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這件事

2020-09-24 劉華健律師

前言:讀書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想像著那些作家窮盡一生的智慧與體驗,通過閱讀一兩本書就能傳達給我們,那是一件多麼划算和幸運的事。自本科畢業剛工作三年的時間裡,雖也零散地讀了些書,但沒有什麼系統與規劃,看完就扔一邊了。直至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感覺再這樣下去不行了,需要做出改變。記得當時是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對比全球各國國民的平均閱讀量,猶太人64本,以色列50本,德國47本,而中國人均僅4.5本。為了一洗在其他領域「被平均墊底」的尷尬,當時就給自已定了個可期實現的小目標「年閱讀量50本」,記錄閱讀書目並摘抄其中經典語句和感觸以加深印象。現在那個關於閱讀的本子現已經用了大半,記錄書目132部,近200本(有些書1部3-11本不等,像《羅馬人的故事》甚至15本)。

深感這三年多的時間裡自己讀書習慣的養成及對生活的深切改變,很榮幸受律新社邀稿,現就關於「讀書這件事」分三個方面簡要分享一下自己近來的一些體會及對個人生活的影響。

一、 價值塑造

我們價值觀與性格養成總是受制於所見所聞及身處的社會環境,而閱讀則可

以無限擴展我們所見及所思的界限外延,擺脫個人因年齡、地域、閱歷所限而造成的偏執狹隘,極有助於塑造完整的價值人格。由於篇幅所限,簡單分享幾本對自己價值觀塑造影響較大的書。

讀《平凡的世界》,讓我認識到人生另外一種詮釋。主人公孫少平真實演繹了什麼是面對困難與打擊時的堅忍冷靜及一生實踐著的腳踏實地。他沒有做出驚天的大事,但卻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的關心、關切、關愛而又十分辛酸的為他痛楚,他那麼的令人可愛,令人擔心,但卻不會成為任何人的負累,反而是別人一一感受著他的偉大、恩澤與啟迪。他就是那麼一個人,始終如一,有理想,有方向,極其堅定與執著,但又不存在一絲絲幻想,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是那麼的真切、堅定、成熟、穩重而又令人震嘆。

讀《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知道好人不一定有用,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那就不能只是個好人。與你想做成的事情相比,你個人的道德與名譽當放在一邊,正是徐階、張居正、胡宗憲們真正恩澤眾生,踐行了陽明哲學。作者那句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也現實影響了很多人。

讀《大秦帝國》,徹底推翻了自己先前對秦國的認知及釋解了諸多困惑,知

道了華夏文明的正本溯源。對所謂的「暴秦」觀念,秦帝國之崛起與滅亡,秦制度的設立和軍隊成立與分布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對那時歷史的激蕩、厚重、殘酷、無奈、偶然與必然都多了一層深切的感觸與理解。由於這套書11本,合540萬字,讀完它,從此對厚書也無懼了,反而開始越來鍾情於厚重詳盡的書類,不喜歡大而無當的東西。

讀《丈量世界》,看到德國數學家高斯與博物學家洪堡對自己生活的極致追

求與選擇,開始了解人真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與激情所在去生活。同時,為了得到及實現心中所想的更高的價值追求,你必然是要放棄和忍受一些東西的。尤其是洪堡在亞馬遜雨林河水中狼狽的模樣與反思「想像著自己本來可以在德國的城堡裡安靜地喝下午茶與朋友相聚閒淡,而當時卻在危機四伏荒無人煙的世界偏遠角落,忍受痛苦及命懸一線」。這一幕情形,真的讓人感動與敬重。

讀《旅行的藝術》,第一次開始區分旅行與旅遊的概念。旅行是探索,是自

我實現,能催人思索,而旅遊僅僅是消費。知道世界之大,遠超我們的想像,走的快並不一定能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及所見,而不是速度。同時,這本書引用《沉思錄》中的一句話「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看到這些文字,對自己那段時間因為出行太過頻繁及過分追求目的地的旅行方式所帶來的不快與困惑,真的是有著強烈的啟迪意義。

二、知識共通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閱讀書目的雜亂,無章可循,所知及所思也是孤立的點或者是線,相互之間沒有什麼連接。但後續隨著所讀書目的逐漸增多,你能慢慢感受到有些書之間風格的差異與趨同,歷史與人文的並行與交融,那種以點連線,知識與記憶共通的美妙感覺讓人愉悅。

