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食類器的歷史變遷
飲食器具的演變,與社會生產力和烹飪技藝的提高密切相關。人們曾先後以陶、銅、鐵、霖漆、金銀、玉、牙骨、琉璃、瓷等質料製作烹飪器具,其中陶、銅、漆、瓷最為普遍。隋唐以後,繼陶器、銅器、漆器而興起的瓷器,耐鹼、酸、戚,原料來源廣泛,既能精工細作,又便於大量生產,於是成了製作食器的主要材料。商周以後,在上層貴族中與銅、漆、瓷器並行的還有金銀、玉(包括瑪瑜、水晶)、牙骨、琉璃等食器。
因其價格昂貴,所以始終是帝王豪門的奢侈品,一般人是無緣問津的。在器具的發展中,食器的發展變化較快。最初,食器主要因功能不同而分化。如因盛放主、副食的需要,出現了用以盛飯和羹的重、籃、盈(xu),盛肉食的鼎、盛湯的罐、缽,盛幹肉的篷,盛放整牛、整羊的組及盛放乾鮮果品、滷菜和腊味的多格攢盒等。後來經過演變、規整,終於形成了現在的盆、盤、碟、碗等類餐具。
食器的美感也是促使食器翻新的重要因素。如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蛋殼黑陶矮空高柄杯,器壁薄如蛋殼,杯沿最薄處僅0.1 -0.2毫米,器表富有光澤,胎質細膩,質地堅硬,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食器。又如近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銀、玉、瑪瑞、水晶、琉璃高級食器及《孔府檔案》上所載的孔府餐具,其豪華和精美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器、食之配合,既有一餚一慎與一碗一盤之間的配合,也有整桌宴饃與一席餐具飲器之間的和諧。杜甫詩中的「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筋厭妖久未下,鶯刀縷切空紛綸"(杜甫《麗人行}),描繪的就是楊國忠與被國夫人享用紫駝、素鱗這樣華貴的菜餚,乃用翠釜烹飪而成,裝在水晶般的盤中,用犀角所造的匙、著食具。
有關美食、美器的論述,清代文學家、美食評論家袁枚在他所作的《隨園食單》的「須知單」中,有專門一項「器具須知」,他說道:「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然宣、成、嘉、萬窯器太貴,頗愁損傷,不如竟用御窯,己覺雅麗。惟是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若板板與十碗八盤之說,便嫌笨俗。大抵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小;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銅,;展煮宜沙鍋。」論述如此之精到,使人感受到美食與美器有機結合的價值。
(二)官器的在展與審美
中國餐具一直具有科學化與藝術化結合的優良傳統。中國的餐具經歷了陶器時代、青銅時代、漆器時代、瓷器時代等不同歷史階段,其共同的發展規律是不斷追求衛生、安全、方便、經濟和日益美化。
從工藝上看,有以食料的形象製作的象形餐具,如魚形、鴨形、壽桃形、瓜形、螃蟹形、龍蝦形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各式各樣的仿古餐具,其製作模仿古代餐具花紋、外形、特色,但製作工藝更精細,外形更美觀、精良,如仿製青銅器時代的飲食器具,唐宋時代的杯、盤、碗等;各種現代化加工工藝生產的餐具不斷湧現,如薄膜、紙質、無公害物質生產的餐具,即使使用傳統的陶器、瓷器,其工藝、色質、耐用、美觀都將達到完美的地步。
美食配美器,好的菜餚需要有好的盛器襯託,綠葉護牡丹,方能相得益彰。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的變化,不僅對菜餚有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餐具的質地、造型,以及器皿與菜餚配合的整體效果也有更高的觀賞要求。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這並不是說菜餚的色、香、昧、形不重要,而是從另一個方面強調了餐具在烹飪中的突出意義。我國烹飪素來把菜餚的色、香、味、形、器五大要素作為一個有機體看待,認為這五者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