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吃青團是南方地區的傳統習俗,杭州人亦是如此。揪下艾草(民間也有艾蒿、艾葉的叫法)的嫩葉,搗成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的碧綠糰子,咬上一口,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傳統意義上的清明節,是人們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日子,而現如今的清明時節則更增添了一份春意,是出遊踏春的好時節。上好的青團該是用早春艾草芽頭擠出來的汁,將糯米粉染成碧綠色,同時留有清香,還能看得見艾草。每到清明,最想念那帶著艾草香氣的青團了!估計沒有什麼比青團更適合春天的這個季節,艾草的顏色、艾草的香氣、軟糯細膩、香甜爽口、難怪有人說,吃青團就是為了在多雨的沉悶春日裡笑出聲來。艾草青團,是清明時節必吃的時令美食,帶著春天的氣息,你吃過嗎?
老底子杭州人的清明糰子喜歡做成甜口的,就是麻心、豆沙這些餡兒。原料也就只有艾草、糯米粉、豬油、白糖、芝麻等。想做出口感、外形俱佳的傳統清明糰子,得花不少功夫。艾草青團,又叫艾團,是用艾草的汁與糯米粉、小麥粉一起調和揉成麵團,做成甜餡或鹹餡的綠色糰子,甜餡可以包入豆沙餡、花生餡、芝麻餡等,鹹餡可以用春筍、胡蘿蔔、豆腐乾等切丁和肉末、蝦皮、銀魚等一起炒制而成。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帶著點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有一點兒黏,卻不粘牙齒,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息,是清明時節必吃的一道傳統點心。杭州人平時比較熱衷的餡料主要還是豆沙和麻心,和艾草自身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一口下去似乎都能將整個人甜得化了。當然,也有不少杭州家庭偏好鹹味的青團,裡面的餡料往往則是蘿蔔乾,吃起來味道立體感十足,非常爽口。
江南人愛吃青團,從古代開始就很有儀式感地製作青團、品嘗青團。一般在3月中下旬,春意剛濃時,人們便採摘新鮮的艾葉製作。首先將採摘的艾草葉在開水中快速焯水,出鍋後立馬用冷水冷卻,擰乾水分並剁碎備用;之後,將剁碎的艾草與蒸熟的糯米粉混合,做成呈青綠色的面胚;最後將面胚摘成麵團,逐個按扁,包入餡料如豆沙,蒸熟即可。製作青團的過程,就像茶道一樣,是和自然的一次對話。蒸好的青團,一顆顆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是春天裡難得的美味。製作青團的青汁,也是一個繁複的步驟。在傳統工序裡,有一道「點漿」的手藝,就是在取汁過程中加入一些石灰。這道工序,能去除艾草的苦味,且使蒸出的青團保留青草般的碧綠。
江南吃青團的風俗源於上古的寒食風俗和祭祖風俗。由於主要在清明時食用,艾青團又被稱為「清明果」。青團作為江南寒食的主要糕點,始於宋代,盛行於明清。宋代稱粉團,早期輔料並非艾草。後因艾草本身有祭祀意義,又有藥用價值,又符合寒食的需求,諸多因素使它最終代替其他食材,成為江南明清以來做寒食的輔料。剛蒸好的青團雖然有一點黏,卻也沾不上牙齒,咬上一口滿口清香。鮮嫩艾葉的清香和糯米柔軟勁道的口感完美結合,這大概就是春天留給江南人最有味道的記憶。清香的艾草青團,吃起來軟糯留香,讓人念念不忘。
艾草青團一口咬下去,從碧綠綿糯的外皮,到甜蜜內陷慢慢溢出,香味超級濃鬱,還很爽口。豆沙是很傳統的口味,很多杭州當地人都不愛網紅鹹味,偏愛這一清新甜味,滿滿的春天青草氣息。另外需要注意:青團皮是糯米製品,放幾天可能會變硬,需要重新蒸一下再吃口感最好。如果用微波爐加熱,記得裹上耐高溫保鮮膜,否則表面水分流失口感會變差。每到清明,最想念那帶著艾草香氣的青團了!小夥伴們,你喜歡吃艾草青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