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妻後又自殺的天才詩人顧城,自己出軌還不讓妻子離婚

2020-09-10 遇見她他

原創作品丨請勿抄襲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代人》

相信這首詩大家都知道都聽過,甚至有很多人很喜歡。

顧城,這個名字,在詩歌文壇如雷貫耳。不僅因為他是為偉大的天才詩人,更因為他還是一個殺人犯。

無法想像一個與世隔絕的文弱詩人,居然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而後自殺,留下年幼的獨子,還有年邁的父母。


01.

顧城的天賦,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展露的。


1968年,顧工從北京被下放到山東的一個部隊農場。顧工是帶著全家去的,其中包括那一年才12歲的兒子顧城。顧城從小就不喜歡和人說話,家裡如果來了什麼客人,他就會立刻逃開。而當別的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他寧可一個人躲到樹下看螞蟻。自從跟著父親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後,顧城顯得更加孤僻。當地人說的方言他們聽不懂,他們也不願意接觸當地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父親其實成了顧城人生的重要引路人。一方面,也算是詩人的顧工,抓住一切機會培養自己兒子的文學興趣。在農閒時,父子倆對著田園風光,可以一首接一首地賦詩。而另一方面,顧工又決定不讓兒子和當地的孩子一起去上學,認為自己有一套教育方法能把顧城教育得更好。所以,當別的同齡孩子在學校裡開始初步感受群體和社交時,小顧城卻待在自己構建的孤獨城堡裡——他非常樂意。

顧城

13歲的顧城第一次正式發表了自己的詩歌——雖然在此之前,他其實已經寫過好多首頗具靈氣的詩,最早一首甚至寫於6歲,是姐姐顧鄉代筆的。

13歲顧城寫的那首詩,叫《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著,

幻想在破滅著;

幻想總把破滅寬恕,

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


在1974年全家返回北京後,顧工發現兒子顧城確實堪稱詩歌方面的天才。隨著顧城的詩作發表得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父親很為他驕傲,但也有憂慮,他發現顧城的詩歌了帶著濃重的孩子氣,以及完全脫離現實的想法,再加上兒子多年的孤僻性格,似乎總在擔心某一天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


02.

5年後,在命運的列車上,顧城遇到了他一見傾心的姑娘,謝燁

謝燁是個充滿陽光的姑娘,用顧城後來寫給她的情書描述就是:

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夢幻的魚群,鼻線和嘴角有一種金屬的光輝;

聽著你的聲音,穿過薄薄的世界走進你的聲音,你的目光,走著卻又不斷回到此刻。

顧城後來給謝燁寫了很多封情書,可想而知,一個天才詩人若將才華和激情都注入到情書的文字裡,在那個注重精神食糧的時代,哪個姑娘能抵擋住文藝青年的魅力和誘惑。

謝燁自然也是不行,她被顧城的文採折服,深深的崇拜著他,而顧城本身的憂鬱氣質以及天真的孩子氣也深深吸引著她,不能自拔,越陷越深。

但多次的接觸,謝燁的父母敏銳的察覺,顧城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障礙,而顧城為了得到謝燁,答應謝燁父母去上海的醫院檢查,然而醫生的診斷結果是,沒有疾病。

謝燁的父母也是高知分子,面對女兒的婚戀自由,父母也不好多加幹涉,只得由著這對年輕人愛的歡悅。

顧城和謝燁

兩個孩子一般心境的人相愛起來,自然呈現出愛情最純最美的樣子。

兩人婚後的感情好得簡直無法形容,「每天連買菜都是手牽手一起去的」。

而詩人舒婷也曾這樣回憶顧城夫婦婚後的生活:

「他們連一毛錢都沒有。有一次有人給他寄了一筆稿費,很多,一百五十塊。他就很開心,和謝燁兩個人手拉手穿過一個很大的公園,手拉手去存在銀行裡。可到下午就發現了,必須領十塊錢買白菜。然後又手拉手去領了十塊錢。第二天早晨,又發現他們的自行車胎破了,就跟謝燁手拉手,又去領了十塊錢。然後那個銀行的小姐就打趣他:你能不能把下午的十塊錢也一起領了。我覺得太好玩了!一百五十塊錢對他們就是巨款。然後我就開玩笑說他們:你們一直走路鞋破了,再去領十塊錢買雙鞋子。」

