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

2021-01-13 中國報導

編者按: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的意思是「美麗的水中陸地」,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命名的良渚文化,也許是暗含了某種機緣巧合。良渚古城的確是一座水城,江南地區的人們百年前甚至還保持著良渚時期先民們依靠舟楫出行的方式。

人類喜歡「尋根」,因為那樣才能看清來路。良渚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更在於它是中華兒女回望歷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依託。

△莫角山宮殿區是良渚文化最顯赫的權力中心,就好比明清時期的紫禁城。

走近良渚,我們先從瑤山遺址開始。

瑤山遺址位於良渚古城城址外東北方向約5公裡、一處海拔約35米的山丘頂部,是一處良渚文化早期的祭壇和高等級墓葬複合遺址,共清理出13座墓葬,出土隨葬品754件(組),其中玉器共出土678件(組),單件共2582件。

也許53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這裡祭祀神靈、觀測天象、眺望四方,而後發現了那片「美麗的水中陸地」,開啟了這個「神王之國」延續1000多年的歷史,成為中華文明初始階段滿天星鬥中的一顆耀眼明星。

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命名的良渚文化,也許是暗含了某種機緣巧合。「渚」,是水中的小塊陸地。5000年前,良渚古城的確是一座水城。江南地區的人們百年前甚至還保持著良渚時期先民們依靠舟楫出行的方式。

漫步在良渚遺址公園內,草木葳蕤,氣象萬千。良渚文明的核心分布區,是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位於北緯30°——這是一條神奇的緯線,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等人類古老文明的發祥地,都大致處在這條緯線上。經過距今7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6000年的崧澤文化發展的積澱,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傑出代表。

良渚文化考古發掘至今已延續了83年,考古發掘和已有研究顯示,良渚古城遺址規模宏大、遺存類型複雜、內涵豐富,其遺產的整體價值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遺存要素共同承載。雖然許多內涵和細節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與呈現,但我們已經可以勾勒出一個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區域性早期國家的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人類喜歡「尋根」,因為那樣才能看清來路,就像這次《中國報導》記者此行去探訪良渚,先從瑤山遺址開始;認清中華文明的起源,繞不開良渚文明。良渚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更在於它是中華兒女回望歷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精神依託——看清來路,我們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去往何方。

神王之國

△瑤山遺址人工堆積和建築的剖面。

良渚文化分布範圍約3.65萬平方公裡,目前在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等地區已發現良渚文化遺址600餘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歸納出良渚文明的六大特徵:稻作文明、城市文明、土築文明、水利文明、玉器文明和宗教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良渚古城在空間形制上展現出的向心式三重結構——宮殿區、內城與外城,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進行社會等級的「秩序」建設、凸顯權力中心象徵意義的典型手法,深刻影響了後世,在中國古代禮制社會的都城規劃中多次出現。

以莫角山宮殿區為中心的王城有3平方千米,王城外圍核心居住區有3.5平方千米,水利系統所直接保護的範圍有100多平方千米,建城和築水壩這樣巨大的工程體現了良渚王國的巨大社會組織動員力。在高10餘米的莫角山臺地上,良渚先民又堆了三個小土丘,現在分別叫作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烏龜山,臺地主體部分主要為人工堆築而成,堆築的土方總量約211萬立方米。良渚最高統治者就在這裡俯瞰臣民、發號施令。

如今,高大的宮殿早已湮沒,《中國報導》記者一行探訪的時候,看到莫角山上芳草萋萋,鷺鳥紛飛。大莫角山上視野開闊,古城內外山脈河川盡收眼底,充分顯示了王權的尊貴,體現了「王者居中」的特點。

良渚是神權和王權緊密結合的社會,玉代表著權力與信仰,良渚人統一的神靈信仰圖騰雕刻在玉器上。「在良渚社會中,神權和王權地位突出,神徽信仰普遍存在於整個環太湖地區並貫穿早晚段,不同區域出土神徽大同小異,幾乎達到一神教的地步。總體而言,良渚文明是以神權為紐帶,神權、王權緊密結合的文明模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遺址考古領隊劉斌說。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玉鉞、玉璧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是社會身份和等級的象徵,突出反映了權力與信仰這兩大主題。

