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

2020-12-05 澎湃新聞

在去年一整年的海昏侯熱中,讀者們多半會被層層疊疊繁複華麗的隨葬品吸引住目光,而對兩漢高等級墓葬的葬儀葬制本身了解不多。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現中,洛陽東漢帝陵可謂是一瞥漢代帝王陵寢制度的絕佳材料。

持續十六年的考古歷程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現與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合併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次對東漢帝陵展開考古調查工作,是在國家文物局對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項目立項後的2003年。此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曾對邙山和洛南這一區域內可能屬於東漢帝陵的二十餘個墓冢進行了踏查。

早期認識的東漢帝陵分布圖(圖片來源:《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

考古調查,意在了解帝陵之地望。首先判斷東漢帝陵的分布區域,再找出每座陵冢的陵園範圍,最後對其歸屬進行分析。簡而言之,就是回答「在哪」、「多大」和「屬於哪個皇帝」這三個問題。就東漢帝陵而言,由於墓誌刻石之類的材料是更晚期才出現的,無法像調查西晉、北魏帝陵時直接利用碑刻或周邊墓葬的墓誌記載來交叉判斷,只能依靠考古類型學原理,結合文獻材料進行實地調查和勘探。

根據《續漢書·禮儀志》等史籍,除獻帝禪陵位於河南焦作修武縣之外,其餘十一座帝陵均位於洛陽,按位置分為漢魏洛陽城北兆域(孟津縣境內)的五座,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和靈帝文陵,以及南兆域(偃師市境內)的六座帝陵,即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

2009-2017年發掘區(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網站)

朱倉M722 陵園遺址1 號臺基東部及內陵園東門址(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臺基東側排水溝(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2012年,針對東漢陵園的主動發掘工作首次展開。截至2017年,先後發掘了孟津縣朱倉村M722東漢陵園遺址和伊濱區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累積發掘面積超過14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勘探總面積256萬平方米,已經進行考古勘探的帝陵共七座,分別是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M722、朱倉M707、白草坡村東漢帝陵。在封土周圍均發現大面積的陵園建築基址,集中分布在封土東側或東北側,發掘者認為存在內、外兩重陵園。陵區發掘工作基本復原了東漢帝陵的面貌,回答了陵園布局、陵區內建築結構等問題。陵園的始建年代和使用年代由於缺乏完整的證據,出土遺物常常缺乏可靠的地層關係,且「整個陵區從東漢早期到晚期都有建設,單個陵園內出現不同時期的遺物實屬正常」,因此尚未對各陵園的歸屬形成定論。由於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會對帝陵本體做考古發掘工作,對帝陵陵園的考古發掘就是我們了解兩漢陵寢制度的核心材料。

西漢東漢大不相同

總體上看,西漢和東漢帝陵在陵寢制度上已經出現較大變化,東漢陵園的考古工作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封土形狀不同。

封土是指堆砌於墓室之上、高於地面的土丘,多認為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聚族而葬的「公墓」制轉向以財富、地位維繫的共同體葬於一處的制度,出於強化辨識度的要求而產生。西漢帝陵均為覆鬥形封土。2004年7月對偃師地區的大型東漢墓葬鑽探發現,耕土下殘留的封土為橢圓形。

海昏侯墓區M2封土(圖片來源:新華網)

邙山東漢帝陵封土(圖片來源: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勘探平面圖(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二、墓室形制不同。

西漢帝陵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即從地面豎直向下挖出墓穴,再用數重棺槨裝殮遺體與隨葬品置於其內。西漢帝陵的槨室為「黃腸題湊」,即用柏木芯構築的框形結構。東漢帝陵已探明為方坑明券墓,但未經發掘,推測為磚石混合型的迴廊形墓室。

