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體育外交戰略構建
鍾秉樞
(首都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1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和戰略思維,倡導並親自推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已經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被寫入憲法、黨章、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日益凸顯其時代價值,顯示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
體育外交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場域,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踐行並擘畫了體育外交發展的未來畫卷。2014年2月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舉行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2015年7月在國際奧委會委員投票表決之前,習近平主席通過視頻,向國際奧委會委員致辭,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表達對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期盼之情和最堅定的支持。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到訪國際奧委會總部的中國最高領導人。2019年1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強調,舉辦北京冬奧會將為中國加強體育國際合作提供 新的機會。德國、英國、墨西哥、荷蘭、法國、阿根廷、俄羅斯、美國、愛爾蘭……在到訪過的多個國家,習近平主席都曾談論、交流甚至上場踢過足球。中俄、中美、中歐盟、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中印九大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體育均是重點合作領域之一。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非和中拉論壇、「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等重要雙邊和多邊機制中,體育都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體育外交實踐的發展已遠遠超出了當前體育外交理論和管理工作的實際。面對新時代體育外交實踐發展的新形式、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國體育外交工作無論是在思想認識、戰略謀劃、體制機制、決策應對,還是在外交資源整合、國際規範參與與制定以及體育文化傳播方面,亟待進行更大力度、更深層次的改革,亟需從國家層面構建符合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的體育外交戰略。
2 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的緊迫現實需求
2.1 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需要體育貢獻獨特的力量
2.1.1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報告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呼籲,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陽光普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由兩岸「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亞洲命運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為價值基礎,既是中國立足國內國際的現實,構建自己的話語系統和表達方式的關鍵一步 , 也是對當代人類文明基本價值觀的一個總的表達。就世界意義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構想積極建構了全球化時代人類交往的新範式,為人類的光明未來提供了一種現實可能性,對於人們突破個體本位主義,站在「類」的意義上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擺脫囚徒困境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路徑。
2.1.2 體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
人類新的文明革命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態的根本轉變,亦是重新建構人的精神生態、人格生態的平衡過程,使人更加善於處理與自然、 他人及自身的關係,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狀態,實現對人的重新塑造,從而表徵、創造和建設新文明。運動對人類文明至關重要,其重要性不亞於歌唱、繪畫和講故事的需求。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南京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時指出:「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動力,凝聚力量。」2016年達沃斯論壇李克強總理在致辭中首次提出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國際奧委會則一直強調體育服務於全人類,奧林匹克文化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增進各國人民友誼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意味著體育在促進全人類社會發展、和平以及推進人類新文明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體育成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生活方式。
2.1.3 體育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習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質上蘊含著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普惠性的中華新文明,打通了人類不同形態的社會制度和價值理念之間的隔膜,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航向。而體育以奧林匹克運動所代表的人類文明追求,恰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高度契合。在當今全球面臨分裂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恐怖主義、經濟危機、人口過剩、資源匱乏等問題,體育在外交中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是一種通用語言。這種語言能夠有效克服不同人民、不同民族和不同國家之間的隔閡,跨越意識形態的國際屬性,能夠在外交格局中實現求同存異,為矛盾雙方創造建立溝通的結合點,架起相互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助於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2.2 全球體育外交發展需要中國體育外交的智慧
