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專家專業學者解讀揭秘具茨山神秘符號——巖畫、巖刻群

2020-12-13 人文使者

近些年來,在河南省禹州、新鄭、新密三市交界的具茨山中,發現3000餘處巖畫、巖刻,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龐大的巖畫、巖刻群。經考古學家初步研究認為,具茨山巖畫、巖刻年代不晚於4000年,應該為夏禹前後乃至上古文明範疇。

【原始社會晚期的巖畫】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專家鄭傑祥在前往具茨山考察了部分石刻符號後說,具茨山在古文獻中提到較多,記載時間也較早,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佔揚,河南博物院史前考古專家、研究員張維華兩位專家對具茨山峽谷中的巖畫進行考察、論證,初步認定巖畫形成的年代為原始社會晚期,內容上不排除「象形文字」的可能性。

【上古留存下來的易圖】中國易學學會會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大鈞教授認為,其中的一些方形與圓形組合的圖案,有可能是上古留存下來的易圖。現在書本上的易圖,只是宋代以來才出現並衍化的,其根源據說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但缺乏相應的文獻和實物依據。具茨山這一神話之山出現這樣的符號,無疑有著巨大的認識價值。

【漢字之前的文字】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專家王蘊智指出,我是專門收集早期文字符號的,但這些巖石上的符號與過去在陶器上發現的符號不同。根據這些照片上的符號特徵,我感覺像是人類早期的刻畫符號,也可能是漢字出現以前的早期刻字符號。

【中國最早的美術作品】著名巖畫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教授湯惠生認為,具茨山巖畫的發現,打破了學術界關於中原地區沒有巖畫的傳統認識。通過這些巖畫,我國邊遠地區早期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與性質,有可能與中原文化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具茨山的溝槽與凹穴圖案,有可能將我國的巖畫歷史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推動我們對舊石器時代巖畫藝術重新認識和定位。

【從巖畫解讀先民意識】鄭州學者史道祥在《殷都學刊》發表論文指出,中原巖畫的首次發現,折射出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走過的共同道路。中原巖畫的早早消失,說明這些人為的敬畏早已成了歷史的陳跡。中原居民在認識人類自身的力量以後,很快把自然神作為人類社會組織的附屬,這與中原政治的世俗屬性是分不開的。而巖畫集中且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人類文明時代的地平線上徘徊時間較長,自然神和宗教政治長期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

【符號天書印證大禹治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認為,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歷史資料,大禹治水確實是在我國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這一帶發生的。從所提供的發現神秘符號的地域來看,該地域與大禹治水時期所在地域相吻合。

【聚落遺址源於上古】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立新博士,對他們所看到的老山坪古代聚落遺址及刻畫符號作出了初步判斷。他們認為,老山坪所屬的具茨山,作為中原的核心地區,有很多關於黃帝的傳說和記載,而今山頂上發現這樣一些「不明」建築群,很可能是上古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值得深入研究。

【地圖起源前推幾千年】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高俊指出,具茨山的文化遺存是研究地圖起源的珍貴資料。這些圖案和第三代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即網格技術)在原理上有許多暗合之處。揭開這些符號的神秘面紗,極有可能把地圖的起源前推幾千年。縣茨山文化應該是史前文明源頭的珍貴遺存,其中可能有著中國最早的地圖,但這只是具茨山內涵的一個方面。

【我國最早的星象記錄,為炎帝時期研究找到文物上直接證據】上古文化專家王大有先生指出,我對具茨山神秘符號研究了3年多,現在可以負責地說,具茨山的部分神秘符號代表的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和最早的星象記錄,這個意義非常重大。以前我國不少學者在研究三皇五帝文化時,理論性的多,證據較少。我通過對具茨山符號的研究,發現並證實這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皇曆代天文觀測證據,並用符號代表文字記錄了下來,這是不可否認的考古證據。這一發現如能得到證實,那將對我國的上古歷史學和考古學有重大意義,為「三皇五帝」的炎帝時期的研究上找到了文物上的一個直接的證據。

【涉及古代數學、天文、歷譜】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牛夢琪《當代教育論壇》中撰文論述「六藝」教育的起源與發展,在談到數的起源時,引用了具茨山中的天文學發現並指出,古代數學內容十分廣泛,包含天文、歷譜等諸多方面,涉及多學科的知識。由此形成的河洛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厚重積澱。

【見證早期農業的起源】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松林在看到實物資料後認為,這些陶器製作於裴李崗文化時期,這些陶器從製作工藝和器物造型來看,已經比較成熟。當時人們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定居村落,過著較為安定的農耕生活。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具茨山當時的氣候、地貌以及古代農業的起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巖畫作為一種原始人類沒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具茨山巖畫是古人刻在巖石上的史書,記錄了文字之前的那段歷史,證實了中原人類歷史的深邃久遠。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原文化的一項空白,對於解讀中原史前文化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規模和密度可能是國內最大,其獨特的文化類型也是國內外巖畫中的一朵奇葩。

