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詩人顧城,你一定想起了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的一生也正如這句詩一樣,一生追尋光明,卻終究無枝可棲。
青年顧城
在詩歌裡,顧城是美好的童話詩人,他的詩歌帶著童心,空靈純淨,想像奇特,意境優美。但在生活中,他卻任性如一個被嬌慣壞的熊孩子,性格怪異,不近人情,隨心所欲,親手拆散了自己的家。尤其是顧城和自己妻子謝燁的愛情悲劇,更是令人唏噓。
謝燁顧城夫婦
1979年的夏天,23歲的顧城和謝燁在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相遇,座位相鄰。本應該是成為顧城「永生的幻覺」的謝燁,卻還是被顧城「強求&34;我無法再和他生活下去,故而天知道會怎麼樣。因他不容木耳,我定要和木耳在一起。打算九月初經美國回紐西蘭,我決定10月底離開他,這是我和他都明白的。我是想要木耳生活自由,在這方面他太可怕了。三月就想回去了,可是他要死的樣子,我真憐惜他,說是陪陪他。現在如果我要死,他一點也不會動心的。"
顧城和謝燁之間的關係已經變得越來越緊張了。因謝燁已然決定離婚,和大魚遠走高飛了,而顧城又怎麼能夠容忍。
顧城
終於,在1993年10月,距離謝燁給自己父親寫信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顧城把斧頭揮向了自己的妻子。
心愛的情人離開本就使他難受至極了,現在這個一向對他言聽計的貼身保姆也要離開,這怎麼可以,他感覺到自己的世界崩潰了,既然自己都已經被世界拋棄了,那即便是死,也不會讓謝燁離開他的。
這個自私又偏執的男人,即便是在自己的遺書裡,也從來沒有覺得是自己的過錯,他把婚姻裡的錯誤都推到了謝燁身上,毫不遮掩的指責並痛斥謝燁。他認為
是謝燁,想要他死
是謝燁,毀滅他的生活
是謝燁,背叛了他
他把自己塑造成了完美受害人的形象,即便他把謝燁殺了,在姐姐顧鄉去了之後,還淡然的說道:「我把謝燁打了」,「我現在去死,你別攔著我」,隨即自己上吊自縊了。
顧城與木耳
而這時五歲的小木耳還不知道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孤兒。
誠然,顧城在詩歌的王國裡是一個國王,他滿身才氣天下皆知,運詞用句信手拈來,但一個人有才就能代表他的全部嗎?當有才無德而不自知的時候,私慾就會無限膨脹,而他身邊的人,必然會成為他施加苦難的承受者。
更令人氣憤的是,世人會繼續追捧完美的國王形象,並且還試圖掩蓋他殘暴的罪行,不願意去承認他的缺陷。
2013年10月8日,是顧城二十周年亡祭,媒體和顧城生前好友紛紛發表文章表示懷念,而為了塑造一個完美的童話詩人,刻意把顧城舉起斧子砍向妻子的暴力場面模糊描述成「與妻謝燁衝突致其受傷倒地,顧城遂自縊,謝燁後不治。」這樣一個日常衝突偶然事故,怕是不知情的人讀起來還以為顧城是因夫妻衝突而衝動自縊,只會感嘆年輕童話詩人的隕落,卻沒有人知道謝燁在被自己丈夫亂砍時的恐懼與悽涼。
後來顧城的朋友,女詩人舒婷更在財新《新世紀》上發表一篇《燈光轉暗,你在何方》,文章結尾裡就提到:「結局永遠無法挽回,無法遺忘,只有謝燁有權寬恕。我深信,她已經寬恕過了。」這樣的說法未免太過好笑,既然都說了只有謝燁才有權寬恕,那麼殺人者的朋友又怎麼知道她已經寬恕過了呢?
俗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如果真要讓人出來寬恕的話,也應該是受害者最親的人。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謝燁的家人釋懷了嗎?可曾說過原諒的話語?
小木耳至今還漂泊在外,不知道父母死亡真相,等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天,他是否會寬恕自己的父親我們也尚未可知。
這並不是說顧城不能被寬恕,而是不應該被外人來寬恕,我們只不過是這場悲劇的旁觀者,站在歷史的邊緣去冰冷的審視,又有什麼資格去談寬恕和原諒呢?
當然,婚姻的支離破碎也不光是顧城一個人的過程,顧城最後越發瘋狂偏執,離不開身邊的人對他無限的縱容。那麼原本天真的童話詩人到底又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癲狂的深淵的呢?
