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2021-01-21 騰訊網

《歷史朝代歌》中有一段是:夏商西周和東周,東周前期為春秋。後期戰國七雄起,秦朝統一列國休。東周的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史學家對一個朝代不同時期的一個劃分,春秋和戰國時期長達550餘年之久,在這段較長的時間中,當時的社會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與不同,春秋和戰國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時代,春秋到戰國時期的社會制度、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變化,加上春秋戰國也並非是朝代的名稱,最終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別,用《春秋》和《戰國策》兩部史書對這兩個時期命名,後史稱為「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完全包括了東周,但東周時期卻並不完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期,在戰國後期秦國還未吞滅六國,統一天下前,東周已經被秦國滅亡。在秦國覆滅周王朝前,周天子已經是名存實亡,空有一個天子的名頭,在公元前367年,此時處於戰國後期,趙國和韓國兩大諸侯國逼迫當時的周天子姬扁進行分封姬根(周烈王姬喜之弟),周顯王被迫將周王朝僅存的王畿之地封給周公子根,姬根建立東周國,成為始封君,是為東周惠公。

在東周公國建立之前,在公元前440年,周貞定王姬介的第三子姬嵬就通過弒兄篡位,成為周天子,是為周考王。周考王怕弟弟也弒兄篡位,重現前事,周考王即位後,便將四弟姬揭封於周王城洛陽,姬揭開始建立西周公國,形成一個小諸侯國,是為西周桓公。此時加上公元前367周天子被迫分封的東周公國,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已經被分裂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公國,東周此時形成了三周,即周王室、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而周天子僅剩下周王宮,是寄居於東周國。

東周到了周顯王時期,周王朝在戰國後期已經到了衰敗成「可有可無」的角色了,此時秦國的君主是秦獻公和秦孝公時期,周顯王去世後,周周慎靚王姬定即位周天子,在位六年後於公元前315年病逝,之後東周的最後一任周天子,也是周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周赧王姬延登上戰國後期的舞臺,周赧王在位時期,周王朝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周赧王手下所統治的轄地以及人口已經幾乎很少很少了,周王朝在周赧王爺爺時期已經,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已經各自為政,連周赧王自己也不得不依附周王朝所分封的西周公國來生存。

周赧王姬延原本是生活在東周公國的封地,居住在西周王朝的京師成周(現今河南洛陽),西周王朝的京師成周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后,將成周改名為洛邑,此時西周正式結束了(西周因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被犬戎和申侯殺死而結束),此後的周王朝到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的折斷時間稱為東周。從公元前770年的平王東遷,春秋戰國這段中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的分裂局面,戰國時代宣布結束,而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之間的這段時間,隨著東周被秦昭襄王攻滅周國,同年周赧王姬延死後,周王朝覆滅。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開始走下坡路,只有「天下共主」的名義,並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周王室已經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管制。東周自此也開始了春秋戰國時期,而春秋戰國時期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是東周的前半段時期,戰國是東周的後半期階段。春秋之名主要是源於孔子修訂過的年體史書《春秋》而來,當時魯國的史官將各國的重大事件,以年、季、月、日的形式記錄了下來,而一年又分春夏秋冬四季來記錄,就將這部史書名為《春秋》。

《春秋》這部史書記錄了東周時期,從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前後一共242年的各種大事。這個時間段和歷史上認定的東周前半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時間大致吻合,因此,就將東周前半期這一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不過魯國史官編訂的編年史《春秋》主要記載的還是魯國自身,其它諸侯國的歷史雖有涉及,但並不完善,主要原因還是這部史書經過孔子編篡修訂。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從漢代將儒學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時候,孔子是儒學宗師,孔子修訂國過的史書也就具有了相當高的地位,加上魯國有一個特殊地位,魯國負責掌管「周禮」,是執掌周王朝的禮法、禮儀的,而「周禮」是周王朝時期,當時各諸侯國的最好準則,各國都必須尊崇。最後在古人的時間概念中,春季是萌發的季節,為褒義,而秋季是衰敗的季節,因此,以「春秋」來命名這個時期,也是比較合適的。

