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2020-12-21 情懷與歷史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不過,對於北方大國燕國,不管是在春秋時期還是在戰國時期,幾乎都沒有太強的存在感。除了樂毅率領燕國等五國大軍進攻齊國,和燕國有關的歷史事件可謂少之又少了。特別是在春秋時期,燕國的存在感甚至不如鄭國、衛國等小國。那麼,問題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燕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尤其是偏離中原地區,這是燕國存在感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根據《春秋》、《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奭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疆域主要在今北京、天津、遼寧等地,也即和河南、山西、陝西等中原地區相隔千裡。在此基礎上,中原地區的歷史事件,燕國就很難參與其中。

比如在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是主要的歷史事件,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齊國、秦國等大國,還是鄭國、衛國、魯國等小國,都參與其中,自然在相關的史料中留下自己的記載。與此相對應的是,燕國因為和中原地區相距甚遠,自然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與此相對應的是,雖然吳國和越國也比較偏離中原地區,不過,到了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因為參與到中原諸侯國的爭霸中,比如吳國攻破楚國都城,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等,從而加強了自己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這個北方大國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對抗山戎、東胡、匈奴等遊牧民族上了。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今河北容城)以躲避山戎的侵擾。根據史料記載,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帶,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在春秋時期,燕國在防禦和對抗山戎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到了戰國時期,不僅趙國名將李牧擊敗過東胡,面對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的東胡,燕國養精蓄銳,從而大敗過東胡,使東胡向後退卻一千餘裡。

最後,在對抗山戎和東胡的過程中,燕國的擴張方向主要是北方和東北一帶,這促使燕國和中原諸侯國的聯繫和交流更加少了。當然,在被齊國攻破後,燕國終於開始向中原擴張了,比如通過樂毅伐齊,以此聯合趙國、韓國、魏國、秦國等諸侯國一起擊敗齊國,不過,這已經到了戰國中後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君主作為周王室的後代,和周天子的關係可謂最緊密了。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召公姬奭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也即就燕國來說,在血緣上和周王室非常親近。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為什麼周王室沒有趁機重新崛起
    文/寂寞的紅酒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室一落千丈,「天下共主」變得徒有虛名。由於周王室衰落,天下群雄並起,各大諸侯國紛紛擴張自己的勢力,徵伐兼併戰爭頻繁,中國進入了混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在混戰中,很多諸侯國趁機崛起,而作為「共主」的周王室卻沒有在混亂中趁機重新崛起,越混越差,連打醬油的資格都沒有。那麼為何擁有種種的周王室沒有在混戰中重新崛起?第一,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雖然衰落大不如前,但其實還是頗有實力的。不僅有京畿的大片土地而且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在春秋初期是很有威懾力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外交表現有何不同?
    春秋與戰國是東周兩個不同的階段,在這兩個不同階段東周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當然這兩個時期的列國外交也存在巨大差異。首先,春秋和戰國顯著差別之一,就是周王室的地位完全不同。東周初「二王並立」局面結束後,由於周平王政權合法性的問題,王室地位大大降低。
  • 春秋時期,周天子已沒了存在感,為何晉齊楚不敢取而代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領著正義聯軍打敗了商紂,不但建立了周政權,還分封了天下的幾百諸侯。不過稍微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從武王死後,周天子沒傳幾代就淪為了打醬油的擺設,基本上沒啥存在感,尤其步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周王一個比一個悲催。直到了戰國末期,秦才敢冒天下大不為而滅了周。
  • 春秋時期烜赫一時的魯國、宋國,到了戰國為何被徹底邊緣化?
