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為何李白遊山玩水,杜甫卻窮困潦倒

2020-12-14 一往文學

在偉大的盛唐,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詩人,有風骨剛健的初唐四傑,也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詩仙太白,也有憂國憂民的少陵野老杜子美。而他們的人生履歷卻各不相同,初唐四傑年少而才高,自負而位卑,註定會是悲涼的結局,可緣何太白可以一生遊山玩水,瀟灑自如,而子美卻終其一生,窮困潦倒?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分析二人生平時代,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杜甫窮困潦倒,李白卻可以一生遊山玩水,這並不是簡單的表明李白比杜甫生活優越,這只是兩位偉大的詩人在不同的時代下不同的心態以及做出的不同選擇。李白的人生更加偏向浪漫,杜甫則更加偏向現實。同樣,二人的不同人生也大多體現在二人的詩歌之中,而我們也是從二人的詩歌中觀察著二人看似截然相反的一生。

一、亂世出豪傑,時勢造英雄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生於公元701年,處於大唐王朝正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的時代,這個時代,有許多詩人秉山川英靈之氣而生,他們"既閒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傳,論宮商則太康不逮",這個時候大唐王朝像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有了大隋財富的積累,貞觀年代風氣的積澱,正昂首闊步,準備迎來他的巔峰時刻。此時的李白同許多此時代的詩人一樣,氣概豪邁,情思明朗,懷抱雄心壯志,準備一展身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期待著建功立業,揚名不朽。雖然在朝堂之上遭權貴排擠,被天子賜金放還,但他始終沒有失去他的傲氣,失去他的氣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我不得開心顏",他的氣骨和傲氣,在大部分程度上,是這個昂揚奮發的時代給予他的,他和同時代的許多詩人一樣,即使遭遇了不公,看到了這個王朝的陰暗面,但他們的心中始終相信,這些黑暗只是暫時的,是可以改變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相信改變這些黑暗的會是他們自己,即使自己年華老去,但只要他們還活著, 一定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只是時間問題,所以雖然李白仗劍走天下,訪遍名山大川,但他的心中始終保留著信仰,"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他始終保持著瀟灑的氣度。借山水以寄情,相應的他的詩歌中便多為遊山玩水之作。

而杜甫,雖也出生在盛唐時代,但是此時的大唐,已是不是過去那個意氣風發的大唐了,他像一個遲暮的老人,早已日薄西山,外有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內有皇帝沉溺聲色,揮霍無度。"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政權內部早呈分崩之勢在盛世的繁榮背後,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動亂。處於這個背景下的杜甫,入眼所見,滿目瘡痍,處處民不聊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至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甚至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果然,不久之後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戰火四起,處處硝煙瀰漫,入眼所見,皆白骨遍地,生離死別。就連詩人自己都受戰爭阻隔,被困夔州,無法歸家與親人團聚。"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個時候的詩人,又如何像好友李白一樣,瀟灑地遊山玩水呢?李白的時代,雖然社會也有腐敗不平,但未像杜甫時代已呈燎原之勢,所以他們仍然懷有信心。但是安史之亂皇帝出逃,馬嵬兵變,貴妃被逼自盡,這一件件,無疑摧毀了詩人們心中最後的信仰。那麼,杜甫之類的詩人們詩歌中多感慨生平,哀傷困頓之詞便可以理解了。

二、儒道思想的不同衝擊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五歲隨家遷居至蜀之綿州昌隆縣,家世與出生地不詳,所以關於李白身世之說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更有人說他是力主風雅興寄的初唐的陳子昂之後。這些雖然並無實據,但都大致與李白生於一個富有文化教養家庭相關。其"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一生受到儒道三家思想的重要影響,並在他的身上形成了完美結合。少年時代,李白居住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鬱的地方,道教聖地紫雲山,青城山都在李白居處附近,環境對其神仙道教信仰影響至大,道教影響幾乎伴其一生。且處於盛唐,盛唐士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理想化了,他也是個功名心極強的人,他期待著"濟蒼生,安社稷",又希望建功立業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在李白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由於儒,道思想的結合,所以,當仕途失意時,他便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思想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脫能力,"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他的許多詩中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之感。同時,李白又不單是一個詩人,他還是一位劍客,十年練劍,他仗劍走江湖,身上頗多了一種江湖俠士之風,讓他看起來比其他人更加瀟灑,更加暢快。也是因此,他被人稱為"謫仙人"

