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來朝,鄭和主持修繕神宮

2020-12-17 百家號

大家好,今天恩恩和大家聊一聊:萬國來朝,鄭和主持修繕神宮。

截至永樂十四年(1416),除了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南渤裡、蘇門答臘、忽魯謨斯、柯枝等國之外,木骨都束、溜山、剌撒、卜剌哇和阿丹也首次來到中國朝貢,因鄭和下西洋而出現的萬國來朝的景象,在這一刻達到了巔峰在萬國來朝的熱鬧中,鄭和卻回憶起這十年來四下西洋的風風雨雨。

永樂十四年,鄭和已經45歲了,比記憶中的父親年紀還要大一些,鹹澀的海風早已將他的雙鬢染成了霜色。出海的時候,每當颶風來臨、天昏地暗之際,他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想起自己從雲南一路走來的艱辛,又迸發出強烈的求生欲望。

他真誠地向天妃祈求,希望她能夠護佑這支為大明、為自己帶來無數榮耀的龐大船隊,而他也確實一次次地在暴風雨中挺了過來,也更加相信天妃的存在。

他又一次來到位於京城西北郊江邊的天妃廟。船隊每次出發前和回國後,鄭和都會在這裡向天妃祈求和拜謝。這座建成於1407年的天妃廟,兩年後改名天妃宮,現在已經漸顯破舊。他決定向明成祖請求修繕這座天妃宮,以報答天妃多年來對船隊的庇佑,也希望她今後能夠繼續保佑自己的船隊。明成祖很快批准了他的請求。

鄭和本身是內宮監太監,主管的就是營造,又有皇帝的支持,所以第二年的春天,修繕工程就竣工了。

天妃宮修繕一新,迴廊的牆壁上,畫著海洋中各種奇異景象,這都是畫師根據鄭和的描述繪製的。天井裡,種著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娑羅樹,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在娑羅樹下出生,所以娑羅樹是佛教的聖樹。雖然天妃宮屬於道教寺院,但這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所以,佛教的聖樹出現在道教的寺廟中,並不顯得特別奇怪。

天妃宮中,立著一塊《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碑文是由明成祖在永樂十四年四月六日親自撰寫的。他在碑文中講到:同他的父親朱元璋一樣,他想使中國的文化能夠傳播到海外,教化海外的那些野蠻民族,使他們漸漸步入文明社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派鄭和率領寶船隊出使海外諸國。但他們卻在海上遭遇了颶風襲擊,當時天地間一片晦暗,雷電交加,海浪滔天。

所幸不久之後天妃從雲層中穿梭而出,頓時紅光遍布海面,光芒流動到船中,使船隊像點滿了燭火一樣熠熠生輝,不久天空中的烏雲就漸漸散開,海面也恢復了平靜。為了感謝天妃的幫助,他給天妃贈了一個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他認為,自己作為君王,他最多能使治下的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而已至於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只有神靈可以左右,因而,希望天妃能夠繼續護佑船隊。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麻林、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沙裡灣泥、剌撒、溜山、忽魯謨斯、古裡、柯枝、甘巴裡、錫蘭山、南渤裡、蘇門答臘、滿剌加、爪哇、彭亨、急蘭丹、佔城諸國及舊港宣慰司使臣結束了在中國的訪問。各國使臣在回國之前,進宮來向明成祖朱棣告辭。

明成祖念及他們不畏艱險,遠涉海路而來,其仰慕中國、忠誠之心實在可嘉,於是又賜給文綺襲衣、永樂通寶錢等,命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絹等物,趁護送各國使臣回國之際,再往西洋各國訪問。

永樂十四年年底,成祖宣敕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次年五月,鄭和率領寶船隊和各國使臣共兩萬多人到達了福建,照例在這裡等待季風的來臨。但這次船隊停靠在了泉州,而不是往常的長樂太平港,因為鄭和準備到泉州的阿拉伯人三賢、四賢墓前行香。

三賢、四賢是唐朝時來到泉州傳教的兩個阿拉伯人,與他們同時來中國傳教的還有兩個人,分別去了廣州和揚州。他們被尊為賢人,應該是出於對這四個人品格和業績的肯定,據說這四個阿拉伯人是中國回族人的祖先。

在泉州的這兩人排行為三賢和四賢,他們去世後,被安葬在泉州的一座山上。據說,三賢和四賢安葬在此以後,人們在夜間經常看到山上散發出一道道光芒,泉州人就稱這兩座墓為聖墓。

