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村名:龍馬古堆
地方狀況:龍馬古堆是孟津縣橫水鎮的一個自然村,屬張莊行政村,有400餘口人,離橫水鎮約4公裡,以農業種植為主。
村名由來:村北有龍馬古堆山,山名因遠古時期有龍馬給黃帝獻圖而得,村也以此為名。
炎黃二帝生平逢
龍馬古堆是一個名叫平逢的山的主峰,說龍馬古堆之前,我們先說平逢山。
平逢山不平常,它大有來歷,這裡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二帝的誕生地,也就是我們老祖先的故裡。
《國語·晉語》有文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炎帝、黃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從中不難看出,有蟜氏是炎黃二帝的母族,姥姥家,少典氏是炎黃二帝的父族,爺爺家。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是由有蟜氏、少典氏兩大部族裂變而來的。
所謂少典氏娶於有蟜氏,就是少典氏被有蟜氏所娶,男方入贅到了女家,做了上門女婿。這也不奇怪,那時候是母系氏族社會,當家的是女人。少典氏既然當上門女婿,那黃帝和炎帝自然是生在姥姥家了,即有蟜氏家。
那有蟜氏住在哪兒呢?《山海經·中次六經》有詳述:「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蟲,是為螫蟲,實為蜜蜂之廬。」
看了上文您也就明白了,有蟜氏是以蜜蜂為圖騰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那平逢山又在哪兒呢?它「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經過專家考證,伊洛,即伊洛門,指的是孟津縣橫水鎮東北部的宜蘇山。谷城山位於橫水鎮古縣村北。一門一山既明,平逢山的位置迎刃而解,它就是以龍馬古堆為中心,西鄰畛河,北鄰黃河這個區域的統稱。
想不到吧,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我們祖先的誕生地,竟然就在與我們近在咫尺的孟津!作為洛陽人,難道不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嗎?
龍馬古堆有來歷
龍馬古堆是平逢山的主峰,海拔451米,在橫水鎮西北。它東望谷城,南望伊洛門,西臨畛河,北隔黃河與王屋山相望,真乃鍾靈毓秀一方寶地。
11月12日,一個天氣陰沉的上午,我們來到龍馬古堆,循小道盤旋而上至山頂,一路上看不盡山道彎彎,山峰波湧,溝壑深杳,田地縱橫。高高低低,遠遠近近,隱隱現現,其情其狀其勢,真有一番喑嗚叱吒、虎踞龍盤的浩然王氣。
70多歲的王振武老先生是平逢山炎黃文化的熱心研究者,他曾兩次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到新安縣蒼頭(小浪底蓄水後,現已經淹沒在黃河裡)的畛河邊抬頭東望,龍馬古堆真若一匹駿馬,揚蹄飛奔,神採奕奕。
龍馬古堆頂有一座小廟,供奉著炎黃二帝,附近村莊幾個熱心村民主持著廟裡的事務,見我們上來,他們熱情地迎了過來。一個村民告訴記者,廟所在的位置是龍馬的馬身。他走到廟後,指著西邊不遠一座山峰說:「看,那是馬頭。」霧靄迷離中,舉頭西望,真有點馬頭的味道。王振武老先生講了一個故事,「馬頭」最早叫老陳疙瘩,又叫神樹峰。傳說此峰上有棵棠梨樹,此樹神奇,遠看像一匹馬,近看是一棵樹。黃河北岸王屋山下有個關陽村,村裡一戶人家,水缸裡能映出棠梨樹和山頭的倒影,像一個紅人騎著一匹紅馬在水缸裡亂跑。幾年內,這家發得很快,人旺財旺,很快成為當地的大戶。
