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2020-12-09 人民網

原標題: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一)單凹穴

單獨鑿刻在獨立巖石上的圓形凹穴,大者深度可達十幾釐米,淺者2-3釐米。(圖1)

(二)雙凹穴

在一塊巖石上,有兩個圓形凹穴組成,深度一般為2-3釐米。(圖2)

(三)雙排凹穴

具茨山巖畫中,雙排凹穴有很多,凹穴的數目有明顯的規律,以雙排12個的居多,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組雙排凹穴與旁邊一個、兩個凹穴結合,又構成了各不相同的圖形。(圖3)

(四)梅花狀環凹穴

梅花狀凹穴在具茨山東端的一個名為旋落嶺的山上,分布最為集中。在這個山脊上約200平方米的範圍內,刻有近150幅梅花狀環凹穴。它們一般是以凹穴為基礎,以中間一個較大凹穴為中心,周邊5~12個凹穴共同構成梅花形狀,間或也出現有中央凹穴與周邊凹穴以溝槽相連的類型。(圖4)

(五)無規律凹穴組合

無規律凹穴組合即為圓形凹穴的不規律組合,其數量不等,組合方式不一,表現形式因巖面而異。(圖5)

(六)方形凹穴類

凹穴除圓形之外,尚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凹穴,一塊巖石上一般為一至兩個,大小不一。(圖6)

(七)溝槽

在具茨山巖畫中,大部分溝槽往往與凹穴組合在一起,有些畫面突出的是凹穴,而有些畫面突出的則是溝槽。如圖7是一塊平面約250×165釐米的巖石,上面是一幅凹穴與溝槽組合圖,但此畫面中溝槽的表現非常突出,望之若河流。在有些溝槽的末端,刻鑿著小型凹穴。(圖7)

(八)字符

在具茨山巖畫中,也偶見字符形巖畫。這類巖畫的周圍,也每每出現凹穴圖案。(圖8)

(九)人物

這類巖畫在具茨山上僅發現一處,畫面由3個人形、1個網格和6個凹穴圖案組成。巖石北部有兩個小人,每個小人的雙腿分立,中間有一個菱形穴,剖面呈V字形。其中一個小人的東面是三個符號,經過辨識,有些學者認為是「入柙子」三個漢字,表示女人生孩子的意思。一個為平行四邊形,深2釐米。在巖石西北部是一個男性小人。(圖9)

(十)複合型

在數量眾多的具茨山巖畫中,除了一些形狀相似、有規律的凹穴排列外,還有一些由凹穴、溝槽和方形凹穴等組合而成的複合型巖畫,在不同的觀察者眼裡,它們或似星座,或若地圖、軍事排陣圖等。(圖10)

(十一)巨石遺蹟

在具茨山地區,我們還發現許多大型的不規則獨石、疊石、石圈、石棚等巨石遺蹟,有些巨石遺蹟上刻有凹穴巖畫。刻有巖畫的獨石往往體積龐大,或位於山頂山脊、或孤立突兀地呈現在平地上。這種巨石儘管有巖畫這樣的人為痕跡,但多數獨石(menhir)的形成,應該是自然力所致,即冰川、風蝕雨浸以及溫差崩落等自然因素所致,但也有一些人力所為的巨石遺蹟,如疊石和石棚便是人為所致。疊石是巨石遺蹟中的一種常見類型,最著名的是英國康維爾的伯德明溼地(Bodmin Moor)有一處被稱作「扭形奶酪」(Cheesewring)的石堆。具茨山亦發現一處明確的疊石遺蹟,只是業已倒塌。疊石是由一系列大石片疊摞而成,最底部的一片巨石還位於原處,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其底部人工所為的支石,即便是在已經倒塌的大石片之間,也可見到墊在其間的支石。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支石石質與疊摞的大石片石質不同,這種支石是我們判定疊石、石棚以及獨石等巨石遺蹟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鄭、禹州、方城、泌陽、葉縣、淇縣等地也發現大量的此類刻有巖畫的巨石,鑑於此類巨石本身所具有的景觀考古學意義,所以在此我們將其專門列為一個巖畫的門類,稱之為巨石巖畫。這類巨石巖畫是一種活的文化化石,其上的凹穴巖畫體現著古代人的信仰和觀念,同時巨石本身還承載著包括現代人在內的文化認同,許多巨石前尚有現代人供香設施。(圖11)

凹穴巖畫中大多為接敲鑿法(direct percussiontechniques)製成,如大多數凹穴圖形;少數為金屬工具刻鑿而成,方格棋盤形圖案幾乎全部為金屬工具刻鑿而成(參見圖7)。這意味著巖畫並非一次性完成,而且其間間隔時間還很長。根據製作技法與風格、風化腐蝕程度、疊壓打破、組合與布局結構、地區分布等等,實際上中原地區具茨山巖畫可以進行分期研究。

