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和下西洋探討中國海洋文化的未來定位

2020-09-04 史海殘雲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盤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延續了千百年依舊傲然挺立於東方。我們清楚是黃河和長江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但中國海洋以及祖先對於海洋的開發利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談起世界的航海壯舉,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哥倫布、麥哲倫等人,聯想到他們所屬國家借海洋而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經常忽略了我們自己國家也曾有大大小小的航海壯舉,也曾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在航海史上創下的豐功偉績。發生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家喻戶曉的航海故事,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和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外交故事。鄭和七下西洋這場歷時二十八年,行程十萬餘裡,規模大、人數多、範圍廣的偉大奇蹟為何只發生在明朝?給沿線國家帶去什麼影響?這場航行對中國海洋文化未來發展又有什麼借鑑啟示呢?

一. 鄭和下西洋得以成功的條件

1. 自然條件

中國海域的遼闊和浩瀚,為中國人民開闢航道、大範圍開展捕魚作業等海洋生產活動提供了基本條件。中國海域的不同特點為中國人民發明和利用多種技術手段並開展持續性的漁業生產提供了基本前提。此外,中國人民對海洋自然情況、地理狀況的觀察認知與總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對海洋的利用,中國人民從秦漢時期就開啟了對海洋潮汐、季風、洋流等自然現象的探索之路。

關於季風,據《萍洲可談》記載:「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而對航線的記載,在我國史籍中屢見不鮮,以南海為例,唐代賈耽在《廣州通海夷道》記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裡,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佔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裏海中。

2. 經濟條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唯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支撐其他社會條件社會資源的運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國家,從秦王朝的建立發展至明王朝建立大約經歷了1200多年。朝代的更迭推動了經濟的向前發展,在明王朝時期資本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現了以僱傭關係為特徵的資本主義萌芽。

多年來的外交活動、西域及周邊國家的朝貢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中國的貨物出口也穩居世界第一,貿易順差使得白銀大量流入。此外,明王朝還成功將雲南納入了國家版圖,領土的擴張也促使國力更加強盛。

3. 科技條件

戰國時期,勤勞聰慧的中國人民就發明了羅盤,但早期的羅盤主要用於風水探測。經過不斷的打磨改造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指南針」。鄭和下西洋就採用了磁羅盤定航向,以更數定航程,充分利用海圖保證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而不迷失方向。船隊的管理還通過「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來保證龐大的船隊在嚴密的組織下有序的航行。

此外,中國的造船事業經過了秦漢時期,唐宋時期到明朝時期發展至頂峰。船體增大、結構合理、種類繁多、技術高超……這些優勢在鄭和下西洋所用船隻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 鄭和下西洋的深遠影響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不僅是大明帝國王朝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不可磨滅的深刻烙印。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各種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各說其辭,或為了「蹤跡建文」,或為了「耀光異域,示中國富強」,或為了「宣德化而柔遠人」……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能夠確定的一點就是與英國等西方國家不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徵服、不是殖民,而是出於一種和平友好的目的訪問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將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大放異彩、創新融合。

通過這種友好的方式,中國給亞非等30多個國家帶去了中國的食品、科技、先進文化,使明朝達到了「萬國來朝」的盛況。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中西航道,豐富中國人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知識,開闊了眼界。其中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鄭和航海圖) 把沿途經過的各國方位、山川河流、島嶼淺灘、碼頭港口、城鎮廟宇等,一一形象地標明在紙上,是一部出色的航海手冊,是後代研究中國及附近海域的珍貴歷史資料。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都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除了那條「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陸上絲綢之路外,這一片碧波蕩漾的藍綠交織的海水也如紐帶般連接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心,推動了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三.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洋文化發展的啟示

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海洋。海洋千百年來不僅滋養了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也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強大物質基礎,在不斷的迭代變化中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海洋文化。

什麼是海洋文化?我們可以把海洋文化認為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海洋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文明生活內涵,是人類與海洋互動關係的產物。海洋文化是相較於內陸文化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因此它具有崇尚力量、自由的天性,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它更富有開放性、外向型、兼容性和冒險性。

