是並行的,我們要強調文化的統一性、多樣性、多彩性,這是一個同心同德的建構。我覺得我們的創世神話應該是這樣的,它構建的不僅是國內的和平而是世界的和平。我們基本的目標應該是這樣。

奚阿興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女媧補天》封面。

澎湃新聞:之前我們的文化創作中也會涉及創世神話,但似乎創新性還不夠,還是女蝸補天、后羿射日這樣零散的故事,您覺得做創世神話譜系,對以後的創作會有什麼作用?

田兆元:我們做創世神話譜系,首先要強調統一體、認同性,然後在原來所形成的神話系統上才能有所擴展和發揮。比如天地日月、祖先故事,各自的位置不能有很大改變,情節也不能有大的改變,但神話的具體內容是可以豐富多彩的。

羅玲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羿除四兇》封面。

神話首先要有它的神聖性,它是神聖敘事,但也可以有趣味性。比如《西遊記》寫孫悟空對如來佛的挑戰,具體寫到孫悟空翻不過如來的手掌,還在他手掌縫隙裡撒了尿,通過這樣的細節,既寫出了趣味性又體現出了神聖性。

我們當下對創世神話的創作,其實是豐富它的文化系統。所以在創世神話的創作中,舉例說,我們不能改變大禹治水的格局,但是大禹治水的方式,那麼多的情節中可以有自己的想像。大禹的配偶叫塗山氏,這個名字歷史上有,不能改變,史料也有一些情節記載,但還需要大量內容去補充、去豐富,我覺得創新性的空間是在這裡。並不是把原來的東西篡改去創新,不是替代性的創新,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讓它更強大。

施大畏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伯鯀獻身》封面。

澎湃新聞:怎麼能通過您說的這種細節化改編,最後達到體現民族文化認同這樣一種精神方面的追求呢?

田兆元:創世神話有其神奇性,比如有「鯀復生禹」的傳說,說鯀死三年,屍體不腐,有人用刀剖開鯀腹,禹乃降生。對這樣的傳說,我們要去應對,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神聖性的體現,不要去做科學的分析。創世神話通過這種神奇性增加對這對父子的崇拜感,因為他們是治水英雄,身世應該是奇特的。創世神話通過「鯀復生禹」的傳說為他們的不同尋常和他們的奉獻找了一個依據。

我覺得神聖和崇高的人文精神是需要一些具體的創作來實現的,我們要實現這樣的精神,需要一些傳統的話語。但僅僅是傳統的話語也是不夠的,就要將其變得多彩多元,補全創作。

澎湃新聞:據您了解,在現在的創作中,對神話的闡述有不符合事實的地方嗎?創作的「度」在哪裡?

田兆元:我們有一些溝通,但創作者和我們也沒有直接的交流。文藝也講究創作自由,學者只能是表達,供創作者去選擇,最終成果如何,還是要看社會反響。但其中也是有原則的。我們有一兩千年前保留下來的基本敘事,創作不能違背這樣的基本話語,變得不可識別,必須在原有情節上創作,可以增加但不宜篡改。

澎湃新聞:您強調中國的創世神話有譜系,那您現在給出的譜系是怎樣的一個框架?

田兆元:我們給出的框架首先是天地日月的序列,這是我們自然世界的基礎。天地、日月、山川這些神靈如何排序?雖然地和星辰也是重要的,但天和日更為重要,具有主導性,「天生萬物」,我們還有天命論的說法。

第二是圖騰的序列。古代有過圖騰林立的時期,但龍和鳳是主導的,在「龍的傳人」下可以有多樣化的表達,體現多樣性文化記憶,但不能改變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這樣一個基本格局。

張培成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伏羲織網》封面。

第三就是炎黃子孫的祖先序列。上至伏羲女媧,中間炎帝黃帝,然後到堯、舜、鯀禹,這是八個重要的祖先。伏羲女媧最早,是不是最重要?我們認為重要性不在於時代先後,而是影響力大小。希臘神話中宙斯並不是最早的神,但卻是影響力最大的神。所以我們認為,炎帝、黃帝是影響最大的,也是認同度最高的民族神靈。這也不是我們當代的建構,而是歷史上就把他們作為祖先不斷地祭祀、祭拜,帝王和過去的政府都祭祀先祖,承認他們的先祖地位。我們歷代前人認了兩千多年的祖先,不能說現在就不認了。我們的祖先崇拜,其實認同的是一種德治文化,實際上認同黃帝的祖先地位,是當下道德追求的一種努力,而不是說我們就真的是黃帝的血緣後人。也許我們中華民族是有共同的血緣,但我們更強調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文化血液,是崇尚和平、崇尚道德倫理的這樣一個民族,我們認同這個祖先,是有一個目標,這不僅僅是祖先的問題,而是文化認同的問題。

我們基本想從這三個方面,來建構創世神話的基本框架。可能還會有很多沒有顧及到的部分,但想把所有和創世神話相關的內容都排列進來,也是做不到的,我們就把它作為一種多彩的表達,給地方、給各區域族群來豐富它。

朱新昌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羲媧創世》封面。

澎湃新聞:您做民俗方面研究,據您了解在民俗文化中是否保留創世神話的記憶要更多一些?

