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

2021-01-15 老黃說史

「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爸爸去哪兒了?「孟母三遷」教子,孟子:爸爸去哪了?

1/爸爸去哪兒了?

認真說起來,孟子從小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

要不,為什麼所有的歷史講述中,只有孟母替他站臺呢?

其實,孟子老爸也是個知識分子,只是由於懷才不遇、英年早逝,才被歷史淹沒的。

史載,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在孟子出生不久,他就拋妻別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後,孟激卻因病去世,命喪異鄉了。

從此,孟子與母親相依為命。

2/子不教,母之過

孟母是魯國貴族的女兒,很有賢德,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女性,位居我國歷史上三位偉大的母親(孟母、徐母、嶽母)之首。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母確實是個偉大的女性,在得到丈夫早逝的噩耗後,痛失丈夫的孟母,並沒有氣餒,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業。

3/孟母三遷為教子

孟母的偉大之處,在於她能夠在兒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按照階段給予兒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據《列女傳》記載,孟家雖出身貴族,但家境只屬一般,所以,他們一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少不懂事的孟子與其他孩子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子居到遠離墓地的一處繁華的集鎮。孟子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裡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校的旁邊。那所學校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館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子果然被書院裡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裡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4/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校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

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她接著又對孟子說,「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子聽後,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5/言必信,行必果

孟母對於孩子品格的成長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後人讚嘆。

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隻小豬。

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幹什麼?」

「在殺豬。」

「殺豬幹什麼?」

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

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

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6/這個婚,不能離

孟子也是包辦的婚姻,所以婚後對自己的妻子一直都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他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身子在房間裡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蕩,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

孟母知道以後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裡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

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7/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儘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後,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即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相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8/結語