在反山王陵出土的玉琮王上,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發現了「神人獸面紋」神徽。由於神徽浮雕的羽冠和獸面周圍陰刻的神人手臂以及下肢極為纖細隱約,小得如同微雕,所以在野外發掘時,考古工作者並沒有看清它的真實面貌。1986年下半年的時候,考古隊攝影師在觀察剛剛衝洗出的照片時,興奮地發現了刻在浮雕圖案周圍的手臂紋飾,她驚奇地喊了出來:「我發現這個人了!你們看這雙手!」

良渚古國的神徽,以這種方式和世人見面了。

這個良渚人崇拜的神像,在整個環太湖地區的玉器上表現得極為一致。穿越數千年的光陰,這半人半神半獸的圖案,就像一個隱約顯現的時空隧道,使我們得以窺見5000年前良渚人的精神世界。

滿天星鬥

△良渚古城城牆遺址。

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是什麼樣?良渚是最早的中華文明嗎?

「其實5000年前,中國有很多像良渚這種的區域國家。一般人的理解都是點式的,而且有一個錯覺,把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當成真實歷史上最早的。實際上,我們覺得那時候百花齊放,我們恰好第一個『挖』到了這裡,而且能代表當時最發達的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考古領隊王寧遠告訴《中國報導》記者。

良渚時代,中華大地上很多區域都已經出現了區域文明,比如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山東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西遼河地區的紅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峽文化等等,呈現出「滿天星鬥」的狀態。

早在1995年,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就提出了「良渚文化已邁入了文明的門檻」的重要論斷。他根據良渚墓葬分析指出「良渚社會,已從史前的氏族組織,蛻變成了政權,進入到了國家的時期」。這對長江下遊區域性社會複雜化進程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際考古學泰鬥、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表示,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個組織度極高的社會或國家形態」。「對我個人來說,它是研究人類文明的頭等重要之地」。

「我們在良渚的考古人,肯定是世界上最幸運的考古人群體之一了。中國遺址千千萬萬,我們遇到的這個遺址是改變歷史的。從夏朝開始到清代,這麼多朝代,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看,它是有節點的。比如夏進入王國時期,有一個法理上的王;秦始皇統一天下,建立了集權帝制。而良渚,就是夏朝之前的古國時代或叫邦國時代的代表。」王寧遠說。

王寧遠幽默地向記者闡釋,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早期文明中,良渚遺址都是一個標誌性的東西:這就好比地球毀滅了,一萬年以後外星人來了,他們要考古研究中國,一下就挖到了一個北京城。良渚就屬於夏之前的這樣一個節點。

在良渚博物院參觀館藏展品時,《中國報導》記者一行有種穿越之感——那些玉琮、玉璧、玉鉞怎麼如此似曾相似?鼎、豆、壺等生活日用陶器,原來在良渚先民這麼早的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

從考古發現來看,那時候中華大地上不同的區域文明發展不盡相同,區域文明間互動頻繁。整體而言,中原文化區發展勢頭較弱,周邊文化強勢,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對中原文化的發展進程產生了強烈影響。從距今5000年前後開始,良渚文化就與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峽文化有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人群往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琮出現在海岱地區和珠江流域就是例證。

因此,良渚無愧是中華早期文明滿天星鬥中的一顆耀眼明星。

文明的「標準」

△反山王陵遺址。

根據我國的歷史文獻,我們一般將夏朝作為中國王朝的開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開始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070年。但這不是「信史時代」,由於在晚商階段的殷墟才大量發現甲骨文、青銅器,國際學術界一般都認為中華文明始於殷商時期,只有3500年。