2.2.1 體育外交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體育是國家追求國際地位、實現國家復興的催化劑。追求國家地位和聲望是其他許多國際外交活動所不能達到的,各個國家政府都利用體育作為文化外交的形式,致力於培養國家聲望以及良好的國際合作關係。如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軸心國追求舉辦奧運會實現外交的復興;墨西哥通過 1968年夏奧會和1970年世界盃作為發展中國家追求認同的機會;韓國成功利用1988年漢城奧運會實現了國家認同的目的;1990年北京亞運會讓中國突破了國際封鎖,展示了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決心,對於改革開放來說,其被我國外交專家認為是與1992年鄧小平南巡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事件;2019年2月韓朝之間表達出2020年組建聯隊參奧和韓朝共同申辦2032年夏季奧運會的意向。這些案例彰顯了體育外交在國家追求國際地位、實現國家復興中的作用。
其次,體育是國際社會追求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工具。體育已被證明是推動實現和平與發展目標的高效、靈活的工具。自1993年起,在每一屆奧運會開幕前,聯合國都會籤署和通過《奧林匹克休戰決議》,這已成為一種傳統。200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嘗試將體育作為主要的工具促進聯合國千年目標的實現。2003年聯合國58/5決議 「體育作為促進教育、健康、發展和和平的一種方式」,引起了各利益相關者促進體育作為政府發展計劃和政策的一部分。在決議備忘錄的基礎上,體育為了發展和和平的國際工作組織建立於2004年,目的是連接和促進政府在他們的國際國內發展戰略和計劃項目中融入體育和身體活動的政策建議。聯合國58/5決議推動了2005年國際體育和體育教育年,促進了體育在世界範圍內作為發展與和平的工具的重要意義。
第三,體育是國家間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往來一道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三駕馬車」,是推動我國雙邊、多邊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人文交流直接影響著國際溝通的結果,影響區域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效能,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事國的軟實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外人文交流,將其確立為黨和國家對外交往的重要戰略。在中俄、中美、中英、中歐、中法、中德、中印尼、中南非、中印九大高級別中外人文交流機制中,體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示範和引領下,教育、體育等各領域的人文交流活動蓬勃開展、方興未艾。
2.2.2 體育外交已成為部分國家的外交戰略
在美國,美國公共外交事務部把體育外交的職責歸屬於教育文化事務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來完成,這一部門的主要任務是促進相互的理解。體育外交作為強化美國和其他國家關係的手段而成為國家外交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利用體育的激情跨越語言和社會文化的不同,將人們聚集在一起,通過體育外交提升人們與世界之間的文化對話和理解。其主要形式包括體育交流大使(Sports Envoys)項目、體育訪問項目(Sports Visitor Program)和體育基金項目(The Sports Grants program)。
在澳大利亞,體育外交日益增長為外交實踐的重要方面和全球體育產業增長的一部分。2015年澳大利亞政府第一個體育外交戰略《澳大利亞體育外交戰略 2015-2018(Australian Sports Diplomacy Strategy 2015-2018)》頒布實施。在第一個外交戰略成功實施的基礎上,2019年1月開始實施第二個體育外交戰略《體育外交2030(Sport Diplomacy 2030)》。該戰略聚焦太平洋為主的全球戰略,尤其是加強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周邊國家的關係,強化體育組織、企業和政府三者緊密協作,發揮體育在國家追求卓越過程中的作用, 最大化地實現澳大利亞政府體育外交的活動目標,讓體育在型塑和展現澳大利亞認同、價值和文化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提升澳大利亞的影響力和國家聲望,實現國家利益。
在韓國,進入21世紀,韓國政府實施了通過體育參與國際發展的《體育合作夥伴計劃(Sport Partnership Program)》 和《一起追夢(Dream Together)》項目,在文化、體育、旅遊部的指導下,致力於利用體育的價值和力量作為工具推動不同人群和社會發展,促進國際關係,提升國際合作和援助,擴大韓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的滲透力,最終實現國家的外交戰略目標。
2.2.3 眾多國際體育賽事落戶中國,為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提供現實土壤
2018 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重大的歷史關鍵節點,體育從未缺席。2019年北京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2019年武漢第 7屆世界軍人運動會、2020年晉江世界中學生運動會、2021年成都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對正處於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發揮大國「引領」和「塑造」作用的中國外交來說,要求中國的外交不但是「中國本位」,還要是「世界本位」。中國體育應抓住這一重要的歷史戰略機遇期,主動作為,積極主張,構建適應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的體育外交戰略,為國際體育社會貢獻更多的中國體育智慧和中國體育方案,最終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
3 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的實踐路向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正在從一個區域性國家轉變成一個在國際事務上有主導意識、有領導視野的世界大國。十九大報告將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體方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體現了人類普世文明和共享文明的價值追求。而體育以奧林匹克運動所代表的人類文明追求,恰恰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高度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新時代中國體育外交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尤其是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體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中國體育外交以 「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不斷奪取新勝利」的改革精神,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全面、深刻、系統地謀劃新時代中國體育外交發展的總體方略。
