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怎樣煉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值得做父母的好好學習

2020-12-04 琅琊史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是出自《三字經》裡的一句話,字面意思就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就去選擇合適的生活環境居住,孟子不學習,就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讓孟子懂得持之以恆的道理。

孟母教子的故事,自古以來就被人口口相傳,成為中國古代最經典的民間故事。孟母教子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了我們孟母是如何培養出了繼孔子之後,儒家的又一位聖人,「亞聖」孟子。

孟母三遷

原文: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解釋:孟子小時候的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就經常和別人去玩模仿辦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覺得這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可誰知,孟子來到集市旁邊後,又開始去學商人怎樣賣東西,孟母覺得集市也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她決定再次搬家。最後孟子搬到了學堂旁邊,來到學堂旁邊後,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並且喜歡上讀書,孟母這才滿意道:這才是適合孟子居住的地方。

啟示: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但這裡的環境不是說在學校旁邊就可以的。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習,有助於良好品德形成的生活環境,而不單單是一種緊靠學校就可以的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應該是能夠對孩子起到薰陶作用的那種人文環境。

買肉啖子

原文: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解釋:孟子年少的時候,領居家殺豬,孟子就問孟母:「他們家殺豬幹什麼?」孟母告訴他:「殺豬要給你吃的。」說完後孟母就後悔了,孟母懷孕的時候,座位不端正不坐,肉割地不好也不吃,這都是她的胎教,可是現在她卻騙孟子說鄰居殺豬給他吃,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於是孟母就買了領居家的肉給孟子吃,用來說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啟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起一個模範作用,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斷機教子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解釋:孟子上學的時候,有次回家,孟母問他學到了什麼。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和往常一樣,孟母聽到後直接用刀剪短了正在織的布。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織的布剪短,害怕極了,問其原因。孟母告訴他:「你荒廢學業,和我剪短這塊布一個道理。君子通過學習知識樹立名聲,通過不斷的請教來增長知識,所以平時才能夠平安無事,做起事來也能夠避免禍患。現在你荒廢學業,免不了做受苦受累的勞役,也就不能避免一些禍患。」孟子聽了以後很有感觸,從此以後起早貪黑地都市,最終成為人盡皆知的「亞聖」。

啟示: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布一樣接不回去,只有持之以恆才能見到效果。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情理交融的讓孩子產生共鳴,結合孩子的實際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以孩子為出發點,在看法上達成共識,讓孩子既能夠容易理解,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更好地接受父母的告誡或鼓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生活就像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研究、探索的對象。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說教,家長更多的時候應該扮演的是「拋磚」者、「引玉」人的角色。教子要:愛之以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漁,觀之以行。

