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河南省禹州、新鄭、新密三市交界的具茨山中,發現3000餘處巖畫、巖刻,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龐大的巖畫、巖刻群。經考古學家初步研究認為,具茨山巖畫、巖刻年代不晚於4000年,應該為夏禹前後乃至上古文明範疇。
【原始社會晚期的巖畫】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專家鄭傑祥在前往具茨山考察了部分石刻符號後說,具茨山在古文獻中提到較多,記載時間也較早,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佔揚,河南博物院史前考古專家、研究員張維華兩位專家對具茨山峽谷中的巖畫進行考察、論證,初步認定巖畫形成的年代為原始社會晚期,內容上不排除「象形文字」的可能性。
【上古留存下來的易圖】中國易學學會會長、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大鈞教授認為,其中的一些方形與圓形組合的圖案,有可能是上古留存下來的易圖。現在書本上的易圖,只是宋代以來才出現並衍化的,其根源據說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但缺乏相應的文獻和實物依據。具茨山這一神話之山出現這樣的符號,無疑有著巨大的認識價值。
【漢字之前的文字】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博士生導師、古文字專家王蘊智指出,我是專門收集早期文字符號的,但這些巖石上的符號與過去在陶器上發現的符號不同。根據這些照片上的符號特徵,我感覺像是人類早期的刻畫符號,也可能是漢字出現以前的早期刻字符號。
【中國最早的美術作品】著名巖畫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教授湯惠生認為,具茨山巖畫的發現,打破了學術界關於中原地區沒有巖畫的傳統認識。通過這些巖畫,我國邊遠地區早期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與性質,有可能與中原文化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具茨山的溝槽與凹穴圖案,有可能將我國的巖畫歷史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推動我們對舊石器時代巖畫藝術重新認識和定位。
【從巖畫解讀先民意識】鄭州學者史道祥在《殷都學刊》發表論文指出,中原巖畫的首次發現,折射出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走過的共同道路。中原巖畫的早早消失,說明這些人為的敬畏早已成了歷史的陳跡。中原居民在認識人類自身的力量以後,很快把自然神作為人類社會組織的附屬,這與中原政治的世俗屬性是分不開的。而巖畫集中且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人類文明時代的地平線上徘徊時間較長,自然神和宗教政治長期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
【符號天書印證大禹治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巍認為,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歷史資料,大禹治水確實是在我國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這一帶發生的。從所提供的發現神秘符號的地域來看,該地域與大禹治水時期所在地域相吻合。
【聚落遺址源於上古】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立新博士,對他們所看到的老山坪古代聚落遺址及刻畫符號作出了初步判斷。他們認為,老山坪所屬的具茨山,作為中原的核心地區,有很多關於黃帝的傳說和記載,而今山頂上發現這樣一些「不明」建築群,很可能是上古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值得深入研究。
【地圖起源前推幾千年】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高俊指出,具茨山的文化遺存是研究地圖起源的珍貴資料。這些圖案和第三代網際網路的核心技術((即網格技術)在原理上有許多暗合之處。揭開這些符號的神秘面紗,極有可能把地圖的起源前推幾千年。縣茨山文化應該是史前文明源頭的珍貴遺存,其中可能有著中國最早的地圖,但這只是具茨山內涵的一個方面。
【我國最早的星象記錄,為炎帝時期研究找到文物上直接證據】上古文化專家王大有先生指出,我對具茨山神秘符號研究了3年多,現在可以負責地說,具茨山的部分神秘符號代表的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和最早的星象記錄,這個意義非常重大。以前我國不少學者在研究三皇五帝文化時,理論性的多,證據較少。我通過對具茨山符號的研究,發現並證實這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三皇曆代天文觀測證據,並用符號代表文字記錄了下來,這是不可否認的考古證據。這一發現如能得到證實,那將對我國的上古歷史學和考古學有重大意義,為「三皇五帝」的炎帝時期的研究上找到了文物上的一個直接的證據。
【涉及古代數學、天文、歷譜】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牛夢琪《當代教育論壇》中撰文論述「六藝」教育的起源與發展,在談到數的起源時,引用了具茨山中的天文學發現並指出,古代數學內容十分廣泛,包含天文、歷譜等諸多方面,涉及多學科的知識。由此形成的河洛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厚重積澱。
【見證早期農業的起源】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松林在看到實物資料後認為,這些陶器製作於裴李崗文化時期,這些陶器從製作工藝和器物造型來看,已經比較成熟。當時人們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定居村落,過著較為安定的農耕生活。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具茨山當時的氣候、地貌以及古代農業的起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巖畫作為一種原始人類沒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具茨山巖畫是古人刻在巖石上的史書,記錄了文字之前的那段歷史,證實了中原人類歷史的深邃久遠。具茨山巖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原文化的一項空白,對於解讀中原史前文化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規模和密度可能是國內最大,其獨特的文化類型也是國內外巖畫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