田兆元:對,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內容納入創世神話譜系,是因為它是活態的。就是說在我們兩三千年來的文化敘事中,創世神話從誕生以來一直延續到現代社會,是代代相傳的。在相關地域,作為核心區都是存在的。

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地方有廟宇、有神像,每年有節慶儀式。比如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有的地方說三月三是黃帝的生日,到處都有慶典,到了清明節,幾乎各地民間都有對他們的祭拜活動,有認祖歸宗的儀式。這些活動是「活」的,真實地在全國各地發生。盤古傳說在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西西南部等地,都有大量的存在。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活態的,這一點和希臘神話是不太一樣的。表現希臘神話的廟宇,現在已經基本不再有祭拜活動,西方皈依了基督教,神話文明是斷層的。而中國的創世神話,不僅古代有,傳承到現在,到未來,我覺得還會繼續存在,體現的是綿綿不絕的中國文化。

田兆元關於神話研究的著作。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田兆元:中華創世神話是有譜系的,而且還「活」在現實生活中
    今年7月,「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在中華藝術宮舉行。五位學者從不同角度與一線創作人員分享了創世神話相關的學術內容。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他認為中國創世神話從幾千年前產生到現在,依然「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未來也還會存在下去,這一點是古希臘羅馬神話無法相比的。
  • 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
    她從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聯盟構建三個關鍵詞出發發表學術見解。首先,她認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重視典籍文化的研究,亦應更多關注包括創世神話在內的民間文化。神話產生於遠古時代,通過解釋人類最早的起源,神話表達著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並在社會上形成關注熱潮的語境中,學界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相關表述和理解往往還局限於書寫的典籍文化。
  • 中華創世神話,不僅僅是創世的故事
    儘管充滿徵服欲的西方創世神話也養成了其人民崇尚個性、思辨、勇於探索甚至反抗的精神,但這種徵服因子無疑也埋下了導火索。「神的安排」進而間接釀成了人類歷史上許多的巨大痛苦。雖然千百年來,中華大地亦曾歷經戰爭。但在中國的創世神話中,我們卻鮮少看到血腥的宰割與屠殺。這其實是一種人為的選擇、價值觀的選擇。
  • 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她從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聯盟構建三個關鍵詞出發發表學術見解。首先,她認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重視典籍文化的研究,亦應更多關注包括創世神話在內的民間文化。神話產生於遠古時代,通過解釋人類最早的起源,神話表達著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並在社會上形成關注熱潮的語境中,學界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相關表述和理解往往還局限於書寫的典籍文化。
  • 走創新性發展學科建設 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舉行
    論壇力求通過學術與人文的對話交融,共同推動中華創世神話研究沿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紮實前行。  「創世神話是中國文化的底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葉舒憲在論壇的主旨發言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隨後他解釋,現在許多文化符號都能在創世神話中尋找到源頭。
  • 中華創世神話美文插圖本推出中文英文波蘭文版本
    該書匯集30餘個有著清晰時間與譜系脈絡的創世神話故事,將常常以零星斷章面目出現的中華創世神話彙編成井然有序的體系,讓讀者看到一個個神話彼此之間的血肉相連。在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組委會副主任、文學專家組組長孫顒看來,中華創世神話走出去,具有深遠的意義,將讓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更加完整。
  • 創世神話成為群眾文藝表現新題材,讓神話更貼近現實生活
    在過去11天裡,各區、各系統、駐滬部隊、社會主體等選送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 4 個藝術門類及「中華創世神話專場」共182個原創作品同臺競技。「通過群眾文藝小型靈活質樸的手段表達創世神話,更容易被市民理解。也希望市民通過這些神話主題的表演,感受到它的現實意義。」 市群藝館館長蕭燁櫻說。
  • 話說中華創世神話
    自2016年起,上海市啟動了「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計劃從連環畫、文學、電視劇、舞臺劇等各層面展開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工程,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如今有關作品已陸續問世
  • 新民周刊:用中華創世神話 與世界對話
    對於海外喜愛中國文化的人而言,他們可能崇拜孔孟、老莊,喜歡讀李杜的詩,但在創世神話這塊,中國似乎一直是缺席的。儘管有涉及中華神話的大量古籍存在,也有不少研究神話的學術成果——但是相比較西方文化,我們的研究整理明顯不夠系統,神話的普及還遠不到家喻戶曉的程度。
