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章文化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應該說每一方收藏級印章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它是實用與藝術的合體,是具有悠久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藝術瑰寶。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採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印章已經逐漸成為收藏的新門類,並在拍賣市場上連破驚人紀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印章的淵源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我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期間有兩座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就不說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刻印,開了文人用印的先河。
繼而明代中後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託情懷,拉開了流派篆刻的序幕,使之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品。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尤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響深遠。
到了民國時期,印壇大家輩出,印章收藏之風也盛極一時,名家每創作一方印,都會被收藏家追尋關注,「西泠八家」篆刻印章,300年來流傳稀少,今天都成了拍賣會上的亮點,吸引各路藏家爭搶。
但是「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極大,印章也在劫難逃。在「破四舊」的喧鬧中,金文、大小篆、鳥蟲篆等都被視做「四舊」,歷代名家印章悉數被抄走。「文革」後,內地的印章收藏日漸式微,交易清淡。
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大量明清名家印章及名貴珍稀印石被廉價出口,一般標價僅數十元,甚至整箱均價幾元幾角的都有。那時低價出售的田黃,放到今日都可以賣出幾百萬元的高價。
如今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火熱與收藏品類的細分挖掘,印章、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活力,其所凸顯的藝術價值和升值潛力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