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的教子美學,這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2020-12-18 時間隨行

文 | 時間隨行

在今天的山東鄒城,也是孟子的誕生地,自2007年起誕生了一個節日——中華母親文化節,旨在弘揚孟母教子的傳統文化和以孟母為象徵的母教文化。做為亞聖孟軻之母,也是歷史上四大賢母之首的孟母,在對後代的教育及成長過程中,始終以一位嚴母和領路者的方式在教化孟子的言行舉止。

「孟母三遷」做為已經流傳兩千多年的典故,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或多或少從故事中獲取過人生哲理。面對不適合兒子的成長環境,孟母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並沒有過多地去進行言語教育,而是想到搬離嘈雜的生活環境,以期許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外界的因素所造成的成長過程中的習性改變的例子比比皆是,孩童時期是塑造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的關鍵時期。孟母察覺到了,所以孟母選擇帶著孟子三遷,只為了讓孟子能成長在好的生活環境裡。

孟母的教子美學,在於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塑造孩子優良的品性。

信做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一直是為後人所追求的的優良美德。孟母在後代成長過程中,就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道出了「信」所包含的真正意義。買肉啖子是孟母對孟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優良典範,孟母並沒有因為失小信去影響孩子對於優秀品德的培養,而是在生活的瑣事中言傳身教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要講信用。

孟母對於孩子的傳統美德的培養也成就了後來的亞聖孟子,正因為孟母在言行舉止上對孟子的感化,才使得孟子成為後世敬仰的儒家思想的發揚者和創造者。

孟母教子的美學,在於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孟母在孟子成長的過程中,時刻都在指引著孟子的成長,並沒有因為孟子的成就而不再去鞭策他的成長,即是孟子已經長大成人,孟母對孩子的教育依然表現得無微不至。孟子想休妻,孟母卻還以禮記勸導是他失禮在先,告誡孟子「禮為先」的人生哲理。在孟子遭遇仕途不順之時,孟母依然以「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勸導孟子應該走出去,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

可以說,孟母的教育伴隨了孟子的一生,即使孟子已經承認了,年邁的孟母依然對孟子諄諄教誨,正應了一句老話:百歲父母放下不八十歲兒女。父母的教育應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做為兒女的領路人,應當像孟母般身體力行去指引著孩子一生的成長。

孟母的教子美學,在於伴隨一孩子生的成長,做孩子的領路人。

孟母的教子之道為後人所景仰,孟母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嚴厲的母親,她對於孟子的成長和思想教育影響極其深遠。良好的外界環境使孟子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品德的薰陶,在生活中教育孟子成為一位具有優良品質和刻苦學習的高尚的人,這對後來孟子對於儒家思想哲學的領悟和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孟母的教子美學,值得為後世之人所學習。