劉斌等專家認為,國際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存在著三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將中華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而忽視了中華文明形成之前還存在著多個區域文明。第二個誤區是將中原文明作為中國早期文明的唯一代表,而以中原文明的形成作為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標誌。第三個誤區是以青銅器、文字作為判斷文明的絕對標準,而將未發現青銅器、未破譯文字的文化摒除出文明之列。

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明在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環境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特徵,產生了與亞歐大陸其他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不同特色,並成為當今世上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放眼世界,良渚文明存在的時期,也正是世界各地開始出現第一批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的時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長陳明輝告訴《中國報導》記者,從文明進程來看,包括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都有一個從平等社會、分化社會、階層社會發展為國家的過程,良渚也是這樣。

「國際上所謂的文明標準,其實都是根據早期考古發現歸納出來的,比如要有金屬、文字、城市等若干個標準,但隨著越來越多文明個例的發現,會發現這個標準公因子越來越小。比如印加文明中沒有文字,良渚文明中沒有金屬。」王寧遠說,「良渚發現的這麼大規模的文化遺存,肯定是要國家才能來完成的,雖然沒有金屬,但已經出現了國家,算不算文明?」

王寧遠告訴《中國報導》記者,所謂文明標準其實是一個簡略的方法,實際上世界不同地方的文明都有不同的特質,「比如埃及的金屬冶煉特別發達,良渚的玉器特別發達,這是不一樣的。」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認為,良渚擁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深徹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明確的城鄉差別;良渚古城與周圍廣大地區結成了不可分割的經濟體;良渚社會存在武力、暴力;其宗教信仰還具有明顯的一神教特點。因此,各項發現皆明確指向了良渚古城內存在一個強制性的公共權力,也即良渚的國家性質。

而與良渚同時期的著名遺址或文明,還有英國的巨石陣、蘇格蘭的布羅德蓋石圈、秘魯的卡拉爾文明和愛琴海的基克拉迪文明,這幾處遺址以大型儀式性建築或精美的儀式性遺物的發現而聞名,被認為是尚未進入國家階段的儀式中心或聚會中心。

良渚印記

△小莫角山上發現了4座房屋建築遺蹟,其中一處保存較好,發現有基槽和15個柱洞。

「有沒有其他意見?報告員有沒有?沒有嗎?我們沒有看到有反對意見。那我們通過決議草案,我宣布:通過。」亞塞拜然文化部長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手中的小槌子敲了下去,「咚」一聲,一錘定音。

7月6日,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良渚申遺成功。當天,劉斌在手機備忘錄裡寫下了一首詩《今夜,亞塞拜然與良渚》。王寧遠被記者問到「有沒有哭」,他笑說「我怎麼會哭,我是不可能哭的,考古團隊的人都很淡定」。從1936年施昕更進行第一次正式良渚田野考古發掘,到2019年良渚申遺成功,四代考古人努力追尋,讓中國人找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根源。

1900年,梁啓超寫下《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一詩,提出「四大文明古國」之說。「甲午戰爭以後,中國人一點民族自信心都沒有,有一部分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把中國放到世界的視角去看,梁啓超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激勵中國人的自信心,為民族謀取復興。」王寧遠告訴《中國報導》記者。

自1994年良渚列入申遺清單以來,整整25年,一批人為此前赴後繼。文明是豐富多彩的,文明也是獨具魅力的,良渚這處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見證,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華5000多年文明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意義重大。」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對於良渚遺址來說,申遺只是手段,作為全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良渚遺址的保護和傳承永遠在路上。」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俊傑說。他在一篇文章裡曾詩意地寫道:「期待良渚遺址越過山頂看到人聲鼎沸,迎來眾生朝聖。」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中華大地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大約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開始走向衰亡。我們走上大莫角山宮殿遺址的時候,暮色已經降臨,霧靄如歷史的眼波。

