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組圖)
,而本世紀初在河南省具茨山的發現表明,中原地區存在著規模大、分布廣、種類多的古代巖畫。地處中原腹心地域的具茨山,素與傳說時代的炎黃二帝有著時空兩方面的密切聯繫,人們很容易將中原巖畫與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早期歷史聯繫在一起,從而對中國文明的探源有了更多的期待。 所謂凹穴是指古代人類刻鑿在崖壁和石頭表面上的一種圖案,英語稱「cupules」(凹穴)「cup-and-ring marks」(杯-環印)。
-
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原標題: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一)單凹穴 單獨鑿刻在獨立巖石上的圓形凹穴,大者深度可達十幾釐米,淺者2-3釐米。(圖2) (三)雙排凹穴 具茨山巖畫中,雙排凹穴有很多,凹穴的數目有明顯的規律,以雙排12個的居多,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組雙排凹穴與旁邊一個、兩個凹穴結合,又構成了各不相同的圖形。
-
知名專家專業學者解讀揭秘具茨山神秘符號——巖畫、巖刻群
近些年來,在河南省禹州、新鄭、新密三市交界的具茨山中,發現3000餘處巖畫、巖刻,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龐大的巖畫、巖刻群。經考古學家初步研究認為,具茨山巖畫、巖刻年代不晚於4000年,應該為夏禹前後乃至上古文明範疇。
-
探古訪幽具茨山: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
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探古訪幽具茨山文/百荷蹤影具茨山為嵩山餘脈,位於嵩山東麓的新密、新鄭、禹州交界處。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誕生於此。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新鄭城內有黃帝遺祠」。
-
新鄭具茨山發現400年前崖刻 明朝萬曆年間遺蹟
新鄭市具茨山巖畫勘查小組2月下旬在勘探神秘巖畫時,意外發現了兩處摩崖石刻。3月4日,記者和新鄭市有關專家深入具茨山探訪這兩處摩崖石刻時,又發現了3處摩崖石刻,其中一處字跡非常清晰。目前,新鄭市文物部門正在對具茨山上的摩崖石刻進行統計、確認,並制定保護措施。 「龍母潭」是萬曆年間遺蹟 黑龍潭位於具茨山西部,周圍有七乳峰、洛灘石、黃帝避暑宮等,常年泉水淙淙。
-
李學勤:講具茨山文化(一)
我想這個全新的面貌很重要的是一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就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具茨山巖畫的發現。這個發現意義十分重大,我個人對這方面體驗不深,特別是我自己還沒有機會到具茨山考察,我希望能夠很快地去。 我想具茨山文化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因為他對三個問題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發現關係到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在這個問題上給我們帶來新的觸發。過去我們想像不到,我們的文明究竟是從遠古、從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怎麼進入了文明狀態?在這個問題上,這個發現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看法。
-
具茨山「天書」印證大禹治水?
3月3日,北京讀者陳先生向本報「報料」稱,他的朋友劉俊傑在河南省新鄭、新密、禹州交界處的具茨山拍照時發現了大量神秘的形如石刻地圖、石雕水利模型的遺蹟。而該地域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如果這些石刻屬實,「大禹治水」這一千古之謎是否將由神話傳說回到歷史事實?
-
一塊小石支起數噸巨石的智慧 訪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
「古人的三峽工程」,這是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龔田夫教授對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的評價。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散布在具茨山的老山坪、九裡山、崆峒山等六七個地方,分布廣泛有數千處。。在具茨山主峰風后嶺後山懸崖邊一處凌空伸出的巨石上,還刻鑿著一幅沒有楚河漢界的象棋盤,和當今的象棋盤別無二致。在老山坪,可以明顯的看出,在茫茫的草叢中突兀的顯示出一塊巨石直面蒼天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按形態和結構可分為支石、疊石、石棚、石圈、線列等,以支石類和疊石類為主,巨石重量不一,一般可達數噸,其形無定式,皆就地取材。
-
萬國來朝?意淫而已!