這對夫婦的共同好友文昕回憶起當時的謝燁:

「那時的謝燁是一個無比幸福快樂的妻子,她對人生充滿感激,因為她擁有一份令她沉醉的愛。她常說她和顧城的愛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她一直不停地向我們周圍的人講述她的快樂。她的感情真誠自然,感染了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深深感染了我,我那時把她和顧城的婚姻看成是崇高的理想。」

可惜有句古話,樂極生悲。事實證明,日後的顧城和謝燁也應驗了。


03.

1988年,是顧城和謝燁夫婦命運發生改變的一年。

在週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和講學之後,他們來到了紐西蘭的激流島,獲得了紐西蘭的技術移民資格,決定在此定居。這是一個面積達9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卻只有幾千人的島。但顧城第一眼就看上了這裡:「這是我12歲以來一直尋找的地方」。於是,他們在這個島上買下了一棟雖然頗大但很破舊的房子,養了幾百隻雞,開始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田園式生活。

顧城說他不想影響母語寫作的水平,所以拒絕學習英語。而謝燁只能一個人學英語、學開車,在外面打工,在家裡養雞、洗衣、燒飯,以便能讓顧城專心畫畫和寫作。儘管顧城始終表現得像一個孩子,但謝燁除了有時感到疲憊之外,並沒有過什麼其他想法。

從他們在上海的婚姻生活開始,顧城就極度的依賴謝燁,這種過度依賴並沒有讓謝燁預感到日後的不便和痛苦,相反當時她也很享受顧城對自己的極端依賴。

顧城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或者說,他認為做這些事是毫無必要的。所以顧城的衣食住行和生活起居,都由謝燁打理照顧。但與此同時,因為依賴,所以顧城又對謝燁有極強的控制欲。

比如儘管一日三餐都由謝燁負責,但顧城不希望謝燁把飯菜分開做,要實行「一鍋煮」,因為這能節約火。甚至在顧城寫作的時候,他都要求謝燁不能離開他的視線範圍,因為他希望「一抬頭就能看見她的笑臉」。

對於這一切,謝燁都接受,因為她也深愛並且仰慕顧城。她服從顧城的要求,辭去了工作,也不再進修,慢慢從一個同樣有追求、有想法的文學青年,變成了顧城背後的那個女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保姆。


04.

可是兒子「小木耳」的到來,打破了原有的一切平靜和美好。

只能說他們兩人對現實還沒有真正的了解,或者說他們對彼此,自己對自己,都沒有認清真相。

在這段婚姻中,顧城不但一直沒有長大,還因為謝燁無微不至老母親似的照顧,變得更加的孩子氣,也更加的自私和任性。而謝燁可能以為兒子的降生會催化顧城的成長,可惜顧城根本沒有父親這個身份概念。

顧城和兒子

顧城對於兒子的降生很排斥,他不喜歡兒子,更樂意要個女兒。他似乎沉浸在一種性別差異的好處中,幻想自己能擁有一個「女兒國」,周圍都是女性,就他一個男性,眾星拱月的感覺,他是很享受的。

謝燁開始經歷喪偶式婚姻,在友人鍾文來看望時,謝燁也曾倒苦水,但鍾文一個外人看的卻很通透,他勸謝燁,「你當初嫁給他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他是個孩子,生理會長大,但心理永遠不會,所以才能寫詩。」

是呀,顧城是個天才,猶如神造的送給人間的禮物。他之所以能寫出那麼多驚為天人的佳作,就是因為他不是平常人,也註定不能像平常人一樣生活。愛他,跟他在一起,就要付出超於常人的代價。

可謝燁終究是個凡人,她白天要出門打工掙錢,孩子在家顧城也不管不問,只管自己的創作,最後無奈之下,她只得將孩子寄養在別人家,每天忍受著錐心的疼痛。

可能謝燁還對顧城抱有希望,也可能她已經對顧城不抱任何希望。

她就是像機器像行屍走肉一般的,日復一日的過著這種生活。

可災難還不止於此。


05.

