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帝陵陵園考古有新發現 守陵人遺蹟明顯
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器物。
-
東漢帝陵考古新發現!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基本確認為漢桓帝宣陵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郭帥 陳琳/文 張歡歡/圖【核心提示】「快來看!這是什麼?」最近,在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的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考古項目發掘地現場出土了一件圓形石制器物,這件石制器物裂成了幾塊,其中一塊的外側壁刻有「光和三年造」的字樣。
-
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考古人員發現一處東漢時期的帝陵陵園建築遺址,專家稱其應為文獻記載的「寺園吏舍」,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據悉,這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據洛陽市文物二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經對遺蹟和出土的器物研究,參考文獻資料,確定此處為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
偃師龐村白草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圖)
有無配套墓葬群?陵園如何布置?位置都在哪裡?這些一直是困擾我國考古界的一個難題。 為配合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施工,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龐村鎮白草坡村進行了3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近日發現了一處東漢時期的帝陵陵園建築遺址,應為文獻記載的「寺園吏舍」,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初步探明帝陵園東西長330米,南北寬38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
-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洛陽網訊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
偃師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河南日報報導:(記者陳茁)記者4月10日從省文物局獲悉,為配合鄭州—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白草坡村首次發現了我國東漢時期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鄭州—西安客運專線在偃師境內涉及5個古代遺址,經過近半年的搶救性發掘,考古工作者在白草坡村北發現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
-
東漢帝陵陵園發現大量的守陵人生活遺蹟
記者昨日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2006年7月至11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配合鄭西鐵路建設時,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首次發現了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獲重要發現 填補我國考古界重大空白
勒石燕然,徹底解決匈奴滋擾;投筆從戎,班超讓絲路更繁盛;重視文教,設立太學……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大一統王朝,12個皇帝中有11個葬在當時的國都洛陽。 然而,關於東漢帝陵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考古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考古工作者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對東漢帝陵的形制及陵園布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
洛陽發掘東漢帝陵陵園 帝王身份尚不確定(圖)
洛陽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15日,記者在考古人員的引領下,來到了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村的一座東漢帝陵陵園的發掘現場(見圖)。這是我國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據洛陽市文物二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目前探明的這個帝陵,長380米,寬330米,共12.54萬平方米,而這只是帝陵的部分區域,真正的帝陵範圍應該大於這個區域。現在已經探明這座帝陵的墓道有10米寬,長四五十米,墓基直徑至少有125米,墓穴的深度應該在18米以上,其配置和布局與洛陽邙山上的帝陵基本一致。考古學家無法斷定這座帝陵中葬的是哪一位東漢皇帝。
-
孟津東漢陵園考古取得新進展 明確寢殿與園省結構
【意義】對東漢陵寢制度有了進一步了解朱倉M722東漢陵園是咋被發現的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邙山陵墓群是一座考古富礦,2006年,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第一階段開啟,考古人員在對邙山陵墓群中的墓冢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它,編號為M722。
-
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現中,洛陽東漢帝陵可謂是一瞥漢代帝王陵寢制度的絕佳材料。持續十六年的考古歷程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現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合併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次對東漢帝陵展開考古調查工作,是在國家文物局對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項目立項後的2003年。
-
洛陽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遺址
□基本確認為東漢順帝、衝帝之陵 □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本報訊 (記者常文徵 通訊員李燕鋒 尹亮)5月25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孟津縣送莊鄉三十里舖村東南處的朱倉遺址發掘現場,新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兩處大型墓園遺址,專家介紹說,此發現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
我國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新華網鄭州4月12日專電(記者桂娟) 為配合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鄭州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河南省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市的白草坡村北首次發現了我國東漢時期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據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史家珍介紹,鄭州至西安客運專線在偃師境內涉及5個古代遺址,經過半年多的搶救性發掘,他們在白草坡村北發現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據鑽探,這一墓冢直徑達125米,與文獻記載的東漢帝陵的直徑相符。 在這個墓冢的東北方發現一處建築遺址區,經過發掘共有5到6個院落,每個院落旁邊都有一個窖穴,還發現了垣牆、溝渠等遺蹟,出土雲紋瓦當、繩紋板瓦等建築構件。
-
東漢帝陵長啥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三維復原圖
北邙,這片位於如今孟津和偃師交會處洛陽漢魏故城附近的「風水寶地」,隨著光武帝劉秀原陵、安帝劉祜恭陵、順帝劉保憲陵、衝帝劉炳懷陵、靈帝劉宏文陵共五帝五陵的考古發掘而再次揚名於世,展露了它蘊藏的厚重文化。 這些難得的發現,也成就了「洛陽東漢帝陵考古發掘與調查」項目於4月10日成功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大揭秘: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千年傳統由方變圓
東漢帝陵劉秀原陵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東漢帝陵的這種外在最為顯著的改變,到底有何種呈現?背後蘊含了哪些獨特的文化?隨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5年的東漢帝陵考古發掘成果於近日公布,這些謎團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詮釋。 【改方為圓】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傳統 作為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延續400多年的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考古人員對洛陽東漢帝陵區的考古發掘又有新進展
> >>>還原東漢皇帝去世後在陵園內的「生活」片段 洛陽是東漢國都,根據史書記載,東漢12個皇帝,有11個葬在了洛陽。多年來,我市的考古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對東漢陵寢制度的研究。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經過十多年不間斷的努力,我市在東漢帝陵考古發掘中又有新進展。其中,在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區域內,被推測為東漢順帝憲陵的朱倉M722「寢殿」和「園省」已漸漸清晰;而位於伊濱區的南兆域東漢帝陵第三輪考古調查和勘探也已展開。
-
啟封中原記憶 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中新網鄭州4月23日電(劉鵬 梅志剛)22日,一場以「啟封中原記憶,感知河南考古」為主題的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序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業界專家學者向社會公眾集中披露了鄭韓故城遺址、洛陽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
啟封中原記憶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業界專家學者向社會公眾集中披露了鄭韓故城遺址、洛陽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官方表示,此舉旨在讓考古走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希望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關注考古,並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中來。圖為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3號院局部。
-
由方改圓,東漢帝陵為啥和前人不一樣
通過對邙山帝陵群東漢帝陵歷時15年的發掘考古,河南省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證明,土丘狀的圓形墳墓是從東漢帝陵才開始的,而此前一直以覆鬥狀的方形為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室主任嚴輝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作為中國古代墓葬禮制最高等級表現,歷代帝陵的葬俗變化都深刻凝聚著時代文化基因。
-
梁代昭明太子陵墓考古獲進展 陵園遺蹟被發現(圖)
梁代昭明太子陵墓考古獲進展 陵園遺蹟被發現(圖) 2016-03-28 11:22:32會上,有專家透露了南京考古的新發現,位於棲霞區獅子衝的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陵墓,其周邊區域近期發現了疑似陪葬墓、陵牆、墓闕基座等遺蹟,專家認為,如果未來有機會作進一步考古,當地有望重現一座完整的南朝皇家陵園。 蕭統陵墓得到考古界確認 2013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棲霞區新合村獅子衝北象山南麓,調查發現了兩座大型南朝磚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