又嗜好飲酒,所以自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其次,李白尤其喜愛大小謝,"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大小謝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的傑出代表人物,其詩歌宛若出水芙蓉,清新雋永。其詩中又頗多一種魏晉名士的瀟灑氣度,而以此為榜樣的李白便更加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瀟灑於山水之間,超脫於天地之外。"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而杜甫,其祖父杜審言為初唐宰相,從小深受儒家傳統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思想行動。杜甫一直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始終保持著憂國憂民的思想,哀嘆百姓因戰亂而頻繁徵兵,哀鴻遍野:"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為社會貧富差距而感到憤怒:"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史之亂爆發後,皇室尚且出逃,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戰火四起,交通阻隔,詩人也被迫滯留夔州,他心中極其哀痛,而其從小所接受的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思想卻不允許他激憤地表達哀傷和憤怒,更不可能像李白一樣如此曠達地超脫塵世之外,遊山玩水。詩人只能強行壓制下自己的痛苦,緩緩抒發感情,所以,其感情往往顯得回還往復。這在杜甫的組詩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秋興八首》《洞房》《鬥雞》《能畫》《歷歷》等詩中,無不表現著詩人沉重的哀痛。

戰亂中的詩人蒼老的似乎格外迅速,可無論身處怎樣的困難境地,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始終沒有發生變化。暮年的杜甫貧病交加,老弱無依,住在破舊的茅草屋中。可上天似乎並未憐憫這一代詩聖,這個孤苦可憐的老人,屋漏偏逢連夜雨,卷其屋上三重茅。可即使如此,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他仍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不顧自己的處境艱難,一心一意為別人著想,這是多麼捨己為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李白一生縱情山水,豪放曠達,杜甫一生貧困潦倒,憂國憂民,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是我國傑出的詩人,都是關心民生疾苦的偉大詩人。不同的是,在李白浪漫情懷的影響下,他的詩歌具有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而杜甫則深受儒家思想和時代的影響,他的詩歌更具有現實主義色彩。這不僅僅是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成就,也是自先秦以來我國詩歌史上兩股不同的分流在唐朝所取得的偉大成功。