在這段喪偶式婚姻裡,顧城還不顧一切的出軌了一個中國女人,李英。

1986年夏,北京作協在昌平舉行了一個關於新詩的研討會,顧城夫婦應邀參加。在那裡,他們第一次見到了李英——作為參加社會實踐的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大四學生,被指導老師謝冕帶到了會議上。

李英對顧城的崇拜由來已久,對於顧城和妻子以前美如童話的愛情故事,她也十分嚮往,還會感動的流淚。但仰慕終成愛慕,很快超出了「好友」的界限。

顧城、謝燁和李英

1987年5月,顧城和謝燁收到了德國明斯特「國際詩歌節」的邀請,準備去歐洲做一次巡訪。在夫婦倆要離開的前一晚,李英當著謝燁的面,哭著向顧城表白,傾訴自己對他的愛慕。

不知謝燁是出於對顧城的愛,還是那時已經萌生退出的想法,她竟然接受了這段三人關係。

這種至今讓人無法理解的生活方式,謝燁一開始卻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在家裡,李英洗澡時,指定要顧城送毛巾,顧城不好意思,謝燁還說:「人家叫你去,你就去呀!」在這個三人世界裡,李英自比林黛玉,謝燁則是薛寶釵,而顧城,自然是賈寶玉。

謝燁原本還算可以接受這種局面,直到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她發現不對了。從靈魂到肉體,顧城都開始真正痴迷李英了,當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可能要被人搶走了,她可能馬上就要失去他了,於是趕緊懸崖勒馬。

可是已經為時已晚。李英走後,顧城精神開始崩潰。顧城開始四處打聽李英的消息,後來終於打聽到了,卻給他帶來更大的折磨——李英嫁給了一個大她20多歲的英國移民。這是讓顧城完全無法接受的現實。

在丈夫精神萎靡的時候,謝燁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她建議顧城寫一本回憶錄似的小說,記錄他、李英和自己的故事。謝燁的初衷,是希望顧城能夠從萎靡中振作起來,並且通過這本小說的寫作,體會到她作為妻子一路走來的辛苦,以及認識到李英只是一個後來的「第三者」。

但這本後來取名為《英兒》的小說,卻成了顧城懷念李英的最大寄託,他花了很大的筆墨來回憶對李英的感情,對那些纏綿的場景也毫不避諱。顧城不會用電腦,整本小說,是謝燁幫忙用電腦打出來的——那些丈夫瘋狂依戀另外一名女子的文字,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在鍵盤上,也敲打在謝燁的心裡。

《英兒》的作者署名「雷米」,是顧城給謝燁起的筆名,因為顧城說:「雷為神,詩為靈」,而謝燁就是他的「詩歌之神」。

顧城藉助《英兒》慢慢恢復的過程,恰是謝燁加重傷害的過程。因為沉溺於自己的傷悲,顧城沒有注意妻子謝燁的心路歷程。

李英的出現和離去,徹底左右了他們的命運之船,也徹底將他們帶入了一條不歸的航路。


06.

幫顧城整理發表《英兒》,慢慢將謝燁心底留存對顧城多年的感情和責任消耗殆盡。她可能已經不想再跟眼前的這個巨嬰糾纏,她太累也太痛,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小木耳」等著她好好照顧,既然在丈夫和兒子之間只能選擇一個,她還是決定選擇兒子。

她開始計劃跟顧城協商離婚,並準備自己新的生活,還遇到了非常不錯的追求者大魚。大魚是謝燁隨顧城在德國訪問期間認識的,是已經獲得德國國籍的中國流體力學博士。在大魚身上,謝燁感受到了顧城不具備的東西:懂生活,有情趣。並且兩人在一起時,總是大魚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不需要謝燁操心。

在一段疲憊的愛情長跑中,一方始終沒有下定決心離開,往往可能是因為之前沒有(或沒打算)遇見更好的人。

眼看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誰知這不過是死神的騙局罷了。

顧城剛經歷過失去英子,無法面對失去謝燁的失控局面,事實上他確實也離不開謝燁,他想不做任何改變的失去謝燁,那基本等同於自殺。

在謝燁提出離婚後,他便實施了家暴,他死死掐住謝燁的脖子,險些要了謝燁的命。

鄰居報警,警察判定顧城有暴力傾向,要關押三個月,可是謝燁卻死活不肯籤字,可能是一夜夫妻百日恩吧,也或許是出於母性的不忍。

可謝燁的不忍心,再次將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她已經離深淵幾步之遙,卻仍不自知。


07.