  • 中華創世神話繪本:一場尋根問源的集體跋涉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董雲虎說:「這是中華文化培根固源的基礎工程、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的文藝復興工程、新形勢下振興海派文化的龍頭工程。上海有責任也有條件打造中華創世神話學術高地、文藝創作高地、教育傳播高地,體現上海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擔當。」
  • 神羊斷案——作為創世神話譜系核心之一的「羊」圖騰神話
    動物在自然崇拜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們往往因具有溝通神靈的功能而被人頂禮膜拜成神物,被賦予神權、傳達神諭。羊即為一例。 羊,我們日常生活最為熟悉的牲畜之一,熱播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將羊的溫馴可愛形象注入人心。作為動物界的一員,羊是普通的。
  • 文化自信·上海實踐|講活中國故事 譜寫創世神話新篇章
    何筱瓊說,從文聯組織赴天水的採風中她頗受啟發——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本是普通人,因為對老百姓生活有很大的貢獻,後世將他們「神化」了。新版《創世》故事裡,女媧需要集齊金木水火土五色石才能補天,每一色石頭由不同神明看管,他們各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女媧一一解除層層障礙難題從各神手中集齊五色,而她自己也經歷了改變。全劇可以說是一部「女神成長記」,戲劇性很強,也更貼近觀眾。
  •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輔導講座開講
    作為本市「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據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由市文廣影視局主辦,上海藝術研究所、中華藝術宮承辦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創作研究系列輔導講座,昨日起正式開講,來自本市以及全國神話學的知名專家為大家解讀中華創世神話。
  • 希臘神話氣象龐大,中華創世神話也待系統化
    本月初,「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宣布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已出版18套連環畫,學術本和文學本也已經基本完成。「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是上海去年啟動的一項大工程,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提供文化源頭上的支持。
  • 我是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田兆元,關於中國創世神話的一切,問我吧!
    我是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田兆元,關於中國創世神話的一切
  • 新民晚報數字報-美哉,中華創世神話
    ,計劃從連環畫、文學、電視劇、舞臺劇等各層面展開中華創世神話的文藝創作,旨在通過創作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梳理中華文明的起源。神話是人類最初感受世界與認識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類最初的揭示意義的活動 ,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最早印記,是人類文化的源頭。  世界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神話,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似乎中國神話沒有希臘、羅馬神話那樣成系統,這是一種誤讀。實際上,中華神話內容十分豐厚,只是過去缺少系統的發掘整理,未能充分展示這一文化遺產的影響力。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創世神話」讀本出版,弘揚中華傳統精神
    2017年,作為「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的一部分,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專題研究推出面向市民的「中華創世神話」讀本,以提升市民對中華創世神話的再認識。而《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市民讀本市民版重在發掘中華創世神話故事中所蘊涵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核」。市民版讀本從「物質世界的創造」、「制度世界的創造」、「道德理想的創造」幾個方面,系統分析每一個神話故事背後所體現的中華文化、文明「源頭」。
  • 文藝百家丨中華創世神話工程:挖掘神話內涵,全方位撬動文藝創作
    最新數據顯示,由文學界和美術界跨界合作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美文插圖本》至今已發行過萬冊,並且不僅推出英語版本,還被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國的出版社翻譯成各自的語言;由二三十位著名畫家創作並由陳蘇編文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印數近萬套;目前,隨著工程繼續走向深入,美術方面的二期創作已經啟動;而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一書,則為今後該工程的不斷打磨推進奠定了基礎
  • 美索不達米亞,創世神話,「水」的哲學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有關創世的神話特別多,所描述的創世過程不盡相同,但流傳較廣的是《埃奴瑪·埃裡希》。這則被譽為《巴比倫尼亞的創世紀》的神話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在阿卡德人中口頭流傳,後用阿卡德文記錄在泥版上。
  • 著名作家孫顒談「中華創世神話」:追溯中華文明之源
    此話一語中的。在此之前,曾經有學者以個人之力,苦心研究中國神話故事,出版了專著,但畢竟是個人學術成果,力量有限,不夠系統,不夠寬廣,更難以做到家喻戶曉的程度。比方說,我們常說一個詞「炎黃子孫」,但是,「炎」「黃」二位,到底在哪些方面,為中華文明確定了基調,並且至今福澤神州,恐怕很少有人講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