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盤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延續了千百年依舊傲然挺立於東方。我們清楚是黃河和長江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但中國海洋以及祖先對於海洋的開發利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談起世界的航海壯舉,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哥倫布、麥哲倫等人,聯想到他們所屬國家借海洋而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們經常忽略了我們自己國家也曾有大大小小的航海壯舉,也曾有許多偉大的人物在航海史上創下的豐功偉績。發生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家喻戶曉的航海故事,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和平,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外交故事。鄭和七下西洋這場歷時二十八年,行程十萬餘裡,規模大、人數多、範圍廣的偉大奇蹟為何只發生在明朝?給沿線國家帶去什麼影響?這場航行對中國海洋文化未來發展又有什麼借鑑啟示呢?
1. 自然條件
中國海域的遼闊和浩瀚,為中國人民開闢航道、大範圍開展捕魚作業等海洋生產活動提供了基本條件。中國海域的不同特點為中國人民發明和利用多種技術手段並開展持續性的漁業生產提供了基本前提。此外,中國人民對海洋自然情況、地理狀況的觀察認知與總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對海洋的利用,中國人民從秦漢時期就開啟了對海洋潮汐、季風、洋流等自然現象的探索之路。
關於季風,據《萍洲可談》記載:「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而對航線的記載,在我國史籍中屢見不鮮,以南海為例,唐代賈耽在《廣州通海夷道》記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裡,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佔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裏海中。
2. 經濟條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誕生與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唯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支撐其他社會條件社會資源的運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國家,從秦王朝的建立發展至明王朝建立大約經歷了1200多年。朝代的更迭推動了經濟的向前發展,在明王朝時期資本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現了以僱傭關係為特徵的資本主義萌芽。
多年來的外交活動、西域及周邊國家的朝貢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中國的貨物出口也穩居世界第一,貿易順差使得白銀大量流入。此外,明王朝還成功將雲南納入了國家版圖,領土的擴張也促使國力更加強盛。
3. 科技條件
戰國時期,勤勞聰慧的中國人民就發明了羅盤,但早期的羅盤主要用於風水探測。經過不斷的打磨改造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指南針」。鄭和下西洋就採用了磁羅盤定航向,以更數定航程,充分利用海圖保證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而不迷失方向。船隊的管理還通過「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來保證龐大的船隊在嚴密的組織下有序的航行。
此外,中國的造船事業經過了秦漢時期,唐宋時期到明朝時期發展至頂峰。船體增大、結構合理、種類繁多、技術高超……這些優勢在鄭和下西洋所用船隻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不僅是大明帝國王朝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世界航海史上不可磨滅的深刻烙印。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各種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各說其辭,或為了「蹤跡建文」,或為了「耀光異域,示中國富強」,或為了「宣德化而柔遠人」……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能夠確定的一點就是與英國等西方國家不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徵服、不是殖民,而是出於一種和平友好的目的訪問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也將中華文化在交流中大放異彩、創新融合。
通過這種友好的方式,中國給亞非等30多個國家帶去了中國的食品、科技、先進文化,使明朝達到了「萬國來朝」的盛況。鄭和下西洋開闢了中西航道,豐富中國人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知識,開闊了眼界。其中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鄭和航海圖) 把沿途經過的各國方位、山川河流、島嶼淺灘、碼頭港口、城鎮廟宇等,一一形象地標明在紙上,是一部出色的航海手冊,是後代研究中國及附近海域的珍貴歷史資料。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都受到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除了那條「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陸上絲綢之路外,這一片碧波蕩漾的藍綠交織的海水也如紐帶般連接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心,推動了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海洋。海洋千百年來不僅滋養了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也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強大物質基礎,在不斷的迭代變化中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海洋文化。
什麼是海洋文化?我們可以把海洋文化認為是與海洋有關的文化,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海洋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文明生活內涵,是人類與海洋互動關係的產物。海洋文化是相較於內陸文化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因此它具有崇尚力量、自由的天性,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它更富有開放性、外向型、兼容性和冒險性。
中國的海洋文化自鄭和下西洋後便日漸衰落,長期的閉關自守使清朝上上下下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大炮的轟鳴、硝煙的翻滾、永無休止的戰爭、領土主權的失守,帶給的是一個擁有光輝燦爛文明的強大帝國的致命性的打擊。在祖祖輩輩的前僕後繼和英勇犧牲中,我們才得以保持領土的完整,種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
經過了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戰爭年代,新中國的成立帶給的是中華民族全新的希望,中國的海洋領土的管轄及治理,海洋生態的保護也逐漸受到重視。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裡,還有14000多公裡的海島岸線和7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島.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的規定和我國的主張我國擁有面積約 30萬平方公裡的管轄海域,約佔中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透過海洋文化,我們看到的是先輩們為維護祖國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是後輩「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深切悼念,是先輩們「萬裡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的世代心願,是「興我海權,強我海防,銘記歷史」的警鐘長鳴。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國向全世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暢想,它融合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沿線的國家地區的生存與發展串聯在了一起。當今的世界關係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矛盾體,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的基礎上,海洋文化之於弘揚中華文明、之於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都有著重要作用。如果說海洋經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那麼海洋文化是保障其發展的「軟實力」。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舞臺,海洋綜合實力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不僅要從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內在邏輯,還應該與時俱進,拓寬視野,放眼全球。中國海洋文化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故事不會過時,但是講故事的方法卻會過時。在這樣一個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在發展海洋文化的同時去思索去深挖應通過什麼樣的講述讓我們的海洋文化能夠在一帶一路的大願景下更加有效地去覆蓋,去實現一種能夠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藩籬深入人心打動人心的傳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未來,中華民族在開發海洋、建設海洋、管理海洋等方面將有更大發展,中國的海洋文化也將會為中國海域打造成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的海洋文化》.韋振華.珠江水運2006.07.
《中國海洋軟實力建設與研究》.楊洪麗.2017.06.13
《中國海洋文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取向》.洪剛.洪曉楠.太平洋學報.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