但良渚並沒有消逝。

比如,二里頭、殷墟、三星堆、金沙等許多夏商周時期的遺址中,也都發現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以及良渚文化或長江與黃淮下遊地區其他史前文化的玉鉞、玉璜等玉器。玉器也成為夏商周三代及後世重要的禮儀用器。

著名作家王蒙說,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趨向,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有「敢為人先」的創業新追求,有「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有「化幹戈為玉帛」的和諧友愛風尚。這些鮮明的性格,深深熔鑄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

比如,良渚文化的鼎、豆、壺、罐、尊、盤、鬹、缸等多種器類,都成為後世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青銅時代及其以後統一的中華文明,都對良渚文化有明顯的吸收和繼承。

比如,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造出面積5000畝、有4個故宮那麼大的王城內城;城址區及水利系統土石方總量達1005萬立方米,工程量抵得上同時期埃及兩個胡夫金字塔。良渚先民開拓進取、吃苦耐勞、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氣,一直激蕩在我們的血脈中。

但良渚的許多細節我們還不知道,心中仍有許多疑惑。

作為第四代良渚考古人,陳明輝希望以後通過不斷的考古發掘,去獲得更多的東西,更清楚地了解良渚文明產生、發展和衰落的歷程以及與世界不同文明的異同。「這可能要幾十年、上百年,好幾代人。」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導》2019年第9期

