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無情眾生具空性 有情眾生具佛性

2020-12-04 心是蓮花開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什麼東西?無情是沒有心識的,沒有「阿賴耶」識的東西。器世界,就象桌椅板凳一樣,河流湖泊一樣,山川大地一樣,「無情眾生具空性」。「有情眾生具佛性」;佛性是說的心識的空性,空性是說的萬物的空性。

怎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呢?「是通過外境的空性薰染這顆心。當通過外境的空性,薰染到心證得空性的時候,它兩無二無別」。空性和空性沒有分別嘛,它兩無二無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不是說桌椅板凳也成佛,不是那意思。成佛的只是有心識的東西。凡夫就總是認為萬物是萬物,我是我!心是心!空是空!它互不幹涉,就類似各自是各自的,它有距離感。「當我們通過萬物的空性薰染自己的心,激發了自己的這個心識,讓自己的心識那種空性也成熟了,相當於說外物的空性,通過外境的空性,我們證得了自己心的空性了」,可是這兩個空性什麼樣呢?就相當於兩個虛空一樣,兩個虛空沒有距離感,它沒有分別,它兩是一體的,「當你心證得外境空性的時候,你心的空性就開顯了,它兩合二為一」。

日本有個人做了個水的結晶的實驗,有人說:水等都有心……

人做的一切業,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無記業不引發善惡之果就不說了。那麼善業引發善果,惡業引發惡果。以人做的善業為例,他這個善業引發的善果,又分為兩類:「正報」和「依報」都是善的。「正報」是什麼東西?和心結合在一起的,身體這屬於「正報」。一個人的男女相貌,高低胖瘦等等,這都屬於正報。那麼他生到哪個國家,生到哪個年代,生到哪個地區,生到誰家,那是「依報」。環境那是「依報」,所以說「正報和依報都是由業造成的,業是哪來的?從心裡出來的」。業有三類嘛,身、口、意三種,這個善的業,有可能是身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語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意的善業造成的,有可能是它三個的善業和合的。但善業分兩類「正報和依報」。

當我們對著這個水說:我愛你,我愛你的時候,是你用心在造作一種口業和意業的善業,這個善的業也會引發依報的變化,就是環境的變化。這個環境的變化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沒有心的,那一部分的,器世界的變化。日本江本勝的水的結晶實驗就是這麼來地。「水它發生善的結晶,是你的善業感招了外境的變化,心轉境」。這個外境是不具心識的,無情眾生它屬於環境依報的那一部分。假如說:水也有心,桌子也有心,釋迦佛為什麼還會說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之分?那麼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水、桌子都成了有情了,都有了心了,人也有心,那麼釋迦佛說的那個無情眾生,那個器世界到底指的什麼?所以佛法在很多高深的地方,在很多微細的地方,你搞不懂的話,想提高,不好提高。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相關焦點