聖墓是否真的有靈異之處,我們不得而知,但當時的各國使臣很多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鄭和的這個舉動,無疑會增強他們對鄭和甚至對中國的認同感。

今天小編先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更多歷史趣聞,請繼續關注我哦。

本文為 百家號/恩恩看天下 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萬國來朝?意淫而已!
    儘管大清朝每年元旦確有外國使臣前來朝貢,但離「萬國來朝」差了十萬八千裡。準確地說,「百國來朝」也沒有。當時清王朝有57個藩屬國和31個朝貢國,在皇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元旦,來朝貢的只有10多個國家。第一次所謂的「萬國來朝」,發生在大禹統治時代,大禹下令天下各國赴塗山盟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
  • 朱棣「萬國來朝」的藍圖,復棄安南意義及朝貢體系的影響
    明成祖朱棣的目標並不是南方這幾個藩屬國,而是以安南作為東南半島軍事要塞並與鄭和船隊形成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陸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的穩定。從而希望自己的威望和影響能夠「遠懾西洋,使天下華夷來朝。」這才是明成祖朱棣最終的政治目標和理想。
  • 試問:明朝為何會「萬國來朝,四夷賓服」?海洋文化或許是個解釋
    而明代鄭和的航海之路將中國海洋文化到達了最高水平,這一次將給中國海洋文化帶來豐富的補充,並且將改變了明朝多個制度上的變化:貿易、朝貢等等這是一種海權意識的覺醒,也是明朝與海洋發展關係的認識。但為何鄭和下西洋僅僅只有七次,在這之後發生的什麼將會改變了遠洋計劃。
  • 鄭和下西洋帶回長頸鹿 被當成麒麟上貢
    萬國來朝是那麼美好,但問題只有一個:這一切要是真的該多好!「萬國來朝」這個詞出現得不是很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很不吉利。它來自中國歷史上最惡名昭著的一位帝王——隋煬帝的發明。《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為戲場……金石匏革之聲,聞數十裡外。彈弦擫管以上,一萬八千人。
  • 朱棣耗費國力讓鄭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後,鄭和下場如何?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被作為最大的「弊政」加以罷除,這樣遂使得鄭和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已經54歲了,他的不幸遭遇與夏原吉有關。下西洋開支巨大,掌管財政的戶部尚書夏原吉雖善於理財,但此時的明朝財政仍出現了危機。
  • 名畫 ▎《萬國來朝圖》
    《萬國來朝圖》清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99釐米,橫20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萬國來朝圖》清 佚名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萬國來朝圖》描繪的是紫禁城內元旦朝賀活動的形象記錄畫者以鳥瞰的角度全景式構圖,運用傳統工筆界畫的表現技法,大膽地通過對個別宮殿適當挪位、變換角度、壓縮,通過宏觀和微觀將主要建築和場景儘量容納其中,展示出宮廷建築群的宏偉壯觀和皇家氣派、將不同時間段來朝使團朝貢的場景繪於畫面,集中表達興盛之意。
  • 紫薇城的「南天門」,萬國來朝之所,洛陽隋唐應天門!
    洛陽隋唐應天門,萬國來朝之所。大唐的盛世,可以讓萬朝來朝拜,而洛陽隋唐紫薇城正南門-應天門,接待了太多的外朝萊客,唐高宗俘獲百濟國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紫薇對應天上的星宿,代表尊貴的所在,應天門是洛陽紫薇城正南門,寓意天上的天門星座,七所代表的含義不言而喻。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由於鄭和宗教上信奉佛教跟伊斯蘭教,再加上備受朱棣重視,懂軍事有能力,是出海尋找建文帝最好的人選。
  • 乾隆命郎世寧繪製大量番部朝貢鳥獸圖,彰顯「萬國來朝」
    乾隆帝正是利用這些西洋畫家的技藝,為蒙古各藩部所敬獻的各種走獸描繪了大量的圖畫,在滿足自己所好的同時,又彰顯了帝國「萬國來朝」的盛況。郎世寧繪《霹靂驤》軸1743年 (乾隆八年) 郎世寧繪《赤花鷹》軸1743年 (乾隆八年) 郎世寧繪《自在》軸1743年 (乾隆八年)乾隆朝早期,郎世寧為乾隆皇帝創作了大量的以各藩部朝貢的珍禽異獸為對象的鳥獸畫
  • 明朝鄭和下西洋:可謂「長臉瘦身」,虧本買賣目的何在?
    說到明朝,說到鄭和,那麼最讓我們熟悉的歷史事件就當屬: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在15世紀末歐洲大航海之前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海探險,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人數、規模、船隻數量、持續時間絕無僅有的一次壯舉。
