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大揭秘: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千年傳統由方變圓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考古大揭秘: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千年傳統由方變圓 影響至今

  土丘墳的形狀,從戰國時起就以方形為貴,延續幾百上千年之後,東漢帝陵由方變圓,改變了這種審美。

  □大河報記者李巖實習生王梅竹文圖

  核心提示|作為中國古代墓葬禮制最高等級表現,歷代帝陵的葬俗變化都深刻凝聚著時代文化基因,也為後世所看重。在這其中,東漢帝陵一改之前帝陵普遍採用的覆鬥形封土,而將封土修造為圓丘形,成為中國帝陵建造史上尤為重要的變革,一直影響至今。

東漢帝陵劉秀原陵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東漢帝陵的這種外在最為顯著的改變,到底有何種呈現?背後蘊含了哪些獨特的文化?隨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5年的東漢帝陵考古發掘成果於近日公布,這些謎團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詮釋。

  【改方為圓】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傳統

  作為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延續400多年的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承前啟後的文化,造就了漢代帝陵在中國帝陵建造史上濃墨重彩的地位。

  說到兩漢帝陵,東漢帝陵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

  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啟動對東漢帝陵考古發掘之前,學界、坊間對東漢帝陵的了解,僅限於文獻記載和學術猜測,並未從現實中得到證實。

  3月31日,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開了「洛陽邙山帝陵群東漢帝陵考古收穫專家座談會」,歷時15年的諸多考古發掘成果得以詳細披露。

  作為此次考古成果之一,東漢帝陵的形制基本搞清,其中包括墓冢封土的基本特徵均為圓丘形。

  不要小看這個成果,因為在此之前,因無考古發掘佐證,針對東漢帝陵的封土形狀問題,即便在學術界,也一直是謎一般的存在,定論更是無從談起。

  文獻記載,除煬帝康陵和安帝恭陵為「山周」的記述外,東漢帝陵其餘均為「山方」,加之根據西漢帝陵長期沿襲覆鬥形封土的慣例,一般認為東漢帝陵封土應是繼承前制,同為覆鬥形。

  比如,按照《古今注》記載,「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限節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而在現實的考古發現面前,這些帝陵封土都不是方形。新的考古發掘,與此並不相符,甚至可以說是推翻了部分文獻記載。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室主任嚴輝說,東漢帝陵的圓丘形封土,有點像饅頭,但與早期一些地區的圓形封土是有明顯區別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度小而直徑大,外觀呈低矮的山丘狀」。

  據介紹,在西漢時期,帝陵甚是壯觀,最大的墓冢底邊邊長有229米,高可達46.5米,最小的邊長也有150米,高26米,完全是「高作山陵」。而邙山東漢帝陵,墓冢直徑只有70米到130米,高度不足20米。

  與此相適應的是,此次考古發掘也基本確認了東漢帝陵的位置和歸屬問題。

  根據考古發掘,如今存在於孟津縣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等大墓,均被確認為東漢帝陵,其中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和靈帝文陵,共5座東漢帝陵。

  值得一提的是,在位於洛陽邙山和洛南伊濱區數量龐大的東漢陵區中,絕少有屬於東漢時期的覆鬥形墓冢,這個情況也被考古人員解釋為「東漢時期對之前覆鬥形封土葬制的變化,迅速又徹底」。

  【封土變化】疑與劉秀有意推崇老家有關

  對於東漢帝陵封土由方變圓的巨大轉變之原因,大河報記者多方了解得知,學術界早有關注,但眾說紛紜。

  根據文獻記載,從光武帝開始,幾乎歷任東漢皇帝都會去長安,並遣使祭祀「十一陵」。因此,劉秀和明帝劉莊應該見過西漢帝陵。對他們的帝陵「覆鬥形」封土,劉秀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劉秀,讓人詫異的是,為什麼在死後首先拋棄了西漢的「覆鬥形」陵墓呢?

  參與洛陽東漢帝陵考古發掘並出席上述研討會的專家韓國河說,根據他的猜測,其中既有皇帝個人原因,也有社會思想意識方面原因,同時也有墓葬構築技術方面的原因。

  現為鄭州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歷史、文學雙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考古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的韓國河認為,學術界基本都認可的重要一點是,劉秀對祖根地葬俗的推崇。

  他說,劉秀雖是高祖九世孫,但其起家之地在西漢時的春陵侯國(東漢改為南陽郡章陵縣),是在南陽豪強地主集團的基礎上建立的政權,因此他即位後,維護對南陽春陵劉氏園陵的葬制也是很自然的事。「劉秀看重老家,從他兩次『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也可窺得一二。立國後也很維護對南陽章陵劉氏園陵的祭祀,帝陵形制採用老家的傳統是很自然的事。」韓國河認為,在宗廟祭祀這一點上,劉秀、劉莊對西漢傳統是「陽奉陰違」,骨子裡在樹立春陵劉氏漢政的正統性,讓帝陵建造遵從自己的祖先,封土改方為圓也應該就是基於這一強烈的整治家族意識確立下來。