顧城
1956年,一個詩人之家響起了嬰兒的啼哭聲,顧城來到了這個世界,在自己的詩人父親顧工的良好教育和文化薰陶下,顧城從小就天資聰穎出類拔萃,五歲就開始寫詩了。但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湊熱鬧,總是一個人躲在一邊看書或者看螞蟻,沉浸在自己童話王國中。
顧城小時候作的詩
顧城從小博覽群書並過目不忘,小時候有朋友受欺負了,為了安慰他,小顧城還給朋友們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且得到了」故事(顧事)「的稱號,而小顧城不願意被很多人包圍打擾,只好尋求姐姐做他唯一聽眾,有時候姐姐不在,他也自顧自的對著牆壁講,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顧城小時候寫的詩
17歲的時候顧城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後來他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他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因為詩歌內容以童稚見長,又被譽為「童話詩人」。
一時間,顧城紅遍中國,家喻戶曉。
早年成名使得顧城越發相信自己的童話世界,也越發沉浸在自己的童話王國裡,而極度自我的性格種子也漸漸萌芽生長。
這個時候他的自我還是以自己為自我,沒有傷害到別人,只要別人不去打擾他就好,這個時候的他,還是那個天真不諳世事的小孩。
後來他遇到了謝燁,對謝燁展開了瘋狂的追求,謝燁家人不同意,便不管不顧的強行撒潑耍賴,最後相當於逼得人家同意。
對於這些事情顧城的家人們一直持放縱態度,甚至在顧城殺妻之後,顧家人從來沒有去看過謝燁的父母,連一句抱歉也沒有,後來甚至還試圖把悲劇緣由甩到謝燁身上,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顧城,真能分清是與非嗎?
顧城
和謝燁結婚後,謝燁把又顧城當作一個任性的小孩看待,並且不斷縱容他怪癖的性格,於是他越來越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極端個人主義,以至於最後丟掉道德的底線,剝奪了謝燁的生命。
顧城太順了,順利得他心中瘋狂生長的野蠻小孩都沒有受到一點挫折,在詩歌上,他才華橫溢,一帆風順,在生活中,家人都順著他,妻子全心全意照顧他,完全聽從他的安排。想不上班就辭職了,想過田園生活就去激流島,反正總有人會為他的天真想法兜底買單。
他是個好詩人,卻並不是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因為沒人教他成長。
他曾說他到了一種「無我」的境界,可是謝燁的離開,又把他拉回他最不願意面對的生硬的現實,他開始不得不從自己的童話王國美夢中醒來,發覺僅憑自己完全無力對抗生活。
於是他選擇了玉石俱焚,就算他自己活不下去了,也要把謝燁帶走。
顧城的意識是多面複雜的,一方面他想永遠沉浸自己的世界,永葆孩童般的純真,做個長不大的孩子;另一方面,他又擁有大人的力量,這是非常可怕的。
顯而易見,他只想做一個任性的小孩,從奉獻者身上去肆意的攫取他想要的東西,而一旦讓他變成奉獻者,他就會開始抓狂,開始暴怒。
在他的身上,同時具備了小孩的純真與貪慾,並且這種貪慾隨著年歲的激增而越發膨脹,又因力量的增強而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威脅,再加上沒有得到及時調整,最後才釀成了一場人間慘劇。
顧城
不論是「童話詩人」顧城,還是「殺人者」顧城,我們都要坦然的接受,不能只側重的看一方,不能說因為他才華蓋世就刻意遮蓋掉他的缺陷,承認天才的不完美,比刻意的打造完美天才更重要。
顧城終究沒能找到他的光明,而是親手把自己和曾經最愛他的人葬送在了黑暗裡。
現在桑木耳已經長大,卻對中文一竅不通,顧家人刻意的不讓他接觸詩歌,也沒有告訴他父母死亡的真相,他也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外公外婆,甚至他還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到底有多麼愛他。
謝燁《你是小木耳》片段
也許等哪一天,他慢慢熟悉中文後,讀懂謝燁留給他遺言,能夠聽到遙遠的溫柔的呼喚——小木耳,那是幼童時熟悉的聲音,知道媽媽想要帶他回家,回到燈影溼潤的江南水鄉。
謝燁《你是小木耳》片段
也許哪一天,他也能夠讀懂顧城給他寫的詩,明白父親曾經也只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需要他帶他回家。
顧城寫給小木耳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