相關焦點

  • 河南小夥山中發現神秘符號,專家研究20年:四千年前中國最早文字
    如今,籠罩在「天書」上的「年代謎團」終被揭開,「現在可以肯定了,具茨山的巖刻形成於4000年前。」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實地考察研究,專家們下了如此結論。 由於已發現的符號、圖畫皆刻畫於具茨山裸露的巖石之上,具茨山巖刻形成年代成難解之謎,而這個年代斷定是破解其含義的關鍵一步
  • 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組圖)
    這種凹穴圖案或單獨或成組出現,也往往與溝槽線條、方格棋盤狀、渦形、圓圈等圖案共同出現,從而組成一種符號象徵系統。不過這種凹穴圖案,並不僅僅是由於具茨山巖畫的發現而驀然闖入中國巖畫學者的視野,實際上從本世紀初以來,凹穴巖畫便一直是國際巖畫研究的一個熱點;此前在中國的福建、臺灣、廣東、遼寧以及江蘇等地也發現過數量眾多的凹穴巖畫。
  • 具茨山巖畫神秘莫測?也許是炎黃會盟萬國來朝的見證
    具茨山有上千幅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巖畫,這些圖案有的由凹穴組成,有的由刻畫紋組成,有的像圍棋棋盤,還有像河圖洛書的。這些圖案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專家們也是眾說紛紜。具茨巖畫今日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具茨山巖畫的來歷來解讀它的含義。
  • 具茨山巖畫:中華文明可考的源頭
    (圖2) (三)雙排凹穴 具茨山巖畫中,雙排凹穴有很多,凹穴的數目有明顯的規律,以雙排12個的居多,但它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組雙排凹穴與旁邊一個、兩個凹穴結合,又構成了各不相同的圖形。(圖7) (八)字符 在具茨山巖畫中,也偶見字符形巖畫。這類巖畫的周圍,也每每出現凹穴圖案。(圖8) (九)人物 這類巖畫在具茨山上僅發現一處,畫面由3個人形、1個網格和6個凹穴圖案組成。巖石北部有兩個小人,每個小人的雙腿分立,中間有一個菱形穴,剖面呈V字形。
  • 新鄭具茨山發現400年前崖刻 明朝萬曆年間遺蹟
    新鄭市具茨山巖畫勘查小組2月下旬在勘探神秘巖畫時,意外發現了兩處摩崖石刻。3月4日,記者和新鄭市有關專家深入具茨山探訪這兩處摩崖石刻時,又發現了3處摩崖石刻,其中一處字跡非常清晰。目前,新鄭市文物部門正在對具茨山上的摩崖石刻進行統計、確認,並制定保護措施。  「龍母潭」是萬曆年間遺蹟  黑龍潭位於具茨山西部,周圍有七乳峰、洛灘石、黃帝避暑宮等,常年泉水淙淙。
  • 具茨山「天書」印證大禹治水?
    3月3日,北京讀者陳先生向本報「報料」稱,他的朋友劉俊傑在河南省新鄭、新密、禹州交界處的具茨山拍照時發現了大量神秘的形如石刻地圖、石雕水利模型的遺蹟。而該地域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如果這些石刻屬實,「大禹治水」這一千古之謎是否將由神話傳說回到歷史事實?
  • 河南一荒僻山谷發現「神秘符號」,專家:五千年前的三峽工程
    中嶽嵩山有多條餘脈,其中一條是神秘的「具茨山」,具茨山位於河南新鄭西南15公裡開外,歷史非常悠久。《史記·黃帝本紀》記載,具茨山為遠古有熊氏的發祥地,而軒轅黃帝多次登具茨祭祀,後來具茨山成為黃帝臣子風后的封地,故而海拔千米的主峰至今仍為「風后頂」。
  • 神秘的桌子山巖畫群
    這些巖畫的內容多為形態各異的人面像、動物圖形、狩獵圖和符號等,為研究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的起源及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桌子山巖畫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巖畫的內容多為形態各異的人面像、動物圖形、狩獵圖和符號等,為研究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的起源及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桌子山巖畫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李學勤:講具茨山文化(一)
    我想這個全新的面貌很重要的是一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就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具茨山巖畫的發現。這個發現意義十分重大,我個人對這方面體驗不深,特別是我自己還沒有機會到具茨山考察,我希望能夠很快地去。 我想具茨山文化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因為他對三個問題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發現關係到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在這個問題上給我們帶來新的觸發。過去我們想像不到,我們的文明究竟是從遠古、從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怎麼進入了文明狀態?在這個問題上,這個發現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看法。