  支撐這種猜測的一個實證是,東漢帝陵的墓形為一條墓道的帶迴廊的磚石結構墓,流行夫婦同穴合葬,與當時的春陵葬俗一致,而西漢帝陵及諸侯王墓中,並沒有這種葬制。

  當然,韓國河也認為,由於兩漢時期提倡「天人合一」,風水術中推崇「天圓地方」原則,封土為圓可能是東漢時期宇宙觀的一種特殊理解。

  韓國河的這些觀點,與嚴輝基本一致。

  【葬俗文化】以方為貴被東漢帝陵終結,圓丘形影響至今

  嚴輝說,劉秀原陵「顛覆傳統」之舉,終結了從東周到西漢的傳統覆鬥形陵冢形制,也奠定東漢帝陵的形制基礎,可以說是影響至今。

  「土丘墳的形狀,從戰國時起就以方形為貴,延續幾百上千年之後,東漢帝陵改變了這種審美。」他說,在東漢之前,許多帝王在世時就為自己預修墳墓,「方形墳丘是最高的規格,除了帝王之外,只有極個別帝王的近親及沒有同帝王合葬的后妃可以採用。」

  根據歷史典籍,在這方面,自秦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之上劃出一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基址,然後層層夯築黃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頂端仍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面。

  考古人員舉例說,比如,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個帝陵,不僅陵園平面呈長方形,位於陵園南部的墳丘,平面也呈方形。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鬥式的方形墳丘,位置在陵園的中央。

  「整個墳丘像是一個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又像一個倒著置放的量鬥,考古學上就稱它為覆鬥形。」嚴輝說。

  不少考古人員都認為,如今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土葬習俗,應該就是受到了東漢帝陵的深刻影響,與東漢帝陵的葬制傳承密切相關。

  當然,嚴輝看來,東漢帝陵的影響,不僅僅是一個封土形制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東漢帝陵由秦、西漢時期的厚葬變為儉葬,變化是一系列的,也都是很重大的,「可以說,東漢帝陵之所以對後世影響巨大,它的背後,蘊含著很深厚的時代文化變遷。」