  • 2個我國最想改名的古城:一個曾是世界中心,萬國來朝,日本最早
    2個我國最想改名的古城:一個曾是世界中心,萬國來朝,日本最早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歲月更迭中,留下無數被人傳唱的佳話。而今天,我們要說2個我國最想改名的古城,其中一個曾經是世界中心,各國爭相來朝,日本最早。說道第一個古城的時候,想必大家心裡大致上已經有譜了,曾經作為世界中心的無外乎那個幾個,心裡想的最多的就應該是古城西安了。作為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最值得西安人驕傲的事情就是這裡曾經有13個朝代將這裡作為都城,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就是秦和唐了。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其次,朱棣為了讓政權更加穩固,派遣鄭和下西洋,以此來展現大明朝國威,讓萬國來朝,「宣德化以柔遠人」。此外,朱棣登基時明朝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經濟國力空前,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而中國不能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
  • 祖法爾:西行航線中的鄭和船隊
    在《鄭和航海圖》上,記載的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海峽)至江蘇太倉的線路達50多條,從忽魯謨斯開始,船隊沿阿拉伯半島沿岸航行,到達祖法爾、阿丹(今葉門亞丁),不少學者相信,鄭和派出的分船隊在此航程中第一次跨越了印度洋——由蘇門答臘分出來的船隊,朝印度洋一路西進,順道至溜山國(今印度洋的馬爾地夫群島),進而訪問了非洲大陸東岸的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剌哇(布臘瓦)、麻林(馬林迪),在返航時,也帶回了麻林國貢的一隻
  • 鄭和下西洋:600年後的回眸
    他深知,一個聖明君主應發揮體現天朝風範的「王道」折服宇內諸國,達致萬邦來朝的局面,東徵西討,攻城掠地等超出國家安全之外的「霸道」則應予以杜絕。  永樂三年(1405年),載著朱棣的野心與抱負,鄭和的艦隊出發了。
  • 鄭和下西洋起錨地太倉修復遺址遺蹟
    隨著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到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太倉訪古探幽,太倉市也加緊了對境內鄭和遺址遺蹟的修繕和復建。     記者近日在太倉瀏河天妃宮看到,已有不少上海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工人們正忙於復建天妃宮正殿遺址,寢殿建築也在修繕中。
  • 鄭和與長樂: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歷史往事
    (姜亮攝) 其船隊進出太平港 也均以此塔為航標 它就是聖壽寶塔 聖壽寶塔,建成於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鄭和修繕
  • 萬國來朝的大漢帝國,最強盛的時期有多強,估計你猜不到?
    自此後,漢帝國在西域勢力依然不斷擴展,西域都護轄境越過蔥嶺,其所轄屬國也從三十六國,增為四十八國,西域諸國派往漢帝國的進貢的使團很多,萬國來朝一時成為時尚。地處河西走廊要衝的懸泉置始終車水馬龍,這些來自西域的進貢使者,沿途為漢帝國軍紀嚴整、運行有序而讚嘆不已。
  • 他得至寶,小兵變機甲天王,從此萬國來朝,各大佬稱臣,軟科幻文
    今天小編特意整理了4本科幻小說想要推薦給大家,這4本科幻小說都非常值得一看,其中四本小說中,男主他得至寶,小兵變機甲天王,從此萬國來朝,各大佬稱臣!不知道這種小說你們喜歡看嗎?第一本:《天命召喚》——星痕藍月精彩劇情:秦風暗暗為自己鼓勁。必須成為戰紋戰士,只有成為戰紋戰士,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前往邊緣星域。下午六點,報名截止。
  • 鄭和,媽祖信仰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人物
    鄭和選擇了媽祖來作為七下西洋的思想、精神的寄託,為七下西洋的成功奠定基礎。鄭和下西洋至今已600年,媽祖文化的不斷演繹和發展,與鄭和七下西洋重視媽祖文化的決策是分不開的。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朝後,就極力推波助瀾,描繪一些媽祖靈驗的情景,還付諸行動,如奏請朝廷褒封修建媽祖廟。
  • 從鄭和下西洋探討中國海洋文化的未來定位
    發生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家喻戶曉的航海故事,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和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外交故事。鄭和七下西洋這場歷時二十八年,行程十萬餘裡,規模大、人數多、範圍廣的偉大奇蹟為何只發生在明朝?給沿線國家帶去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