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2020-12-04 文藝術史

背負生存之重,許多人覺得人間不值得,已不愛繁世的熱鬧,渴望詩和遠方的生活。

如同陶淵明一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何等愜意,人生若能有此閒暇一刻,拋開終身壓力再好不過。

閒來無事坐看雲捲雲舒,聽山林閒話,或扛把鋤頭,踩著朝陽去耕種,踏著夕陽而歸家,或在晴天沏茶,渡過悠悠時光,或擁抱一個雨天,任風雨敲打屋簷,捧一卷書神遊半日……離開喧囂的都城,那些平凡的小日子何其美。

現實中,沒有幾個人能脫離社會,陶淵明的田園牧歌,少有幾個人能抵達。

陶淵明仕途裡的詩和遠方

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雖說他官場生涯慘澹,一生以歸隱田園而揚名,卻著傳世詩詞125首,文12篇,為我國一代偉大詩人、辭賦家,更是我國田園詩人開創者。

自小,陶淵明受道家思想薰陶,儒家思想滋養,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於世俗之人,不過別看他好似十分清逸風雅,卻有憨實直率的一面。譬如,他一張無弦之琴,每每與友人飲酒聚會,總會搬出無弦之琴有模有樣地撫弄一番,化意趣為琴弦,閒雅之志趣與曠達之性格暴露無疑。

陶淵明有才有志向,心中更是懷有(柏拉圖)式的幻想,年輕時的他也曾鬥志昂揚,如同廣大才子一般,二十歲便跑到官場謀求仕途,不過似乎這條路走得不順暢,大概是一直為了生存被迫出任低級的官吏,雖不可考察他具體經歷了什麼,不過他本人將其中心情在《飲酒》其十中記錄了下來,無奈表示:"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一個人連生存都有問題,縱有再高遠的理想也飛不起來,陶淵明經過輾轉了一番,收穫來了一腔惆悵的思緒,只能在家調整調整心情,做一番人生思考,後思來想去,且面臨一家溫飽的問題,談何理想?只能先選擇"苟且"的生活,只能讓自己大才小用,決定重新謀求職位。

大概是自己本身性嗜酒,或者他新找到的上司是王羲之的後代王凝之,便出任了江州的"祭酒"一職,此時他已經二十九歲,胸中抱負絲毫未得施展,不免心中煩躁,加上王凝之隨之大書法家的兒子,可卻沒有名家後人的風範,喜歡拿鼻孔看人,面對陶淵明這樣的小角色,更是不放在眼裡,而陶淵明如此傲骨,怎受得了那窩囊氣,兩人越發互看不順眼,且王凝之是信奉的是五鬥米道,陶淵明偏偏不肯為五鬥米而折腰,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辭官就不是陶淵明了。

官雖辭了,可生活總得繼續,期間陶淵明經歷過時代的動蕩,不過心中依然有理想,公元前399年遇到了江州刺史桓玄,當時此人正在起兵進行"清君側",陶淵明本想終於有值得效力的地方了,誰知史桓玄不過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幹著謀逆的事,正好自己的母親過世了,陶淵明索性回潯陽丁憂。

公元前404年,陶淵明得知劉裕要討伐史恆玄那逆臣,便毫不猶豫地投奔而去,誰知劉裕的目的也是王位,陶淵明便轉身投入建威將軍劉敬宣的麾下,然而劉敬宣也是腐敗,不過是為了明哲保身,陶淵明還能表達什麼……

陶淵明終於看透了一切,東晉是門閥士族的天下,他那大好的青春年華就這麼白白耗費在了黑暗無能領導們的手中,還不如奔向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田園懷抱!