相關焦點

  • 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組圖)
    原標題: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組圖) 1單凹穴 2雙凹穴   具茨山凹穴巖畫組合形式及特徵   就目前的調查資料顯示,具茨山地區已經發現巖畫點不少於3000處。具茨山的巖畫以圓形凹穴為基礎的抽象構圖為主,間以方形凹穴和各種溝槽,主要形象包括梅花狀圓形凹穴、雙排狀圓形凹穴、棋盤狀網格和混合圖形等。
  • 知名專家專業學者解讀揭秘具茨山神秘符號——巖畫、巖刻群
    近些年來,在河南省禹州、新鄭、新密三市交界的具茨山中,發現3000餘處巖畫、巖刻,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龐大的巖畫、巖刻群。經考古學家初步研究認為,具茨山巖畫、巖刻年代不晚於4000年,應該為夏禹前後乃至上古文明範疇。
  • 具茨山巖畫神秘莫測?也許是炎黃會盟萬國來朝的見證
    具茨巖畫今日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具茨山巖畫的來歷來解讀它的含義。這個巖畫的時間是可以上溯到距今4800年前,也就是黃帝時代。據具茨山傳說,炎黃都出於這一帶的有熊氏,後來炎黃失合,炎帝帶一部分人南遷。數年後,蚩尤驅逐炎帝,炎帝退到河北涿鹿。黃帝炎帝在涿鹿聯手打敗蚩尤。
  • 李學勤:講具茨山文化(一)
    我想這個全新的面貌很重要的是一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就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具茨山巖畫的發現。這個發現意義十分重大,我個人對這方面體驗不深,特別是我自己還沒有機會到具茨山考察,我希望能夠很快地去。 我想具茨山文化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因為他對三個問題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發現關係到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在這個問題上給我們帶來新的觸發。過去我們想像不到,我們的文明究竟是從遠古、從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怎麼進入了文明狀態?在這個問題上,這個發現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看法。
  • 安徽發現疑似10000年以前的觀星臺,合肥棋盤山巖畫
    的巖畫,圖案與河南新鄭市具茨山聯排凹穴符號、河南舞鋼市青龍山巖畫聯排凹穴符號完全一致,並與非洲肯亞凹穴巖畫有著高度相似的共性。河南新鄭市具茨山聯排凹穴與棋盤巖畫在此,先簡單介紹一下河南新鄭市具茨山巖畫。
  • 新鄭具茨山,「結茅為舍」之意,登過具茨不登山,拜過黃帝不拜帝
    而在科考領域,位於中原腹心的具茨山是「黃帝文化的隆興之地,也是中原文化與華夏文明的主體內核形成源點」的說法,並無異意。中原文化之所以成為華夏文明的正統源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中華 5000 年文明的發端即始於五帝之首的黃帝。
  • 探古訪幽具茨山: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
    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探古訪幽具茨山文/百荷蹤影具茨山為嵩山餘脈,位於嵩山東麓的新密、新鄭、禹州交界處。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誕生於此。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新鄭城內有黃帝遺祠」。
  • 新鄭具茨山發現400年前崖刻 明朝萬曆年間遺蹟
    新鄭市具茨山巖畫勘查小組2月下旬在勘探神秘巖畫時,意外發現了兩處摩崖石刻。3月4日,記者和新鄭市有關專家深入具茨山探訪這兩處摩崖石刻時,又發現了3處摩崖石刻,其中一處字跡非常清晰。目前,新鄭市文物部門正在對具茨山上的摩崖石刻進行統計、確認,並制定保護措施。  「龍母潭」是萬曆年間遺蹟  黑龍潭位於具茨山西部,周圍有七乳峰、洛灘石、黃帝避暑宮等,常年泉水淙淙。
  • 具茨山「天書」印證大禹治水?
    3月3日,北京讀者陳先生向本報「報料」稱,他的朋友劉俊傑在河南省新鄭、新密、禹州交界處的具茨山拍照時發現了大量神秘的形如石刻地圖、石雕水利模型的遺蹟。而該地域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如果這些石刻屬實,「大禹治水」這一千古之謎是否將由神話傳說回到歷史事實?
  • 一塊小石支起數噸巨石的智慧 訪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
