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2020-12-09 星火詩集

明代廖森曾作《三遷教子》詩:

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

讚揚孟母殷勤教子,終使孟子成為一代聖賢。

孟母(公元前?~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姓仉(zhǎng),戰國時山西人氏。後隨祖上遷徙山東,定居鄒(現山東省鄒城市),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能夠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多得力於他的母親。

在我國古代,「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早早十月懷胎時,孟母就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性。《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父親孟激,遠赴宋國求仕。孰料卻客死他鄉,那時孟子才三歲。孤立無援的孟母咬碎玉牙,暗下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此孟母不僅精心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更是不厭其煩地注重以「言傳」和「身教」來培養、塑造兒子完美的人格。

孟母畫像

誠實守信教幼子

孟母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事。

在孟子很小的時候時,鄰居家殺豬。孟子問母親為什麼要殺豬 ?孟母隨口答道:"要給你吃肉唄!」可孟母說完就後悔了。孤兒寡母,家境困難可想而知,哪來的餘錢買肉呢?剛才她就是順口一說,本沒有買肉的意思。「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不行,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孟母七拼八湊,咬牙籌錢,買了鄰居的豬肉做給孟子吃,表明母親並沒有騙他。

買肉啖子

為子「三遷」苦操持

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孟家原在馬鞍山下,住處在墓地旁邊,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孩子們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看在眼裡,心中暗道:「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怎麼辦?唯一辦法就是換一個居住環境。

在孟母張羅下,母子遷到了十裡外的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集市。交易時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耳濡目染下,孟子和其他孩子也學會了商人做生意的事情,性格上開始有了錙銖必較的傾向。孟母心下忐忑不安,她不想讓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堅持一定要為自己的兒子選擇一個適合成長的好環境。

大約半年後,她把家搬到了一座學宮附近。那裡常有讀書人來往,優雅的舉止、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附近孩子們,他們便有模有樣地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內心大為高興,由衷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

孟母三遷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為了孩子也要去做。

督子讀書喻斷織

貪玩是孩童的共性。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他回家時,孟母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攔腰剪斷,在孟子驚愕時,孟母說道:

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織絹一樣。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學習半途而廢的嚴重後果。「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孜孜勤學,終成天下有名的大儒。

斷織督學

面對孟子的逃學,孟母既沒有罵,也沒有打,而是用「斷織」一事使孟子明白讀書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重要性,從而勤學不止。這種善於藉助事物的道理來教育孩子的方法,確實令人為之擊節讚嘆!

為兒鋪就儒學路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奇鬥妍,墨學、道學等學說曾經顯赫一時,使人眼花繚亂。然而孟母自有主張,親自為孟子找到了優秀的儒學啟蒙老師。

十五歲時孟子來到曲阜,從此開始接受正規的儒學教育。當時孔子的孫子孔伋教授六藝,他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其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最終學問大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學習儒學

應當說,孟子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都是與孟母早期的教育影響密不可分的。

教兒律己當自省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在夫婦相處之道上,孟母也為他操心。教導他在夫妻相處上學會包容,凡事自省,不應諉過他人。

孟子認為自己的妻子太過倨傲,曾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

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

家和方能萬事興,孟子深感自己錯了。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相處如初。

教子自省

促子遠行展大志

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孟子也想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有著傳播思想學說,謀求更大的發展,實現遠大抱負的夢想。無奈雖有青雲之志,為了奉養老母,而不忍遠離故土。

齊國齊宣王不肯積極地推行他的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又擔心母親無人照料。就在這樣的矛盾中,光陰荏苒,孟子已到知命之年,他有些苦悶。孟母知道兒子的心事後,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像

她告訴孟子,她的職責是在屋內處理家務,贍養公婆,而不需要遠遊。而男子的責任,則需要四方遊學施展才華。如今兒子去實現自己的道義和抱負,自己在家中繼續恪守自己的禮義,各得其所。

這段話擲地有聲,出自懷有偉大母愛的偉大母親之口,是多麼的了不起!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施教。她就像一支蠟燭,燃燒著自己,為兒子照亮前程。

三言兩語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顧慮一掃而空。孟子心情愉悅,便告別母親,踏上周遊列國的徵程。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熱烈的歡迎。他的許多政治主張在各諸侯國都得到順利推行並成功實施。

孟子周遊列國

功成身死留美名

但就在孟子揚眉吐氣,抱負得以施展,享受萬人敬仰的時刻,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卻一病不起。繼而默默離開了這個她熱愛的世界和她傾注了全部母愛的兒子。孟母去世時獨自一人,並沒有在兒孫繞膝下離世。但她卻並不孤獨悽苦,因為她看到自己的兒子能在列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終於成長為一代聖賢。滿懷著一個成功母親的歡欣,她幸福的閉上了眼睛。因為這正是她最大的願望,也是她最希望看到的。

在歸葬故裡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如今在山東鄒城市北二十裡的馬鞍山麓,有古柏參天的孟母墓,有歷代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