  • 仁清法師:轉輪聖王是人世間福報最大的一類眾生
    這很簡單,善業是發心和結果,對眾生,對其他眾生和對自己都是有利的。惡業是發心和結果,對其他眾生和對自己都是不利的,都是不利的。那個無記業是不會引發善惡果報的一種業。這種業我們也常有,比方說你無意間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沒有分別你那善噁心,也沒有對任何眾生引發一些善或惡的果。所以這個噴嚏也是一種造作,這個噴嚏就是一種無記業,它不引發善惡之果報。無記業這個能懂吧?
  • 仁清法師:有一類眾生也求,也努力,也奔波 但最後兩手空空
    「或復有業補特伽羅所求不遂」,就是有一類眾生,這一生當中大的事情也求、也努力、也奔波,但是最後是兩手空空,這一種有吧?「或復有業不求自至」,還有一種不求自至。人家沒有求,但他有福報,他有那種福業。報應來的時候,他的福報就顯現了,不求自至。
  • 仁清法師:心間不壞明點的五大特質
    具有六界的有情眾生心間的不壞明點具有五大特質,分別是:精之淨分白菩提,血之淨分紅菩提,最細風(氣),最細心(識)和真如本性。在有情眾生生命的存續期間,紅菩提和白菩提就像一個嘎烏盒一樣一上一下地抱持著,裡面就是體性是真如本性的最細風心。
  • 一切有情眾生皆是如來,那佛為什麼還要度眾生呢?
    請問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是我的一念變現,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一切。佛就是我,我就是一個念,那麼佛為什麼要度眾生呢?眾生只是一個念啊!我是怎麼度我的念的呢?法師答:在問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對佛教的一些辯證思維有最起碼的認知,不能被問題繞進去,那樣就不得自在了。
  • 仁清法師:唯識宗最重要的一個觀點,他叫外境是虛幻的
    那佛陀就不把眾生分成有情和無情了。水也有心,日月有心,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桌椅板凳統統有心,那麼無情眾生在哪裡呢?實驗對著水說好話,水的結晶好。對水說不好的話,水的結晶就不好,就變了,不一樣了。好的話和不好的話,是語言上的善惡兩個分段,就是說一種是善的,一種是惡的,那麼結晶也是一種是好的,一種是不好的,它有不同,很大的變化。這個是怎麼來的?我以前講過。這個是怎麼來的?
  • 仁清法師:空性當中沒有實相 沒有分別
    經上《百業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視黃金與牛糞等同。他證得阿羅漢,必然證得空性,證得空性是見諸法的實相,剛才我們講到了真實義,是真實義的無明。諸法的實相是空,在空性當中,沒有形象的顯現,就相當於沒有對立面。一切的實相,一切的形象,都屬於有對立面的。無論這個東西是好是壞,只要是有形象的,他必然有對立面。
  • 學佛有問必答:病毒、細菌是有情還是無情眾生?殺菌算不算殺生?
    問:細菌、病毒是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比如,我們燒開水,水裡有細菌、毒素,是否屬於殺生?南無阿彌陀佛。學佛有問必答:佛教對眾生的劃分是以有情和無情來區分的。我們人類、動物等屬於有情眾生,有感情、有苦樂感知。而無情眾生沒有感情,也沒有苦樂的感知,比如植物、石頭等都屬於無情眾生。上面這些都比較容易辨別,但微生物比較難理解。細菌、病毒都屬於微生物。
  • 仁清法師:《認識心性 速證法身》之萬法皆空
    佛教對這些森羅萬象的諸法,有好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心法、色法」的二分法,有《百法明門》的「五位百法」的分法,有《俱舍》的「七十五分法」,有《成實》的「八十四分法」……「萬法皆空」之「空」,則是指萬法的「自性不存在」,而不是指它們的「自相不存在」,即萬法之「空」,不是「事相空」,不是「頑空」、不是「斷滅空」。
  • 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就是他有記憶、有感情,前提是一定有一個第八識存在,能記存種種大小事情;假使沒有真如心、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他就一定不是有情眾生。譬如向日葵,太陽從東邊出時,它會面向東方的太陽,太陽往西時則面向西,但它不是靠記憶,而是靠物性,所以不能稱為有情生。為什麼它會有此物性呢?這是因為共業眾生需要這種植物,而它需要較多的陽光來成就那些大而多的種子,所以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使它會有這種物性。
  • 仁清法師:極樂淨土修持短軌