因《平凡的世界》那本書,開始喜歡路遙的文字,就讀了他所有的著作及他特別推薦的《創業史》;因電影《1942》知道了劉震雲,覺得文字幽默有趣,就接連讀了他的《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我叫劉躍進》、《故鄉天下黃花》、《一地雞毛》;因偶爾的機會接觸到號稱「鬼才」的賈平凹,讀了他的《懷念狼》、《浮躁》、《廢都》、《秦腔》(在讀未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對世界、死亡、大自然以及神秘事物的敬畏。後來又看了莫言的《豐乳肥臀》、《紅高梁家庭》、《檀香刑》、《蛙》;看完這些之後,知道了一些特殊標識意義的地名(榆林、延津、商州、高密東北鄉),你會發現這些作者(從柳青到路遙、劉震雲、賈平凹及莫言)價值體系內在的連接與文字風格上的細微差距,但整體上又有很多共同之處,就是那份令人敬重的厚重與悲憫。另外,《一句頂一萬句》又與餘華的《活著》及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類似,他們這種對家庭的衰落與人間離世的細緻描述,文字的力量與質感,給人同樣的壓抑與無奈,讀完讓人深思。

關於歷史方面,深切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因為看了大秦帝國及邏輯思維推薦的《秦謎》和《秦殤》而對秦朝歷史多了些認知。因為看過《明朝那些事兒》,又讀《萬曆首輔張居正》、《萬曆十五年》、《王陽明》;因對唐朝歷史的不熟悉,讀《血腥的盛唐》,又購得《長安十二時辰》;對晚清民國那一塊讀《南渡北歸》、《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從晚清到民國》;由於對《悲慘世界》的強大震懾,又讀《聞香識法蘭西》,想了解法國歷史;為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變化多些了解,讀《大敗局》、《激蕩十年,水大魚大》、《褚時健傳》、《大江東去》系列書籍。由於對《大秦帝國》所描述的「長平之戰」及《悲慘世界》所描述的「滑鐵盧戰役」的強烈震懾與觸動,激了自己對戰爭學方面的閱讀熱情,讀《粟裕傳》、《希特勒傳》,又購得《史達林格勒1942》、《德國通史》等書。

這種興趣的延伸與激發,典故與文字的交叉引述與表達,可以把自己的先前所讀過的書及所學的知識點有效地連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能讓人體會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樂趣與興奮。

三、 趣味體驗

讀大冰系列的書,知悉他所倡導的「平行世界」的理念,讓我知道有些人真的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我們應當將工作與生活分開,專注而高效地完成當下的事情。讀林達系列的書籍,讓我意識到在去那些世界名勝古蹟之前,需提前了解他們背後的歷史故事及價值意義,雖然還未遊歷那些地方,但已欣然嚮往。因為讀《旅行的藝術》及時修正和調整了自己的生活及旅行方式,才有了下述所列讓人印象深刻的特殊體驗。

2016年3月,在西安與鹹陽感受關中平原神奇厚重的土地,拍照之餘,在秦兵俑軍前閉目回想,想像兩千多年前那片土地上的激烈碰撞與人心坦蕩。

2016年5月,在麗江尋找大冰的小屋,聽優美旋律的民謠,品「風花雪月」。

2016年12月,在鳳凰小住,一個人感受《邊城》的寧靜與舒適。

2017年8月,追隨「飯來張口」的腳步,沒有在青海湖邊打個滾,而是獨自發了會呆。因對《文化苦旅》的觸動,在敦煌王道士畫像前冥想落淚,想像著那時他的心境與無知及對歷史無奈的惋惜。一日荒漠公路行程,在德令哈感受海子的那首著名的詩《日記》的創作意境。

2017年9月,出差廣州,尋訪中大陳寅恪故居,幾多人還曾記得那段自由奮發的嶺南大學時光。

2018年1月,登長白山看「冰封天池」;在吉林,去東北電力大學尋梁思成回國後的首個建築作品吉大舊址「石頭樓」。


結語:

吾以為,我們活著的價值意義在於無限地拓展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在平行世界和內心世界兩個維度不斷地充實和填補自己的空白,逐一實現著心中所想。因為讀書,可以更好地實踐「行萬裡路」的人生追求,更加細緻地觀察世界及身邊的人,更加精準地了解自己的內心及所求的快樂。同時,人也能變得更加開放與包容,自信與從容。這就是「讀書這件事」的價值意義所在。現如今,不覺讀書是件辛苦的事,它已然成為自己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前文所述的體會與分享,僅代表個人的體驗與感觸,如有不當處,尚請見諒。

