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上考察長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本土文化在空間設計上的植入是其重要特徵。長沙別稱「楚漢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使得各種文化在本土化過程中都不會遇到文化融合時的「素材缺乏」障礙。
酒吧文化自進入長沙開始,酒吧內部空間設計上努力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始終是大趨勢,在部分長沙酒吧中,地方文化元素甚至成為了整個酒吧的文化主題。例如,位於長沙河西大學城的「簡緣酒吧」,其定位人群是大學生和都市白領,因此,設計之初,酒吧經營者傾向於選擇一些具有文化底蘊的長沙地域文化元素如:簡贖、歷史街區建築元素、歷史人物和革命故居等,再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最後確定主題元素。
簡牘文化對於長沙具有特殊的含義,長沙走馬樓於1996年出土了三國時期吳國的簡牘數量大約有10餘萬片,超過全國曆年出土簡牘的總和,多達200餘萬字,其內容可大致分為經濟券、司法文書、民籍、帳簿等,被認為是上世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因此,酒吧在空間設計上凸顯簡牘文化,一方面是對長沙地方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揮,另一方面也是酒吧文化實現本土化的重要表徵。最終,「簡緣酒吧」通過簡牘的變化來裝飾整個酒吧空間,以簡贖為載體,湖湘文化、長沙地域文化與酒吧文化實現了完美的融合。
2008年開始逐漸興起的化龍池酒吧一條街,代表了長沙酒吧文化中空間設計上本土化的成熟,如前文所述,化龍池是一條長沙老城核心的歷史街區,其房屋均為明清式樣的木質小樓,但內核卻是英式酒吧。化龍池充分地將長沙傳統的庭院式民居和近代的公館式民居的建築元素,與酒吧文化進行了結合。例如化龍池酒吧之一的「玉蘭吧」,因庭中那棵百年歷史的玉蘭樹而得名,其設計上便充分考慮了長沙的庭院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