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阿敦喬魯遺址遺物推動新疆青銅時代研究

2020-12-06 中國網

中國網12月27日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27日發布最新科研成果,介紹稱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是近年來新疆發現的非常重要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新疆天山北麓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阿敦喬魯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國際、國內學術界的重視。2012年的田野工作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六大發現之一,並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12年十大發現的榮譽。

阿敦喬魯遺址及墓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城西約43公裡處的阿拉套山南麓淺山地帶,遺址居北,墓葬偏南,兩者相距約1.8公裡。阿敦喬魯是蒙語,意為「像馬群一樣的石頭」。

溫泉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北端,西、北則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境內的主要河流為博爾塔拉河和鄂託克賽河。博河的上、中段流經阿拉套山和別珍套山之間的河谷地帶,大部分屬於半荒漠化草原,海拔高度在2000~2400米左右。

阿敦喬魯墓地於1988年被發現,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其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阿敦喬魯項目組的田野工作自2010年開始,並於當年完成了田野調查與部分測繪工作;2011年開始試掘。2012年和2013年的6月至9月,對該遺址和墓地進行了大面積的發掘工作,兩個年度的工作,合計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共發掘了四座位置相互連屬的大房址(建築遺蹟),編號F1-F3,以及F7;以及14座石板墓葬(依墓葬編號統計)。獲得了包括陶器、石器以及銅器小件和包金銅耳環、石人以及完整的人骨骼等一批珍貴遺物。

一、遺址(居址)

經過初步的調查,阿敦喬魯遺址的範圍近7平方公裡,集中於博爾塔拉河北岸、阿拉套山山前的一處丘陵周圍。環繞著丘陵(小山)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石構建築的分布,已調查發現達11組之多。石構建築均由大石塊組成的雙石圍構成,石圍基本為方形或不甚規整的方形,單邊的長度在8~22米左右,高出地表0.20~0.50米。在丘陵(小山)的四周,也保存有其他形狀的石圍建築遺蹟。

2012、2013年度主要發掘了丘陵(小山)西部的南坡下的一處大型石圍建築群(編號為阿敦喬魯一號居址),該組建築依地勢從坡底向坡頂(從南向北),呈臺階狀分布有四個層級的石構建築遺蹟,由五座石構建築組合構成。建築遺蹟均由大型石塊排列而成的雙圈石圍構成。其中編號為F1的房址地表平面形狀為長方形,形制工整,由大石塊砌成兩圈石圍,南部有向外突出的石砌門道。方向為南偏東28°,基本南北向。房址南北長22(外)~18(內)米,東西寬18~14.6米;F1的石牆基本由豎立的大石塊組成,內、外石圍之間的距離為0.98~1.33米。房址內遺蹟呈現中軸對稱分布的特點,基本可以劃分出四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單元),顯示出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意義。

二、墓葬

阿敦喬魯墓地位於整個遺址區的南部,地勢低平、開闊,與房址所處的小山相距約1800米;依墓葬分布的密度,基本可以分為北、中和南部三個區域。目前已發掘14座石板墓和兩座石堆墓。

阿敦喬魯墓地的石板墓在地表呈現的特點是,地表保存有用板石砌出方形或長方形石圍,石圍之中有一至三個豎穴,豎穴內用石板圍出石棺,其上棚蓋大石板。石圍範圍最大者為近10×10米,石圍內保留的填土(石)一般厚約0.40~0.60米,略高出石圍外側的地表面。 其中的編號為SM4的石板墓,位於墓地的北部。聳立於地表的方形石圍邊長約7米,石圍由石板構成,每一側石圍由7~9塊石板(塊)組成,石板平均寬度為0.8~1.1米,露出地表部分的高度約0.5~0.8米。

其中北側邊的石板中部保存有缺口。石圍內中部有南北並列的兩個墓穴,墓穴基本為東西向,墓穴之中均有石棺。墓穴外側的地表上,去除表土後,發現沿墓口附近擺布小卵石作為墓口標誌,小卵石一般約0.08~0.15米大小。

方形石圍內並列兩個墓穴,北部編號為SM4-1。墓穴內有石棺底部放置經火燒過的人骨碎片,墓底的西端放置陶罐隨葬。該墓骨殖經鑑定為一個青少年個體。

SM4-2位於石圍內南部,墓穴底部放置由石板構成的石棺,石棺的蓋板石為多塊較薄的片石構成,片石表面還保留了後約3釐米的黃膏泥。石棺內保留了木質葬具,由於蓋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質葬具的北側基本無存。木葬具由直徑約13~15cm左右的樹幹組成,已朽。保存較好的位置可以分辨出有5根(木桿),用榫卯拼接。該石棺內葬一青年男性(30歲左右),骨骼保存完好。側身屈肢,頭西面北。隨葬有包金銅耳環、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三、學術意義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是近年來新疆發現的非常重要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存,截至目前為止,通過對居址和墓葬採樣(木炭)測定的有效年代數據已達六個,集中在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之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新疆天山北麓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

