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如何構建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提要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作為當前中國社會治理領域一次全面系統的結構化調整和精細化修正,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聚焦於參與主體的「全民性」、過程涵蓋的「共建性」和目標鎖定的「共享性」。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秉持系統建構的思維,從理念、體系、制度等維度協同推進,其核心在於重塑多元主體治理理念和價值取向,架構政府、市場與社會三大治理主體協同共建的體系框架,並通過科學完備的制度支撐確保全民共享的目標達成。

  理性重塑治理理念與價值規範:為全民共建共享提供思想根基

  樹立合作共治的理念。就當下中國社會治理現狀而言,複雜多元的社會問題呈現和社會利益分化,客觀上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個行動者共同發揮作用,尤其在一些公眾需求度和共識度較高的領域,如社會公共安全、生態治理等領域,多元治理主體邏輯和行動糅合的成效已經初步顯現。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結構的多樣化變遷、人民權利意識的日益增強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積蓄已久的市場和社會能量得以釋放,也進一步為全民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動力與可能。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價值準則。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原則,以人為本蘊含的深刻意義在於揭示了全體人民憑藉政治參與權利而擁有的在公共領域中的主體性地位和價值,而且,浸潤著以人為本原則的法治建設與政治制度也為全體人民和各類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分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規範和保障。

  重塑公平正義理念。全民共建共享目標的實現需要盡力營造一種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氛圍,構建體現規則公平、權利公平、機會公平的治理機制,保障各類市場、社會主體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利,彰顯其治理主體地位,提升其參與度,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協助力量。

  確立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價值觀念。將人民訴求的滿足、公共利益的協調、社會福利的共享作為社會治理的首要追求,並通過民生領域的政策安排和權益保障等途徑將社會公共利益追求與人民個體、群體利益訴求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全民共享的輿論環境和運行機制,使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成果能夠在更大範圍內惠及全體民眾,以此獲取社會公眾的全面支持,促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科學定位多元主體與要素涵蓋:為全民共建共享提供體系支撐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作為政治系統的主導存在,政府應秉持責任理念和回應性價值取向,始終發揮主導和推動作用。一方面,進一步明晰政府的職能範圍與活動邊界,主動履行治理職能,在提供制度支撐、營造法治環境、輸出公共政策等政府擁有天然優勢和主導權的核心公共事務領域繼續發揮主體功能,同時要依法規範公共權力運作機制,為經濟發展、社會成長提供更大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政府要藉助有效的確權、限權和分權模式,以漸進改革的方式逐步向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轉移一部分職能和權力,激活市場、社會力量的活力,實現各方的彼此信任、平等參與、相互合作,共同形塑適宜於全民共建共享目標實現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作為經濟系統的基本存在,市場力量可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一方面,市場應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依靠逐步完善的市場機制槓桿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使各類主體成為共同將「蛋糕」做大的共贏性集體,致力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通過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平衡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增強各類利益主體間的協同性,形成一種動態的、包容的社會穩定機制,促進全民共建共享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市場應憑藉富含獨立、平等、理性色彩的契約精神,引導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通過公平競爭,合法、合理地表達自身利益訴求,捍衛自身經濟權利,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履行相關義務,並為各類主體全面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服務支持。

  在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作為社會系統的客觀存在,社會組織應以彰顯民主價值、促成社會共識為功能導向,以主體塑造的方式積極融入到社會治理體系中,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依託力量。一方面,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境下,執政黨對於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給予了清晰的界定,提出要推進社會組織「明確責權、依法自治、發揮作用」。社會組織應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其政社互動、民主協商、利益聚合、公共服務的功能和作用,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另一方面,社會組織應藉助其獨具的協商民主特質和各類自治活動的依法有序開展,為公眾提供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和渠道,在此過程中積極弘揚社會公共情懷,著力培育理性參與文化,幫助公民個體衝破個人功利主義的藩籬,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和公民的參與積極性,激勵各類主體目標一致、協同行動,共同促進社會福祉的最大化。

  全面構築治理機制綜合體:為全民共建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構築社會治理權責配置機制。要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釐清各類主體的網絡位置,界定清晰的責任和權力範疇,以促進政府、市場與社會在各自職權邊界內的協同聯動。就宏觀層面而言,政府必須在明確自身權力邊界的前提下,尊重和認可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的治理主體身份,有計劃地向市場和社會賦權。通過權力清單、負面清單等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有效運行,進一步明確政府權責,將不屬於其職責範疇的權屬歸還於市場和社會,如此既可確保自身核心職能的高效履行,同時又可激發市場和社會主體的合作動力;就微觀層面而言,在具體的合作治理活動中,需要構建公共倫理規範體系和有限責任機制,以此消解各類治理主體自身的內在缺陷和彼此間的矛盾衝突,將不同的治理邏輯和行動力量糅合於「全民共建共享」的框架之下,實現多元主體的良性互動、理性制衡與有機互補,以此鞏固社會治理的微觀主體基礎。