10月8日那天,大魚登上飛往紐西蘭的飛機時,還和謝燁有過溝通,等他下飛機的時候,卻已經無法聯繫謝燁了。

而這場悲劇,是由顧城的姐姐顧鄉事後回憶的。

1993年10月8日下午,紐西蘭奧克蘭市的激流島。

顧鄉看到弟弟忽然走進了屋子,走到盥洗臺旁洗手。顧鄉忽然覺得不太對勁。弟弟洗完手後,轉身又向門口走去,隨後說了一句話:「我現在去死,你別攔著我。」顧鄉大吃一驚,連忙問弟弟怎麼了。弟弟回答:「我把謝燁給打了。」

顧鄉頓時覺得天旋地轉。她奔出屋子,很快在屋外的草叢裡找到了躺在那裡的謝燁,滿臉是血。而當她想起去找弟弟時,發現他已經上吊自殺了——用的是晾衣服的銅芯塑皮繩子。

其實,顧鄉當時發現謝燁的時候,她還有呼吸。謝燁的傷在右邊額角,不清楚是怎樣受的傷。謝燁在被直升機送去醫院不久後重傷不治。

而顧城自殺前,留有四封遺書:

第一封推測是原本寫給父母的家信,但後來臨時加了個「姐」字,成了遺書。信中聲明房子歸兒子小木耳,稿費和《英兒》書稿拍賣的錢給父母,其他書稿都歸姐姐。

第二封單獨寫給母親,開頭就是一句:「今天我過不得了,燁要跟別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媽媽,我沒法忍了,對不起。」