    因為你如法的修持就有護法的護持。有的人如果不懂的話,一產生一定的覺受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就不敢往前修了,真正的提高剛才講到了,必須有大的突破,大的突破必須有大的覺受,覺受就是變化,來自於身心的變化,這個就不再說了。
  • 仁清法師:與波旬共戰是什麼意思?
    能摧波旬所立勝幢」,就是這個法,不但能滅罪,不但能消業,不但能讓人健康,而且在這裡還提到一個是能渡無邊生死大海,就是讓六道輪迴的眾生通過受持這個經法,能了脫生死,不再輪迴,而且「能與波旬共戰」。這個波旬共戰是什麼意思?
  • 仁清法師:空性有兩種,一種是人空 一種是法空
    空性有兩種:第一種是人空。第二種是法空。剛才講到心嘛,我們先講人,人是怎麼組成的?人是五蘊色身加心。我們說人不太恰當,狗也有啊。叫『補特伽羅』也叫有情眾生。  補特伽羅有情眾生是個什麼?有情眾生是五蘊色身加心,色、受、想、行、識,加心,五蘊色身加心識,這是個補特伽羅,也叫有情眾生的完整的組成。  這是講的人我們以人為代表。那麼法呢?人空法空,人我法我。
  • 恆順眾生—仁山法師
    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說的是在與眾生相處的過程中,以恆常隨順眾生佛性為接引眾生覺悟的方式方法。一切眾生種類不同,普賢菩薩在行願中這樣說: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 仁清法師:「複次對生薄伽梵 化光融入已身中」
    我們還是凡夫呢,我們還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現在已經在薰染西方極樂世界果地上的正報和依報了,已經在薰染阿彌陀佛的功德與智慧,和他們的慈悲願力了,這就是真實的從果地上起修。這個時候你化現的身形是阿彌陀佛形象,你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後面一句話【明光空性雙運成】這句話如果平常我們對空性沒有了解,你就不懂,如果有人對佛法原理知識掌握的很多很豐富,對空性有深刻的認識。
  • 聖凱法師:佛陀的多情與無情 調護眾生善盡教化
    多情與無情,有時看起來總是相待對立,可是有時卻是統一的,佛陀是最好的榜樣。在佛陀即將涅槃前,對比丘作了最後的教誡:「是故比丘,勿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 什麼是無情眾生?如果修剪花草樹木,會不會給植物帶來痛苦?
    植物被視為無情眾生範圍。無情眾生就除了根識能觸碰的動物生命體以外都是無情眾生。反之是有情眾生。因為業力都是心造。當很多人表面執著慈悲和生死的時候,我說你只要有身體存在就時刻都殺生,比如臉上的蟎蟲,空氣中的微生物。
  • 仁清法師: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我上次講了,在這兒講的,是吧?《眾生因何輪迴》那個題目講的就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是人輪迴的十二個鏈條。上一次我們講的那個題目是《眾生因何輪迴》,就是為什麼輪迴?眾生為什麼輪迴?怎樣才能不輪迴?掌握這個鏈條,你從哪裡下手?把他逆回去就可以了。這個「緣」是啥意思?「緣」是緣起的意思。
  • 仁清法師:「偽做沙門,心非沙門」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偽做沙門就是偽做修行人,他實際上不是修行人,沙門是過去的一切出家的,不僅僅是佛教出家的。古代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加上佛教一共有九十七種宗教,這九十七種宗教很多信眾都會示現出家修行;外道很多也會示現出家修行。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本土的一種宗教--道教,他們也有出家修行者就是這個意思啊。
  • 常令眾生歡喜—仁山法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愛語是菩薩跟眾生交流的時候常用的語言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菩薩四攝法菩薩有四種方法跟眾生在一起相處令眾生常生歡喜眾生歡喜才願意跟菩薩往來跟菩薩經常往來慢慢地就知道菩薩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而後就會有興趣參與進去這個過程是不知不覺的不是強制性要求這是方便引導
  • 人是「有情」眾生,有情有幾個層次?
    佛教講,人是「有情」眾生,甚至一切有情識、有生命的眾生,都叫做「有情」。關於「有情的層次」,有四點看法:娑婆因有情漸成國土  常有人問:「人從何處來?」娑婆世界,因有情眾生的業感招致,生此國土而有了各種種族、各式家庭,各個國家,所以「娑婆世界」也叫「有情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