    「古人的三峽工程」,這是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龔田夫教授對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的評價。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散布在具茨山的老山坪、九裡山、崆峒山等六七個地方,分布廣泛有數千處。。在具茨山主峰風后嶺後山懸崖邊一處凌空伸出的巨石上,還刻鑿著一幅沒有楚河漢界的象棋盤,和當今的象棋盤別無二致。在老山坪,可以明顯的看出,在茫茫的草叢中突兀的顯示出一塊巨石直面蒼天具茨山巨石文化遺存按形態和結構可分為支石、疊石、石棚、石圈、線列等,以支石類和疊石類為主,巨石重量不一,一般可達數噸,其形無定式,皆就地取材。
  • 暨戊戌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在新鄭市具茨山舉行
    2018年7月18日,為追思和緬懷中華民族始祖父母黃帝嫘祖的豐功偉德,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文明社會,助推新鄭黃帝文化歷史名城建設,新鄭市在具茨山風后頂軒轅廟、嫘祖宮前,隆重舉行第一屆中華父母節暨戊戌年恭拜黃帝嫘祖儀式。
  • 專家考察河南青龍山巖畫:系新類型凹穴巖畫(圖)
    青龍山巖畫。 本報通訊員 牛明遠 攝  困擾學界和當地數年的舞鋼市青龍山巖畫的地位、類別等課題有了答案:國內10多位知名巖畫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青龍山巖畫是一種新類型的凹穴巖畫,可填補我國巖畫體系的空白。
  • 世界巖畫看中華、華夏巖畫看新疆
    世界巖畫看中國,中華巖畫看新疆;巖畫,被業界通稱為巖石藝術。它是古代先民鑿磨或彩繪於山崖巖石、洞窟懸壁上的圖形語言,是沒有疆界的史記,是不分民族的無墨天書,也是史前文明當中人類共同的母語」,是人類文化的最早源頭。
  • 一顆「黃心」促脫貧——具茨山管委會獼猴桃進入成熟期
    9月1日,伴隨著汽車的轟鳴聲,新鄭市具茨山管委會大槐樹村獼桃谷2019年的的第一批成熟的獼猴桃「坐」上了物流車,奔赴各個消費者手中,實現了農產品由種植基地到消費者的無縫對接。村內與獼桃谷籤訂帶貧協議的貧困戶,也展開了笑顏。「我們把土地流轉給了公司,能拿一筆土地流轉費用,公司又聘請我們回來工作,學得快的技術工,一天工資能拿150塊呢,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一個在獼桃谷工作的大爺樂呵呵的說。
  • 盤點中國3大神秘巖畫,1幅與黃帝有關,1幅疑似夏朝文字
    巖畫是源自原始社會的石刻文化,是人類先祖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背景下,用古樸和象徵的手法對遠古生活的記述。相對於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巖畫更像是鮮活生動的遠古史書,是具有極高考古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3幅新石器時代的神秘巖畫,從中探索我們的華夏先祖的偉大歷史。
  • 中華文明的源頭,原來在這裡
    中華文明的源頭,原來在這裡 文明的源頭 點燃了中華文明的最初可能
  • 河南鴨河發現千餘處史前巖畫 有生殖崇拜圖騰
    南陽市鴨河工區周圍發現了大量巖畫,其與新鄭具茨山巖畫、方城巖畫一樣,都屬於「中原巖畫」。中原巖畫再添新丁,引起了世界巖畫專家的高度關注。6月30日,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先生,印度巖畫協會會長、本迪支利大學教授庫馬爾先生,國際巖畫聯合會執委、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湯惠生先生等,在中國巖畫學會會長王建平的帶領下來進一步考證,並欣然為「鴨河巖畫」命名。
  • 賀蘭山巖畫,初識電視劇《靈與肉》,也是解讀遊牧文明的線索
    這個巖畫分布帶,恰恰是中國北方少數遊牧部族生活的區域。處於這個巖畫帶中央的賀蘭山更是集中了北方巖畫的精華,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巖畫,將部族的智慧充分發揮,並構成了豐富的巖畫世界,形成了一條解讀遊牧文明印記的線索。
  • 解拉斯科巖畫字符證華漢數萬年文明傳承有序
    /八分可為八卦45度的變易,關於拉斯科巖畫牛馬紋畫可參考早發的《解一萬七千年庇里牛斯山洞巖畫伏羲經緯文明》等網文,今天要談的是對有關拉斯科巖畫「陷阱」符號提出質疑,據講巖洞大廳也畫有牛馬並且畫有「陷阱」符號,就在大牛的後蹄與尾部就有三個近似方形「陷阱」讓人倒吸涼氣,實際上這些「陷阱」本是拉斯科巖洞的巖畫分布標示圖,其圖中的「牛」為「醜牛」為「地支二神(十)」逆讀「十二」為「亥主」又「馬」喻午馬「午/
  • 遠古巖畫與炎帝神農文化考古研究之六
    文(黃敬剛)隨州巖畫分別有大別山支脈巖畫、隨州均川牛角尖巖畫和服務站巖畫,府河鎮巖畫,飛沙河水庫西山東山巖畫,王家灣巖畫,高莊村巖畫、淮河店小張衝山巖畫等。隨州巖畫主要特點古樸、簡潔,其中以凹穴圖形、網格、溝槽、縱橫刻畫、人物頭像、放射紋圖案、生殖圖像、圓凹坑等題材。在淮河鎮龍泉村周圍發現第一類型單排式、雙排式圓形凹穴巖畫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