3.1 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3.1.1 堅持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外交部分開宗明義宣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改革開放 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體育外交國家戰略的構建應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堅持「四個自信」,增強「四個 意識」,加強體育對外工作的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確保黨中央對外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在體育領域得到有力貫徹執行。
3.1.2 堅持戰略思維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 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在習近平看來,戰略思維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樹立的思維方式。2014年8月,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要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相互聯繫的高度,審視我國和世界的發展,把我國對外開放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由此來看,戰略思維應成為構建中國體育外交國家戰略的法寶。
3.1.3 堅持五大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2022年冬奧會堅持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確保把北京冬奧會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辦好北京冬奧會作出重要指示,也是五大理念在體育領域的具體貫徹和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成為體育領域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2 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3.2.1 指導思想
新時代體育外交要緊密圍繞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助推體育強國建設,有效整合和利用體育資源,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出發,構建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的體育外交運行機制和多元工作模 式,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強化體育人文交流機制,營造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體育外交關係,全面提升我國在國際體育中的話語權,提升中國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和道義感召力,維護中國體育利益,維護世界體育公平正義,努力將體育外交工作打造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系的重要支柱。
3.2.2 目標任務
新時代我國體育外交必將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出發,緊密圍繞助推體育強國建設和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有效整合和利用體育資源。對內,以體育塑造公民的文化修養、合作精神、拼搏精神、 控制能力、社會準則,通過把各階層的人聯繫到一起而起到社會整合作用,培育更加開放、更加國際化、更加遵守國際規則的新型文明,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外,通過中國體育與世界體育的互動,積極參與全球體育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擁抱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的的人類新型文明觀,為全球化的未來發展提供合理性的價值引領,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貢獻中國體育的智慧。
3.3 體育外交國家戰略構建的實踐路徑
3.3.1 加強體育外交理論體系構建,實現認識上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體育外交理論的內涵和外延與之前相比都有重大變化。從傳教士傳播西方現代體育到首次參加洛杉磯奧 運會,從以革命者姿態退出國際奧委會到以合作者方式選擇「一國兩制」奧運模式,從奧運金牌 「零」的突破到雙奧舉辦之城,從桌球外交、棒球外交到國家人文交流,從塑造民族精神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體育外交一直在經歷著深刻的轉型。然而轉型過程中存在著體育外交的理論建設遠遠落後於實踐的狀況,因此,需要在歷史的高度和時代前進方向上對全球關係中的體育外交理論進行創新型研究。另外,習近平主席非常重視和強調戰略思維。要加強研究體育外交戰略理論和加強建設體育外交戰略學,為培養新時代的體育外交戰略家奠定良好的理論根基。
理論的構建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在構建的方向和重點上達成共識,在相關研究上形成合力,才能實現體育外交更快和更多地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進而更好地發揮中國體育在國際體育社會中的深度參與和引領作用,從整體上達到「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 的融合。
3.3.2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體育外交布局,強化制度創新
當前體育外交發展的實踐急需建立健全的體育外交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政治領導,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建立國家層面體育 外交管理機構,統一體育外交思想,確保體育外交行動上的協調一致。要制定明確的體育外交戰略計劃,做好體育外交戰略實施中的主導思想建設和主陣地建設。推動外交部與體育外交部門建立長期、積極的協調機制,理順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統籌安排各領域、各部門的體育外交工作,並制定和完善體育外交相關法規政策。