孟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生活在單親家中的孩子,如果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照樣會成長為人之楷模、國之棟梁。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三字經】【二】昔孟母 擇鄰處
    2018年12月2日《三字經》學習第2天博一班 毛霽遠爸爸(10分)1.誦讀(2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2.背誦(2分):已會背3.踐行(2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做到言傳身教。
  • 昔孟母擇鄰處---感恩
    昔孟母擇鄰處---感恩      文/李紅綱       「我感覺把幸福傳給大家,我們也很快樂!」       「我送了三杯愛心粥,我心暖暖的,太好啦!」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帶著孩子親身參加這樣的活動,正是覺知此事須躬親。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想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你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維。你必須尊重孩子的自尊,當你沒有尊重一個人的自尊的時候,你的所有的善意的建議、所有的故事都顯得蒼白無力,即使是對的,也都會被無情的拒絕,或者被無視,這就是所謂的逆反心理。尊重所有人的自尊,因為每個人都是天使。人都有善的一面,當然也有惡的一面。
  • 【謎語詳解】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
    謎面:昔孟母,擇鄰處 (打一成語)謎底:見異思遷 / 退避三舍制謎:鄧鳳鳴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閒話《三字經》00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原文】昔孟母,擇鄰處,【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經搬過三次家,就是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來教育他。我們先來看前面的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因為,你只有先讓孩子明白,「我的爸爸/媽媽是一個做事有原則的人」,你在孩子面前才有威信,你說的話孩子才會願意心悅誠服地去接納。
  • 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共勉之!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今天的三字經是講孟子的故事,孟子是誰呢?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可笑,確實可笑,在中國你可以不知道長城,故宮,但是說到不認識孟子我想一千個中國人裡找不到一個吧。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估計都耳熟能詳了吧,那小編就不多說了,故事主要是說,孟子小時候很貪玩,不愛讀書,孟子他娘為了讓孟子愛讀書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在墳場邊,因為孟子整天看別人出殯覺得好玩就跟著學,孟子他娘一看這還得了,俺是要成為聖人他媽的存在啊,不能讓熊孩子破壞這偉大的計劃,馬上搬家!
  • 第二篇 昔孟母 擇鄰處《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經典啟蒙之一
    音頻.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02:00來自欣欣說國學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譯文】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相傳他的母親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氣得剪斷織布機上的線,並教訓孟子說:「學習就行織布,必須日積月累,如果半途而廢就無所作為。」孟子聽後深受感觸,從此日夜勤學,終於成為一代儒學大家。
  • 讀《三字經》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有感
    原文第5、6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作者見解第5句:從第5、6句,我們都可以看到,孟母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方法來教導孩子。從前一句我們可以知曉,一開始孟母看到孟子被人帶壞,被不好的環境影響。第6句:很多時候我們看故事,只是看到表面,因為一個成語或者一句話,在樂一樂之後卻忽略了可以學習的道理:孟母為何斷機杼?因為她知道孟子知道,孟子所有的吃喝,家庭的收支來源都是在靠孟母用機杼做出來的。
  • 三字經講解3 (昔孟母……斷機杼)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昔孟母,擇鄰處。注釋:昔:往昔、從前、以前。孟母:孟子的母親。 孟,孟子。 母,母親。昔孟母:從前,孟子的母親。擇:選擇。鄰:鄰居。處:待,居住。擇鄰處:選擇鄰居來居住。句譯: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鄰居來居住。
  • 解讀《國學啟蒙·三字經》00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注釋】 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 擇:選擇。  鄰:鄰居。 處:居住。  子:孟子。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厭學,孟母就割斷織布機上的梭子來教育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會前功盡棄。【啟示】孟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和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分不開的。作為子女,我們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他們平時對我們嚴格要求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有用之才。
  • 其實孟母三遷並沒有改變孟子,改變孟子的是孟母的一次發怒
    第二次孟母搬遷是到了集市,這時候孟子又整天看到了那些小商小販的營業,於是又和小朋友們玩起了經商的遊戲,整天都在裝小商販,學習開門迎客,點頭哈腰,討價還價,這導致了孟母的第二次搬遷,這次搬遷搬到了學校,這是孟母覺得最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的確也給孟子很深的教育意義,但是從後來的故事我們可以判斷,這三次搬遷雖然對孟子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影響還是不夠深刻。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親寶每天三字經解讀
    昔 孟 母, 擇 鄰 處。子 不 學, 斷 機 杼。【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孟子。【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 鄧告:昔孟母擇鄰處,今父母狂購房
    原標題:鄧告:昔孟母擇鄰處,今父母狂購房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地採訪發現,有人花135萬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便如此,仍一「坑」難求。
  • 「昔孟母,擇鄰處」在諸城選擇鄰居 與選擇房子一樣重要
    「昔孟母,擇鄰處」,中國人向來重視鄰裡的選擇。今天也不例外,「百萬買房,千萬擇鄰」——好社區的最大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有形的景觀、環境、建築和內飾所提供的舒適生活,更在於其無形的圈層文化和生活方式所給予的潛移默化。
  • 昔孟母擇鄰處 選好的鄰居不如選好的物業
    「昔孟母擇鄰處」一個好的物業頂很多好鄰居【龍湖物業落子漢中,開啟對外顧問諮詢合作】自2016年龍湖物業啟動市場合作業務開始,數月時間便迅速在北京、重慶、成都等10餘城市達成數十個項目的成功合作。6月18日,龍湖物業在漢中經濟開發區南區,與陝西大華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籤訂《大華·尚府項目物業管理顧問服務協議》。
  • 孟母教子:《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起初,孟母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離城較遠的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為了兒子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
  • 小學老師質疑「孟母三遷」 刪掉三字經「昔孟母」一句
    長江網訊 (楚天都市報)(記者羅欣)「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還為許多中小學生誦讀。但在武昌區九龍井小學,該校老師在教學生國學經典時,重新編輯教材,捨棄了這一詩句。
  • 三字經詮釋:昔孟母
    孟 母擇 鄰 處子 不 學斷 機 杼【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注釋】  昔:從前。   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戰國時代鄒國人。相傳孟子早年喪父,其母為引導兒子學習,曾三次遷徙居處,最後在一所學校旁定居下來。
  • 孟母造句和解釋_孟母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孟母(mèng mǔ)。 孟子的母親。姓仉。曾三次遷居,選擇良鄰;斷所織之布,以激勵孟子勤奮學習。舊時奉為賢母的典範。