後來有一天,有人不在意,將山上的棠梨樹砍了,關陽那戶人家的水缸裡看不到人影馬影了,家道逐漸敗落下來,接連發生不如意的事兒。其家人悟到樹倒財去,便越過河來,委託當地村民在山上栽了5棵柏樹,1棵大的居中,4棵小的圍在四周。柏樹蔥蔥,這戶人家又逐漸興旺起來。這5棵柏樹一直存活到1969年,被當地人砍掉當柴燒了。現在的「馬頭」改名青松嶺,上面埋葬著1948年解放橫水時犧牲的7名烈士。
龍馬古堆的來歷,跟黃帝有關。
傳說炎黃二帝聯合打敗蚩尤後,黃帝被擁為萬國共主。是年秋季,恰逢平逢山谷子豐收,穀場上谷堆如山,好不喜人。老天爺知道了,要湊熱鬧,派龍馬下凡前去祝賀。一天,黃帝正在穀場視察,忽然看見一龍頭馬身的怪物,不知從哪裡鑽了出來,徑直來到穀場,一邊獻圖給黃帝,一邊望著谷堆出神。「敢情這東西餓了」,黃帝示意它吃穀子,誰知它對穀子看也不看,卻專撿谷稈大嚼起來。當人們聞訊趕來看稀奇時,龍馬卻突然不見了。為了紀念龍馬現身,曬穀之山被起名龍馬古堆。
另一種傳說,在徵戰蚩尤的過程中,黃帝騎的一匹龍馬陣亡了,被埋在平逢山頂。時間不長,龍馬所葬之處,土地有凸有凹,成了一匹馬的形狀,龍馬古堆由此而來。
炎帝窩裡說炎帝
從龍馬古堆山頂下來,我們又來到它的陰坡半山腰,這兒有個去處,當地老百姓稱作炎門地,又叫炎帝窩,據傳是炎黃二帝誕生的地方。
王振武老先生講起炎門地來神採飛揚,他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天然凹窩,依山面水,外闊內狹,藏風聚氣,遠看很像一個羅圈椅,從風水學上說是一方寶地。走近一看,還真像得很。這羅圈椅讓記者想起了以前拜訪過的伊川平等邵雍墓,周圍群山圍拱,遠遠望去,墓地恰似在一個羅圈椅中。炎黃生在「羅圈椅」,邵雍葬在「羅圈椅」,聖人鍾情「羅圈椅」,有意乎?無意乎?後人牽強乎?一下子還真不好說清楚。
在風水寶地炎帝窩,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兩棵樹,一棵是石榴樹,一棵是合歡樹,當地人叫絨花樹。這兩棵樹不大,長在「羅圈椅」椅邊的土崖上,相距不遠。傳說石榴樹下是黃帝的出生地,絨花樹下是炎帝的出生地。因為長在崖頭,挨近地邊,妨礙農人種地,幾千年來,石榴樹和絨花樹年年遭人砍伐,卻年年生長不息,枝繁葉茂,正合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關於炎帝的降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炎帝誕生的那天早晨,不知哪裡突然發出一聲巨響,伴隨響聲,大地劇烈搖晃起來,山坡上燃起了熊熊大火。現在想來,估計當時發生了地震,可遠古的老祖先哪懂得這個呀。
有蟜氏部落的人從居住的窯洞跑出來,驚慌失措:「火神爺發怒了,快逃命吧!」部落中懂天文識地理的老祭師不慌,他爬上樹四下一看,而後大喊:「別怕,火一會兒就滅了。」果然,時間不長,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瞬間澆滅了山火。雨滅山火時,炎帝呱呱墜地。
炎帝成年後,帶領部族離開平逢山開闢新的生息之地。東行至現在孟津縣橫水鎮古縣村一帶,喜其山清水秀,地肥田沃,便住了下來。這年早春的一天,炎帝帶著他馴化的小狗下河捕魚,路上看見兩隻小鳥,嘴裡各叼一個草穗子,蹦蹦跳跳到了一處窪地裡。人來鳥飛,草穗落了下來,小狗跑過去叼起來,送到炎帝面前。炎帝搓下幾粒草籽,放到嘴裡細細嚼嘗,好香啊!「這玩意兒是好東西,能吃。」炎帝有了大面積播種繁殖的想法。
炎帝撿起幾粒草籽,在地上挖出一個小坑,將草籽種下。到了秋天,草籽長成的植物成熟了,炎帝又收穫了許多金黃飽滿的種子。這種植物叫什麼名字呢?當初小鳥啄食時發出「谷—谷—」的聲音,就叫它「谷」吧,因其味香,又稱其「嘉穀」。
炎帝發明了嘉穀等糧食的種植技術後,又「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會了百姓耕播之法。自此,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邁進了農耕文明時代。(記者 陳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