  • 專家考察河南青龍山巖畫:系新類型凹穴巖畫(圖)
    青龍山巖畫。 本報通訊員 牛明遠 攝  困擾學界和當地數年的舞鋼市青龍山巖畫的地位、類別等課題有了答案:國內10多位知名巖畫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青龍山巖畫是一種新類型的凹穴巖畫,可填補我國巖畫體系的空白。
  • 探古訪幽具茨山: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
    塵埃落定雖千載,古韻天書今猶在:探古訪幽具茨山文/百荷蹤影具茨山為嵩山餘脈,位於嵩山東麓的新密、新鄭、禹州交界處。我國原始社會晚期,距今約五千年前,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誕生於此。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新鄭城內有黃帝遺祠」。
  • 安徽發現疑似10000年以前的觀星臺,合肥棋盤山巖畫
    的巖畫,圖案與河南新鄭市具茨山聯排凹穴符號、河南舞鋼市青龍山巖畫聯排凹穴符號完全一致,並與非洲肯亞凹穴巖畫有著高度相似的共性。合肥棋盤山巖畫中的棋盤圖案也與具茨山巖畫、青龍山巖畫中的棋盤圖案形式相似。在距離飛來石約三百米的一塊巨石上,王艾石還發現三個散點式凹穴符號,兩個棋盤符號及三個疑似甲骨文的文字符號,凹穴與棋盤的製作工具和時期有著明顯區別。
  •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的巖刻畫(圖)
    2013年年底發表於《考古科學雜誌》的研究成果顯示,美國內華達州金字塔湖一帶的石頭上的巖刻畫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是北美洲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刻畫。這項發現被美國《考古學》雜誌評為2013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內華達州的這些巖畫並非首次發現,但學界之前並不清楚它們的具體年代,直到古生物氣象學家拉裡·本森和他的研究小組進行檢測,才得出結果。
  • 河南鴨河發現千餘處史前巖畫 有生殖崇拜圖騰
    南陽市鴨河工區周圍發現了大量巖畫,其與新鄭具茨山巖畫、方城巖畫一樣,都屬於「中原巖畫」。中原巖畫再添新丁,引起了世界巖畫專家的高度關注。巖畫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廣泛分布,在我國境內,具象的圖畫式巖畫有三大分布帶:東南人面像巖畫、北方草原動物巖畫和西南地區生活巖畫。本世紀初,在新鄭具茨山發現的凹穴式巖畫顛覆了世界巖畫界的原有認知,抽象的凹穴巖畫被專家認定為此前未經發現的全新巖畫體系。此後,凹穴巖畫在我省平頂山、駐馬店、方城縣也相繼被發現。自此,「中原巖畫」在中國巖畫學範疇內的獨特地位,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 遠古巖畫上的神秘符號
    第二看臺  考古學家發現,在一些洞穴中,有很多遠古人類創作的巖畫,這些巖畫宏偉瑰麗、栩栩如生。當面對如此壯麗的古代繪畫作品時,人類學家們在驚嘆之餘,往往從藝術的角度上分析遠古人類的聰明才智。但他們也注意到,在巖畫的畫面之間,還有著一些簡單的符號。
  • 甘肅發現國寶級巖畫群 內容為遊牧民族狩獵場景
    甘肅發現國寶級巖畫群 內容為遊牧民族狩獵場景 分布在肅北縣的數百幅巖畫保存完好,畫面內容反映了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見證遊牧民族生活和遊牧文化的「國寶」級文物遺蹟。  肅北分布巖刻畫40多處  據肅北縣文博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巖畫群分布在紅柳峽北溝近20米高的巖壁上,據初步統計,共有6組52個單體巖畫。這些巖畫鑿刻的內容大多是北山羊、野牛、鹿等動物及遊牧民族狩獵的場景。
  • 巖畫裡 他們刻下了神秘信息
    「巖畫」是一幅「三魚共頭」的圖案。它是古老的巖畫,還是近現代穴居洞內的人們所作,還需專家研究證實。不過,巖畫已在四川甘孜、阿壩、涼山以及川南等地屢有發現。它們或刻於蒼莽高原的巨石,或繪於擱置懸棺的絕壁,風格粗獷古樸、內容豐富多彩,年代從兩三千年前綿延至數百年前。這些古人生存活動與文化習俗留下的神秘信息,也成為四川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
  • 河南方城:放牛娃玩石子的窩窩,有待破解的「神秘天書」
    前幾天看到一篇關於介紹具茨山巖畫的文章,說在當地的巖石上發現刻著許多圓形的穴狀符號,其形成年代和含義一直是難解之謎,考古學家將這些神秘符號稱為具茨「天書」。突然就想起了兒時在老家放牛時,和同伴們在後山山頂上一塊光滑的石頭上玩石子的情景,這塊石頭上也有類似於具茨「天書」的神秘符號,於是決定國慶假期回老家一探究竟。
  • 盤點中國3大神秘巖畫,1幅與黃帝有關,1幅疑似夏朝文字
    巖畫是源自原始社會的石刻文化,是人類先祖在沒有文字的時代背景下,用古樸和象徵的手法對遠古生活的記述。相對於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巖畫更像是鮮活生動的遠古史書,是具有極高考古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3幅新石器時代的神秘巖畫,從中探索我們的華夏先祖的偉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