春期的開始時間可以確實是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不過春秋的結束時間存在多種說法,春秋這段時期的結束時間處於公元前476年(戰國前夕)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之間,春秋末期和戰國前期混雜在了一起,沒有一個完全確定的說法。其中風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晉國三氏族滅掉智氏,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為標誌。也有東周君主周敬王在位44年,於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束的說法,因周敬王的去世時間恰好處於春秋、戰國混合時期,所以公元前476年也是春秋、戰國的一個分界點。

還有是一說是公元前403年,因為在這一年之前,晉國基本已經被趙、韓、魏三家瓜分,晉國的公室可謂是名存實亡,在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韓氏韓虔(韓國始封君韓景侯)、趙氏趙籍(趙國始封君趙烈侯)、魏氏魏斯(魏國始封君魏文侯)被東周君主周威烈王姬午(東周第20代君主)正式封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公元前376年,韓景侯韓虔、趙烈侯趙籍、魏文侯魏斯完全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同年晉國最後一任君主晉靜公姬俱酒被廢成為庶民,晉國徹底滅亡。姬俱酒被韓王韓王派人刺殺後,晉國公室易姓為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開始時間於公元前475年,結束時間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建立大一統秦朝為止。東周后期到秦國統一中原大地之前,當時各國處於混戰不休,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是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各國開啟了長達幾百年的爭霸戰爭,在春秋時期,周王朝境內的國家數量就開始大大減少,西周時期又千百餘個國家,包括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附屬國,泛諸侯國等等形式的國家,到了春秋初年的時候,還剩下170多個國家,在戰國之初,經過混戰只剩幾十個了國家。

戰國開始,各國為了在互相武力徵伐下生存下去,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和改,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等等,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奠定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格局。齊、楚、燕、韓、趙、魏、秦齊國連年發動戰爭,各國混戰不休,當時人們便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戰國七雄都有戰國的稱呼。

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東遷後,代表周王室已經衰落,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時代的正式到來,之後韓、趙、魏三家分晉,齊國的田氏推翻齊國公室後,周王朝的禮制徹底崩潰,禮法成為了過去式,武力成為了王道,戰國的思想逐漸出現。趙國馬服君趙奢(紙上談兵趙括的父親)就提到:「今取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能據十萬之兵,曠日持久,數歲」,意思為周王朝當年的「萬國」已經被戰國七雄兼併,現今戰爭輕易就能匯聚十萬大軍來徵戰,時間也會很長。在劉向(西漢文學家)的《戰國策》中描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而這句話也就成了戰國的由來。

東周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主要原因是兩個時代有著明顯的區別,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是大國之間的爭霸,如「春秋五霸」,而戰國的主旋律是以滅國戰爭為主,如趙國滅了中山國、秦國滅六國。為什麼分為春秋和戰國,也是因為這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比一些王朝存在的時間都久,長達550餘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當時的社會發展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和區別,史家為了區分的方便,用《春秋》和《戰國策》來為這兩個時期命名。而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也並不是朝代名稱,只是平王東遷後,東周到秦國一統天下的時期,這段時間社會制度、結構、生產、組織等方面有了重大的轉變,最終在後世,我們將整個東周時期分割成了春秋和戰國。

周王朝自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武王滅商後,便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規模的對王族、宗親、有功之臣進行分封,直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需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需要定期朝貢、提供軍服和力役,本意是為了維護周王室的安全和使周王室不斷強大,諸侯需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也要在周王室有難之時,隨時進行支援作戰,如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諸侯在最開始便馬不停蹄地趕來「救援」周幽王。相應的諸侯在封地內也享有世襲統治權。

周王朝在經歷了「成康之治」的鞏固時期,到了周懿王姬囏(jian,西周第七位君主)時期,周王朝的國勢便不斷衰落,在西戎侵犯下,周懿王被迫遷都。最終到了周幽王姬宮湦(西周第十二任君主)時期,因為周幽王只為美人一笑(褒姒,周幽王王后),而烽火戲諸侯,最終遭遇了犬戎之禍,周幽王也被犬戎殺死,西周於公元前771年滅亡。之後周幽王的子嗣姬宜臼被諸侯擁立為周平王,東周自此開始。