相關焦點

  • 由方改圓,東漢帝陵為啥和前人不一樣
    通過對邙山帝陵群東漢帝陵歷時15年的發掘考古,河南省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證明,土丘狀的圓形墳墓是從東漢帝陵才開始的,而此前一直以覆鬥狀的方形為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室主任嚴輝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作為中國古代墓葬禮制最高等級表現,歷代帝陵的葬俗變化都深刻凝聚著時代文化基因。
  •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獲重要發現 填補我國考古界重大空白
    前不久,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環節。  3月31日,我市舉辦洛陽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考古收穫專家座談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一致認為,此次公布的成果在我國考古史乃至文明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東漢帝陵確立的「夫妻合葬」「南面而居」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東漢帝陵長啥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三維復原圖
    4月13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大河報獨家發布邙山東漢帝陵三維復原圖,用翔實的考古發現證據還原了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的外貌,並對邙山東漢帝陵考古發現進行了權威解讀。  東漢帝陵啥樣?很長時間僅限於文獻記載  史書記載,劉秀建政東漢後,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
  • 東漢帝陵陵園考古又有新發現(圖)
    本報訊 (記者 陳小偉)記者3日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器物。
  • 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現中,洛陽東漢帝陵可謂是一瞥漢代帝王陵寢制度的絕佳材料。持續十六年的考古歷程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現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合併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次對東漢帝陵展開考古調查工作,是在國家文物局對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項目立項後的2003年。
  • 東漢帝陵考古新發現!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基本確認為漢桓帝宣陵
    考古現場)新出土石制器物,「光和」年號基本確定白草坡東漢陵園為漢桓帝宣陵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於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是洛南東漢陵區中距離當時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2017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
  •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洛陽網訊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 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考古人員發現一處東漢時期的帝陵陵園建築遺址,專家稱其應為文獻記載的「寺園吏舍」,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據悉,這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封土墓應為帝陵。目前帝陵東西南北牆位置已經探明,其配置和布局與洛陽邙山上的帝陵基本一致。考古學家目前無法斷定這座帝陵中葬的是哪一位東漢皇帝。  據介紹,目前發掘出來的遺蹟是這座帝陵的「寺園吏舍」的一部分。在漢朝,皇帝駕崩時,其妃嬪是要全部為這個皇帝守陵的,所以,漢朝的「寺園吏舍」規模一般比較龐大。記者在現場看到,其地下排水暗渠就十分「豪華」。
  • 東漢帝陵陵園考古有新發現 守陵人遺蹟明顯
    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器物。
  • 洛陽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遺址
    □基本確認為東漢順帝、衝帝之陵  □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本報訊 (記者常文徵 通訊員李燕鋒 尹亮)5月25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孟津縣送莊鄉三十里舖村東南處的朱倉遺址發掘現場,新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兩處大型墓園遺址,專家介紹說,此發現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 偃師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河南日報報導:(記者陳茁)記者4月10日從省文物局獲悉,為配合鄭州—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白草坡村首次發現了我國東漢時期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鄭州—西安客運專線在偃師境內涉及5個古代遺址,經過近半年的搶救性發掘,考古工作者在白草坡村北發現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
  • 偃師龐村白草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圖)
    這些一直是困擾我國考古界的一個難題。    為配合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施工,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龐村鎮白草坡村進行了3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近日發現了一處東漢時期的帝陵陵園建築遺址,應為文獻記載的「寺園吏舍」,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初步探明帝陵園東西長330米,南北寬38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據悉,這還是我國考古工作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 醫巫閭山遼帝陵湮沒千年後 考古揭開「北鎮」皇陵謎蹤
    醫巫閭山遼帝陵湮沒千年後 考古揭開「北鎮」皇陵謎蹤》一文,詳細介紹了北鎮遼代顯、乾二陵的歷史及現場發掘等工作,解開了遼代帝陵在醫巫閭山塵封千年的謎題。然而,對於我們這些考古研究者來說,它卻像是一個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我們不斷探尋。失落的遼帝陵,醫巫間山塵封千年的謎題雖形跡殘碎,遼帝陵的巨大價值卻不容忽視。作為一個朝代等級最高的墓葬,帝王陵寢可謂是當時政治文化、國力財富及生產技術的高度凝聚。
  • 考古人員對洛陽東漢帝陵區的考古發掘又有新進展
    「生活」片段  洛陽是東漢國都,根據史書記載,東漢12個皇帝,有11個葬在了洛陽。多年來,我市的考古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對東漢陵寢制度的研究。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經過十多年不間斷的努力,我市在東漢帝陵考古發掘中又有新進展。其中,在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區域內,被推測為東漢順帝憲陵的朱倉M722「寢殿」和「園省」已漸漸清晰;而位於伊濱區的南兆域東漢帝陵第三輪考古調查和勘探也已展開。
  • 東漢帝陵陵園發現大量的守陵人生活遺蹟
    記者昨日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2006年7月至11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配合鄭西鐵路建設時,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首次發現了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 村頭6座東漢帝陵引來盜墓賊 村民自建守墓隊
    在白草坡村和附近幾個村莊下面,埋著6座東漢皇帝的帝陵,被定為200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原本定在白草坡村的工業園區也因為這個考古發現而遷移。  帝陵被發現後,一些「盜墓賊」聞風而來,為「護寶」村裡自建了守墓隊,打響了守護帝陵遺產的「保衛戰」。
  • 洛陽發掘東漢帝陵陵園 帝王身份尚不確定(圖)
    洛陽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15日,記者在考古人員的引領下,來到了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村的一座東漢帝陵陵園的發掘現場(見圖)。這是我國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據洛陽市文物二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目前探明的這個帝陵,長380米,寬330米,共12.54萬平方米,而這只是帝陵的部分區域,真正的帝陵範圍應該大於這個區域。現在已經探明這座帝陵的墓道有10米寬,長四五十米,墓基直徑至少有125米,墓穴的深度應該在18米以上,其配置和布局與洛陽邙山上的帝陵基本一致。考古學家無法斷定這座帝陵中葬的是哪一位東漢皇帝。
  • 河南5大考古新發現:洛陽北魏古墓或是帝陵(圖)
    昨日,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鄭州揭曉,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八次發掘、新安縣漢函谷關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四號建築遺址、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禹州神垕建業鈞都新天地鈞窯址五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河南省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和《華夏考古》雜誌承辦,至今已舉辦6屆。
  • 孟津東漢陵園考古取得新進展 明確寢殿與園省結構
    朱倉M722東漢陵園遺址考古工地全景朱倉M722東漢陵園遺址動物祭祀坑□記者段偉朵文圖片由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核心提示|昨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經過考古人員的不懈努力,朱倉M722東漢陵園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進展:明確了陵園「寢殿」與「園省」的結構,發現了燒窯和祭祀坑遺址
  • 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長啥樣?大河報獨家發布三維復原圖
    4月13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大河報獨家發布邙山東漢帝陵三維復原圖,用翔實的考古發現證據還原了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的外貌,並對邙山東漢帝陵考古發現進行了權威解讀。 東漢帝陵啥樣?嚴輝介紹,考古發現,東漢帝陵中,帝陵陵園整體結構往往由兩部分組成,即陵園和寢園,或稱為內外陵園,上述建築分布其間,同時帝陵分布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區間,貴族勳臣陪葬墓地也固定在一個集中的區間。「東漢帝陵研究一直為學術界所重視,但由於歷史的久遠,東漢帝陵的基本面貌近1000多年來已經十分模糊,通過考古查清,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