儘管大清朝每年元旦確有外國使臣前來朝貢,但離「萬國來朝」差了十萬八千裡。準確地說,「百國來朝」也沒有。當時清王朝有57個藩屬國和31個朝貢國,在皇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元旦,來朝貢的只有10多個國家。第一次所謂的「萬國來朝」,發生在大禹統治時代,大禹下令天下各國赴塗山盟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
-
安徽發現疑似10000年以前的觀星臺,合肥棋盤山巖畫
的巖畫,圖案與河南新鄭市具茨山聯排凹穴符號、河南舞鋼市青龍山巖畫聯排凹穴符號完全一致,並與非洲肯亞凹穴巖畫有著高度相似的共性。河南新鄭市具茨山聯排凹穴與棋盤巖畫在此,先簡單介紹一下河南新鄭市具茨山巖畫。
-
暨戊戌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在新鄭市具茨山舉行
2018年7月18日,為追思和緬懷中華民族始祖父母黃帝嫘祖的豐功偉德,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文明社會,助推新鄭黃帝文化歷史名城建設,新鄭市在具茨山風后頂軒轅廟、嫘祖宮前,隆重舉行第一屆中華父母節暨戊戌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
-
新鄭具茨山,「結茅為舍」之意,登過具茨不登山,拜過黃帝不拜帝
《莊子·徐無鬼》載:「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見之」;《水經注》寫道:「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子,即是山也」;酈道元又在記述洧水流至新鄭地域時引《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明《湖南府志》載曰:「崆峒山,在鈞州(今禹州)西北五十裡,上有逍遙觀,相傳黃帝修煉之處」。
-
遠古巖畫與炎帝神農文化考古研究之六
文(黃敬剛)隨州巖畫分別有大別山支脈巖畫、隨州均川牛角尖巖畫和服務站巖畫,府河鎮巖畫,飛沙河水庫西山東山巖畫,王家灣巖畫,高莊村巖畫、淮河店小張衝山巖畫等。隨州巖畫主要特點古樸、簡潔,其中以凹穴圖形、網格、溝槽、縱橫刻畫、人物頭像、放射紋圖案、生殖圖像、圓凹坑等題材。在淮河鎮龍泉村周圍發現第一類型單排式、雙排式圓形凹穴巖畫具有典型性。
-
一顆「黃心」促脫貧——具茨山管委會獼猴桃進入成熟期
9月1日,伴隨著汽車的轟鳴聲,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大槐樹村獼桃谷2019年的的第一批成熟的獼猴桃「坐」上了物流車,奔赴各個消費者手中,實現了農產品由種植基地到消費者的無縫對接。村內與獼桃谷籤訂帶貧協議的貧困戶,也展開了笑顏。「我們把土地流轉給了公司,能拿一筆土地流轉費用,公司又聘請我們回來工作,學得快的技術工,一天工資能拿150塊呢,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一個在獼桃谷工作的大爺樂呵呵的說。
-
駁斥炎黃西來論,炎黃本就發源於中原
而且炎黃的母家,有蟜氏(有的地方寫為女媧氏),寫法與橋的繁體很相似,有人主張黃陵縣為有蟜氏所在。炎黃的分族,遷往陝西,可能也是母系制度。可以說他們稱號誕生於陝西,但是他們也來自河南,炎黃從西北佔領中原的說法過於標題黨。正所謂河南的爹陝西的媽,我也不知道哪裡是家。炎帝和黃帝最初是怎麼回到中原的?
-
盤點中國3大神秘巖畫,1幅與黃帝有關,1幅疑似夏朝文字
巖畫是源自原始社會的石刻文化,是人類先祖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背景下,用古樸和象徵的手法對遠古生活的記述。相對於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巖畫更像是鮮活生動的遠古史書,是具有極高考古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3幅新石器時代的神秘巖畫,從中探索我們的華夏先祖的偉大歷史。
-
專家考察河南青龍山巖畫:系新類型凹穴巖畫(圖)
青龍山巖畫。 本報通訊員 牛明遠 攝 困擾學界和當地數年的舞鋼市青龍山巖畫的地位、類別等課題有了答案:國內10多位知名巖畫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青龍山巖畫是一種新類型的凹穴巖畫,可填補我國巖畫體系的空白。
-
河南鴨河發現千餘處史前巖畫 有生殖崇拜圖騰
南陽市鴨河工區周圍發現了大量巖畫,其與新鄭具茨山巖畫、方城巖畫一樣,都屬於「中原巖畫」。中原巖畫再添新丁,引起了世界巖畫專家的高度關注。6月30日,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先生,印度巖畫協會會長、本迪支利大學教授庫馬爾先生,國際巖畫聯合會執委、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湯惠生先生等,在中國巖畫學會會長王建平的帶領下來進一步考證,並欣然為「鴨河巖畫」命名。
-
萬國來朝,鄭和主持修繕神宮
大家好,今天恩恩和大家聊一聊:萬國來朝,鄭和主持修繕神宮。截至永樂十四年(1416),除了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南渤裡、蘇門答臘、忽魯謨斯、柯枝等國之外,木骨都束、溜山、剌撒、卜剌哇和阿丹也首次來到中國朝貢,因鄭和下西洋而出現的萬國來朝的景象,在這一刻達到了巔峰在萬國來朝的熱鬧中,鄭和卻回憶起這十年來四下西洋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