相關焦點

  • 關於讀書這件事:如何正確讀書,讀好書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關於讀書,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年少到年老都在做的事情,可是如何有效益的讀書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怎麼讀?如何讀?如何對自己產生影響?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讀書,要麼答案就是為了的獎狀,小紅花,拿名次,或者為了考上大學而讀書,大家都覺得似乎是在服役,都在等著解放的那一天。但是後來我們才知道,讀書是為了以後能在社會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有一份實力,能對自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幫助。有多少人後悔在學校沒有好好讀書,現在想讀卻錯過了最好的時間。
  • 關於讀書這件事:如何正確讀書,讀好書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關於讀書,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年少到年老都在做的事情,可是如何有效益的讀書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怎麼讀?如何讀?如何對自己產生影響?如何讓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品質與內涵,本次我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 讀書這件事!
    2,為什麼讀書?書籍是人類成長和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一個作者的思想凝集,讀書就是在和這個作者產生思想碰撞,在和這個作者跨越時空交流。3,我是怎麼讀書的。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 季羨林:關於讀書這點事
    而讀書的「難」其因有三:大道至簡,讀書首先難在越簡單的東西越複雜;其二難在不識其好、不品其味、不思其用;且最難持之以恆。讀書最簡單,讀書也最難。關於讀書這點事,我們還是一起聽聽季羨林老人在《讀書與做人》裡怎麼說。季老是鮮有純粹的讀書人。
  • 也來說說讀書這件事
    不會讓它們流落城市的荒原……很多人會將看書這件事視為簡單不必隨時進行的事情,將經常看書的人視為書呆子或者書痴,會認為這樣的人肯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找到自己的相當合適的「容身之處」才會讓自己埋首在書籍之間用以逃避現實,可是事實是,在生活中,那些地位顯赫,財富累積較多的所謂成功人士都是平時很愛讀書的人,他們可能在成功之前是依靠看書來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參加各種培訓增強自己獲得成功的能力
  • 讀書|談談閱讀這件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好書大爆炸,ID:Shijia92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關於閱讀這件事,存在著一種普遍的認知偏差。那就是,你不開始閱讀,就不可能體會到閱讀所帶來的好處,那麼你就不會覺得閱讀這件事有多麼重要,所以你趨向於永遠也不會開始閱讀。
  • 讀書這件事,你真的會讀嗎
    讀書,現在成了大家努力自己的標配。確實,讀書是比較快捷,也是低成本提高自己的方式。現在讀書很熱,也有很多讀書的平臺,聽書的平臺。很多人下班後都紛紛加入讀書大軍中,可從上小學開始,到現在工作後。讀書讀了這麼多年的你,你真的會讀書嗎?你有考慮過自己的讀書的方法是否正確嗎?
  • 讀書這件事,有4個小技巧!
    今天寫讀書的四件事。1.不愛讀書的你,如何開始讀書?很多人包括我身邊的朋友,都不怎麼喜歡看書,不願意看,不喜歡看,看不下去。可能在書中沒有找到讀書的樂趣再或者沒有滿足感~本身就不喜歡讀書,如果一開始就從幾萬字的文學作品讀起,極大可能會讓你越來越厭煩O_o 厚厚一本書,從一代人寫到三代人,看了那麼久都不結局,還不能跳著看,一跳就接不上~~看著看著就膩了。
  • 三本書讓你此生愛上閱讀這件事
    作者粟津恭一郎建議大家試著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在自己最大的自由範圍內選擇讀什麼書、什麼時候讀書、甚至想不想讀完一本書。聽上去好像是一個不怎麼先進的方法,人難道不應該嚴於律己麼?可恰恰是這種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嚇退了很多本來可以讀書的機會。如果把一件事設了很高的門檻,結果可能只是在腦海裡一遍一遍地描繪這件事,最後越描越黑、越來越難,翻開一本書可能就意味著要有很大的勇氣了。
  • 《論語》|孔子說,先做好這六件事,再開始讀書也不遲
    (巧言令色鮮矣仁)然後,既然知道做學問要腳踏實地,就得將大目標分解到可執行的任務,每日以三件事作為打卡內容,並且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追求學問的路途遙遠而偏離了目標。做好了以上幾件事之後,如果還有精力的話,就可以來學習文化知識了。現在很多人認為,做學問就是讀書、拿學位、做科學研究。也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們在讀書時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努力讀書,獲得好成績,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除了在學校讀書、回家做作業,很多父母基本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孔子說,大錯特錯。