相關焦點

  • 同為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一生不愁吃穿,為何杜甫就過得窮困潦倒
    導語:同為唐代有名的詩人,李白一生不愁吃穿,為何杜甫就過得窮困潦倒 文/酷兒講歷史說起唐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杜甫和李白這的才華其實差不了多少,但是人生經歷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李白一生活得瀟灑自在,可以說從來沒有為吃穿憂愁過,甚至在後半生還到處遊山玩水。有人說李白算是吃喝玩樂了一輩子,而且還有眾多美女陪在身邊,就連皇帝也十分寵信他,李白能混得這麼好也算是不枉此生了。可是杜甫就沒有辦法和李白相比了,杜甫雖有才華但一輩子過的是窮困潦倒,特別到了晚年時期還特別貧窮,也就僅僅能顧住自己的溫飽而已。既然同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為何杜甫的日子就過得如此悲慘呢?
  • 唐朝時兩大著名詩人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 而杜甫卻窮困潦倒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寫的詩句也展示了極高的文學造詣,但是對於他們的一生確實截然不同的兩個環境,一個遊山玩水,一個窮困潦倒。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境遇呢?時代變了說到時代,雖然都是在唐朝,但也分為很多階段,有盛唐,也有亂唐,而李白的黃金時期恰恰屬於盛世唐朝,在時代背景下李白依靠著自己的才學積累了不少人脈和財富,而杜甫,在亂唐時聲名鵲起,當時卻沒有一個安穩的生活。
  • 同為唐朝詩人,為什麼李白一生遊山玩水,杜甫卻窮困潦倒
    讀唐詩時,有時候會感慨,「這世界真是生而不公」,舉個例子,唐朝最好的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而杜甫卻只能戰亂流離,潦倒困頓,甚至小兒子都餓死了。李白日子過得滋潤,除了他的個性豁達灑脫之外,是否真如大家想像中那般有貴人相助?是否真有「吃軟飯」靠妻過日子?
  • 誰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
    在唐代,類似這樣的詩歌大獎賽是經常舉行的,如果你能獲勝的話,是非常榮耀的。但是,這樣的大獎賽評出來的獲勝者會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嗎?這個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官方舉辦的競賽往往是不夠公平的。在武則天主辦的比賽中是比不出最偉大的詩人來的。
  • 杜甫、李白都是大詩人,卻為何感覺1個窮困潦倒、1個從不缺錢?
    李白和杜甫是詩壇的兩顆巨星。在大家想像中,詩仙寫詩都是四處遊山玩水,喝酒作樂,豪情之處就揮筆作詩,而詩聖杜甫則是整日都食不果腹,還要憂國憂民。那麼同為大詩人,為何二人待遇差別卻如此之大?我們的兩位大詩人也都是投胎小能手,李白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雖然商人地位不高,但卻十分有錢,李白曾在詩中描寫,「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而一年花這麼多錢還僅僅是為了接濟其他落魄才子。再看杜甫,標準官二代,祖父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審言,母親崔氏也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 李白活得恣意,杜甫卻窮困潦倒,詩仙和詩聖到底有啥不同?
    我們都知道盛唐時期出了很多精彩絕豔的詩人,不過要說唐代有名的詩人,相信大家都知道李白和杜甫。雖然他們都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可是兩人的生活狀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詩仙活得肆意,可以揮斥千金買酒喝,而詩聖卻窮困潦倒到只能喝濁酒,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李白杜甫不歡而散?開元三年兩位偉大詩人別樣的旅行
    這一年,李白剛剛被唐玄宗開除公職(次金乃還),杜甫前途未卜,正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兩個偉大的大齡待業青年就這樣在洛陽不期而遇了。李白表現出來的豪邁氣度和倨傲但不小覷他人的性情讓杜甫為之深深地著迷。旅行期間,二人遊山玩水,評古論今,越談越是投機。幾個月後,他們來到梁宋,在梁宋遇到了另外一名未來的大詩人高適。三個人均有大志,且對朝廷懷有同樣的擔憂,評古論今相談甚歡。隨後一拍即合決定結伴完成接下來的旅行。
  • 唐代詩人李白愜意的生活令人羨慕!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喜歡"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去過全國各地,賞過許多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人在遊玩中激發了高昂的創作熱情。比如: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杜甫自喻"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二人以平等的身份共同的興趣和理想,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曾經三次會面,共同出遊,在創作中互相切磋,讓創作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李白有贈杜甫的多首創作,代表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 他們同為唐朝的詩人,為何杜甫潦倒困頓,李白卻能遊山玩水?
    杜甫不是一生下來就窮困潦倒的,事實上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段無憂無慮的遊歷生活。為什麼他無憂無慮呢?因為當時他的父親杜閒曾做過縣令,生活還是可以的。然而父親死後,而杜甫因為沒考上科舉,無官可做,自然生活就窮困了。李林甫告訴杜甫說,你被錄取了,但是現在沒有職位,你先回家等著吧。