東周開始後,周王朝國勢大衰,東周王室管轄的範圍大大縮小,還不如大一點的諸侯國大,周天子此時只有「天下共主」的名號,而面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發生互相攻伐、兼併的局面,不能擔負天下共主的責任,而自身還要向諸侯國尋求保護,而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便自居霸主,如秦國秦穆公、齊國齊桓公等,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先後變法圖強,秦國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逐漸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相反東周是逐漸勢衰,在周考王時期被迫分為東周國、西周國,形成了「三周」(加上東周王室)的局面。

東周到了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時期,周赧王還被秦國驅逐出洛邑王宮,強行遷到西周公國的王城,周赧王之後巴結秦國,但最終聽信了楚考烈王的建議,以天子名義召集東方六國合縱出兵伐秦,最終六國合縱失敗,秦昭襄王因此大怒,便攻打參與合縱的西周公國,西周君向秦國投降,將治下的36座城邑和3萬人口盡數獻給了秦國,西周君也被秦昭襄王貶為平民,而同年東周的最後一任君主周赧王姬延鬱憤而終,秦國將代表周王朝至高無上王權的九鼎收取,傳承八百餘年的周王朝走向了終結,七年後,秦昭襄王滅掉東周公國,東周滅亡,周王朝的祭祀也從此斷絕。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秦王,22歲舉行冠禮親政之後,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官員,以此打亂六國合縱等部署,之後出兵東進,通過多年的徵戰,從公元前230年秦滅韓,至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結束,秦始皇先後攻滅了東方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五百餘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秦國統一了中原大地,秦始皇史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大家對周王朝的興衰怎麼看?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舉如何看?對東周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有何看法?下方留言交流。