  • 讀書能提升氣質,可改變命運,但曾國藩說在讀書前必先做好這件事
    讀書難以堅持,不知道讀什麼書?曾國藩教你如何最有效讀書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被很多人驗證過,近的如白巖松、董卿、汪涵,遠的如林徽因、錢鍾書,而除了讀書,還有什麼事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呢?意思是古人精通相術,說讀書能改變人的骨相氣質,但是他認為要改變人的氣質,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確定堅定的志向。也就是說在曾國藩看來志向比讀書更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能很多人對此都是茫然不解,這是真的嗎?
  • 刁小東:讀書是件「苦事」,需靠自覺
    關於《灰像》,刁小東說道:「主要是寫珠三角20多年來的教育道路,敘述珠三角外來教師這個群體的情況。用小說的形式來反映教育問題。」因為沒有人閱讀,所以浮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數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
  • 關於死亡這件事
    熟悉我的朋友和粉絲大概都知道,這一周的工作日,我幾乎沒怎麼睡過好覺。因為小區有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去世了,在傳統觀念裡,這算是喜喪了,畢竟這是高壽,在福州,這樣的高壽是需要大辦一場的。小區有一顆樹下,有很多把椅子,平日裡多的是老人們在那裡閒坐聊天,我曾經和朋友討論過兩個關於那裡椅子的故事。她的故事是每一把不同的椅子都代表不同的老人的性格,而我的故事卻是關於死亡,哪一把椅子不在了,也許常坐的那個老人也不在了。
  • 堅持讀了500本書,我發現 ,讀書能夠改命這件事,是真的
    雖然嘴上說著「為國護盤,我驕傲」,但是,我心裡透亮著呢,買賣這件事,只要大趨勢向好,只要成本夠低,賺到是遲早的事兒。所以,這件事來看,我特別感謝讀書帶給我的積極影響。做這件事情以前,我一直都是一個「做事三分鐘熱度」的人,雖然嘗試過繪畫、書法、鋼琴、遊泳、攝影、布藝、木工等多種玩法,涉略過餐飲、保險、銀行、證券、碳市場等多個領域,待過大國企,熱血創過業,但是都沒有留下拿得出手的成績
  • 關於「四件事」的暢想:劉偉平在酒泉團參加審議側記
    關於「四件事」的暢想劉偉平在酒泉團參加審議側記   「我關心酒泉四件事:風電、農民增收、旅遊和商貿流通的發展  事實上,劉偉平關注酒泉發展的「四件事」,同樣也是全省跨越式發展的重點。  在來參加酒泉團審議之前,劉偉平就細心地了解了各位人大代表的個人資料。  「你們最了解基層的情況,最了解群眾的願望,我想就這四件事情,聽聽大家的建議。」劉偉平說。「我注意到趙麗梅代表是來自玉門鎮的農民代表,你覺得要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還需要政府做些什麼?」劉偉平說。
  • 2020「什麼事都在發生」,朱德庸想跟你聊聊「關於上班這件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著名漫畫大師朱德庸的兩部經典作品《什麼事都在發生》和《關於上班這件事》,自2004年首次出版以來一直長銷不衰,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全新包裝出版。在《什麼事都在發生》中,朱德庸以深情又詼諧的筆法描繪了90則關於婚姻、愛情、兩性等等的人生困境,企圖以灰色幽默的方式治癒我們這個時代的淡淡憂傷。一直以來,以四格漫畫《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等系列風靡華人世界的朱德庸,在這部作品中首次放棄了擅長的「四格漫畫」,採用多格、淡彩的手繪方法,將自己和旁觀他人的人生所得繪成90個故事。
  • 關於讀書這件事兒,我真的很想給你幾點建議
    讀書有什麼用?為什麼我沒時間讀書?如何高效讀書?提起讀書,大家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困惑,我也一樣。最開始讀書時,我也曾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只是當時沒人給我答案,我就一本接著一本往下讀,後來看得多了便也漸漸明白一些,關於讀書的這些問題,我總結了幾點建議給你。
  • 能讓你看見後腦勺的,是讀書這件事
    對他來說,飯吃不吃都行,「但忘了讀書可不成。」年輕的時候,健一曾因買不起書而困窘。後來開了書店,深知讀書好處的他,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買得起書,經常高價買進低價賣出。有人質疑他,這樣生意怎麼做得下去呢?但無論如何,健一絕不妥協。
  • 關於讀書|為什麼要讀書
    這個觀點我很贊同,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什麼是美,讀書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可以看到更遠的未來從小我就很喜歡讀書,讀了很多世界和中國的名著,因為愛閱讀,所以小時候作文一直都是高分。我對書充滿熱愛,它們陪伴了我的成長。長大後,我也繼續堅持讀書,晚上睡不著的時候讀書,無聊的時候讀書,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書。
  • 2020年讀書總結|讀書這件事,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活了二十年,這還是我第一次寫年度總結,雖然這只是我2020年的讀書總結。回顧過去的歲月,借用海子的詩歌,屬實有「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憊」的感覺。老實說,對於讀書這件事,我似乎從來沒放在心上過。當然,也不是說之前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