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讀書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想像著那些作家窮盡一生的智慧與體驗,通過閱讀一兩本書就能傳達給我們,那是一件多麼划算和幸運的事。自本科畢業剛工作三年的時間裡,雖也零散地讀了些書,但沒有什麼系統與規劃,看完就扔一邊了。直至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感覺再這樣下去不行了,需要做出改變。記得當時是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對比全球各國國民的平均閱讀量,猶太人64本,以色列50本,德國47本,而中國人均僅4.5本。為了一洗在其他領域「被平均墊底」的尷尬,當時就給自已定了個可期實現的小目標「年閱讀量50本」,記錄閱讀書目並摘抄其中經典語句和感觸以加深印象。現在那個關於閱讀的本子現已經用了大半,記錄書目132部,近200本(有些書1部3-11本不等,像《羅馬人的故事》甚至15本)。
深感這三年多的時間裡自己讀書習慣的養成及對生活的深切改變,很榮幸受律新社邀稿,現就關於「讀書這件事」分三個方面簡要分享一下自己近來的一些體會及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一、 價值塑造
我們價值觀與性格養成總是受制於所見所聞及身處的社會環境,而閱讀則可
以無限擴展我們所見及所思的界限外延,擺脫個人因年齡、地域、閱歷所限而造成的偏執狹隘,極有助於塑造完整的價值人格。由於篇幅所限,簡單分享幾本對自己價值觀塑造影響較大的書。
讀《平凡的世界》,讓我認識到人生另外一種詮釋。主人公孫少平真實演繹了什麼是面對困難與打擊時的堅忍冷靜及一生實踐著的腳踏實地。他沒有做出驚天的大事,但卻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的關心、關切、關愛而又十分辛酸的為他痛楚,他那麼的令人可愛,令人擔心,但卻不會成為任何人的負累,反而是別人一一感受著他的偉大、恩澤與啟迪。他就是那麼一個人,始終如一,有理想,有方向,極其堅定與執著,但又不存在一絲絲幻想,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是那麼的真切、堅定、成熟、穩重而又令人震嘆。
讀《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知道好人不一定有用,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那就不能只是個好人。與你想做成的事情相比,你個人的道德與名譽當放在一邊,正是徐階、張居正、胡宗憲們真正恩澤眾生,踐行了陽明哲學。作者那句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也現實影響了很多人。
讀《大秦帝國》,徹底推翻了自己先前對秦國的認知及釋解了諸多困惑,知
道了華夏文明的正本溯源。對所謂的「暴秦」觀念,秦帝國之崛起與滅亡,秦制度的設立和軍隊成立與分布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對那時歷史的激蕩、厚重、殘酷、無奈、偶然與必然都多了一層深切的感觸與理解。由於這套書11本,合540萬字,讀完它,從此對厚書也無懼了,反而開始越來鍾情於厚重詳盡的書類,不喜歡大而無當的東西。
讀《丈量世界》,看到德國數學家高斯與博物學家洪堡對自己生活的極致追
求與選擇,開始了解人真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與激情所在去生活。同時,為了得到及實現心中所想的更高的價值追求,你必然是要放棄和忍受一些東西的。尤其是洪堡在亞馬遜雨林河水中狼狽的模樣與反思「想像著自己本來可以在德國的城堡裡安靜地喝下午茶與朋友相聚閒淡,而當時卻在危機四伏荒無人煙的世界偏遠角落,忍受痛苦及命懸一線」。這一幕情形,真的讓人感動與敬重。
讀《旅行的藝術》,第一次開始區分旅行與旅遊的概念。旅行是探索,是自
我實現,能催人思索,而旅遊僅僅是消費。知道世界之大,遠超我們的想像,走的快並不一定能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及所見,而不是速度。同時,這本書引用《沉思錄》中的一句話「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看到這些文字,對自己那段時間因為出行太過頻繁及過分追求目的地的旅行方式所帶來的不快與困惑,真的是有著強烈的啟迪意義。
二、知識共通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閱讀書目的雜亂,無章可循,所知及所思也是孤立的點或者是線,相互之間沒有什麼連接。但後續隨著所讀書目的逐漸增多,你能慢慢感受到有些書之間風格的差異與趨同,歷史與人文的並行與交融,那種以點連線,知識與記憶共通的美妙感覺讓人愉悅。