阿敦喬魯考古工作的意義還在於首次在新疆確認了相互關聯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址和墓地,在方圓近7平方公裡範圍內的淺山丘陵地帶,分布著大量的居址和墓葬,阿敦喬魯居址與墓地(石板墓)的建築形式、石材所表現出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出土的夾砂灰陶的陶器、青銅錐等無論從質地還是形制都表現出了較多的相同點,顯示出兩類遺存具有共時性的時空分布,為探討該區域古代社會結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阿敦喬魯居址與墓地為揭示出西天山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的具體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根據2013年的調查,在博爾塔拉河與鄂託克賽河的中下遊,都有同類的遺蹟分布。甚至在2013年的調查中,還發現了遙相對應的具有軍事性質的「觀察哨所」的遺址。這批考古材料所展現的文化特徵,將極大地推進新疆青銅時代聚落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葬的規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銅耳環以及石人等遺物,與伊犁河流域的青銅時期墓葬以及阿拉套山(天山山脈)以北、今哈薩克斯坦七河流域等地曾發現的相同類型的遺蹟相比顯示出了時代早、等級高的特點,顯示了該遺存在亞歐草原的青銅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阿敦喬魯居址F1的面積近400平方米,是此類遺存中最大的房址。

阿敦喬魯的石板墓是新疆地區以往所未見的墓葬類型,葬式則包括了一次葬(側身曲肢)、遷葬和火葬等形式。墓葬出土的人骨顯示出了明確的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徵,顯示了古代歐洲人在西天山地區的活動軌跡,為探討公元前兩千年前西天山地區歐羅巴人群狀態的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為探索新疆地區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內涵及與亞歐草原地區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和實物資料。

2013年發現的大麥顆粒以及馬骨等古代動、植物遺存,對與釐清古代中國大麥的傳播路線,尤其是中國古代家馬的來源提供最新的材料,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阿敦喬魯的一系列考古工作日益引起國際、國內學術界的重視。2012年的田野工作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六大發現之一,並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12年十大發現的榮譽。