參考文獻:《史記》、《春秋》、《戰國策》

文/歷史紫陌閣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東周和春秋戰國是什麼關係?春秋戰國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篇我們就講解東周的建立春秋的開始?公元770年在秦、鄭、晉、齊等諸侯的護衛下頂住洛邑(今河南洛陽洛邑),就這樣東周建立了,他東遷了以後因為秦襄公他作戰勇敢,並且派兵護送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所以被周平王封為諸侯。而虢公翰也在攜地(中山一帶)擁立幽王的弟弟姬餘為王,稱攜王。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是什麼關係?一處小細節,不少人都忽略了
    周幽王的死和鎬京被攻破,這讓天下以周王室為老大的諸侯,頓時傻了眼,沒有了老大,心裡發慌也是正常的,於是乎,在眾人的推舉下,周幽王被廢的太子宜臼就當上了周朝的新王,是為周平王,而在周平王繼位之後,立即就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自此東周開始,當然也是春秋時代的起點。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它們的分界線是什麼?
    周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當然,這都收後世的叫法,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周王朝從未滅亡過。那麼,後世為什麼會將一個完整的周王朝細分為那麼多階段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西周末年,只是周幽王死了,周王室的血脈和威望還在,這從周幽王身死以後的兩王並立(周平王和周攜王)中就能看出。那麼,後世又為什麼要將周幽王身死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呢?
  • 《大秦賦》中呂不韋滅掉的東周國是東周王朝嗎?
    一直到周厲王時代周朝開始由盛轉衰。連年戰亂,周人苦不堪言。在公元前841年還爆發國人暴動,周厲王躲到山西霍縣避難。後又傳到周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諸侯大敗犬戎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之後周天子的權勢日益縮小,諸侯的權勢日益高漲,先後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可謂是風雨飄搖。
  • 春秋和戰國同為周王朝,為什麼還要區分開呢?有什麼不同呢?
    春秋和戰國同為周王朝,為什麼還要區分開呢?有什麼不同呢?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合稱為東周,但是為何要把東周拆開成春秋戰國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吧!春秋時期是東周的前半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始於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周敬王四十四年。魯國史官將歷年發生的大事件按照春夏秋冬編撰了一本史書春秋,故將這一時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始東周的後半段。
  • 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大軍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王東遷」。雖然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整體實力明顯下降。但是,周平王幹了一件蠢事,無疑加快了東周衰落的速度,導致周天子顏面掃地。
  • 周王朝酒文化之「東周篇」
    周平王東遷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對諸侯國的控制力一落千丈。各諸侯國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西周初年制定的一系列人倫規則和禮儀規範,都因為諸侯爭霸而禮崩樂壞。戰國後期諸侯國分布圖這個時候的酒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諸侯國之間的外交斡旋上。
  • 周平王東遷洛邑,為何促成了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周平王的東遷,則是現在普遍認同的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東遷後,為什麼周王朝的實力和影響日漸衰微,而各諸侯國卻逐漸強大? 西周滅亡 (史記中還有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都比較了解,這裡就不再複述了) 周平王東遷
  • 歷史上為何會有兩個魏國?淺析東周與春秋戰國有何不同
    春秋戰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兩個魏國。在那個時代,魏國可不算小國,甚至後來還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眾所周知,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年代毗鄰。那麼,為何在短短的時間裡,會出現兩個國號相同的魏國呢?這就要從東周與春秋戰國的差異講起了。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春秋戰國的時間,與東周是重合而又不完全重合的。但是也可以理解東周其實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所以,站在古代人的立場上來講,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其實都是周朝。
  • 西周與東周,春秋與戰國,相互的歷史關係你清楚嗎?
    在我國的遠古時期,經歷了三個漫長的奴隸社會,分別是夏、商、周,而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在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這歷史關係有點繞,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對這段紛亂的歷史故事及人物很茫然,今天,本文來簡要介紹一下有關西周和東周,春秋和戰國的相互關係。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王朝更迭歷史輪換將變得更加頻繁,社會也將由華夏奴隸王朝進入封建帝制時代。周王朝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周王朝的主先是黃帝曾孫帝嚳的後代,經過一系列的遷徙和戰爭,最後古公亶父擔任部落首領的時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的周原,避免了戎族的打擊和侵襲,經過長時間的穩定與發展,周原的部落迅速崛起,終於在最後姬發的帶領下擊敗殷商統治者紂王,建立了王朝,因為姬發的祖先是在周原崛起的,所以國號稱為「周」,是為周王朝。
  • 《大秦賦》發生在東周,為什麼有秦國先滅東周,再滅西周呢?
    從故事劇情就可以知道,《大秦賦》是發生在戰國時期,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先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也就是秦莊襄王攻滅東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周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了春秋和戰國,評分這麼高的電視劇難道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嗎?在這必須要講解一下周的歷史,以及在整個過程幾個混亂的過程,到底存在幾個「周」。
  • 東周有眾多諸侯國,周天子為何看不起秦國,看秦國出身就知道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東周和西周雖然是一脈相承,但王權衰落,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沒有任何權威。在東周的歷史上,諸侯成為了主角,戰爭了各種戰爭。那些有實力的諸侯,會得到大家的承認,即使是周天子也會承認人家的地位。不過在東周眾多的國家中,周天子可以說是最看不起秦國的。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在我們的常識中,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朝代,所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以後建立的,定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周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選擇遷都洛邑,也即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這無疑開啟了東周的歷史。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
  • 為何要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時期?這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教版朝代歌,僅僅60個字,高度概括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明清,包括神話傳說、奴隸社會、封建王朝在內的將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更迭。 同時,這也折射出了將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更迭沉澱下來的中華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
  • 平王東遷,西周已滅,為何戰國時還有東西周?
    秦接受了西周君所獻的人口和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看完司馬遷所記載的這段歷史,許多人可能會產生疑惑:平王東遷後,西周不是已經滅亡了,為何到戰國中後期還有一個西周?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西周的最後一任國王就是荒淫殘暴周幽王。
  • 歷史人物 周平王
    人物簡介 周平王姬宜臼是東周的第一位君主,周幽王的兒子,東周的建立者,開啟了春秋戰國時代。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在周平王繼位同時,諸侯虢石父擁立周幽王的弟弟餘臣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周王朝出現兩王並列的局面。周攜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晉文侯攻殺周攜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統一。結束周王朝長達10年的兩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
  • 東周最後一位天子:在位長達59年,卻無法阻擋東周的滅亡!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朝代,和西周相對應。眾所周知,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發了周王朝的內亂。西周覆滅後,鄭國、衛國、晉國等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