孟母三遷祠

可以說,沒有什麼比養育一個聖賢的兒子更偉大。孟子因他的思想而不朽,孟母則因她的愛和她獨特的智慧見識,在浩繁的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語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孟母的細心呵護和培養最終使孟子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由於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孟子合稱「孔孟之道」。

孟母教子」的故事傳頌了兩千多年,已成為教育子女的母親典範,孟母也被譽為「母教一人」。這位偉大的母親,以她非凡的毅力和韌性,數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對孟子用心哺育,精心教養其長大成人,既成就了孟子,使之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其自身也留下了諸多教子佳話,她本人更成為名垂千古的母親楷模,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孟子誕生地鄒城市,選定孟母生孟子之日作為「中華母親節」,因為這一天仉氏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自2007年開始已連續十餘年成功舉辦「中華母親文化節」,有力弘揚了儒家思想和母教文化。

參考資料:《孟母》 《孟母教子》《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相關焦點

  • 原創|七言絕句·孟母贊
    星火詩選○七言絕句·孟母贊 七言絕句 孟母贊 「母教一人」歷秘辛,三遷育子苦甄鄰。
  • 從「三遷擇鄰」看孟母的教育智慧
    令人敬佩的是,此時孟父已逝,孟母一個人靠著織布來養活母子二人,生活一定非常清貧,三易居所絕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孟母不移其志,在苦境之中優先想到了孩子以後的發展,為孩子的成長計做出常人難以想像的犧牲。這需要一份怎樣的屬於母親的偉大智慧和母性恆定的勇氣啊!
  • 孟母三遷培養出來的孟軻最後怎麼樣了
    孟軻即孟子,孟母三遷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家,現用來形容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那麼孟母三遷到底是哪三遷呢?第一,墓旁之遷。孟母看見,大驚失色說,這不是我孩子應該住的地方,於是趕緊回家收拾東西,搬去了另一個地方。第二,集旁之遷。集市中每天人來人往,孟子看見商人與顧客交易,就非常感興趣,於是就裝作商人,進行著賣東西的遊戲。孟母看見,搖搖頭說,這也不是我孩子應該住的地方。第三,安於學旁。經過兩次的搬家,最終孟母選擇住在學堂旁。
  • 「孟母三遷」不足以成就孟子,其實孟母還做了兩件事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頭等大事,只要孩子好,啥事都好辦。儘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可是面對熊孩子時,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材?本文帶大家學習和借鑑一下「孟母教子」的方法,希望有所幫助。光聽孟子的名字,寶爸便不由地肅然起敬。
  • 孟母三遷是矯情,還是有先見之明?
    很多人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按照現代人的思維,認為一個本來就生活沒有什麼著落的可憐女人,帶個孩子搬好幾次家,就為了擇鄰而居,就為了給自己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受教育的環境,真的是太能折騰,太矯情了。孟母三遷的故事既然寫上青史,自然是古人認為這個故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用來啟迪更多的女性和家庭的,所以說孟母三遷絕不是矯情,而是有先見之明。如果一個寡居的母親,不能將自己唯一的兒子培養成材,那麼自己的後半生就沒有什麼幸福可言,在古代那個社會,既沒有今天的社會保障,更沒有現在的各種救濟措施,是非常艱難的。
  • 在讀《孟母三遷》,除孟母擇鄰處外,我看到的是單親媽媽的孤獨
    文/小庚庚爸爸說起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除了孟母處處搬家為了孩子之外,我看到的是一個單親媽媽的孤獨與自私。這時,孟母滿意了,她說:這才是我兒子該住的地方。為什麼說在孟母三遷的故事中,看到的是單親媽媽的孤獨與自私呢?一、孤獨最開始母子住在墓地旁,墓地旁邊有幾戶人家,除了守喪的人家又能有幾戶住在墓地旁邊呢?
  • 孟母三遷,你知道孟母帶孟子遠離的是哪些環境嗎?
    這就是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孟子,使他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搬了三次家。後來用「孟母三遷」來指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那麼大家知道孟母帶著孩子遷離的都是什麼樣的環境嗎?又為什麼一定要遷離呢?小編今天就和您細緻地去聊聊孟母搬離的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而最終又選擇了什麼樣的環境長久居住。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雖然這個故事成了現代教育的典範,但是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雖然孟母三遷對孟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孟子並沒有在孟母三遷以後就變好了。其實孟子真正變好是從孟母的一次發怒變好的。怎麼這麼說呢?咱們來慢慢推算一下。
  • 母親節學古文《孟母三遷》,附小學生文言文100篇,為孩子收藏
    大家也許都知道,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而我們回眸中華民族的歷史,孟子母親仉氏確實也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形象,在孟子三歲喪父後,她就擔負起教養孟子的全部責任。不僅有「孟母三遷」,還有「斷機教子」的故事,均傳頌了兩千多年,從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到學習的內部規律,孟母都注意到了,而最終也在孟母的培育下,孟子成了大器。