相關焦點

  • 新疆文化發現:探秘伊犁鞏乃斯河谷大型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2012中國考古新發現意義:順山集遺址創規模之最
    2012中國考古新發現意義:順山集遺址創規模之最 江蘇泗洪縣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  順山集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國內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環壕聚落,填補了淮河中下遊史前聚落考古的空白。順山集文化代表淮河下遊地區距今7000-8000年這一發展段的新時期時代中期的考古學文化,地域特色鮮明。  石茆城址最早(皇城臺)當修建於龍山文化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文化晚期,夏時期毀棄,屬中國北方地區超大型中心聚落。
  • 新疆境內首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施雨岑)數以千計的石製品、距今5000—3500年的小麥和青稞……記者16日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疆境內首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通天洞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頒獎現場通過圖片展示了他們發掘的豐碩成果。
  • 新疆發現距今約3500年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 新疆發現距今約
  • 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研究 2020年04月21日 12:46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字號 2020年04月21日 12:46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
  •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2019年7月24日,在新疆哈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拍攝的聚落遺址挖掘現場(無人機拍攝)。圖片作者:普拉提/視覺中國近日,西北大學與新疆考古所聯合組成的東天山考古隊在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邊緣發現了一座至今3300年前青銅時代大型聚落遺址,這是在新疆發現的首個河湖沿岸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據專家介紹,在這處遺址上,考古人員還發現有柱洞、石塊圍砌的灶、儲藏青稞的大型陶甕、加工穀物的石磨盤以及農具等物。
  •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 (1/3)
    新疆哈密發現首個河湖沿岸青銅時代聚落遺址,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一位工作人員在做聚落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近日,西北大學與新疆考古所聯合組成的東天山考古隊在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海子沿鄉邊緣發現了一座至今3300年前青銅時代大型聚落遺址,這是在新疆發現的首個河湖沿岸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據專家介紹,在這處遺址上,考古人員還發現有柱洞、石塊圍砌的灶、儲藏青稞的大型陶甕、加工穀物的石磨盤以及農具等物。
  • 中國青銅文明源於西亞?由古印歐人傳播
    易華指出,在西北,特別是新疆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填補了青銅冶鑄技術由西向東傳播的空白。古墓溝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大約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且與中亞、西亞、中原均有聯繫。     除了青銅技術,中國從西亞引入的家畜還有羊、黃牛和馬。
  • 新疆史前洞穴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張獻忠沉銀遺址入圍
    發現的地層主要有早期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地層、舊石器時代地層。全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陶片主要屬於阿凡納謝沃文化和卡拉蘇克文化。浮選得到的小麥、青稞,測定年代距今5000-3500年。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遺物包括數以千計的石製品與大量動物骨骼碎片。距今45000年。
  • 吉林大金山遺址新發現多處青銅時代漁獵遺蹟
    新華社長春12月1日電(記者張博宇)記者從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獲悉,考古人員在2019年度對吉林雙遼大金山遺址的發掘中,新發現多處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蹟,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和青銅器等文物。進一步確定大金山遺址是距今數千年前人們季節性漁獵捕撈的居住點,為探究東遼河流域青銅時代人群的聚落形態、生業模式、社會結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大金山遺址位於吉林省雙遼市新立鄉大金山村北300米處,東南距東遼河3000米,坐落在一處東西向固定沙丘南坡之上,地處遼河衝積平原北部邊緣。現存遺址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100米,高出附近平地8.4米。
  •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青銅時代文明所取得的重要物質和文化成就,有一部分即來自於歐亞草原地帶。但具體是那些成就,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的,進而,三代文明在歐亞青銅世界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夏商周考古新發現的湧現和研究的深入,解答這些問題成為致力於三代研究的學者的迫切願望。雖然這些問題不易回答,但參照東西兩端的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仍可勾勒出當時文化傳播的大體輪廓。
  • 吉林省此地發現早期鐵器時代遺址
    記者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河龍村以西發現一早期鐵器時代遺址,並發掘十餘處房址,出土各類遺物五百多件。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掘為吉林省東部圖們江流域早期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於該地區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面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大理發現青銅時代遺址 包含86座火葬墓(圖)
    遺址位於洱海邊火葬墓頂部石塊堆砌火葬罐套罐大理又現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近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一個緩坡地帶,發現了一個具有典型洱海區域青銅時代文化特徵的遺存。這裡的居民不僅耕田種地,甚至多以打魚為生。遺址在哪裡?磻曲遺址位於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處於蒼山三陽峰下的緩坡地帶,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由遺址東側南北向並行而過。
  • 大理發現青銅時代遺址 還原數千年前的生活畫面
    火葬墓頂部石塊堆砌  火葬罐套罐  大理又現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近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一個緩坡地帶,發現了一個具有典型洱海區域青銅時代文化特徵的遺存。這裡的居民不僅耕田種地,甚至多以打魚為生。  遺址在哪裡?  磻曲遺址位於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處於蒼山三陽峰下的緩坡地帶,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由遺址東側南北向並行而過。
  • 鄒衡先生的分期,青銅時代考古的研究範圍,初期奴隸社會
    這一階段以鄭州商代早中期,湖北盤龍城商代早期,河北城臺西以及「殷墟文化一期」為代表,而以鄭州二裡崗上下層為典型遺址。主要依據是青銅器製作有進一步的發展,後期開始使用損鐵和青銅合制的複合武器。手工業與農業分工擴大,手工業內部也產生了分工,作坊遺址有一定的布局。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再傳好消息,二里頭遺址申遺準備工作啟動
    是迄今所知東亞地區青銅時代最早的大型都城、公認度最高的夏代都城,是探索夏商王朝的關鍵性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華夏王朝文明的開端,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個最重要基點和支撐點
  • 吉林省一地發現早期鐵器時代遺址!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記者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河龍村以西發現一早期鐵器時代遺址,並發掘十餘處房址,出土各類遺物五百多件。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掘為吉林省東部圖們江流域早期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於該地區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面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吉林延吉發現一早期鐵器時代遺址
    新華社長春9月10日電(記者張博宇)記者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河龍村以西發現一早期鐵器時代遺址,並發掘十餘處房址,出土各類遺物五百多件。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掘為吉林省東部圖們江流域早期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於該地區青銅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面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注重歷史與考古相結合 推動夏文化研究向縱深發展
    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學會、省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代表,圍繞二里頭文化對探索文明起源的貢獻、二里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二里頭與夏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並對從學術與政府層面如何推動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出了不少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