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時間隨行
在今天的山東鄒城,也是孟子的誕生地,自2007年起誕生了一個節日——中華母親文化節,旨在弘揚孟母教子的傳統文化和以孟母為象徵的母教文化。做為亞聖孟軻之母,也是歷史上四大賢母之首的孟母,在對後代的教育及成長過程中,始終以一位嚴母和領路者的方式在教化孟子的言行舉止。
「孟母三遷」做為已經流傳兩千多年的典故,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或多或少從故事中獲取過人生哲理。面對不適合兒子的成長環境,孟母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並沒有過多地去進行言語教育,而是想到搬離嘈雜的生活環境,以期許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外界的因素所造成的成長過程中的習性改變的例子比比皆是,孩童時期是塑造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的關鍵時期。孟母察覺到了,所以孟母選擇帶著孟子三遷,只為了讓孟子能成長在好的生活環境裡。
孟母的教子美學,在於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塑造孩子優良的品性。
信做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一直是為後人所追求的的優良美德。孟母在後代成長過程中,就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道出了「信」所包含的真正意義。買肉啖子是孟母對孟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優良典範,孟母並沒有因為失小信去影響孩子對於優秀品德的培養,而是在生活的瑣事中言傳身教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要講信用。
孟母對於孩子的傳統美德的培養也成就了後來的亞聖孟子,正因為孟母在言行舉止上對孟子的感化,才使得孟子成為後世敬仰的儒家思想的發揚者和創造者。
孟母教子的美學,在於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
孟母在孟子成長的過程中,時刻都在指引著孟子的成長,並沒有因為孟子的成就而不再去鞭策他的成長,即是孟子已經長大成人,孟母對孩子的教育依然表現得無微不至。孟子想休妻,孟母卻還以禮記勸導是他失禮在先,告誡孟子「禮為先」的人生哲理。在孟子遭遇仕途不順之時,孟母依然以「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勸導孟子應該走出去,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
可以說,孟母的教育伴隨了孟子的一生,即使孟子已經承認了,年邁的孟母依然對孟子諄諄教誨,正應了一句老話:百歲父母放下不八十歲兒女。父母的教育應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做為兒女的領路人,應當像孟母般身體力行去指引著孩子一生的成長。
孟母的教子美學,在於伴隨一孩子生的成長,做孩子的領路人。
孟母的教子之道為後人所景仰,孟母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嚴厲的母親,她對於孟子的成長和思想教育影響極其深遠。良好的外界環境使孟子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品德的薰陶,在生活中教育孟子成為一位具有優良品質和刻苦學習的高尚的人,這對後來孟子對於儒家思想哲學的領悟和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孟母的教子美學,值得為後世之人所學習。
文 | 時間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