這一回,陶淵明果斷轉身,走向山山水水,給喧囂動蕩的時代,留下一個懶予奉陪的背影。

陶淵明歸隱後的狀態

經歷了二十二年黑暗磨人的官場生活,四十二歲的陶淵明隱向了南山,從此以後,南山成為了後世人對桃園生活的嚮往莊園。陶淵明則在南山以清貧如洗的日子,活出了令無數人羨慕不已的高度。

在南山,陶淵明的日子過得很簡單,同時擁有對人生樂觀美好的心態,可從他《歸園田居·其三》中窺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踩著晨光去南山下開荒種菜,辛苦地耕種一天之後,帶著回一身的露水,依然熱愛田園生活。耕作之餘可以放慢腳步地賞賞風景,感受天地萬物的語言,愉悅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看看書,純粹地感受紙墨之間的香氣,來一場清雅厚實的思想盛宴。

雖隱居之後也需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可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似乎看上去還不錯,南山的風景也夠優美,可惜氣氛都對了,就是缺點錢,他最大的煩惱大概就是沒有酒喝。

陶淵明常常窮到喝不起酒,且全家上下都窮的叮噹響,據說他的兒子們也不爭氣,辭官隱居之後更是沒了什麼經濟來源。

原本陶淵明倒也出身於仕宦之家,生活條件還不錯,無奈家道中落,偏偏他嗜酒如命,對此他曾在《五柳先生傳》中自序:"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設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本人為此他會在每年秋天野菊開遍南山的時候,一邊跑去欣賞如他一般正直不屈的菊花,一邊採摘些菊花瓣,帶回家用了來釀製菊花酒,待釀好之後,便痛快地獨飲一番。

陶淵明的田園精神

隱居於南山的陶淵明,當真是惆悵與瀟灑並存,想必他的快活更多一些,不過許多人對他隱居後的拮据生活唏噓不已,認為他連老婆孩子都養不起了還如此的任性。

此話不假,不過陶淵明沒有因為清貧的生活而怨天尤人,仕途曾對他一巴掌一巴掌的扇,他則以傲骨品質作回應,隱居生活一直是他"寄情山水"的理想,在山水之間,他亦不斷地通過詩詞作品抒懷對世界的熱情,傳達人生的美好之意,與其去痛恨那黑暗的官場,不如歌頌一回人生。

面對人生,陶淵明是豁達的,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所生活的時代"東晉",政權由門閥士族所掌控,政局一度混亂不堪,陶淵明縱有志向報效朝廷,也難以如願,他手中無錢無權,僅有一身的風骨,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談理大概有些天真。

陶淵明見證過紛爭的戰火,處於兩個時代的交替夾縫之中,南北朝初期亦是內部分裂不團結,陶淵明實際上屬於底層人群的代表——仕途屢屢受挫(也許他懂得趨炎附勢的話會改善),有理想而不得抒發,被人輕視……

只不過陶淵明心中有詩意,生活態度傲骨率直且豁達,即便官場黑暗,依然心有光明,因此看上去似乎比較任性,想辭職就辭職,想喝酒就喝酒,完全活出了多數人對田園牧歌的嚮往,可事實證明,他的田園生活也很苦,只不過他擁有苦中作樂的爽朗精神。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看似在逃避享受,實則一身傲骨正氣,而他所喝的酒,豪放清烈,性情流露,莫不怪蘇軾、李白、王維等大詩人,很是欣賞他的處世態度。尤其是蘇軾,更是對陶淵明十分讚賞,只因他與陶淵明同時落魄於天涯之人,在失意的豁達之中,擁有高度相似的品格與情懷。

許多人嚮往陶淵明的生活,實則沒有幾個人能真正抵達他的田園境界,多數人口中的歸隱,不過是在給自己的"自由散漫"找退路,渴望的不過是安逸的生活。

況且,陶淵明經歷過時代的風雨,經過一番掙扎之後四十二歲才隱居,且他雖沒錢,卻能寫出"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詩句,不過從寄志政壇,轉入歌頌自然罷了。

結語

歸隱的陶淵明沒有錯,錯的是一些盲目的"模仿者"。

想要歸隱田園,至少需先"入世",擁有"出世"的資格後,方可稱之為歸隱,如若不然,正當壯年,該是奮鬥的年紀,選擇歸隱無異於逃避。

有人批判陶淵明消極而任性,實則陶淵明年近四十、經歷過人生的幾番起起伏伏,心懷志向效國無門方才歸隱,雖他歸隱之後日子慘慘澹淡,也許曾迷茫自己當初的選擇,至少他曾入世,抱得一懷清雅寥落的志趣可小隱於市,即便生活清貧,依舊有酒有詩有不可複製的超然思想。

財富與才華,總需有一樣,方可支撐得起田園夢,否則與逃避無異。

陶淵明在隱居的日子裡,留下了許多詩詞,其中對自己的處境絲毫不掩飾,等於明白告知世人:隱居之後的我,生活條件不太好,連酒都喝不上,各位慎重選擇!