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非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體育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的內容,體育部門要積極主張,主動要求加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中方成員單位、中國—拉共體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中,以改變國家體育主管部門缺位的現狀,恢復當前體育外交工作鏈條(中央—國家部委—地方—個人)斷裂狀態,建立起適應滿足大國特色外交需求的體育外交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謀劃和推進中俄、中美、中英、中歐、中法、中印尼、中德、中南、中印九大高級別中外人文交流機制中的體育交流活動,主動規劃「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中的高級別體育人文交流活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的體育人文交流形式和內容。
3.3.3 做好重大體育賽事外交,提升國家實力
當今世界,體育已經超越了國家的邊界,成為全球化過程的產品和助推器,並成為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文化傾向的縮影。體育在國際關係中是少有的幾個能夠直接讓大眾參與的領域,且高度國際化。體育尤其是大型體育賽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一項大型體育盛會的範疇,而是一種具有多重作用的政治—經濟—社會系統工程,蘊含著一種推動世界美好發展的內在力量,與國家、國際關係深深交織在一起,不斷推動著世界的和平發展。以奧運會和足球世界盃為代表的大型體育賽事作為一種文化工具,成為民族主義和全球化間的新型連結中介,因其獨特的國際影響力而備受各國政府的重視。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通過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激情塑造了強大的加拿大精神。2014年俄羅斯政府通過索契冬奧會的輝煌敘事,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感,重塑了俄羅斯精神,建構了強有力的新俄羅斯神話。2018年舉辦的平昌冬奧會則為韓國政府實現進入世界中心國的目標提供了展示平臺。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大型體育賽事作為全球化時代各國政府國家認同建設的工具,在國家聲譽、國家利益和國際關係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通過大型體育賽事,促進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大的標誌性事件,奧運會期間,中國與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的首腦 進行密集的外交活動,有力促進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意味著中國開始積極主動融入國際社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 運動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2015年國際田徑錦標賽等國際賽事的舉辦,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和世界之間的關係。2019年國際籃聯籃球世界盃、 2019年武漢世界軍人運動會、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即將舉辦,將全方位發展中國同世界的關 系,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大國實力,展示開放、文明、富強的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貢獻中國智慧。謀劃好重大歷史關鍵節點的體育賽事外交,對於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至關重要,需要提高對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外交工作的認識,做好中國在重大體育賽事外交經驗的總結,為未來新體育外交規範的形成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3.3.4 重視非國家行為體的體育外交活動,形成多元合力
全球化時代,國際關係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重大變化。雖然我們仍然堅持國家是主要的外交行為體,但不可否認,非國家行為體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它們一直非常活躍,試圖在傳統外交領域爭得一席之地。在體育領域,國家行為體雖然承擔著重要的職能,如決定決策、舉國動員、總體調度、安全保障、後勤支持等,但在前臺唱主角的是非國家行為體,參與者也大多是非國家行為體,如運動員和裁判員、志願者、觀眾、體育機構、媒體、非政府組織等。因此,中國不僅要重視非國家行為體在體育外交中的作用,更要為最大限度發揮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是從政策上扶植和培養中國的非國家行為體,設計合理完善的人才培養梯隊建設政策,為他們在國際體育領域進行體育外交提供政策保障;其次是國家行為體在參與全球體育外交中與非國家行為體結成合作夥伴關係,廣泛聽取非國家行為體的建議、呼聲,充分利用好它們的智慧;再次是為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體育外交創造機會和條件,鼓勵它們在全球體育外交事務中發出中國體育的民間聲音,支持它們與國際上的體育外交夥伴結成同盟關係,形成不同層次、不同項目領域、不同任務的全球體育外交網絡。從長遠發展來看,這既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需求,又符合中國體育外交轉型發展的大趨勢,這是中國體育外交勢在必行的發展進程,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儘早為之。
4 結束語
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脆弱的世界當中,政治危機、金融危機、健康危機、恐怖主義、國際戰爭和國內戰爭。我們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碎片化、個體化(或稱之為自私)的社會當中,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機會更多——交流的機會、對話的機會、全球團結的機會、社會發展的機會及和平的機會——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構想積極建構了全球化時代人類交往的新範式,體育這一世界語言,跨越意識形態的國際屬性,能夠在外交格局中為矛盾雙方架起相互之間溝通的橋梁。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關鍵節點,從全局意識和長遠發展的角度,用戰略思維的眼光,提出中國體育外交國家戰略的構建,既是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體育外交貢獻中國外交的價值肯定,又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中國體育外交發展的現實回應與未來展望。「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中國體育外交必將綻放異彩,發出奪目的光芒。
(本文刊載於《體育文化導刊》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