文 | 時間隨行

相關焦點

  • 你不能不看教子典範:孟母的教育智慧
    留下妻子黨氏(孟母)和幼子孟軻(孟子)相依為命。孟子實際上成長於單親家庭,卻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儒家的「亞聖」,主要得益於孟母的育子方法。孟家最初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孟子當時年紀尚小,喜歡遊戲,善於模仿。經常和玩伴模仿送葬的人,玩抬棺材,埋葬死人的遊戲。
  • 孟母教子 不止斷機杼
    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後人把她與徐母(徐庶母)、歐母(歐陽修母)列為做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 曲阜——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曲阜鳧村,是亞聖孟子的故鄉,因孟母洗衣於白馬河畔,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鳧村」。村中孟子故宅西有池約3畝,池之西北有孟母井,相傳為村民生息取水處。這裡至今依然是孟子後裔聚居的村落,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在此地廣為流傳。
  • 快來學學「孟母教子」的道理
    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也是耳熟能詳的故事。2014年11月11日,孟母教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孟母教子主要講述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孟子而採取的一些方法以及因此而發生的故事,其對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孟母教子中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這三個故事我們最為熟悉。
  • 從孟母教子看家風家教
    這個時候,仉氏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小孩貪玩的本性漸漸顯露出來,有時侯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家了,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與《韓詩外傳》不同,劉向把四個「孟母教子」的故事,集中地放在《列女傳》第一卷《母儀傳》「鄒孟軻母」的條名之下。     西漢已經確立五個「孟母教子」故事的基本形態,但有意味的是,這五個故事從來沒有在某種特別有影響的歷史文獻當中(甚至包括《三遷志》)集體出過場。唯一把它們全部講上一遍的,可能是明代陳士元寫的《孟子雜記》。
  • 影響中國歷史的100位女性之孟母:四大賢母之一,教子第一人
    奧小捷讀歷史頻道今天要為您介紹的影響中國歷史100位女性是被稱為千古教子第一人的孟母。「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中的這幾句話概括了孟母教子的故事,相傳孟母是戰國時期晉國人。孟子(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 讀成語,觀孟母的教育世界
    其實,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有關孩子的德育、品格以及性格的培養同樣重要,這從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偉大母親身上就得到了極大彰顯,她就是「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主人公——孟母。   母親的自身修養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而一位母親的自身修養直接影響孩子一生。因此,又有一句老話應運而生——家有賢母,「富」過三代。
  • 從孟母教子看良好教育的樣子
    今天,我們從孟母對孩子的教育來看一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樣子。從孟母三遷看環境影響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墓地附近,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就模仿大人們的樣子,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不願意讓孩子學這些,就搬了家。這次搬到了集市旁邊,孟子就學著商人的樣子,學著稱斤論兩、討價還價,玩起了叫賣的遊戲,孟母發現此地也不適合,便再次搬家。
  •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孟母心下忐忑不安,她不想讓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堅持一定要為自己的兒子選擇一個適合成長的好環境。大約半年後,她把家搬到了一座學宮附近。那裡常有讀書人來往,優雅的舉止、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附近孩子們,他們便有模有樣地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內心大為高興,由衷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
  • 孟母教子——一個中國母親的胸懷
    關於孟母的史料主要有西漢劉向的《列女傳·鄒孟軻母》和《韓詩外傳》。孟母非常重視教子,流傳下來許多故事,除了《三字經》講的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外,還有啖肉無欺、教子辨禮、古稀從子等,都很有意義。孟子很小的時候,看見東邊的一戶人家殺豬,孟子問他母親:「東邊的那戶人家殺豬幹什麼?」孟母說:「想要給你吃呀。」這話剛說出口,孟母就後悔了,因為孟母本來沒想買肉。
  • 《學習的格局》:從「頑童」到聖人,孟母教子背後的學習之道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如果孟子沒有一位高瞻遠矚的母親,或許很難成就如此大的學問。現代教育充滿著焦慮,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吳軍說:「如果真的有起跑線,那麼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孟子因為擁有孟母這樣一位優秀的母親而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那麼普通的我們有機會為孩子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嗎?
  • 「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孟母教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孟母教子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了我們孟母是如何培養出了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聖人,「亞聖」孟子。孟母三遷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
  • 孟母祈蠶祠(孟母廟),襟裱萬千中華母親的勤儉與勞怨
    國內孟母廟很多,主體大多都是襟裱孟母智慧過人、教子有方的,孟母三遷和孟母教子是廣為流傳的故事。據說孟子早年喪父,是其母親將其撫養成人。其中辛苦,只有已為人母的女人才能知道。起初,孟母和孟子住在墓地附近,孟子玩耍模仿的是喪葬之類的事情。孟母想這對孩子影響不好,我的孩子不應成為這樣的人,於是舉家搬遷到了集貿市場附近。
  • 從「三遷擇鄰」看孟母的教育智慧
    其中,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流傳最廣,影響也最為深遠,被奉為古代教子經典案例,留給後人無限啟迪,在當今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出自漢代劉向編撰的《列女傳》。據史書記載: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是說孟子的母親覺得兒子自小頗具資質稟賦,對孟子有著更高的期許。孟子年少時,孟家原在一處墓地的附近,孟子「嬉遊為墓間事,踴躍築埋。
  • (地名故事)仉行村與孟母教子
    孟子54歲的時候,看到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好士,所設立的稷下學宮聚集了來自各諸侯國的上千名士,他們的觀點在稷下學宮這個舞臺上盡情發揮,這一百家爭鳴的氛圍吸引了孟子,於是滿腹經綸的孟子離開魏國,來到了齊國。  齊宣王對孟子敬如上賓,禮遇有加。
  • 孟母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可孟子的身世至今仍是謎團
    但這個嬰兒確實不一般,後來成為一代大儒,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了並繼續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這個嬰兒就是後來的孟子。孟子姓孟,名軻。關於孟子的先世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大家都覺得,孟子是「魯公族孟孫之後」。這是趙岐《孟子題辭》中的話。其實,趙岐這樣講自己也不敢確定,所以這句話前面加有「或曰」兩個字。
  • 「孟母教子的當代價值」高端論壇在孟子故裡鄒城成功舉辦
    他說,近年來,鄒城市以創建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為目標,深入挖掘孟子仁政、民本、義利等思想精華,著力打造政德教育、廉德教育、美德教育「三個高地」,全力做好「登峰、落地、傳播、轉化」四篇文章。家教關係著家風,家風連著民風、社風、政風,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源遠流長,孟母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範,被譽為「母教一人」。
  • 孔母與孟母的教子之道誰更勝一籌?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中國歷史上母教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徵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三歲亡父,故其父對孔子的後天教育影響極微,孔父亡後,其母顏徵在完全擔負了撫養和教誨孔子的責任,在孔子成長的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孔母的教育無疑是很成功的,因為孔母死後,無論孔子在謀生與求學中表現出的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意志和毅力,還是孔子成學後,他那「有教無類」和「仁者愛人」的博大胸襟和思想,他那「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的精神,他那風範垂世的高尚風格,無不閃爍著其母教子的光輝
  • 孟母教子傳說入選國家非遺名錄 免費逛孟府孟廟
    「孟母教子傳說」是廣泛流傳於鄒城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民間系列傳說,內容主要包括「三遷擇鄰」「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等,講述了孟母仉氏言傳身教、教子有方的系列故事。最早起源於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騶國(今鄒城)一帶,後以鄒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區,是孟子故裡民眾世世代代用以尋覓亞聖孟子蹤跡的非物質口頭載體,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