三、墓道數量不同。

西漢帝陵為四條墓道的繁體「亞」字形墓,四條墓道除了表明等級最高之外,其必要性在於搬運開挖墓壙產生的大量土石以及安裝木槨。東漢帝王陵墓使用一條墓道的洞室墓,平面呈「甲」字形,一方面強調了祭祀空間,另一方面是由於磚石墓的建造不需要四條斜出的墓道。

四、帝後合葬方式的變化。

西漢時期,皇帝和皇后雖埋葬於同一陵園,但位於陵園內的不同位置,墓室和封土都是分別建造,「同塋不同陵」。東漢時期有明確記載,「合葬,羨道開通,皇帝謁便房」,帝後葬於一室。

五、外藏系統不同。

外藏系統指商周時期以來,出於「事死如事生」的需要,為逝者分門別類準備的「婢妾之藏」「廚廄之屬」等各類隨葬品。西漢時期,外藏系統為陵冢內外大量不同類別的陪葬坑。東漢帝陵中,就目前調查勘探的情況來看,沒有發現與墓室分離的外藏系統,應當是由於洞室墓的耳室、前室等取代了陪葬坑的功能。

六、陵園的封閉方式不同。

西漢時期,帝陵陵園皆以垣牆封閉,直到光武帝原陵,文獻中也記載是使用修築垣牆的方式。而自明帝開始,「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開始使用「行馬」來作為陵園的界限。「行馬」是指宮門、官署前阻攔同行的路障,一般認為是木質的柵欄。

七、此外,東漢陵寢的規模遠遠小於西漢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投入較少,另一方面和盜墓風氣日盛、社會上層提倡「薄葬」有關。

從帝陵材料研究社會變遷,問題何在

從帝王陵墓到刑徒墓地,墓葬材料既是探索死者生活習慣、愛好、社會經濟地位的一手材料,更可以被用於觀察長時段的歷史和社會變遷。洛陽東漢帝陵的考古新發現,對於考古和歷史研究者而言十分珍貴,可以藉此進一步研究帝陵建制和發展脈絡,從而闡釋陵寢制度背後所隱藏的政治、經濟、社會意涵。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墓葬的特殊性質,在被用於分析死者生前的活動時,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埋藏和形成考古記錄的過程會損失部分信息。發掘者和研究者只能看到遭受過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墓」,很難復原「葬」的過程。而發掘工作本身,也會造成部分信息的損失信息的逐層遞減,需要儘可能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尤其需要結合同一時段同一文化的其他遺蹟進行觀察。

其次,對於帝王陵墓而言,可能有一部分物品,是在墓主人死後才被選中作為其隨葬品的。皇帝的生前和死後,其社會性和社會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陪葬品並不一定是墓主人生前擁有或者使用的東西,也可能被用以表達死者和生者之間的關係,或生者自身的意識。墓葬是意識形態最集中的表現,是對現實社會網絡的歪曲再現,並不直接反映真實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而可能是被構建的一種鏡像中的形態。

第三,對於研究者本身來說,只通過研究墓葬材料來觀察社會生活的全貌是不夠的。絕大多數社會活動,都不會直接表現在墓葬中。諸如財富地位、信仰習俗、親緣關係、社會結構,在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以及墓地的構建中,都只有部分的呈現,墓葬提供的只是一幅拼圖的一部分材料。以上這些因素,都要求考古研究從實際出發,從材料引出理論而非相反,研究者需要結合同一文化的多類遺蹟來重建社會面貌。

參考文獻:

《洛陽孟津朱倉東漢墓園遺址》,張鴻亮; 嚴輝; 史家珍; 盧青峰

《洛陽朱倉東漢墓發掘簡報》,張鴻亮; 司馬俊堂; 張海濤; 郭朝傑; 高虎

《東漢「原陵監丞」封泥考略——兼談漢代陵園職官》,張鴻亮

《略談東漢帝陵陪葬墓塋域問題》,張鴻亮; 盧青峰

《洛陽孟津朱倉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相關問題的思考》,嚴輝

《東漢帝陵有關問題的探討》,韓國河

《偃師洛南東漢帝陵考古勘探報告》

《洛陽邙山陵墓群第一階段考古報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洛陽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遺址
    □基本確認為東漢順帝、衝帝之陵  □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本報訊 (記者常文徵 通訊員李燕鋒 尹亮)5月25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孟津縣送莊鄉三十里舖村東南處的朱倉遺址發掘現場,新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兩處大型墓園遺址,專家介紹說,此發現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東漢帝陵遺址考古發掘(資料圖)東漢帝陵挖掘現場(資料圖)  洛陽網訊 今日下午,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入選。
  • 東漢帝陵長啥樣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三維復原圖
    4月13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大河報獨家發布邙山東漢帝陵三維復原圖,用翔實的考古發現證據還原了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的外貌,並對邙山東漢帝陵考古發現進行了權威解讀。  東漢帝陵啥樣?很長時間僅限於文獻記載  史書記載,劉秀建政東漢後,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
  • 東漢帝陵考古新發現!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基本確認為漢桓帝宣陵
    考古現場)新出土石制器物,「光和」年號基本確定白草坡東漢陵園為漢桓帝宣陵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於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是洛南東漢陵區中距離當時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還原東漢帝陵原貌,墓葬制度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啟以來,考古人員陸續在該陵園遺址發現了院落、房址、天井、廊道、水井、道路、排水渠等遺蹟,對陵園的整體布局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 考古人員對洛陽東漢帝陵區的考古發掘又有新進展
    「生活」片段  洛陽是東漢國都,根據史書記載,東漢12個皇帝,有11個葬在了洛陽。多年來,我市的考古工作者一直致力於對東漢陵寢制度的研究。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經過十多年不間斷的努力,我市在東漢帝陵考古發掘中又有新進展。其中,在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區域內,被推測為東漢順帝憲陵的朱倉M722「寢殿」和「園省」已漸漸清晰;而位於伊濱區的南兆域東漢帝陵第三輪考古調查和勘探也已展開。
  • 洛陽東漢帝陵考古獲重要發現 填補我國考古界重大空白
    勒石燕然,徹底解決匈奴滋擾;投筆從戎,班超讓絲路更繁盛;重視文教,設立太學……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大一統王朝,12個皇帝中有11個葬在當時的國都洛陽。  然而,關於東漢帝陵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考古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考古工作者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對東漢帝陵的形制及陵園布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 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長啥樣?大河報獨家發布三維復原圖
    4月13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大河報獨家發布邙山東漢帝陵三維復原圖,用翔實的考古發現證據還原了近兩千年前東漢皇帝陵寢的外貌,並對邙山東漢帝陵考古發現進行了權威解讀。 東漢帝陵啥樣?在洛陽邙山東漢帝陵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展開之前,社會各界對東漢帝陵的認識僅局限於文獻記載中。
  • 東漢帝陵陵園考古又有新發現(圖)
    本報訊 (記者 陳小偉)記者3日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器物。
  • 啟封中原記憶 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完)(來源:中新網)相關新聞考古奧斯卡:從洛陽東漢帝陵看兩漢陵寢制度的不同在去年一整年的海昏侯熱中,讀者們多半會被層層疊疊繁複華麗的隨葬品吸引住目光,而對兩漢高等級墓葬的葬儀葬制本身了解不多。一年一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將在10日下午揭曉,在進入終評的二十六個新發現中,洛陽東漢帝陵可謂是一瞥漢代帝王陵寢制度的絕佳材料。
  • 考古大揭秘: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千年傳統由方變圓