  • 唐代詩人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懷念詩——《不見》,看看吧
    唐代詩人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懷念詩——《不見》,看看吧。題下自註:「近無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台州的消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之作。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兩個富二代的遊山玩水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李白很有錢,他遊山玩水,衣食無憂。杜甫是個窮人,窮困潦倒,顛沛流離。但是事實卻是李白也窮過,杜甫也富過。天寶三年的秋天,李白和杜甫相遇了,當時杜甫三十二歲,李白四十三歲,雖然二者年齡有一定差距,但這並不影響二人成為好朋友
  • 同是唐朝最好的詩人,杜甫潦倒困頓,為何李白卻能一生遊山玩水?
    我們讀唐詩時,有時候會感慨,「這世界真是生而不公」,舉個例子,唐朝最好的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一生都在遊山玩水,而杜甫卻只能戰亂流離,潦倒困頓,甚至小兒子都餓死了。李白離家前靠爹,大家都能接受,人都是爹媽生養的,而說到他後來靠妻過日子,大家都不喜歡,或許這是大家認為有辱李白大詩人的身份和地位吧,但是,李白的四段婚姻,確實能看到依賴妻子的影子。
  • 李白絕情,為何從不給杜甫回詩?看看杜甫的地位就知道了
    唐代是一個非常璀璨的時代,在這個大歷史舞臺上,湧現出非常著名的詩人,他們也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這裡面更多的是流傳千古了,能有這些詩當然最感謝的是這些詩人了,詩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豪情,當然也有委婉,悲情,不過最出名的還是友情了,這個友情在古代是非常看重的,畢竟常言道,兄弟如手足
  • 李白大半生都在遊山玩水,沒有工作,他靠什麼維持生計呢?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雖然出生於同時代,在後世同樣有名,但李白和杜甫又有所不同,杜甫的日子過得苦兮兮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而李白的日子卻豪邁瀟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李白VS杜甫,誰才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總之,少年時,在我的眼裡,李白就是最牛逼的人物,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少年時期的每一個喜怒哀樂,都能用李白的詩歌表達出來,那些想表達,卻無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感受,在李白的詩歌中,都能找到合適的詩句。那個時候,我總會想:這李白,真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年後,我怎麼想的,他都知道,真的是厲害!
  • 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唐代詩人,為何不是李白和杜甫?
    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唐代詩人,為何不是李白和杜甫? 追溯到千年之前,在唐朝的時期裡,就有許多的人,不畏艱難來到長安想要接受各種文化,尤其是唐詩對日本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在傳播的過程裡,日本也有著一些本土化的改變,所以我們國家的李白、杜甫等人在日本的名氣並不是很高,也沒有受到多大的推崇。
  • 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唐代詩人,為何不是李白和杜甫?
    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唐代詩人,為何不是李白和杜甫?追溯到千年之前,在唐朝的時期裡,就有許多的人,不畏艱難來到長安想要接受各種文化,尤其是唐詩對日本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在傳播的過程裡,日本也有著一些本土化的改變,所以我們國家的李白、杜甫等人在日本的名氣並不是很高,也沒有受到多大的推崇。但是,詩人白居易在日本的名氣很大。
  • 詩仙和詩聖,為何杜甫的兒子被餓死,李白卻富得流油?
    詩仙和詩聖,為何杜甫的兒子被餓死,李白卻富得流油?大唐時期,國富民強,由此也誕生了許多自由豪放,浪漫寫意的詩人,而最被後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杜甫和李白這兩位了,他們一位被稱作詩聖,而另一位被稱為詩仙,在二位雖然在年齡上有差距,但都是同時期的人物,杜甫還跟隨過李白出門找仙人,摘仙草,煉丹藥,從文學創作來說,他們是不相伯仲的,名氣也都很大,官場上也都不得志,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名揚四海的詩人,李白就可以喝酒吃肉,
  • 李白為何總能遊山玩水?李白的錢是哪裡來的?
    ——李白  想必對於李白這樣的文學泰鬥,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他一生總喜歡喝酒吟詩,留下很多佳作,讓後人沉浸在其描述的美好世界裡無法自拔。他一生遊山玩水,不喜歡受約束的生活,要是老闆讓其不滿,立馬就說「我輩豈是蓬蒿人」,然後轉身離開,遇到別人喝酒吃肉,也能慷慨說道「千金散盡還復來」。
  •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竟然都與滑縣有著不解之緣!
    唐代三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在滑州這片沃土上都留下了各自的「足跡」。他們或駐足古蹟以攬勝,或追述先祖以懷遠,或暢遊滑州以會友。(圖片來源:網絡)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