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久公路建設指揮部總工蔡軍(前左七)、項目經理高源(前右七)、項目書記王少華(左四)同項目部職工慶祝那爾洞隧道左線順利到達分界線。
藏族同胞向項目書記王少華贈送哈達。
花久10標項目職工奮戰雪域高原。
風雪中的花久10標項目部。
有這樣一支探險隊,他們敢在「生命禁區」詮釋自然高度與價值厚度的完美統一;有這樣一群築路者,他們願以精品工程為風景如畫的雪域高原添一份新的美麗。他們就是來自中國鐵建十八局集團三公司花久公路10標的建設者。
揮戈高原築天路
7月的青海果洛,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如鵝黃初綻美得晃眼。
兩年前的同一個季節,花久公路10標上馬,項目經理高源帶著幾名探路先鋒從西寧驅車西進,從西寧到果洛,600公裡,14個小時的車程,在親身感受寒冷、缺氧、大風、低壓的高原氣候特點後,他們沒有被惡劣環境嚇到,反而被這裡沒有PM2.5的空氣和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所吸引,更加堅定了前進的步伐,決定在這裡紮下根,幹出一番事業。
三公司承建的花久公路10標線路全長3.8公裡,是青海省「三縱四橫十聯」骨架公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路基土石方26萬立方米;3座小橋、4道涵洞;一座那爾洞隧道,左右線共計3635米。項目建成後,將結束青海省果洛州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對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加強民族團結等具有重要作用。
該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近4000米,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3.7攝氏度,凍土最大深度為2.46米。高海拔、大風、超低溫、暴風雪構成了這裡的神秘面紗,高原築路註定了艱難百倍,參建者們不僅要經受住低溫缺氧、乾燥大風、強紫外線的生存考驗,還要依靠超強的耐力與堅定的意志,日夜奮戰在施工一線。
「必須拿下並幹好這個項目,這是公司能否在青海省建築市場站穩腳跟、開疆拓土的基石。」 三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楊利全,黨委書記馬偉峰在項目開始就做了定位,要求全體職工以不畏艱險、永爭第一的精神奮戰高原,在花久公路創信譽、鑄精品。
目標已定,勇前行。項目經理高源、項目書記王少華、總工高海亮、常務副經理宋圭成、工會主席唐良濤等人組成的項目班子,帶領40餘名職工揮戈高原、踏冰臥雪,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鬥志、海拔高鬥志更高」的精神風貌,開啟了「奮戰高原築天路」的新徵程。
躍馬雪域鑄精品
幹工程如烹飪,工期、安全、質量、效益每樣材料都不能少,而且要掌握好火候,控制好數量,處理好搭配,這樣才能「色香味俱全」。這是花久10標項目班子的共識。
萬事開頭難。上場之初,施工現場各種建設物資嚴重匱乏,交通不便;項目部職工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給工作開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為扭轉局面,項目部一方面請求公司抽調業務骨幹支援,深入了解當地環境、風俗;另一方面主動邀請業主、監理單位前來指導。在各方的努力下,項目部施工生產迅速步入正軌,並在全線40家標段中創造了首先進洞、首先仰拱施工、首先二襯施工、首先水溝電纜槽施工等多項第一,贏得了工程建設的「開門紅」。
花久公路10標項目嚴把工期,項目部領導班子以身作則,項目經理、書記、總工、副經理分片負責,各業務部室主動做好各項工作對接,確保各項工作不留死角。同時,項目部充分發揮「經濟槓桿」作用,加大各施工隊的考核獎懲力度,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對施工隊獎優罰劣、重獎重罰,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機械設備利用率也大大提高。2015年7月24日,那爾洞隧道左線順利達到分界線,標誌著該隧道左右線主體工程比計劃工期提前一年完成。項目部40餘名參建者向公司4000餘名職工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幹一項工程,鑄一個精品,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場」,是項目經理高源常說的一句話。為此,他要求施工隊嚴格落實標準化施工的各項要求,堅持項目領導施工現場帶班巡查制度,強化施工過程安全、質量、進度的管控力度,確保工程有序推進。針對那爾洞隧道出口不同地段的地質條件,分別採取地表注漿、斷層破碎帶周邊帷幕注漿、光面爆破施工、三臺階七步開挖法等一系列施工「組合拳」,確保了工程安全、有序推進,也使隧道施工成為全線觀摩的亮點。
付出總會有回報。青海省交通運輸廳、花久公路建設指揮部多次來沿線檢查,花久10標被指定為定點「迎檢單位」、「免檢單位」。項目部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獲得青海公路建設信譽評價AA級,在業主信譽評價和「五比一創」施工競賽中多次獲得第一名,施工進度、安全質量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彰顯風範樹豐碑
比平原更高的是高原,比高原更高的,是鐵建人堅守築路的精神豐碑。
家是精神的港灣,有家的地方才有愛,才有力量。項目部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雪域高原上建起溫馨的家。他們全面踐行公司「誠信、責任、執行、創新、管理、和諧」十二字文化,持續推進企業文化落地。上場之初,項目部把建家建線與施工生產融為一體,按照「因地制宜上檔次、突出特色上水平」的原則,一次性投入建成舒適、優美的溫馨家園,職工宿舍、食堂、衛生間、浴室、籃球場、文體娛樂室等一應俱全,室外彩旗、宣傳欄及工地標牌、操作規程醒目規範。項目部每年為職工安排一次體檢,並建立了醫務室,聘請了專業醫務人員,保證職工患病時能得到及時救治。
有小家,還要有大家。作為國字號鐵軍,項目部主動為6戶牧民接通電源,一舉改變他們「無照明」的歷史;為困難牧民家庭送油送菜,親切慰問;捐資5萬元為當地的藏族小學改善教學條件,為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帶去溫暖……親人般的關愛拉近了與藏族同胞的距離,他們萬分感動,親自送來了潔白的哈達。
一面旗幟飄揚,是坐標;千面旗幟招展,是力量。項目經理高源自項目上場以來兩年沒有回過家,他總愛說自己的名字與雪域高原有不解之緣,由於常年受高原紫外線的輻射,他臉色黝黑,看起來和土生土長的藏民沒有什麼兩樣。像所有長年奮戰在一線的鐵建人一樣,對於工作,他投入了太多太多;對於家庭,他付出得太少太少。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其實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也時常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7月24日隧道達到分界線的那一刻,他迫不及待地給妻子打了電話,聽到電話那端兒子稚嫩聲音的那一刻,他欣慰地笑了。還有每次後半夜醒來總是條件反射式地想到施工現場的項目書記王少華,憨厚低調、一絲不苟、臉上留下兩抹「高原紅」的項目總工高海亮,十多名堅守崗位、激情高昂的「鐵二代」等等,他們就像一顆顆火苗,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團熊熊燃燒、頂風抗雪的紅色火焰,在白雪皚皚的青海高原屹立不倒、照亮天地……
如今,項目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但是這群奮戰高原的鐵建英雄並沒有放棄前進的腳步,他們正在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積極開拓市場,力爭以幹促攬,實現滾動發展,做「一帶一路」建設的西部「排頭兵」。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他們還將在美麗的青海雪域高原奏響一曲曲更加豪邁動人的英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