採寫:《中國報導》記者 徐豪

圖片:《中國報導》記者 劉嶸

責編:蕾西亞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相關焦點

  • 良渚申遺成功: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錘在這裡
    編者按//////////在中國,有一句婦孺皆知,能令所有人自豪無比的話:「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5000年,5000年,似乎總能勾起延續著這支燦爛文明的我們心底深處的澎湃,與此同時堅信與質疑的聲音也此起彼伏,這到底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還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一支史前文明的發現,一切都塵埃落定。
  • 「中華文明」豈止五千年
    此類人士的相關文章和視頻我看了不少,他們之中竟有不少人的理論觀點是――中華文明沒有五千年,只有三千年左右。很多此類的大學老師和「學者」們為了證明和支持自已的這一理論和觀點還搬出了西方某些國家,某些人的觀點。當然了,他們給自己所找的理由理論和闡述的觀點都是言辭鑿鑿的,而所找的西方某些國某些人的觀點的這些人也大多數是一些名人。他們認為如此便可否定我中華悠悠五千年文明,綿綿五千年中華文明之發展。
  • 岱山新聞網丨良渚遺韻,讓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入人心
    芳草萋萋,萬物蔥蘢,夏天的風穿過長勢喜人的稻田撲面而來,夾雜著五千年良渚的歷史餘音、文化遺韻,悠遠而深邃。去年的7月6日,在第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實證和認可。今年的這一天,是它晉級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周年紀念日,也是首個「杭州良渚日」,幾天前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鹿苑出生的鹿寶寶,提前為這一天寫下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註腳。
  •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嗎?
    中國很少有史家強調『古老文化』或『古老文明』,所以,是不是五千年,對他們來說沒那麼重要,也不是每本史書都需要交代『文明的起源』。但西方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史家則不一樣,他有西方歷史做對比,有類似進化史觀作依據,所以他寫到五千年時,強調是一個古老文明,他心中實際有西方歷史與現代文明做對比。」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史觀說法。與此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個說法是吹牛,是意淫。那麼,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是誇大其詞嗎?老謝來聊聊。 我們可以分為時間和性質兩部分來展開探討——時間上,真的有五千年嗎?性質上,是文化還是文明? 我們先來聊第一點,時間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知道「上下五千年」這個說法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發展?
  •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頭之音震撼人心
    若問上下五千年的起點在哪裡,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良渚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遺址群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聖地。而昨晚,在烏鎮大劇院上演的《良渚》,則通過交響樂、人聲無歌詞吟唱、多媒體3D影像等多種手段,展現遠古文明的曙色和意境,讓前來觀賞的嘉賓們深切感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源。
  • 解讀「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到新世紀之初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直至當今的中國古代「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研究,正是中國學者不忘歷史、尊重歷史的科學精神使然。國家的物化載體主要是代表國家的都城(包括都城之中的宮城、宮殿、宗廟、禮制建築、城門等)、「若都邑」的陵墓,以及國家基本要素國家政體、國土與國民之遺存等,它們成為探索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文化基因之物證。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原標題: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河洛古國再現中華五千年文明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的發展程度被嚴重低估,石家河、紅山、石峁、良渚等文化遺址的發現,使得人們看到了中原周邊地區發達的史前文明。尤其是良渚古城的成功申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極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 考古學家百年耕耘,回擊他國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質疑
    良渚古城航拍圖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中華五千年文明,開端在哪2019年良渚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讓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全世界公認。五千年前,一座恢弘壯觀的城市在這裡拔地而起,是「中國」之前,華夏大地上最早的國家。
  •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兒?考古遺址直指這裡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表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目前來看,就在雙槐樹。遺址規模全國罕見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2公裡、伊洛河東4公裡,鞏義河洛鎮雙槐樹村村南的高臺地上。
  •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輝煌見證
    此展將全面反映遼寧地區多年來以牛河梁遺址為中心的紅山文化考古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紅山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佔據的重要地位。人們小心翼翼地觀看紅山文化精品文物,言語間透露著對中華文明的滿滿自豪,那份對文物的珍視、對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 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的核心
    世界上和中國文明同稱為古文明的還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可是傳承至今的只有我們的中國文明。那麼中華文明能一直傳承的核心原因是什麼?首先,地理因素,在中國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到自南方到北方,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氣候條件。
  • 《過年啦》:給孩子點亮回望五千年的一束光
    《過年啦》:給孩子點亮回望五千年的一束光。央視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高凱)記者15日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了解到,央視少兒頻道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將於春節期間再次與小觀眾見面。《過年啦》:給孩子點亮回望五千年的一束光。央視《過年啦》的總導演許蓓蓓表示,今年的《過年啦》遊戲環節實現了「內核」升級,除了「好玩」、「好看」還要「寓教於樂」。2020年《過年啦》的主題是「童心同聚中國年」,通過孩子們特別喜歡的遊戲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分享給孩子們。
  •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14)這也奠定、開啟了「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歷史進程。這一認識的前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點」與「不斷裂」的缺一不可,它不排除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國大地有多處「文明」形成,如遼寧的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但是這時出現的各地文明,能夠與以後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脈相承而生生不息者,應該非中原龍山文化及其文明傳承者的夏商周莫屬。
  •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2018-05-29 11:42 | 杭州網-都市快報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
  • 良渚博物院:走近五千年前的中華文明原點 揭示屬於良渚的秘密……
    在第二展廳的「文明聖地」,真實還原了良渚文化權力與信仰的中心。背靠丘陵起伏的天目山,面朝河網縱橫的平原,在蘊藏了豐富資源的山地,在土壤溼潤肥沃、益於耕作的平原,五千年前,先輩們正是在這塊山環水繞之地,營建了良渚古城。
  • 洮河遺韻潤太平,一起來感受中華五千年文明
    為豐富國慶中秋兩節期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現五千年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增進區域間文化交流,經過精心籌備,9月29日上午,《洮河遺韻——臨洮5000年歷史文物展》在區博物館如期開展。展覽分為「臨洮——三大文明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劉慶柱: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14)這也奠定、開啟了「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的歷史進程。這一認識的前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起點」與「不斷裂」的缺一不可,它不排除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國大地有多處「文明」形成,如遼寧的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但是這時出現的各地文明,能夠與以後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脈相承而生生不息者,應該非中原龍山文化及其文明傳承者的夏商周莫屬。
  • 讓牛河梁告訴世界中華文明五千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而有據可查的歷史只限定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的一千年即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由於缺乏考古實據一直廣受質疑。位於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區交界的牛河梁大型史前祭祀遺址群的出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