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恩恩和大家聊一聊:萬國來朝,鄭和主持修繕神宮。
截至永樂十四年(1416),除了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南渤裡、蘇門答臘、忽魯謨斯、柯枝等國之外,木骨都束、溜山、剌撒、卜剌哇和阿丹也首次來到中國朝貢,因鄭和下西洋而出現的萬國來朝的景象,在這一刻達到了巔峰在萬國來朝的熱鬧中,鄭和卻回憶起這十年來四下西洋的風風雨雨。
永樂十四年,鄭和已經45歲了,比記憶中的父親年紀還要大一些,鹹澀的海風早已將他的雙鬢染成了霜色。出海的時候,每當颶風來臨、天昏地暗之際,他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想起自己從雲南一路走來的艱辛,又迸發出強烈的求生欲望。
他真誠地向天妃祈求,希望她能夠護佑這支為大明、為自己帶來無數榮耀的龐大船隊,而他也確實一次次地在暴風雨中挺了過來,也更加相信天妃的存在。
他又一次來到位於京城西北郊江邊的天妃廟。船隊每次出發前和回國後,鄭和都會在這裡向天妃祈求和拜謝。這座建成於1407年的天妃廟,兩年後改名天妃宮,現在已經漸顯破舊。他決定向明成祖請求修繕這座天妃宮,以報答天妃多年來對船隊的庇佑,也希望她今後能夠繼續保佑自己的船隊。明成祖很快批准了他的請求。
鄭和本身是內宮監太監,主管的就是營造,又有皇帝的支持,所以第二年的春天,修繕工程就竣工了。
天妃宮修繕一新,迴廊的牆壁上,畫著海洋中各種奇異景象,這都是畫師根據鄭和的描述繪製的。天井裡,種著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娑羅樹,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在娑羅樹下出生,所以娑羅樹是佛教的聖樹。雖然天妃宮屬於道教寺院,但這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所以,佛教的聖樹出現在道教的寺廟中,並不顯得特別奇怪。
天妃宮中,立著一塊《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碑文是由明成祖在永樂十四年四月六日親自撰寫的。他在碑文中講到:同他的父親朱元璋一樣,他想使中國的文化能夠傳播到海外,教化海外的那些野蠻民族,使他們漸漸步入文明社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派鄭和率領寶船隊出使海外諸國。但他們卻在海上遭遇了颶風襲擊,當時天地間一片晦暗,雷電交加,海浪滔天。
所幸不久之後天妃從雲層中穿梭而出,頓時紅光遍布海面,光芒流動到船中,使船隊像點滿了燭火一樣熠熠生輝,不久天空中的烏雲就漸漸散開,海面也恢復了平靜。為了感謝天妃的幫助,他給天妃贈了一個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他認為,自己作為君王,他最多能使治下的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已至於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只有神靈可以左右,因而,希望天妃能夠繼續護佑船隊。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沙裡灣泥、剌撒、溜山、忽魯謨斯、古裡、柯枝、甘巴裡、錫蘭山、南渤裡、蘇門答臘、滿剌加、爪哇、彭亨、急蘭丹、佔城諸國及舊港宣慰司使臣結束了在中國的訪問。各國使臣在回國之前,進宮來向明成祖朱棣告辭。
明成祖念及他們不畏艱險,遠涉海路而來,其仰慕中國、忠誠之心實在可嘉,於是又賜給文綺襲衣、永樂通寶錢等,命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絹等物,趁護送各國使臣回國之際,再往西洋各國訪問。
永樂十四年年底,成祖宣敕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次年五月,鄭和率領寶船隊和各國使臣共兩萬多人到達了福建,照例在這裡等待季風的來臨。但這次船隊停靠在了泉州,而不是往常的長樂太平港,因為鄭和準備到泉州的阿拉伯人三賢、四賢墓前行香。
三賢、四賢是唐朝時來到泉州傳教的兩個阿拉伯人,與他們同時來中國傳教的還有兩個人,分別去了廣州和揚州。他們被尊為賢人,應該是出於對這四個人品格和業績的肯定,據說這四個阿拉伯人是中國回族人的祖先。
在泉州的這兩人排行為三賢和四賢,他們去世後,被安葬在泉州的一座山上。據說,三賢和四賢安葬在此以後,人們在夜間經常看到山上散發出一道道光芒,泉州人就稱這兩座墓為聖墓。
聖墓是否真的有靈異之處,我們不得而知,但當時的各國使臣很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鄭和的這個舉動,無疑會增強他們對鄭和甚至對中國的認同感。
今天小編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更多歷史趣聞,請繼續關注我哦。
本文為 百家號/恩恩看天下 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