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新疆文化發現:探秘伊犁鞏乃斯河谷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今年6月中旬前後,央視和一些網絡媒體報導「新疆鞏乃斯河谷發現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的新聞,因為早在2016年8月份,有關中央新聞媒體也報導過類似新聞,地點都屬於新疆伊犁州新源縣境內,究竟是不是同一地點,我們先不去探究這個問題。
-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2019年7月24日,在新疆哈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拍攝的聚落遺址挖掘現場(無人機拍攝)。圖片作者:普拉提/視覺中國近日,西北大學與新疆考古所聯合組成的東天山考古隊在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邊緣發現了一座至今3300年前青銅時代大型聚落遺址,這是在新疆發現的首個河湖沿岸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據專家介紹,在這處遺址上,考古人員還發現有柱洞、石塊圍砌的灶、儲藏青稞的大型陶甕、加工穀物的石磨盤以及農具等物。
-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1/3)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3) "← →"翻頁 2019年7
-
新疆發現青銅時代大型高等級貴族墓葬
2019年6月至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聯合對吉仁臺溝口遺址的高臺遺存進行了考古發掘,確認高臺遺存是一處大型墓葬。地上高臺墳冢為面積近1.5萬平方米的正方形,邊緣高約1.5~2米,中心高約4.5米。高臺四周有石砌圍牆,牆內從地表至頂部有多層多條石條帶匯聚至中心墓室外圍。中心由半地下墓室和包裹墓室的土、石牆構成。是目前為止在新疆乃至歐亞草原發現的史前時期面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墓葬建築遺存。墓室及封土內出土的獸骨和人骨測年顯示,墓葬年代為距今3500年左右。
-
山西發現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 距今約六千年
山西發現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 距今約六千年 原標題: 出土的平底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圖 本報太原11月29日電(記者李建斌、楊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9日正式對外公布了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桃園村南部考古成果:發現一處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
-
江蘇發現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史前聚落」
新華網南京11月20日電(記者 蔣芳)記者從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了解到,經碳14檢測,確認此前考古發現的江蘇泗洪縣順山集遺址是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史前聚落。該遺址經專家確認是江蘇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全國同時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
-
新疆史前洞穴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張獻忠沉銀遺址入圍
2014年發現,2016-2017年發掘。發現的地層主要有早期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地層、舊石器時代地層。全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陶片主要屬於阿凡納謝沃文化和卡拉蘇克文化。浮選得到的小麥、青稞,測定年代距今5000-3500年。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遺物包括數以千計的石製品與大量動物骨骼碎片。距今45000年。
-
應城又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5000年,面積有待勘探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陳詠 通訊員程國輝 熊俊傑 餘志紅)昨日,記者從應城獲悉,武漢大學一考古隊日前在該市新發現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一處。11月6日,武漢大學科技考古中心考古工作隊在應城市黃灘鎮木行村老虎臺灣開展文物調查勘探時,發現地面有大量新時器時代陶片。在對地下進行勘探時發現地下5米處有文化層。經初步辨認,該遺址為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目前,遺址的面積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勘探。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裕民文化延續1000年左右。為適應生存環境,聚落人群通過季節性遷徙利用資源,並建築有固定半地穴式房屋。秋冬季人群居住較為集中,聚落規模較大,以捕獵、製作工具為主要生產方式。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斷,其年代比四麻溝遺址要早,下層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
-
寧波發掘距今約58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
9月6日,浙江寧波市奉化區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公布,該遺址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屬於河姆渡晚期,距今約5800年。 據介紹,下王渡遺址I期總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共清理出史前至宋元時期各類遺蹟現象170處,出土殘損文物標本千餘袋、各類可修復文物320餘件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
-
社科院:阿敦喬魯遺址遺物推動新疆青銅時代研究
中國網12月27日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27日發布最新科研成果,介紹稱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是近年來新疆發現的非常重要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新疆天山北麓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阿敦喬魯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國際、國內學術界的重視。2012年的田野工作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六大發現之一,並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12年十大發現的榮譽。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8400~7600年的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等裕民文化時期遺存的考古發掘表明,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裕民文化是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8400——7600年的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等裕民文化時期遺存的考古發掘表明,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裕民文化是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8400——7600年的裕民遺址、四麻溝遺址等裕民文化時期遺存的考古發掘表明,史前考古學文化新類型——裕民文化是北方草原新石器時代的開端。
-
安徽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約6000年(圖)
而在工程開工之前,一支由省考古隊和當地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悄悄進入腹地,經過10個多月的發掘,一個碩大的遺址呈現在世人眼前。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此屬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比凌家灘還要早。1月10日,本報記者現場探訪了這處遺址。
-
新疆吉仁臺溝口遺址大型石構遺存身份確認:系高等級貴族墓葬
發現邊長120米石構建築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主任、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負責人阮秋榮介紹,這處石構遺存位于吉仁臺溝口遺址南部,距離遺址的居住區約1公裡,屬于吉仁臺溝口遺址的主要組成部分阮秋榮說,他們在發掘過程中發現,大型墓葬的墳冢和墓室都已被盜掘過。考古工作者發現,石構遺存墳冢面積近1.5萬平方米,其邊緣高約1.5至2米,中心高約4.5米,呈正方形。四周是石砌圍牆,牆體由層層石板交錯壘砌。繼續解剖清理發現,牆內竟然有數條石條帶匯聚到墓室,這些石條帶用較小礫石或卵石壘砌,間距在0.5至2米不等,最寬一處為7米。
-
濟南章丘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7中國考古新發現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首先宣布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 2.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 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阿爾泰山南麓。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的石製品種類豐富,包括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與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石製品。
-
內蒙古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距今8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型聚落
隨著近年來在陰山北麓及草原地區裕民文化類遺存的不斷發現,對於草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2020年6月至9月,考古人員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鑲黃旗乃仁陶力蓋遺址進行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共揭露房址27座,墓葬17座。房址為圓形和圓角方形半地穴式,有二層臺、地面灶。出土有大量石製品,少量陶器、骨器及獸骨。
-
黃河左岸偏關發現距今約4500年史前寨堡遺址
山西日報記者孟苗報導:11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消息稱,我省考古工作者在黃河左岸的偏關縣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從其地理位置可見,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