    東漢帝陵劉秀原陵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東漢帝陵的這種外在最為顯著的改變,到底有何種呈現?背後蘊含了哪些獨特的文化?隨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歷時15年的東漢帝陵考古發掘成果於近日公布,這些謎團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詮釋。  【改方為圓】東漢帝陵封土顛覆傳統  作為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延續400多年的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東漢帝陵陵園發現大量的守陵人生活遺蹟
    記者昨日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2006年7月至11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配合鄭西鐵路建設時,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首次發現了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 東漢帝陵陵園考古有新發現 守陵人遺蹟明顯
    在偃師龐村鎮百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發掘現場了解到,今年以來,文物工作人員在對該建築遺址進行的連續發掘中,新發現了大量的守陵人的生活遺蹟,包括儲藏糧食的4座糧窖,6條大大小小的排水渠道,陶器、鐵器、銅器和獸骨等器物。
  • 孟津東漢陵園考古取得新進展 明確寢殿與園省結構
    ,對了解東漢陵寢制度有著重要意義。在位於「園省」南牆以南區域發現一具牛骨,考古人員判斷其為陵園的祭祀坑。此次發掘也出土了一些器物,主要有繩紋筒、板瓦,捲雲紋瓦當,空心磚、方磚、條形磚等建築材料,以及盆、罐、碗等日用陶器等。【意義】對東漢陵寢制度有了進一步了解朱倉M722東漢陵園是咋被發現的呢?
  • 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記者 朱曉娟)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為配合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施工,最近在偃師龐村鎮白草坡村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一處東漢時期的帝陵陵園建築遺址,專家稱其應為文獻記載的「寺園吏舍」,即負責管理、看護陵園人員的工作休息場所。
  • 洛陽發掘東漢帝陵陵園 帝王身份尚不確定(圖)
    洛陽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15日,記者在考古人員的引領下,來到了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村的一座東漢帝陵陵園的發掘現場(見圖)。這是我國首次發掘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據洛陽市文物二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目前探明的這個帝陵,長380米,寬330米,共12.54萬平方米,而這只是帝陵的部分區域,真正的帝陵範圍應該大於這個區域。現在已經探明這座帝陵的墓道有10米寬,長四五十米,墓基直徑至少有125米,墓穴的深度應該在18米以上,其配置和布局與洛陽邙山上的帝陵基本一致。考古學家無法斷定這座帝陵中葬的是哪一位東漢皇帝。
  • 董新林:遼祖陵陵寢制度初步研究
    從秦王朝開始,中國歷代皇帝都精心營建獨立的陵域,不斷完善獨立陵園制,並各自形成不同王朝的規制。從總體上看,秦漢到明清諸王朝的帝陵存在著一定的發展演變軌跡,同時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對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研究,探討歷史時期諸王朝帝陵的形制布局和特點,認識其蘊含的內在聯繫和發展脈絡,無疑對於從考古學角度認識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一體性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 河南5大考古新發現:洛陽北魏古墓或是帝陵(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隊長錢國祥告訴記者,對四號建築遺址的發掘,使得漢魏洛陽城太極殿的位置、範圍、布局、保存狀況等信息逐漸豐富起來,其中所蘊含的設計思想,所確立的宮室制度,對於漢魏洛陽城遺址的研究乃至於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偃師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
    人民網河南視窗訊  河南日報報導:(記者陳茁)記者4月10日從省文物局獲悉,為配合鄭州—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在偃師白草坡村首次發現了我國東漢時期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鄭州—西安客運專線在偃師境內涉及5個古代遺址,經過近半年的搶救性發掘,考古工作者在白草坡村北發現一座大型夷平封土墓。
  • 由方改圓,東漢帝陵為啥和前人不一樣
    通過對邙山帝陵群東漢帝陵歷時15年的發掘考古,河南省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項考古研究證明,土丘狀的圓形墳墓是從東漢帝陵才開始的,而此前一直以覆鬥狀的方形為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室主任嚴輝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作為中國古代墓葬禮制最高等級表現,歷代帝陵的葬俗變化都深刻凝聚著時代文化基因。
  • 河南洛陽 邙山東漢王朝陵區
    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採用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劉秀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辦法加以擴大,運用到陵寢制度中。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築在陵園之中,廟建於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