    如果我們深挖戰國時期的歷史,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這個發現便是戰國時期這段波瀾壯闊的大歷史,不僅只有「戰國七雄」。實際上,戰國時期還是有諸多小國存在的。但是,這些小國顯然被戰國時代的列國紛爭徹底淹沒。雖然在戰國的舞臺上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但是這些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卻一直是客觀的存在。而在這些小國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魯國、宋國。春秋時期的這兩國,可以說是留下了諸多的故事。不論是魯國的「曹劌論戰」,還是宋襄公的「仁義大旗」,可以說是成為了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特寫。
  • 從周鄭互質入手,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送交人質現象
    此時的周平王才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發怒的資本,因此只得求和。而求和的手段就是周鄭互質。 本篇筆者就從周鄭互質入手,聊聊春秋戰國時期送交人質現象所帶來的影響。 周鄭互質,使得「交送質子現象」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
  • 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很多人對鄭國不太了解,因為它好像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屬於大國,又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即便經常出現於各類史書,也都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強!話雖怎麼說,但是鄭國在春秋戰國的舞臺上其實還是有所表現的,即便是一個配角,那也絕對稱得上最佳配角之一,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看鄭國在春秋戰國時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 吳國和越國均為春秋末期大國,為何到了戰國時期就毫無存在感了
    吳國和越國作為春秋中後期的兩個大國,其中越王勾踐更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代霸主,不過兩國在進入戰國之後,存在感卻實在不強。其中吳國在戰國初期便慘遭滅國,而越國雖然較為堅挺,但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由於國內動蕩不止,國勢日衰,最終被楚國所滅。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後代王朝大都在三百年左右,比如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最長的漢代,兩漢相加也才407年,而周朝一個朝代就近八百年(790年)。為了研究歷史的方便,自然要分成幾個部分。
  • 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
    前770年,周王室衰落之後周平王遷都洛陽,他以前帶起的一幫小弟不在那麼聽話,諸侯立政,群雄並起,中原逐鹿。從此東周拉開序幕,這個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也是一個政治上有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方諸侯的戰亂所帶來思想上的活躍與自由引導了人們的 自覺與思想的解放。
  • 春秋戰國時期的「質子」,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
    弱國為了保全自己,以「太子」為質獲取強國政治「援助」的現象大量出現,交質遂成為這一時期維持社會整體均勢的重要政治活動。一、春秋戰國時期的交質現象(一)互遣質子最早出現的交質活動發生在東周王室和鄭國之間。
  • 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為何突然衰落,沒能成為大國呢?
    在春秋時期,提到諸侯霸主,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人。誠然,在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秦國並稱為四大強國。一定程度上,整個春秋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都和這四個大國存在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不過,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最先稱霸的諸侯,卻是鄭國的君主——鄭莊公。
  • 被稱為「天子」的周王朝,在春秋戰國為什麼成不了老大?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勢力尚在,想要慢慢恢復國力還是很有希望碾壓諸侯國,可是周王朝並沒有看到自己眼前的危機反而沉溺於內鬥,在三百年的時間裡,發生了4次重大的王室動亂。在當時的周王朝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機,依然覺得自己是老大,想著自己是正統,活在夢裡自己人和自己人搶地盤,活活從春秋時期的六百裡土地硬生生折騰到戰國時期只剩一百裡小地方,依然沒有起色,堂堂大周王朝敗成這樣也是需要能力的。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如何換算?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弱小,諸侯國強大,導致眾諸侯不聽周天子號令,各自為政。由此引發一系列問題,貨幣就是其中一個。貨幣的不同,導致國家之間換算極為麻煩,這也是秦始皇消滅六國後,統一貨幣的原因。下面我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到底分哪些貨幣以及他們事如何進行換算的。春秋戰國時期按照形狀,可分為以下幾種貨幣:一、貝幣貝幣,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皆流行。
  • 中國歷史上,不以朝代稱呼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何特殊之處? - 觀...
    註: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部分,這是一般人最常犯的歷史錯誤之一,事實上東周滅亡的時候,戰國時期還沒有結束,所以實際上是春秋+戰國>東周,東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所滅,而戰國時代則持續到公元前221年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例以「時期」而不是「朝代」來稱呼一段年代了,那麼,春秋和戰國到底有什麼特殊的
  • 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室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與此相對應的是,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個時期。歷史上,很多人都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也即很多人經常將春秋和戰國理解為一個時期。由此,對於二者的區別,並沒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最後在古人的時間概念中,春季是萌發的季節,為褒義,而秋季是衰敗的季節,因此,以「春秋」來命名這個時期,也是比較合適的。 春期的開始時間可以確實是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不過春秋的結束時間存在多種說法,春秋這段時期的結束時間處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之間,春秋末期和戰國前期混雜在了一起,沒有一個完全確定的說法。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徵服。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周天子所以如果要問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飛魚只能說,這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周朝不滅,這個稱謂就一直存在,這也是為何這個稱謂能貫穿周朝800年的原因了
  • 春秋時期,大國之間的爭霸究竟有何意義,實質是什麼?
    春秋時期,大國之間的爭霸究竟有何意義,實質是什麼? 春秋時期,在每個人的印象中,都是一個戰爭頻發、社會混亂的時代。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周王室過於羸弱,對中央和的地方的控制都比較衰微,無法對大諸侯國進行制約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