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要成為客家文化研究重鎮

2020-12-17 SZNEWS

為進一步加強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深入探討深圳客家歷史文化與創新發展,呼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第七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首屆客家文化創新論壇」日前在深落幕。此次共有100多名來自海內外的客家研究專家、學者、客籍知名人士和企業家前來參加。22日上午市領導和專家學者代表致辭,下午進行了分組討論,還特設一個青年論壇和企業論壇。論壇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學者們精彩的發言不時獲得掌聲。

客家文化研究 是極具生命力的課題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由中原故土遷徙南方各地並走向世界,歷經了五次大遷徙,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在這期間,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和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崇先報本、愛國愛鄉、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獨特文化傳統和別具一格的民俗習慣。勤勞勇敢的客家人可謂英才輩出。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兩個世紀的歷史,客家文化研究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門體系完備、層次多元、成果豐碩的學術研究領域。據了解,本次論壇由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和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客家研究所等主辦,深圳商報協辦。論壇研討主題為「傳承與創新:深圳濱海客家與文化產業發展」,旨在「弘揚客家精神,創新客家文化,展示客家風採,構建世界客家交流平臺」。

開幕式上,深圳大學副校長、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致辭表示,在深圳這座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深圳本土的客家人可以說是這座現代化城市的最早見證者。深圳的客家人最早於明代遷入,而大量遷入則是在康熙年間。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客家人憑藉自己的勤勞勇敢與聰明才智漸漸在這個新城市站穩腳跟,成為深圳原住居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深圳濱海客家文化,深圳「鵬城」的別稱也來源於境內的客家古建築群。

李鳳亮指出,客家文化研究是一個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同時極具生命力的課題。但需要指出的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開展時間較短,方向較為單一、相關政策不夠完善以及研究成果數量與影響力相對較小。我們往往更關注在特區經濟、科技創新、移民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以深圳濱海客家文化為代表的本土文化研究較少。與其他地區的客家研究相比,在深度與廣度上略有遜色。目前,深圳在建設「文化強市」方面掀起了新一輪創新浪潮,各類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濱海客家作為深圳的文化之根,我們有義務推動深圳客家文化研究發展壯大,拓展客家文化研究的新陣地,使深圳成為國內客家文化研究的重鎮之一,為創新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貢獻力量。」

第一次訪深的臺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晁瑞明興奮地告訴記者,此次是他所參加過的客家文化會議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也是客家文化研究新的裡程碑。「以參加者角度來看,這次論壇包羅萬象,幾乎匯聚了所有客家文化研究的專家。」 晁瑞明對客家文化的創新概念尤有興趣,「以此概念來看,可以看到客家文化有很多紮實研究的基礎表現出來了,下一步應該思考客家文化如何發展其創新概念。簡言之,客家文化科技化,科技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教育化,這種生命循環可以讓客家文化發展生生不息。」

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常務副總執行長曾觀濤表示,在長期遷徙、發展的過程中,客家人始終沒有忘記勤勞、刻苦、拼搏、團結的精神。客家人經商堅持誠實誠信原則,注重文化傳承,「客家歷史文化的創新,最主要就是要讓年輕人傳承優良的客家傳統,這是學者專家應該重點研究的問題。」

揭示百年客家

與西方文化的交融

記者了解到,今年論壇圍繞「傳承與創新:深圳濱海客家與文化產業發展」主題進行,內容包括:深圳客家歷史與文化、深圳濱海客家與內地客家的比較、深圳濱海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深圳客家文化產業研究、客家文化產業的理論探討與實證(案例)研究、兩岸客家文化產業的交流與發展六個方面。不僅有論壇主題演講,還有分組學術討論以及客家文化與企業創新論壇、青年論壇等多項內容。本次論壇共收到論文一百多篇,並從這些論文中精選出80篇,其中有客家學術界的權威、泰國孔敬大學應用藝術學院院長查拉薩,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黃子堅,韓國大田大學文智成教授,日本學者河合洋尚,臺灣聯合大學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晁瑞明及國內幾十所大學教授、博士的研究成果。

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楊宏海在本次論壇上的主題演講備受關注。他在演講中提出,「長期以來,客家研究主要集中在歷史源流、方言民俗以及客家人南遷後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融上,而對於客家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卻鮮有涉及。」為此,楊宏海專門介紹了由唐冬眉、王豔霞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虔貞女校》一書。該書以大量鮮活的文字和歷史圖片表明,一百多年前的客家人,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了西方的文明並與之交流融合,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文化。這是深圳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發現,也是「客家學」新的學術增長點。