第三封單獨寫給姐姐顧鄉,叮囑姐姐要幫媽媽把自己的後事辦好,並指出「我是受不了了,他們得寸進尺」。

第四封,顧城選擇寫給自己當初並不歡迎來到世間的兒子小木耳,也叫「三木」(Sam),在信中的最後一句,顧城寫道:「三木,我只有死了。願你別太像我。爸爸顧城。」


顧城和謝燁,一個多麼諷刺的愛情故事呀。

相關焦點

  • 殺妻後又自殺的天才詩人顧城,自己愛上別人還不讓妻子離婚
    無法想像一個與世隔絕的文弱詩人,居然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殺妻的手段還極其殘忍:用斧頭砍死!而後自殺,留下年幼的獨子,還有年邁的父母。今天,顧城殺妻案事發生了27年後,人們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度依舊未減。顧城對於兒子的降生很排斥,他不喜歡兒子,更樂意要個女兒。可災難還不止於此。在這段婚姻裡,顧城還不顧一切的出軌了一個中國女人,李英。
  • 英兒:天才詩人顧城「激流島殺妻自殺」事件的罪魁禍首?
    」——顧城《遠和近》相信只有少數人不知道顧城這個詩人。他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寫過很多流傳至今的作品,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然而,我們今天不講顧城,講一個和他關係非常密切的人——李英。而當時的主編就是劉湛秋,他是一個詩人和詩歌理論研究者。英兒在和顧城在一起之前,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過了。那時候劉湛秋是有妻子的,但是英兒不顧世俗道德,依然和劉湛秋走到了一起。英兒特別希望劉湛秋能夠離婚,然後和自己在一起。因為她和劉湛秋是以情人的名義在一起的,說白了,她就是第三者。
  • 26年前,詩人顧城殺妻後自殺,留下獨子木耳,現狀如何?
    中國朦朧派詩人的代表顧城,在最受歡迎的時候選擇隱退,一家三口生活在紐西蘭的一個孤島上。可是當他的妻子愛上別人以後,顧城受不了這個打擊,在殺死他妻子以後選擇自殺,只留下一個五歲的孩子。那麼他的獨子木耳過得怎麼樣?他有知道自己父親的故事嗎?
  • 26年前,詩人顧城殺妻後自殺,留下獨子木耳,現狀如何?
    中國朦朧派詩人的代表顧城,在最受歡迎的時候選擇隱退,一家三口生活在紐西蘭的一個孤島上。可是當他的妻子愛上別人以後,顧城受不了這個打擊,在殺死他妻子以後選擇自殺,只留下一個五歲的孩子。那麼他的獨子木耳過的怎麼樣?他有知道自己父親的故事嗎?朦朧詩的代表顧城顧城出生在1956年的北京,他的父親是大詩人顧工,所以從小他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 顧城是天才還是瘋子?還原顧城殺妻自縊的真相
    殺妻自縊作為朦朧詩的引領者,顧城確實為中國文壇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但是,1993年,年僅37歲的詩人顧城竟然舉斧劈死了結髮妻子謝燁後上吊自殺。顧城殺妻自殺案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無數人瞠目結舌、扼腕嘆息:詩人顧城到底是天才,還是瘋子?
  • 純真面孔的詩人顧城,出軌小三還三人同居,最後殺妻上吊
    這句眾人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顧城,一個自稱「長不大的孩子」的浪漫詩人,與舒婷、北島、海子齊名,所有生活中常見的意向到了他筆下便仿佛生出花來,充滿了美感。「我要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熟悉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在大眾眼中的印象,就是一個常年喜歡戴帽子,心裡充滿純真的大孩子。他人畜無害的面孔和細膩的筆觸,讓誰也想不到他會做出「出軌」「殺妻」這種事。
  • 明目張胆出軌,砍死妻子後自縊,天才詩人顧城的多面人生
    「與妻謝燁衝突致其受傷倒地,顧城遂自縊,謝燁後不治。」這樣一個日常衝突偶然事故,怕是不知情的人讀起來還以為顧城是因夫妻衝突而衝動自縊,只會感嘆年輕童話詩人的隕落,卻沒有人知道謝燁在被自己丈夫亂砍時的恐懼與悽涼。後來顧城的朋友,女詩人舒婷更在財新《新世紀》上發表一篇《燈光轉暗,你在何方》,文章結尾裡就提到:「結局永遠無法挽回,無法遺忘,只有謝燁有權寬恕。我深信,她已經寬恕過了。」
  • 逼迫妻子流產、出軌、殺妻後自縊,顧城的悲劇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殺妻後自縊提起顧城的名字,很多人都已經聽說過,他是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稱為「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但是提及顧城的時候,大家所記住的,並不是顧城較高的文學修養,而是顧城殺妻後自縊的事件。1993年10月8日,顧城用斧頭將妻子砍傷致死,隨後在一棵大樹下自縊身亡。
  • 天才詩人顧城:斧頭殺妻,三人同居,混亂生活中的殘暴與荒誕
    文革結束後,顧城第一次在雜誌上發表了自己寫的詩,一時間引起了轟動,從此成為了朦朧派的代表詩人。儘管顧城依舊像以前一樣孤僻內向,但他的事業向前進了巨大的一步,對於他而言這毫無疑問是幸運的,由於有了社會上廣泛的關注,他也比原來稍微開朗了一些,更是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他開始渴望接觸外面的世界,讓自己在更廣闊的天空下翱翔。
  • 26年前,一位著名詩人殺妻後自殺!他留下的詩句被人當作微信籤名