中國的海洋文化自鄭和下西洋後便日漸衰落,長期的閉關自守使清朝上上下下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大炮的轟鳴、硝煙的翻滾、永無休止的戰爭、領土主權的失守,帶給的是一個擁有光輝燦爛文明的強大帝國的致命性的打擊。在祖祖輩輩的前僕後繼和英勇犧牲中,我們才得以保持領土的完整,種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

經過了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戰爭年代,新中國的成立帶給的是中華民族全新的希望,中國的海洋領土的管轄及治理,海洋生態的保護也逐漸受到重視。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裡,還有14000多公裡的海島岸線和7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島.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的規定和我國的主張我國擁有面積約 3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約佔中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透過海洋文化,我們看到的是先輩們為維護祖國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是後輩「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深切悼念,是先輩們「萬裡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的世代心願,是「興我海權,強我海防,銘記歷史」的警鐘長鳴。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國向全世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暢想,它融合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沿線的國家地區的生存與發展串聯在了一起。當今的世界關係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矛盾體,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的基礎上,海洋文化之於弘揚中華文明、之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都有著重要作用。如果說海洋經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那麼海洋文化是保障其發展的「軟實力」。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舞臺,海洋綜合實力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不僅要從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內在邏輯,還應該與時俱進,拓寬視野,放眼全球。中國海洋文化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故事不會過時,但是講故事的方法卻會過時。在這樣一個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在發展海洋文化的同時去思索去深挖應通過什麼樣的講述讓我們的海洋文化能夠在一帶一路的大願景下更加有效地去覆蓋,去實現一種能夠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藩籬深入人心打動人心的傳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未來,中華民族在開發海洋、建設海洋、管理海洋等方面將有更大發展,中國的海洋文化也將會為中國海域打造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的海洋文化》.韋振華.珠江水運2006.07.