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原院長羅勇認為,客家文化植入深圳,在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更加凸顯了開拓進取、包容開放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與深圳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是合拍的,這也反映出作為深圳底色文化的客家文化的深厚內涵及其歷史穿透力。因此,深圳在進行「文化城市」的建設中,可以充分吸取客家文化的營養,以深化城市內涵、鮮明城市特色、增強城市活力。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文 韓墨/圖)

相關焦點

  • 客家文化研究專家:讓客家族譜活起來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在客家族譜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如是說。  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13日在福建上杭開幕。同期舉辦的客家族譜論壇,吸引兩岸客家研究專家學者200多人參加。  與會專家認為,臺灣客家人繼承和發揚大陸客家修譜的優良傳統,遷居臺灣後,十分重視編修族譜。
  • 著名客家文化研究學者周建新講述「客家文化傳承與創新」
    此次講座邀請到著名客家文化研究學者周建新教授講述「從遺產到產業:客家文化的守正創新」。  作為入選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客家·印象——大芬美術館典藏客家題材美術精品展」的配套學術活動,講座圍繞客家文化到底應該如何傳承,又在新的時代應該如何引領、創新發展這條主線,分以下三個版塊展開:2遺產保護:客家文化傳承之道  周建新教授基於數據對全國範圍內客家文化的遺產保護現狀進行科學的分析
  • 客家文化連續八年走進塘朗小學!它已成為深圳典範~
    12月16日,深大附屬實驗小學(塘朗小學)校園裡張燈結彩鼓號震天,賓客盈門洋溢著濃濃地節日喜慶氛圍12月16日,2019深圳民間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三屆客家文化節——深大附屬實驗小學(塘朗小學)第九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隆重舉行。
  • 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與傳統,就在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來看看吧
    深圳作為全國的經濟特區,當初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那是經過全國各地人民群眾共同努力得來的。其中辛勤勞動的客家人就貢獻出了他們的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也是有著許多的客家人在深圳這個地方紮下了根。
  • 河源客家文化驚豔亮相深圳文博會
    深圳文博會期間,河源市極具客家傳統風格、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富有創意的客家特色產品成功「吸睛」,深受商家和遊客的喜愛。據統計,現場售賣產品價值近百萬元,30餘家採購商與河源市參展企業籤訂了意向協議。此外,本次深圳文博會,市文廣新局獲優秀組織獎,河源市展團獲優秀展示獎。
  • 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深圳第九屆客家文化節即將開幕
    原標題:當客家文化遇上創意設計   第十一屆「創意十二月」,客家文化將與創意設計結合,呈現不一樣的傳統文化。記者14日從「深圳市第九屆客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獲悉,在本屆客家文化節上,跨界視覺開幕式「衣」脈相承——客家服飾展暨客家服裝秀、跨界音樂會《客鄉情韻》——中國鋸琴大師李元慶先生客家專題音樂會、創研相生——客家文化藝術高峰論壇、情系圍屋——大型客家圍屋攝影展等主題項目將一一呈現,從衣、住、樂、藝等多方面呈現深圳傳統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生活場景。
  • 第十屆深圳客家文化節在大浪開幕
    南方網訊 (全媒體記者/皮韋) 12月2日上午,第十屆深圳客家文化節在大浪虔貞女校開幕。作為今年深圳創意十二月的組成部分,本屆客家文化節包含客家文化高峰論壇和客家文化嘉年華兩大主題活動。30多名客家研究專家匯聚深圳大浪,就濱海客家與中西文化交流間的關係展開了多方面、深層次的交流。
  • 客家山歌的傳承與創新——深圳首家客家山歌專業社會組織成立
    依託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各級文化機構、客家山歌專家和歌手等骨幹力量,經過一年的籌備,協會吸引了150多位客家山歌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企業家及青年山歌演唱人才,以及活躍在各地和山歌隊的客家山歌愛好者申請入會。因疫情原因,協會先行吸納了50人成為首批會員參加本次大會。
  • 深圳打造甘坑小鎮弘揚客家文化
    文:本報記者梁彥  以客家文化為內涵,以客家風韻建築為載體,打造集文化旅遊、田園休閒、生態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多元複合型旅遊目的地——深圳布吉甘坑客家小鎮於文博會期間舉辦了盛大的揭幕儀式。
  • 旅遊:它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探索深圳客家文化的好去處
    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勘古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再造深圳的中部華僑城,還深圳人一段慢時光。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