因《平凡的世界》那本書,開始喜歡路遙的文字,就讀了他所有的著作及他特別推薦的《創業史》;因電影《1942》知道了劉震雲,覺得文字幽默有趣,就接連讀了他的《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我叫劉躍進》、《故鄉天下黃花》、《一地雞毛》;因偶爾的機會接觸到號稱「鬼才」的賈平凹,讀了他的《懷念狼》、《浮躁》、《廢都》、《秦腔》(在讀未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對世界、死亡、大自然以及神秘事物的敬畏。後來又看了莫言的《豐乳肥臀》、《紅高梁家庭》、《檀香刑》、《蛙》;看完這些之後,知道了一些特殊標識意義的地名(榆林、延津、商州、高密東北鄉),你會發現這些作者(從柳青到路遙、劉震雲、賈平凹及莫言)價值體系內在的連接與文字風格上的細微差距,但整體上又有很多共同之處,就是那份令人敬重的厚重與悲憫。另外,《一句頂一萬句》又與餘華的《活著》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類似,他們這種對家庭的衰落與人間離世的細緻描述,文字的力量與質感,給人同樣的壓抑與無奈,讀完讓人深思。
關於歷史方面,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因為看了大秦帝國及邏輯思維推薦的《秦謎》和《秦殤》而對秦朝歷史多了些認知。因為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又讀《萬曆首輔張居正》、《萬曆十五年》、《王陽明》;因對唐朝歷史的不熟悉,讀《血腥的盛唐》,又購得《長安十二時辰》;對晚清民國那一塊讀《南渡北歸》、《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從晚清到民國》;由於對《悲慘世界》的強大震懾,又讀《聞香識法蘭西》,想了解法國歷史;為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變化多些了解,讀《大敗局》、《激蕩十年,水大魚大》、《褚時健傳》、《大江東去》系列書籍。由於對《大秦帝國》所描述的「長平之戰」及《悲慘世界》所描述的「滑鐵盧戰役」的強烈震懾與觸動,激了自己對戰爭學方面的閱讀熱情,讀《粟裕傳》、《希特勒傳》,又購得《史達林格勒1942》、《德國通史》等書。
這種興趣的延伸與激發,典故與文字的交叉引述與表達,可以把自己的先前所讀過的書及所學的知識點有效地連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能讓人體會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樂趣與興奮。
三、 趣味體驗
讀大冰系列的書,知悉他所倡導的「平行世界」的理念,讓我知道有些人真的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我們應當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專注而高效地完成當下的事情。讀林達系列的書籍,讓我意識到在去那些世界名勝古蹟之前,需提前了解他們背後的歷史故事及價值意義,雖然還未遊歷那些地方,但已欣然嚮往。因為讀《旅行的藝術》及時修正和調整了自己的生活及旅行方式,才有了下述所列讓人印象深刻的特殊體驗。
2016年3月,在西安與鹹陽感受關中平原神奇厚重的土地,拍照之餘,在秦兵俑軍前閉目回想,想像兩千多年前那片土地上的激烈碰撞與人心坦蕩。
2016年5月,在麗江尋找大冰的小屋,聽優美旋律的民謠,品「風花雪月」。
2016年12月,在鳳凰小住,一個人感受《邊城》的寧靜與舒適。
2017年8月,追隨「飯來張口」的腳步,沒有在青海湖邊打個滾,而是獨自發了會呆。因對《文化苦旅》的觸動,在敦煌王道士畫像前冥想落淚,想像著那時他的心境與無知及對歷史無奈的惋惜。一日荒漠公路行程,在德令哈感受海子的那首著名的詩《日記》的創作意境。
2017年9月,出差廣州,尋訪中大陳寅恪故居,幾多人還曾記得那段自由奮發的嶺南大學時光。
2018年1月,登長白山看「冰封天池」;在吉林,去東北電力大學尋梁思成回國後的首個建築作品吉大舊址「石頭樓」。
結語:
吾以為,我們活著的價值意義在於無限地拓展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在平行世界和內心世界兩個維度不斷地充實和填補自己的空白,逐一實現著心中所想。因為讀書,可以更好地實踐「行萬裡路」的人生追求,更加細緻地觀察世界及身邊的人,更加精準地了解自己的內心及所求的快樂。同時,人也能變得更加開放與包容,自信與從容。這就是「讀書這件事」的價值意義所在。現如今,不覺讀書是件辛苦的事,它已然成為自己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前文所述的體會與分享,僅代表個人的體驗與感觸,如有不當處,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