《中國海洋軟實力建設與研究》.楊洪麗.2017.06.13

《中國海洋文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取向》.洪剛.洪曉楠.太平洋學報.2017.08.15.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
    四、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  明初出現的鄭和下西洋壯舉並不是偶然現象,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早在漢唐時期,我國已開闢了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海上貿易往來,我國人民在長期的航海生活與實踐中產生了海洋文化,而鄭和下西洋就是這種海洋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
  • 傳說與真實: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從鄭和下西洋說起
    本文剖釋東南亞華人歷史傳說的真實性,從而探討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歷史中的鄭和下西洋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往往要靠時人或後人的記述和追憶,但這對認識歷史事實卻不一定有幫助,有些時候甚至使我們更加迷惑。明清史籍記載,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約於洪武四年(1371)出生於伊斯蘭教家庭,幼年時已開始接受伊斯蘭教的教義。
  •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明朝人怎樣的海洋意識?
    儘管東西方之間早已有絲綢之路的陸上聯繫,但崇山峻岭,跋涉艱難,因此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東亞文化的影響最遠僅達到羅馬帝國的東沿,即東地中海地區,而羅馬文化對中國本部的影響則更加間接而微弱。明代以來,中國延續了自身從黃河流域逐漸向長江和閩越由北而南的發展趨勢,同時隨著時代的推進,以福建、廣東為起點逐漸向東南亞移民,明朝在東南亞地區已出現了中國移民社會。
  • 紀念鄭和下西洋 追尋600年前的海上榮光(組圖)
    在海洋世紀的輪廓越發清晰的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憶與思考,更是對現實與未來的一種熱望、一片希冀。    無獨有偶,一本由美國作家撰寫的紀念鄭和的書籍的封底也印著這段百年前令中華民族自豪的宣言。     可以說,是梁啓超在100年前開啟了鄭和研究的大門。梁啓超對鄭和的高度評價絕非偶然,這是他當時對中國在世界所處空間位置的定位思考。因此也可以說,鄭和研究從一開始就與中國命運聯繫在一起。
  • 鄭和下西洋:600年後的回眸
    儘管這一推斷有待考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鄭和下西洋這一純系敦睦邦交的和平之旅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擴張引發的航海熱不能同日而語。鄭和是播播撒中華文明的和平使者,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典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在紀念鄭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日子,我們特約有關專家探討這一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以及今人對此的一些疑問,以饗讀者。
  • 鄭明:建海洋強國 研究鄭和對現實有重要意義
    有學者建議把南京、太倉、福州等鄭和下西洋遺址歷史文化,利用軍艦出訪等機會傳播給世界,很自然地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這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又一體現。這種安排也需要得到總部外事口的認同,可以探討由軍界與有關地方政府文化界聯合探討推進。四、海洋界。
  • 同樣是對海洋的探索,為何鄭和下西洋影響力不如新航路開闢?
    作為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海洋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未知事物,它仿佛美人魚的歌聲,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勇士前往,試圖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有兩個對於海洋的探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始的時間也相當接近,以至於經常被拿來比較。它們就是中國明朝的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新航路開闢。
  •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打通了航路,明清卻沒能發展為海洋貿易大國?
    (《劍橋中國明代史》)千百年來,人們毫不吝惜對鄭和下西洋的溢美之詞,可是這其中卻存在一個弔詭之處: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打通了航路,溝通了沿海各國。可以說,鄭和已經為中國發展海洋貿易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這一步,比西方還要早上百年踏出。可是,明清數百年間,卻始終無法發展成為海洋貿易大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歷史劇《鄭和下西洋》中的國家話語
    2009年上映的歷史劇《鄭和下西洋》由羅嘉良、唐國強主演,全劇共59集,可謂史詩級大作。鄭和下西洋是歷史劇的常見題材,但如此浩繁的編劇內容、長河式的敘事,在幾十年來的歷史劇裡還是首次。於今看來,歷史劇《鄭和下西洋》在敘事能力、製作水平上仍有可圈可點之處。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紀念鄭和下西洋613周年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613年前的今天,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徵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節」,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當19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欲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日期作為全球節日,但最終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堅決反對而作罷。而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
  • 探尋鄭和之路: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六日電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大本營」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與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不解之緣,鄭和下西洋的輝煌業績從決策、籌措直到歸宿,都植根於南京,鄭和遺蹟在南京保存的也最為完整,鄭和下西洋與南京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15世紀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無論是在文藝復興後的西方,還是在國力強盛的東方大國明王朝,經濟、科技的發展催使新興生產關係在封建社會內部萌芽,打破地域的局限性、開闢海外經濟文化交流新通道已是時代的要求,海上交通逐漸取代陸路成為各國貿易交流的主要幹線。只不過在這個時候,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率先揭開了世界性新航線開闢的序幕。
  • 七次下西洋的鄭和
    我是提到鄭和,有很多關於他的的傳說,特別是在南洋地區,當地的很多華人寺廟都還供奉著鄭和的雕像,認為鄭和是華人的保護神,可以保佑一家的平安與健康。鄭和本來的姓是馬姓,祖上是來中國經商的中東國家地區的人,所以來到中國後,漸漸的被當地融合,形成了中國本土的穆斯林了。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明·馬歡《紀行詩》 距今600多年的明朝,一位使者從港口出發,帶著他的船隊,從太平洋起航,一路跨過印度洋,到達遙遠的東非、紅海地區,播撒了中華的文化種子,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交流。 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 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年 新加坡"鄭和文化村"開幕
    中新社香港六月三十日電新加坡消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 鄭和下西洋:中國史上最大的海上冒險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使團遠航,這是鄭和下西洋的開端。從1405年到1433年裡,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活動一共進行了七次。,還是中國古代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 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現,分別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鄭和下西洋和地理大發現背後有政治的積極推動。明成祖朱棣「篡逆」之後,國家安定,「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另外,他還「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在鄭和之前,先後派人出使古裡、滿剌加、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國。他強調:「際天所覆, 極地所載, 莫不歸於德化之中。」
  •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式,昨天上午在南京靜海寺鄭和航海文化廣場舉行。交通部副部長黃先耀,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譚小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志軍和副省長張桃林等出席。  同一天,《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郵票首發式暨「揚帆高張600年———中新馬泰聯合集郵展覽」在太倉市舉行。國家郵政局副局長馮新生、副省長何權等為活動揭幕。
  • 鄭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謎團
    鄭和下西洋出於什麼目的記者:鄭和下西洋,民間有許多傳說,有的說永樂皇帝派他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有的說他是去尋寶,就歷史學研究來說,下西洋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陳大海:這些說法都屬於民間演繹。鄭和下西洋是國家的重大舉措,它動用了整個國家的財力以及沿海城市的各種力量,來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