  • 深圳一座百年客家小鎮—甘坑客家,一座具有異域風情的文化古鎮
    南半球的古鎮特別多,而誕生於江南水鄉的一批文化古鎮,不僅底蘊深厚,而且兼具江南風光,非常值得一遊。但是,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的是一座具有異域風情的文化古鎮,這是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同時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文化村落,它就是甘坑客家。
  • 深圳龍華舉行客家文化主題展暨客家文化發展論壇
    11月25日上午,由中共深圳市龍華區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客家文化主題展暨客家文化發展論壇活動在觀瀾版畫村順利舉行,本次活動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等主題展開探討,同時以圖片形式展示了龍華區濃鬱客家風情,為龍華客家文化發展事業助力。
  • 第十屆深圳客家文化節啟動
    原標題:第十屆深圳客家文化節啟動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韓文嘉)2日,創意十二月活動之一的第十屆深圳客家文化節正式啟動。該活動由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客家研究所、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辦事處主辦,龍華新區大浪辦事處文體中心、深圳市楊宏海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客家人》雜誌社承辦,文化節包含客家文化高峰論壇和客家文化嘉年華兩大主題活動。
  • 深圳市龍華區領導簡介(深圳龍華客家文化概況)
    龍華區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時尚文化交匯。擁有白石龍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舊址、觀瀾原創版畫和永豐源「國瓷」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首個專業版畫博物館——中國版畫博物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大船坑麒麟舞等一大批傳統文化項目。龍華本土的客家人可以說是深圳這座城市現代化的最早見證者之一,同時也是建設的參與者。
  • 南橋鎮全力打造彰顯客家特色的贛粵邊際旅遊商貿重鎮
    近年來,南橋鎮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思路,確立了「產業興鎮、商貿活鎮、旅遊強鎮、宜居重鎮」的發展定位,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示範鎮建設,全力打造彰顯客家特色的贛粵邊際旅遊商貿重鎮。並且藉助網際網路,強化旅遊服務,以農促旅、以旅帶農,農旅深度融合,打造成為粵港澳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南橋鎮村民陳佛海告訴記者,政府鼓勵他們種植百香果以來,通過產業轉型,見效快,周期短,現在農民的收入比往年提高了不少。
  • 深圳惠莞河港珠江東岸地區是客家文化重要發祥地
    就是說,從東晉開始,惠州、東莞、深圳地區就是中原避難嶺南地區的主要聚居地。一代史學大師羅香林,竟然連這本有名的深圳、香港地區的地方志都沒有看,讓人不可思議。羅氏在進行客家史研究的時候,可能進行了選擇性閱讀。
  • 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理事座談會在深圳舉行
    2020年9月26日上午,在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新豪方大廈14樓舉行迎國慶•賀中秋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理事座談會在舉行。金秋九月,丹桂飄香,值此2020年國慶節和中秋佳節期間,舉國同慶。經研究會研究決定特舉辦迎國慶•賀中秋,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會理事座談會。
  • 聽客家故事、看客家樣貌、品客家美食…50餘件精品力作展示客家文化魅力
    據介紹,龍崗不僅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也是深圳客家文化最典型的區域。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的大芬美術館自建館以來,根據自身特點和美術館發展的長遠目標,逐步形成「以研究客家文化題材美術作品」為主的收藏體系和研究方向,專注梳理深圳本土客家文化脈絡。
  • ...看客家樣貌、品客家美食……50餘件精品力作展示客家文化魅力
    廣東是全國擁有最多客家人的地區,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近日,「客家印象——大芬美術館典藏客家題材美術精品展」入選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通過54幅具有代表性的館藏客家題材美術作品展示客家文化。
  • 深圳也有自己的文化底蘊,這10個客家古村落,了解一下
    深圳是一個如此年輕的城市,很多人認為它沒有文化底蘊。事實上,深圳與客家文化淵源頗深,是研究客家文化史的重要窗口。深圳曾有客家人居住,一些古村落保存完整。周末去體驗寧靜的田園生活,走進客家文化。在這裡,您可以品嘗到鹹雞,三頭湯,客家釀豆腐等地道客家菜餚。在甘坑村,有大片的客家民居。居民世代居住於此,以獨特的客家風味招待遊客。此外,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數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現代版畫作坊與客家古村落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元素。裡面的村莊依山傍水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