陶淵明是坦蕩之人,單憑這一點,已見其中境界。

許多人口中的田園生活,更像是一場渴望享受的幻想,實則田園牧歌是假,追求享受才是真,。

陶淵明的詩和遠方置於幻想之中,少有幾個人能抵達。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田園文化」,多數人歌頌不了的遠方
    背負生存之重,許多人覺得人間不值得,已不愛繁世的熱鬧,渴望詩和遠方的生活。如同陶淵明一般&34;,還是何等愜意,人生若能有此閒暇一刻,拋開終身壓力再好不過。現實中,沒有幾個人能脫離社會,陶淵明的田園牧歌,少有幾個人能抵達。
  • 陶淵明詩歌描述勞動美的載體:田園詩歌
    陶淵明的平民本色使他的詩歌創作走向田園,在他的田園詩歌 中盡顯他所感悟到的勞動美。 第一,陶淵明創作了大量歌詠田園的詩歌為表現勞動美奠定了 基礎。如《詩經》中的農事詩,是由農夫們在一邊勞動一邊唱的。同樣是寫由仕途而歸隱、躬耕于田園的感受,《庚戌歲九月中 於西田獲早稻》則寫出了一種理念: 衣食是人生之道的開端,不勞動什麼都談不上: 「人生歸有道, 衣食固其端」; 勞動難免會十分艱辛,但勞動一天後回家休息時得 到的快慰豈是處於汙濁險惡的官場中人所能得到的: 「田家豈不 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 陶淵明:歸隱田園詩鼻祖的一生壯志,不戀官場卻難捨田園
    卻只能做個小官,如果不是特別高傲的人他。不會放棄自己的官職而去過歸隱的生活。棄榮華於不顧,但正是因為他歸隱田園,所以才有了田園詩才有了田園詩人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開創者。對後世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於當時的詩人也起了一個借鑑的作用。他描寫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也是最矚目的。
  • 陶淵明引領了一場「田園風格」的字號文化!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古代文人都有姓、名、字、號,為了不引起歧義,先聲明本文所說的「字號」或「名號」,都專指「號」而言。中國的字號文化非常悠久,不是從陶淵明開始的,但卻是被陶淵明發揚光大的,他引領了一場「田園風格」的字號文化。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隱逸詩人,號「五柳先生」。關於這個名號的來歷,陶淵明寫過一篇自傳性質的《五柳先生傳》,他在文中對此曾有過詳細的介紹:「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 陶淵明田園思想的形成
    陶淵明,這位生於東晉末年的「名士」,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中,仿佛是一個特定的「符號」,像黑暗夜空中的一顆明星,在無數人的心中喚起唯美的意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兩股清流——亦「儒」亦「道」,在陶淵明這裡匯合到一起,經過陶淵明「自然平淡」的筆墨,營造出一個獨立而唯美的意像——「世外桃源」。
  • 田園詩人陶淵明,一不是好官,二不是好子弟,三不是好家長
    一說起陶淵明,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風骨,還有他辭官歸隱的瀟灑,以及他歸隱田園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自在,還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其實,除了遠隔歷史的塵霧遮眼之外,時間長河的虛化、淡化,之後還有文化的純化、與美化,我們看到的陶淵明已經遠遠不是歷史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陶淵明了。陶淵明在我們的文化已經被純化為一個符號——田園詩人。
  • 為何陶淵明的詩,為後世田園詩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田園詩的作者主要是那些隱居起來不願為官的人或是從官場退居田園的文人。到了盛唐,田園詩與山水詩匯合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在唐代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年。東晉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混亂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連綿,政權頻繁地更換。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史籍記載中,陶淵明的祖父陶茂曾出任武昌太守,他的父親卻未留下任何記錄。學者錢志熙在《陶淵明傳》中推測,陶淵明的父親很可能未曾出仕,本身就是隱士。也就是說,按照當時門第劃分,陶淵明只能算一名寒素士人,如此,似乎也不難理解他為何「性本愛丘山」。
  • 從陶淵明、荷爾德林、高曉松到李子柒:遠方有詩和田野