    26年前,一位著名詩人殺妻後自殺!他留下的詩句被人當作微信籤名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句詩,甚至當做自己的微信籤名。但你知道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我們今天聊的這位~~
  • 顧城:從天才詩人到殺人犯的沒落,是誰折斷了天使的翅膀?
    在我心裡,他是為詩而生,他是當之無愧的天才詩人。(三)殺妻兇手的顧城然而就是這樣全身都散發著詩歌氣息的詩人卻成了殺死妻子的兇手。謝燁,是他的妻子。北京到上海的火車上,謝燁讓拘謹的顧城一見傾心。那會的顧城就如同現在的明星一樣,走到哪裡都有鐵桿粉絲,到處都是鮮花掌聲。明星的光環讓母親忽略了對人性的預判。父母的阻礙不在,有情人也終成眷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話是對的。婚後的謝燁才發現,顧城特別偏激,動不動就鬧自殺。顧城從小喜歡獨處,結婚後依然如故。
  • 顧城:殺掉妻子,然後自殺,卻是一個傑出的浪漫詩人
    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每個人的成就都離不開一個背後的女人,顧城也不例外。那時候他與謝燁在火車上相遇,並追求她,相戀結婚,那幾年裡顧城的詩很有亮點,很成熟,寫出了很多著名的詩歌,如果說,顧城是基點,那麼謝燁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顆星。說是一顆星,是因為它閃耀明亮,還因為它轉瞬即逝。
  • 到底是什麼心理讓詩人顧城殺妻自盡?
    這是顧城的經典名句。很多人非常喜愛這句詩。這句詩有很深的意境。黑夜暗喻現實的殘酷,黑色的眼睛,是亞洲人的特徵,而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陰暗處都需要光明!從這句詩也看出顧城經歷了許多不如意生活的磨練,而事實也證明,最終他殺了自己的妻子並自盡!為什麼?
  • 詩人顧城26年前殺妻後自殺,他唯一的兒子木耳現狀如何?
    真正讓他成名的是那首《無名花》,這首詩一經發表就在詩壇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議,從而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成為家喻戶曉的童話詩人。從那時起,他開始了他輝煌的成就。在著名的歲月裡,他四處講學,參加各種座談會、作家協會等。不久後,顧城定居紐西蘭,加入紐西蘭國籍。
  • 大詩人顧城殘忍殺妻,21年後,當事人留下一句遺囑到底說啥
    不知道大家了解過顧城的故事嗎?作為詩人的他,其實是一個喜怒無常,還出軌的男人,並且因為情人的背叛而殺害妻子,最後因為絕望而自殺的男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下,一代詩人顧城,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殺害妻子,他的動機是什麼呢?
  • 詩人顧城在紐西蘭實現三人愛情,情人妻子相繼離開他憤而殺妻!
    」1979年,年僅23歲的顧城因為這首《一代人》的詩,在詩壇名聲鵲起,成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但是現實中的顧城並沒有用他的眼睛尋找光明,他的雙眼被他自私、幼稚的思維蒙蔽,他殘忍地用斧頭砍死自己的妻子,然後上吊自殺。
  • 顧城:渴望妻子與情人和平共處,最後殺死妻子後自殺
    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顧城17歲開始進行寫作,1988年開始隱居紐西蘭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天才的偏執顧城的父親為顧工是一位詩人,他自小便受到父親的影響與文化薰陶,不愛湊熱鬧,經常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喜歡對著雞鴨或者牆壁講故事,在大家眼裡是個十分內向的小男孩。
  • 悲劇「巨嬰」詩人!警方要依法將顧城移送精神病院,妻子拒絕籤字
    但如此天才的詩人,卻終究沒把控好自己的人生命運。1993年10月8日,詩人顧城在紐西蘭懷希基島(又名激流島)一個只有兩千人的小島上,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一個天才的詩人,最終竟以這種方式辭別了人世。
  • 詩人顧城,27年前殺妻後選擇自殺,留下獨子木耳,近況如何?
    或許還有人記得上個世紀,詩人顧城27年前殺妻後選擇自殺的事情。他倆本是一對生活幸福家庭和美的夫妻,不過看似美滿的婚姻也暗藏危機。很多人也知曉顧城還有一個情人英兒,悲劇的產生和這複雜的感情糾葛分不開。或許顧城也曾覺得自己可以坐享齊人之福,卻沒有料到自己的妻子和情人都移情別戀,讓他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 激流島殺妻後自殺的童話詩人——上帝與魔鬼的結合體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這句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詩句來自詩人顧城的《一代人》,這是他早期的一些詩,但大多是片段句子,記錄對紛亂社會生活的反應。顧城原籍上海,出生在北京,1969年隨父親顧工下放山東農村,1974年回到北京,80年代以後生活在紐西蘭等國。他有很多的著名詩集,如《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等等,他是天才的詩人,是朦朧詩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