  • 孟母的教子美學,這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做為亞聖孟軻之母,也是歷史上四大賢母之首的孟母,在對後代的教育及成長過程中,始終以一位嚴母和領路者的方式在教化孟子的言行舉止。「孟母三遷」做為已經流傳兩千多年的典故,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或多或少從故事中獲取過人生哲理。面對不適合兒子的成長環境,孟母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並沒有過多地去進行言語教育,而是想到搬離嘈雜的生活環境,以期許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 小學老師質疑「孟母三遷」 刪掉三字經「昔孟母」一句
    長江網訊 (楚天都市報)(記者羅欣)「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還為許多中小學生誦讀。但在武昌區九龍井小學,該校老師在教學生國學經典時,重新編輯教材,捨棄了這一詩句。
  • 學習孟母三遷換不同學校,嘗試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真的有必要嗎?
    在這裡我也和大家來聊一聊,孟母三遷,表面的意思,我們大家都知道孟母是為了孩子的學習環境,來選擇適合孩子的環境來學習。看到這個問題呢,剛剛和我做的三字經家庭教育的專欄課程有關,那我就在這裡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孟母三遷給家庭教育帶來啟示1.孟母懂得知止知止什麼呢?
  • 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單親媽媽獨立培養兒子的勵志故事,讓人感動
    大家好,我是(小哥歷史雜談)的小編,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單親媽媽獨立培養兒子的勵志故事,讓人感動為母則強,為父則剛。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最欣慰的事情莫過於看著她的孩子健康長大並且能夠有所建樹。作為獨身媽媽,生活本來就很艱辛,還要照顧好孩子,並且正確的教育他長大成人,真的是十足的難事。雖然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周遭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的學習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品。在孔子逝世後的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孟子出生了。孟軻年幼喪父,只有母親與他相依為命。
  • 現代版「孟母三遷」的啟示
    這位母親為幫助患有哮喘的孩子找一個有自然、清潔的空氣的環境,十多年來執著地南遷北徙,從孩子的出生地長沙搬到瀋陽,再到廣州,繼而在2011年把孩子送到倫敦讀大學。這個故事堪稱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且其遷徙範圍已遠甚於昔日孟母。
  • 「孟母三遷」並非全是好的,打破固化思維,學會引導孩子創造環境
    大家都一定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三字經》裡寫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教育兒子孟軻的故事。時隔千年,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下,"孟母三遷"的故事究竟對我們的啟發意義到底還有多大呢?
  • 孟母三遷之後的事
    話說孟母三遷和斷機杼之後,從此,孟子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學業方面全不敢偷懶,每天專注於學業上,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唯恐母親又做出一些驚天動地的事來啟發自己,藉以啟發世人。但日復一日地,由於缺少運動,身體日漸消瘦,長得仿似竹竿一樣,一陣風也能把他捲起來的樣子,而且三天兩頭的感冒,孟母不得不停下她手中的營生——織布,帶他到醫館看醫生,熬中藥,她頂信服中藥學。但孟子的身體還是時好時壞,起起伏伏。孟母有點發愁了,有病了影響了孩子的誦經效果和成績,他可是要成家立業光宗耀祖的。
  • 孟母三遷,孩子優秀也需要金錢,古今同理
    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家戶喻曉,大概內容就是,孟母原來家居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墓地經常有人搞祭祀活動,於是小孟子就經常學習的時候偷跑出去看,然後回來還學人家祭祀的樣子後來孟母一看這不行啊,於是就搬家到了集市,集市上自然都是做生意的,小孟子學習的時候就更偷跑出去逛街了
  • 從「孟母三遷」談學校教育……
    關於孟子母親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堪稱教育子女成功的典範,讓人爭相學習的楷模,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故事原文是這樣說的: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
  • 勵志兒童劇《夢回三遷路》現代演繹「孟母三遷」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周瑋)勵志兒童劇《夢回三遷路》6日亮相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現代演繹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故事,帶領大小朋友們共同經歷一位聖賢步履蹣跚的童年成長,感受孟母含辛茹苦的栽培與深明大義的引領。
  • 現代「慈母」版的孟母三遷,他還是個孩子
    不管你多大,在母親眼裡都是孩子。這不,前些天一個貴州的23歲青年,不知道是不是手癢,想要表演大力金剛手,硬是將電梯的指紋鎖扯下。故事到這裡還不算完,該青年將電梯指紋鎖從26樓拋下。幸運的是,並沒有砸到什麼行人,然而還是將地面砸出個雞蛋大小的坑。看到這裡,網友們可能會想:這是一個成年人會幹的事情嗎?還真不是,人家不是「成年人」,「他還是個孩子!」當有關部門要求該男子賠償的時候,對方母親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拒絕賠償……當下社會存在一個現象:好像孩子可以對任何事情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