    (有時候和山水詩合稱山水田園詩,因為兩者很多時候真的分不開),顧名思義,就是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題材多為農村景物或農民(牧人、漁夫)勞動等。在《歸去來兮辭》中,他發出了「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呼喊。陶淵明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其中後者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代表作如《歸園田居》。《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漢族,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著有《陶淵明集》,又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讓現代人魂牽夢縈的「詩與遠方」
    然而,若論詩歌主題中含納「詩與遠方」的人,則是要首推五柳先生陶淵明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言:「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故而,「詩與遠方」不僅僅只是憧憬,其所反映的是人的精神和心靈在物質高壓下渴望尋求解脫,這一點不僅為置身於工業時代下現代人所強烈感受和設想,即便在農耕文明時代,陶淵明亦用他的詩歌替現代人勾勒了這樣一幕「詩與遠方」。陶淵明是第一位田園詩人,號稱「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用時下之語而言,便是一位猶如梭羅一樣的自然主義者了。
  • 陶淵明和菊花茶:為啥田園生活離不開菊花茶?
    同樣,陶淵明本人其實寫過許多詩歌,但人們念念不忘的只有這首詩。 通過這首詩,人們不但體會到陶淵明歸隱之後的樂趣,甚至還把陶淵明和菊花茶聯繫起來。 好吧,這麼理解挺奇特的,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說到陶淵明這首詩,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詩名,只記得詩中的這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陶淵明:詩歌思想,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詩歌,內容非常豐富,其主要方面是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的歌唱,表現了他躬耕勞作的各種體驗和堅持崇高理想的鬥爭精神,並以此和汙濁的現實相對立,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了抗議。歌頌田園生活的自然、美好,與喧囂、黑暗的塵世形成強烈對照,從而表現出詩人對純樸生活的熱愛及對汙濁現實的僧惡。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田園詩人陶淵明——田園春尚好,故人歸不歸
    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他出生沒落的官宦之家,自少年即喪父,物質生活雖然貧乏,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
  • 陶淵明田園詩中思想感情的複雜性,漲知識,建議大家看一下!
    詩人通過對無限美好的田園風光的描繪、自然淳真的田園生活的歌頌、自己躬耕同農民友好交往的歡悅心情的傾吐、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的反映,在當時玄言詩籠罩詩壇的情況下,一反玄言詩的脫離實際和枯燥無味,別開生面,以嶄新的內容,淳樸自然的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田園詩,從而成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大詩人陶淵明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田園大詩人陶淵明一提到陶淵明,我們立馬想到的則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以及著名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前者表現出陶淵明的正直,後者表現了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關於陶淵明的一些故事吧。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作者:侯敏(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
  • 蘇平聊文化:陶淵明的田園詩派和他所帶來的新的格局
    導語:陶淵明是我們在進行中國文化的學習中和研究中無法繞開的一個人,他充滿志趣的田園詩派的開創,對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由於不同的聲韻和豐富的格律,古漢語很適於寫格律詩。以陶淵明之名著稱於世的陶潛365年-427年),是首批這類詩人之一.他生於南方(現江西省).居官不甚得意,從未長期任一職.據說有一次,他因不願款待一位來訪的顯貴而辭職: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這個鄉裡小兒折腰.他有時表現得野心勃勃,有時卻又願意隨心所欲,歸隱田園,他40歲時辭去官職,靠務農為生。現存的陶淵明文集存詩100餘首,很多富有哲理,道家色彩濃厚,如「甚念傷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