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為西湖的美麗而聞達於天下。那蘇州呢?蘇州自然不甘落後,蘇州有拙政園,留園和獅子林等園林景致。有詩云「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
拙政園又是蘇州園林中的翹楚,非等閒視之。
聽朋友講,遊玩拙政園最好選擇春夏之交之時。我便去了。
時間回到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罷官還鄉的御史王獻臣,在其家鄉,原來大弘寺舊址上拓建為園。並請畫家文徵明繪圖,歷時十七載建成。王獻臣死後,兒子賭博一夜之間將園子輸給了徐少泉。徐家後人在此居住一百多年之久,後家世敗落,園漸荒廢。之後拙政園歷經幾百年,幾易其主,直到全國解放。
書歸正傳。拙政園身處蘇州鬧市,園林周邊是江南水鄉特有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炊煙嫋嫋,船在街巷中穿行。在過去,或許還會不時地傳來一聲叫賣聲,瓜果蔬菜、日常用品就在來來往往的船隻上交易。
走進拙政園,映入眼帘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第一感覺就是用「精緻」二字概括,包括亭臺樓閣的設計搭配玲瓏巧妙,用料的極其考究;花草山石的千姿百顏,閃轉騰挪,無不能感受到建設者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用心良苦。似乎要把全天下的奇珍美景集於一園。所以,拙政園才有「江南園林看蘇州,蘇州園林看拙政」的美譽。
遊拙政園,我選擇早來。剛剛開門,我便檢票入園。
早晨的拙政園是屬於鳥兒的天地,沒有遊人們嘈雜之聲。天地都安靜下來,只聽到各類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一個人尋景而行,慢慢地,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生怕錯過什麼奇花異草,亭臺樓榭。水與水之間小橋相連,每一處都建有或亭或閣。
這邊剛剛聞到紫蘇花的芳香,觸摸柳枝的春意盎然。一抬頭,不遠處似船的房子,擋在了我的面前,名曰「香洲」。原來我已行走在拙政園的中部。(園區分西部,中部,東部,風景各異)
進入拙政園,有點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的感覺,真恨不得身上多長几雙眼睛。原來計劃的路線已經失效,我只能隨景而行了。還好我之前做了一點功課。
拙政園中部以水池為中心,中間建有「遠香堂」。「香洲」在它的西邊。北面有「荷風四面亭」,與「倚玉軒」遙遙相望,三足鼎立。
只是初夏,荷花沒有完全綻放。倘若盛夏來臨,人坐在「荷花四面亭」中,隨意打開一扇窗戶,一池荷花隨風搖曳,荷香四溢,美不勝收。
中部景區還有微觀樓,玉蘭樓,見山樓,它們之間或碧水縈繞,小橋相連。或小路曲折迂迴,一路芬芳。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坐在小亭中,觸摸欄杆,雖已不是過往煙雲,但古人的生活氣息猶存。或許王獻臣及其徐少泉的子子孫孫,就在這裡與家人嬉笑怒罵,其樂融融。或許曹雪芹也來過,在此潛心閱讀,吟詩作賦,為《紅樓夢》的誕生積蓄力量。後來就是我們尋常百姓也來過,拙政園終於回歸自然。
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不由得讓人產生嚮往,但不能沉醉。你看,那盛開的桃花,櫻花,杏花,把握春天的好時光,努力綻放,給人一力量。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下午,遊人較多,拙政園已不似早晨那般清新雅致。小鳥也不勝其煩,躲起來了,把拙政園的春光暫時讓給人們,有時鳥兒也懂得妥協相讓。
我較為匆忙地遊玩了拙政園的西部和東部。
西部原為「補園」。「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羅花館」為主要景色。相傳這裡是主人聽崑曲的地方,旁邊有耳房,可供客人休息。在周圍還有留聽閣,倒影樓。
夜幕降臨,崑曲悠揚。主人沉浸其中,已經完全忘記朝廷中的蠅營狗苟。或許只有在這裡,納曲聽戲,開荒澆菜,築室種樹,以供朝夕之膳,才是主人的拙政。
東部,歸田園居已荒蕪。現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秫香館,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雲峰,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山崗起伏,竹茂林密。或深入其中,或虛虛實實。閒夢悠遠,芳華遍野;綠波蕩漾,絲竹悠揚。
遊完已近黃昏,園區即將關門。一絲餘暉撒在園區,轉身回望,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戀戀不捨,些許惆悵。
心頭突發念想,我想與拙政園來一個約定。
在一個景明和暢的季節,我們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