相關焦點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孟子為什麼能成為思想家的孟子、聖賢的孟子?如果讓母親們來回答,一定會說孟子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孟母斷機祠贊》說:「有母若孟,厥子乃賢。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教子」有哪些故事?這些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如何形成一種傳統的?在講好中國故事、挺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 孟母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可孟子的身世至今仍是謎團
    再就是孟子父親是什麼時候死的?按一般的說法,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但這個說法並沒有確實的根據,估計很大程度上是由孟母善教化推演出來的,因為相傳孟母教子的故事很多,唯獨不見孟父的情況,推想可能是早亡吧。後來不少人在《孟子》中找到一些根據,證明孟子父親沒有早亡,可能是出了遠門,孟母代父教子罷了。小編覺得這種說法還有那麼點靠譜。有關孟子母親的姓氏也是說法不一呢。
  • 孟母教子故事:斷機教子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
  • 《學習的格局》:從「頑童」到聖人,孟母教子背後的學習之道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如果孟子沒有一位高瞻遠矚的母親,或許很難成就如此大的學問。現代教育充滿著焦慮,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而吳軍說:「如果真的有起跑線,那麼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孟子因為擁有孟母這樣一位優秀的母親而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那麼普通的我們有機會為孩子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嗎?
  • 「孟母三遷」不足以成就孟子,其實孟母還做了兩件事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頭等大事,只要孩子好,啥事都好辦。儘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可是面對熊孩子時,父母卻不知如何是好,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材?本文帶大家學習和借鑑一下「孟母教子」的方法,希望有所幫助。光聽孟子的名字,寶爸便不由地肅然起敬。
  • 孟母的教子美學,這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做為亞聖孟軻之母,也是歷史上四大賢母之首的孟母,在對後代的教育及成長過程中,始終以一位嚴母和領路者的方式在教化孟子的言行舉止。「孟母三遷」做為已經流傳兩千多年的典故,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或多或少從故事中獲取過人生哲理。面對不適合兒子的成長環境,孟母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並沒有過多地去進行言語教育,而是想到搬離嘈雜的生活環境,以期許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 (地名故事)仉行村與孟母教子
    齊宣王對孟子敬如上賓,禮遇有加。很想恢復齊國昔日霸業的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如何成就霸業,孟子的回答是用仁政。但在齊宣王看來,仁政善則善矣,畢竟不切實際,孟子的政治主張未被齊宣王採納。  孟子在齊國先後逗留了六七年之久,隨同一塊來齊國的還有他的母親仉氏。
  • 快來學學「孟母教子」的道理
    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也是耳熟能詳的故事。2014年11月11日,孟母教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孟母教子主要講述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孟子而採取的一些方法以及因此而發生的故事,其對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孟母教子中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這三個故事我們最為熟悉。
  • 孟母教子 不止斷機杼
    後人把她與徐母(徐庶母)、歐母(歐陽修母)列為做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而孟子的父親是誰呢?
  • 曲阜——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曲阜鳧村,是亞聖孟子的故鄉,因孟母洗衣於白馬河畔,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鳧村」。村中孟子故宅西有池約3畝,池之西北有孟母井,相傳為村民生息取水處。這裡至今依然是孟子後裔聚居的村落,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在此地廣為流傳。
  • 「孟母教子的當代價值」高端論壇在孟子故裡鄒城成功舉辦
    中國山東網濟寧5月17日訊 (記者 任利偉 郝亞松) 5月15日下午,2018孟子故裡(鄒城)母親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孟母教子的當代價值」高端論壇在孟子故裡鄒城市成功舉辦,一場「爭做新時代孟母,注重家庭教育」的討論就此盛大開啟。
  • 從孟母教子看家風家教
    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仉氏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 孟母教子故事:孟母三遷
    原文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 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如何為孩子創造環境,激勵發奮學習。
    《三字經》是著名的兒童啟蒙書籍,裡面有一段「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述的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親,在孟子幼年時期,為了讓孟子安心讀書、求學成才的故事。「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記載:「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 少年派 古有孟母斷織教子,今有林母封號教女
    少年派 古有孟母斷織教子,今有林母(王勝男)封號教女(林妙妙)孟母斷織教子孟子小時候,母親辛苦織布供他讀書,孟子卻逃學不好好讀書,孟母生氣剪斷織好的布。孟子覺得很可惜,母親卻心平氣和地說:「你不好好讀書,逃學耽誤學習,就像我把織好的布剪斷一樣,多可惜。」猛子很是受教,從此努力讀書,終於成為一代大家。重溫《少年派》,發現有段場景像極了孟母斷織教子的故事。
  • 孟子大有成就,與孟母的決絕果斷離不開,孟母是一個怎樣的女性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講的就是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多次搬家的故事,第一次他們居住的環境離墓地很近,所以孟子學著人們做一些祭拜之時,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這讓孟母非常擔心,一個小孩子怎麼能夠整日做這些事情呢?
  • 佐餐故事18:孟母教子
    >,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孟子就被稱為「亞聖」。孟子取到這麼高的成就,與他母親從小的教育分不開,民間流傳著兩個很有影響力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孟母擇鄰,或者叫「孟母三遷」。三字經裡都有記載,「昔孟母,擇鄰處」。
  • 佐餐故事18:孟母教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孟子就被稱為「亞聖」。孟子取到這麼高的成就,與他母親從小的教育分不開,民間流傳著兩個很有影響力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孟母擇鄰,或者叫「孟母三遷」。三字經裡都有記載,「昔孟母,擇鄰處」。
  • 孟母三遷,還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嗎?網友:孟子是富二代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我們小時候應該都有聽說過。講訴的是,孟母為了兒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三次搬遷。孟子朝夕勤學不息,進步很快,成為了僅次於孔子的天下大儒。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也思考一下,孟母的教子理念還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嗎?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邱國人。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又一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品《孟子》,宣揚「仁政」學說。在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他們孤兒寡母。沒有父親這個家庭頂梁柱,家裡也失去了經濟來源。母子二人過得很是清苦。
  • 「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
    「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孟母三遷」教子,孟子:爸爸去哪了?1/爸爸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