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
文/民生周刊
高調做事
《論語·雍也》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太過質樸而無半點文雅,那麼為人就難免顯得粗魯。
而太過文雅卻無半點質樸,那麼為人又顯得些許虛偽。文一半,質一半,文雅與質直的程度剛好相等,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儒家的中庸思想在這句話中可見一斑。「中」指的是不走極端,「庸」指的是不唱高調。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這就是中庸之道。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子貢略有疑問:「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所以,在孔子看來,「過度聰明」與「不夠聰明」一樣不好。有些時候,「過度聰明」會把人引向歧途,而部分「不夠聰明」的人最終卻能修成正果。
孔融十歲的時候到當時名氣極大的李膺家做客。在當時,能到李膺家裡的人,或是才智出眾者,或者是他的親戚。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
進去後,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無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十歲便這般聰敏,長大後必定成就一番事業。
而現實並非如此,長大後的孔融不僅在帶兵打仗時屢戰屢敗,最終還因觸怒了曹操慘遭殺害。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龍頭蛇尾」的。
與孔融相反,曾國藩小的時候資質平平。
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曾國藩幼時讀書,短短300字的文章,背了3、4個小時還沒背下來。
有個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後偷竊,左等右等,實在忍無可忍,跳出來一字不落把文章背出來,問道:「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曾國藩如此做事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紮實實的死功夫,不留隱患,日積月累,便無人可以超越。
憑藉著其刻苦的學習和不服輸的精神,最終組建湘軍,鎮壓叛匪,成為了「中興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
從孔融和曾國藩的人生經歷來看,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以及儒家的中庸思想。
鑽牛角尖,一根筋,不開竅,只看到事情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這是走極端。而「極致」則是指在可能的條件下和範圍內,把事情做得最到位。
做事不走極端,一旦做事便要做到極致。這是一種「高調做事」的姿態。
低調做人
《論語》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子路問孔子說:「子行三軍,則誰與?」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將會和誰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可見,孔子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也傾向於那些小心、謹慎、低調的人。
其實,通過儒家經典我們不難發現,中庸之道一直提倡我們以一種較低的姿態去做人。正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總體來看,以一種高調的姿態去做事,以一種低調的姿態去做人,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三國許攸早先在袁紹帳下做幕僚,他也確實給袁紹出過很多好的建議。袁紹也很賞識他。因此許攸覺得自己本事超凡。後來,許攸憑藉著敏銳的眼光,又「另謀良主」地投靠了曹操。
當時愛才的曹操得知許攸前來投奔,喜出望外,曹操赤足相迎。
就官渡之戰的勝利來說,許攸確實功不可沒。後來跟隨曹操平定冀州,許攸也是功勞顯赫。曹操對他敬如上賓,很器重他。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面前,許攸開始表現出了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他對曹操直呼其名,口無遮攔當眾羞辱曹操及其將領,最終激怒了曹操。而他最終的命運,則是喪生於許褚的刀下。
「高調」為許攸引來了殺身之禍。
高調做事事方成,低調做人可保身。還是回到了那句話——「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就是最高明的中庸之道。
主播:蕙子
媒體人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