  構築社會平等協商對話機制。首先要明確協商事項的領域和範圍。當前需要重點推進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的公共政策制定、重大事項決策、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選址等領域的協商對話。其次要進一步健全、規範協商的程序和規則。從議程設置、協商評議、共識裁定等方面精確設計參與規則與流程,將各類治理主體的平等協商環節真正納入公共決策過程,使之成為制定公共政策的前置條件,同時各方依據流程有序參與也可避免協商行為的任意性和盲目性,有助於實現彼此間的坦誠交流和平等協商。再次要構建協商成果的運用和反饋機制。凝聚了各方共識的協商成果最終能否轉化為公共決策的現實依據,是否真正實現了預想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對話的積極性和協商機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尊重民主協商的成果,使其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得以充分執行,並對其運用結果進行必要的反饋,才能使其成為促進市場主體和民眾公共理性和協商精神最大化的有效平臺。

  構築社會利益均衡整合機制。首先,必須構建有效的利益表達、利益整合和利益均衡機制,真實反映、切實尊重和兼顧維護各類社會階層、群體的利益,促進公共資源的合理公正分配,最大可能地減少社會公共利益與公民個體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摩擦,努力構築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利益格局。其次,要從社會公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積極回應公眾在教育、就業、醫療、環境等重點領域的訴求,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共享度和滿意度為主,推進全國範圍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再次,秉持改革發展成本由社會成員共擔的原則,藉助強化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途徑,對利益受損群體給予合理的利益補償,消減其相對剝奪感,使全體公民都能夠在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有更多獲得感。(劉雅靜)

相關焦點

  • 劉雅靜: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如何構建
    劉雅靜: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如何構建 2017年04月06日 07: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劉雅靜 字號 內容摘要:提要「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任務。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此做一些基本的分析。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原標題: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維護國家安全,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社會安全涉及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 政企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數據治理格局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寫入中央文件、數據要素加速覆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數據治理需求應運而生,日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命題。數據治理面臨哪些挑戰?我國要打造什麼樣的數據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系列法律法規、成立數據治理行業協會……24日,第十九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2020數據治理高峰論壇」展現了政府、行業、企業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數據治理格局做出的不懈努力。
  • 數字社會展現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機遇—數字社會的治理邏輯
    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層面上,也必然要反映出數字社會的治理邏輯,展現出包容共享型法治的時代訴求。首先,在國家治理上,智慧政務、智慧司法成為時代趨勢。、利用滑鼠就可以參政議政、憑藉自己的手機就可以監督政府和伸張正義,進而使智慧政務、智慧司法成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機遇。
  •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會...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十三五」期間,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今天,共建共治共享已經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鮮明特色,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為我國社會治理的顯著成果。
  •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推進基層治理走向智能化、精細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是一個迫切的時代課題。對此,《學術前沿》特邀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高立偉教授從當前我國基層治理智能化、精細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入手,分析了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智能化、精細化的理念更新與路徑轉換。
  • 姜曉萍:社會治理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從主體、路徑、目標三個維度體現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內在邏輯和要素構成,對於實現社會治理理念科學化、結構合理化、方式精細化,彰顯我國社會治理制度的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鄉村善治新格局
    2.以黨組織為核心建立鄉村基層組織的合力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農村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能動搖、戰鬥堡壘作用不能削弱」。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尊重地方首創精神,支持和鼓勵基層結合實際,在不同方面進行探索、完善與創新。為提高鄉村社會治理實效,實現鄉村善治,在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鄉村治理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制、鄉村治理組織體系的完善、黨組織領導的「三治」結合路徑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方式和村級權力監管機制,創新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和現代鄉村治理手段。
  • 由構建格局到完善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路徑選擇
    由構建格局到完善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路徑選擇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05 星期六 王 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特殊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 堅持問題導向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社會治理重在「以人為本」
    【關鍵詞】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社會治理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構建和完善我國社會治理體系,既要按照我國社會治理實際進行提煉深化,還要自覺運用馬克思「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思想指導我國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形成「全面性」參與,將「共享」作為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
  • 我看和諧社會需"共建共享"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理論描述。和諧社會,需要共同建設,同時也需要共同享有,沒有「共建」只想「共享」那是空想和諧社會,沒有「共享」只有「共建」那是無意義的和諧社會,也就是說只有「共建共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隨後,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是黨首次將「社會管理」上升為「社會治理」思想,標誌著黨在國家和社會建設理念方面的重大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則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在報告第八部分直接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為標題。
  • 適應新時代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就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講了六點意見。其中提到,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發言中,習總書記重點談了社會治理中的基層治理,他強調「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 有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有序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需要密切聯繫國情社情民情,將中央的頂層設計轉化為規範化的規章制度和可操作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針對性、實效性。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總體要求。
  • 開啟保利物業「親情和院」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
    要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在社區,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如何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新需求、構建幸福小區,是城市重心下移以後社區基層黨組織和物業管理思考的新課題。
  • 視點|馬長山:如何認識「數字社會」的治理邏輯
    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層面上,也必然要反映出數字社會的治理邏輯,展現出包容共享型法治的時代訴求。首先,在國家治理上,智慧政務、智慧司法成為時代趨勢。,讓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分享政府數據、利用滑鼠就可以參政議政、憑藉自己的手機就可以監督政府和伸張正義,進而使智慧政務、智慧司法成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機遇。
  • 擴大「朋友圈」 構建社區治理「大合唱」格局
    大學生積極協助社區工作,是望春街道凝聚多方力量、吸納多方智慧,擴大社區治理「朋友圈」的生動案例。除了大學生,望春街道還有「洋助理」「學生社工」等……他們或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或積極投身社區治理實踐,以實際行動推動社區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 青島西海岸新區構建社會治理新模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